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_历史试题( 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北省黄石市黄石港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道德与法治_历史试题( 无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 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题卷
注意事项:
1 、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 120 分,期中道法 60 分,历史 60 分。
2 、考试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卡中“注意事项 ”,然后按要求答题。
3 、所有答案俊须做在答题卡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58 分)
第Ⅰ卷 共 29 题,每题 2 分,共 58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 求的。1—14 题为道法学科试题,15—29 题为历史学科试题。
1.读书如同吃饭:吃饭是为身体补充能量,读书是为精神补充能量;好书如营养餐,坏书似垃圾食品;读 好书滋养人的灵魂,读坏书毒害人的心智。这句话旨在强调 ( )
A. 读书的选择 B. 读书的方法 C. 读书的态度 D. 读书的意义
2.《大学》有言: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下列表述与这句话的含义相符的有( )
①对你所喜欢的人,要知道他的缺点,不可偏袒 ②对你所厌恶的人,要知道他的优点,不可抹杀
③片面的眼光看待别人 ④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3.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曾深情回忆自己的科学起航原点:“小学印象模糊,大学印象不深刻,唯独中学 在我的人生中留下抹不去的记忆。我后来能做点事情,与在中学时代打下的基础密不可分。”这表明( )
A.中学时代决定着我们人生的前途与命运 B.中学时代为我们的一生奠定重要基础
C.只有中学时代才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D.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最好阶段
4.“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 ”这句话启示我们要( )
A.改变自己,务求十全十美 B.奋发学习,其他都不关心
C.激发潜能,努力超越自我 D.等待机遇,只愿意干大事
5.“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这句诗文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古诗文与其寓意一致的是 ( )
A.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B.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C.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 D.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6.“学习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学习的方法要不断地变化 B.学习的方法只能是固定的
C.要善于寻找合适的学习方法 D.学习的方法是无法掌握的
7.2023 年 4 月 23 日,是第二十八个“世界读书日 ”。各中小学开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为此,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 )
①重视网上阅读,减少书本学习 ③参加读书活动,享受学习快乐
②仅仅在学校学习,学会管理自己
④养成阅读习惯,树立终生学习观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智能时代,物联网高速发展,高速公路无感支付、超市自动结账等智能操作会让收费员面临失业,他们 需要重新学习去寻找新的工作,这启示我们( )
A.只有终身学习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 B.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学习也没多大用了
C.学生时代学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D.社会不断发展,工作是要不断地更换的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卷 1
9.“做不了太阳,我就做星星,在广袤的夜空中闪亮;做不了大树,我就做小草,在苍茫的大地上吐绿…… ” 这句话告诉我们( )
①要回避、掩饰自己的不完美 ②客观认识和接纳自己
③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④学会欣赏自己的独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10.很多名言警句闪烁着智慧光芒,以下对应不合理的是( )
A.“学而不已,阖棺而止 ”——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B.“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朋友都是有益的
C.“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友谊需要精心养护
D.“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学会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1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古人的话给我们在学习上的启示是( )
A. 要好好制订学习计划,科学安排学习时间
B. 要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
C. 要提高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
D. 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12.2023 年的杭州亚运会,来自同场竞技对手的“神仙友谊 ”让很多人破防。在赛场上,运动员们奋力冲 刺;赛场之外,对手之间相拥庆祝、俯身宽慰、真诚互动……一次次包含着竞争、爱与友情的拥抱,充分 展现了运动员彼此之间真诚的友谊。这启示我们( )
A.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坦然接受友谊的淡出
B.朋友间应坦诚相待,毫无保留给予对方支持
C.友谊不分国界,是我们成长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D.在竞争中,友谊比结果更重要
13.下图《父子骑驴》的漫画故事,告诉我们( )
A.人贵自知,认识自己十分重要 B.要听取别人的意见,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
C.做自己就好,拒绝一切外来声音 D.要冷静分析客观对待别人的意见
14.小明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征求同学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小明认识自己的途径是( )
对小明表现的评价 评价的原因
小美 活泼、善良、正义感满满 小美生病的时候,主动帮助小美
小军 包容、善于沟通、情绪稳定 与同学产生分歧时,能够有效化解矛盾
老师 关心班集体,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但是 学习方面比较马虎,成绩出现下滑。 不能很好处理班级事务和学习的关系,花在学习上的 时间比较少。
A .通过他人评价认识自己
C .通过自我评价认识自己
B .从心理方面认识自己的缺点
D .从生理方面认识自己的优点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卷 2
15 、 被誉为“彩云之南 ”的云南不仅有着优美的风景,怡人的气候,更有悠久的历史,这里曾生活着我 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河姆渡原始居民
16 、下图的考古发现,可以印证当时已经出现( )
A. 青铜铸造 B.原始农业 C.纺织业 D.冶铁业
17 、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物,禹治水曾“三年过家门而不入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的爱戴,被尊 称为“大禹 ”。关于他的事迹,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体现了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精神 B .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C .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D .以权谋私、 自私自利
18 、榫卯结构是中国木质古建筑常用的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利用卯榫而不是钉子来加固物件(如图)。河 姆渡遗址就发现了成排榫卯相连的木桩、大量的木板和很多带榫卯的构件。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了解河姆
渡人的( )
A .干栏式建筑 B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C .猪纹陶钵 D .人面鱼纹彩陶盆
19 、尧年老时,根据推举和他对舜的考察,由舜继承其位。禹因治水有功,又被舜推荐为继任者。这种做 法称为( )
A . 世袭 B . 禅让 C .等级 D .专制
20 、考古文物是我们了解历史的一种重要途径。下面的出土文物从器物造型和图案设计上可以佐证我国先 民(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重庆巫山出土的简形瓶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卷 3
A .开始使用甲骨文 B .会制作青铜器 C .具有朴素的审美观 D .会打猎
21 、 数轴记忆是学习历史的方法之一。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
年代标尺,其中②处应该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春秋
