资源简介 光的直线传播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①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和人造光源;②理解光的直线传播及其应用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光的直线传播教学难点:解释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三、教学分析“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是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提出的要求。根据这一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但刚学习物理不久,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四、教学过程(一)新课讲解(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1.活动:看一看。(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1.光的来源(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3)谈话: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我们就叫做光源。(板书)其实老师还能举出很多例子,我们看书上的图片,还有什么物体可以发光?(水母、乌贼、海胆)2.活动:分一分(1)谈话并提问: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光源,那么我们该如何分类?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将结果填写在课本上。学生填写完毕后,进行谈话。我们把太阳、星星这样的光源叫做自然光源。那么对于水母、乌贼、海胆、萤火虫,大家打算叫它们什么光源呢?学生回答。(动物光源、生物光源)板书。那么对于蜡烛、电灯这样的光源,我们起个什么名字好呢?学生回答。(人造光源)谈话:哦,是这样,因为蜡烛和电灯都是人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自然中有的,我们人类可真厉害。板书:人造光源。(2)教师提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用其他的方式,分一分这些光源呢?学生简单讨论两分钟,小组代表发言。(按亮度分,按发光物体的大小分,按发出光的颜色分等)对于不同的分类方式,老师予以引导和表扬。3.活动: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1)提问:夜晚我们打开电灯,房间被照亮,光是怎么照亮整个房间的?学生试着写出猜测。(2)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如何证明猜测呢?学生思考后,讨论两分钟,讨论结束后发言,描述实验方法。(3)8人一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带有小孔的纸板和手电筒,按照课本中活动3的方式进行摆放。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打开手电筒,是否可以透过几个纸板的小孔看到光?(4)准备蜡烛、纸板、纸屏,按照课本的拓展活动在讲台上进行摆放,进行演示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观察,每次6-8人。(5)学生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并试着作出解释。(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1.学生填写实验报告,包括猜想、现象、解释等。2.小组讨论,学生评价:(1)实验结果。(2)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3)还有没有其他的探索光的传播方式的思路。(四)总结评价1.师生共同小结:光源、光源分类、光的传播方式、实验是验证猜测的很好的方式,合适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得到结论。2.整理请各小组的同学整理好课桌,准备下课。五、板书设计光的来源和传播一、发光的物体二、光源的分类三、光是怎么传播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