22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说明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 .分割诸侯的兵力 B .保证国家的兵源
C .巩固周王的统治 D .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23 、夏商西周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迁都 B .生产力水平低 C .都出现了暴君 D .出现瘟疫
24 、甲骨文的造字方法很多,下图三个汉字采用的是同种造字方法,这种方法是( )
汉字简化字 日雨 水
甲骨文
A .假借 B .形声 C .会意 D .象形
25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霸主)。”从材料可以得知,春 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
A .农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B .弱小诸侯依赖周天子
C .社会处于动荡的状态 D .王室衰微,诸侯竞相称霸
26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期,这一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
役。下面所列举的战役中,发生于战国时期的有( )
①长平之战 ②牧野之战 ③阪泉之战 ④桂陵之战 ⑤马陵之战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④⑤ D . ①④⑤
27 、商鞅的改革措施让秦国上下蔓延着极端的进取氛围,商鞅变法之后,秦国对外征伐,所向披靡,其军 队也被形容为“虎狼之师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严刑峻法品 B .鼓励耕织 C .承认土地私有 D .奖励军功
28 、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这说明( )
A .商鞅变法符合旧贵族者的利益 B .一切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C .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会推行下去 D .统治者的支持是成功的关键
29 、学习“百家争鸣 ”知识后,同学们在讨论本班任课教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赵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颇有儒家真谛
②数学钱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物理孙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风格
④英语李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④ C . ①④ D . ①③④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卷 4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62 分)
第Ⅱ卷 共 7 题,共 62 分。30—32 为道法学科试题,33—36 为历史学科试题。
30.【放飞梦想 激扬青春】(10 分)
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他曾种下两个梦 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 ”,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另 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 了注脚。
(1)思考袁隆平院士种下的两个梦想,并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少年的梦想应具有什么特点?(2 分)你 认为梦想的力量有哪些(2 分),并说一说你的梦想是什么?(2 分)
(2)“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请运用“发现自己 ”的知识,说说你如何“做一粒更好的种子 ”? (4 分)
31 .【乐交益友 让友谊点亮青春】(10 分)
《圣经》中有许多交友的名言警言,如“好生气的人,不可与他结交;暴怒的人,不可与他来往,恐 怕你效仿他的行为, 自己就陷在罗网里” 。“与智慧人同行的,必得智慧;和愚昧人作伴的,必受亏损” 。清
末名人曾国藩说过:“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
(1)请你从“友谊的力量"角度,概括出材料所蕴含的道理。(4 分)
(2)结合上述名言警句,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及教材知识谈一谈我们应与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2 分)并
说一说友谊的特质有哪些?(4 分)
32.【学会学习 点亮生命】(12 分)
某中学为营造“书香校园 ”的文化氛围,开展了一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为了帮助初一新生尽快适应初中生活,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班主任刘老师请同学们写出 1 句《道
德与法治》课本中的观点,来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2 分)并谈一谈学习的意义。(4 分)
暑假期间,初一学生小飞跟随学校来到西安,开启了为期 5 天的研学之旅。在旅途中,他追随着优美 的古诗词,亲身体验制作兵马俑,学习操作皮影戏。研学不仅让小飞学到了许多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还
锻炼了团队合作的能力。但有的同学却认为:“研学就是旅游,根本不是什么学习。”
(2)你认为研学是学习吗?请说明理由。(6 分)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卷 5
33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共 8 分)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 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1) 材料一中的“公天下 ”和“家天下 ”分别指的是什么制度?(2 分)
(2) 材料一中,采用“公天下 ”这种制度的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有哪三个?(3 分)
材料二 (西周初年)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
之显诸侯。
——《荀子》
(3) 材料二图片所示的是什么制度?(1 分)材料二的图片信息可以告诉我们贵族分成了四个等级,写出材 料中①和④对应序号的名称。(2 分)
34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共 8 分)
材料一:
(1) 材料一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流程图,当时采用的是什么铸造法?(1 分)商朝时期青铜器的主要功 能是什么?(2 分)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卷 6
材料二: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洲。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 于商都亳;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请你指出青铜鼎器有何作用?(1 分)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鼎 ”是
什么?(1 分)同时期的代表作还有什么?(1 分)
(3)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对商代灿烂的青铜文明有何感想?(2 分)
35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共 8 分)
某校七年级同学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先民的创造】
材料一
铁制农具 穿有鼻环的牛尊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农业发 展产生的积极影响。(1 分)
材料二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 ”也。 ——摘自常璩《华阳国志·蜀志》
都江堰示意图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2 分)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卷 7
【时代的智者】
材料三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墨子和韩非的思想主张。(2 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哪一次改革贯彻了韩非的思想 主张?(1 分)
36 、论述题(共 6 分)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其思想的核心是“仁 ”。孔子所讲的“仁 ”,涵 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 ”,“克己复礼为仁 ”则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孔子强调,“仁 ”既是人的内在心 理感情和自觉道德意识,也是最高的道德标准。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进而调和社会矛盾。孔子所讲 的“仁 ”,是同“礼 ”联系在一起,只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外在的道德规范。孔子还是一个大 教育家,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在教学中总结了教育规律和经验,提 出了自己的主张。例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等。
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 晰,照抄原文不得分)
七年级道法、历史试卷 8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