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离骚》同步练习一、选择类1.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说》 韩愈 唐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B.《离骚》 屈原 战国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C.《苏武传》 班固 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D.《致云雀》 雪莱 英国诗人 代表作《西风颂》二、选择题(新)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竞周容以为度 ②集芙蓉以为裳B.①哀民生之多艰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C.①夫孰异道而相安 ②偭规矩而改错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恐美人之迟暮B.乘骐骥以驰骋兮C.惟草木之零落兮D.恐年岁之不吾与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就文言小说而言,其文体特征深受史传文学影响,而作为史传文学代表作的《史记》被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誉为“无韵之《离骚》”,就是强调其强烈的抒彩。中国古代文言小说作家很好地继承了这一抒情传统,如《搜神记》卷十六“紫玉与韩重”写吴王夫差小女紫玉与韩重的爱情悲剧,其中紫玉所吟歌诗情调凄婉,使故事极具艺术感染力。又如《续齐谐记》中“赵文韶”“王敬伯”写人神(鬼)之恋,其中男女弹琴歌吟,凄清婉丽,也赋予小说以浓郁的抒情意味。在某种意义上说,抒情性是促成中国古代小说文体走向独立的重要因素。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恰如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所言,它“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而“诗笔”即指唐传奇小说浓郁的抒彩。洪迈《唐人说荟·凡例》称“唐人小说不可不熟,小小情事,凄婉欲绝,洵有神遇而不自知者,与诗律可称一代之奇”,他将唐传奇与唐诗相提并论,也是强调其鲜明的抒情特质。明桃源居士更是将唐人小说的抒情性溯源至楚骚抒情传统,称《楚辞》之后,唐人以其“奇宕不常之气,钟而为诗律,为小说”,言外之意,唐人小说与诗歌一样承载着作者的情感心志。毕竟,唐传奇作家大多为诗人,他们往往以诗性思维叙事写人,如《枕中记》《任氏传》作者沈既济在《任氏传》中即宣称其小说创作是为“传要妙之情”。再如,沈亚之的《湘中怨解》《秦梦记》《感异记》皆为典型的“楚调小说”,它们情节淡薄,不以故事性见长,而是通过穿插《湘中怨》《光风词》之类极富感伤色彩的楚歌来酝酿凄美迷离的情调,着意渲染一种隽永绵长、哀感顽艳的情绪。清人所编《唐代丛书》《唐人说荟》在收录《湘中怨解》的同时并附上《湘君》《湘夫人》,也意在强调这篇小说浓郁的抒情特征。唐传奇之后,作为中国古体小说第二座高峰的《聊斋志异》也富于抒彩。按照蒲松龄《聊斋自志》的说法,其小说是“寄托如此,亦足悲矣”的“孤愤之书”,这在大多数小说篇尾的“异史氏曰”中得到充分体现。在《聊斋志异》写作过程中,蒲松龄《寄孙树百》以“怀人中夜悲天问,又复高歌续楚词”来表达自己的写作心境,显然,抒发胸中磊块是其写怪志异的重要心理动机。纪昀门人盛时彦在《姑妄听之跋》中称纪昀将《聊斋志异》视为“才子之笔”,而把自己的《阅微草堂笔记》定性为“著书者之笔”;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认为《聊斋志异》是“用传奇法而以志怪”,他们都认为《聊斋志异》与唐传奇小说的抒情传统一脉相承。(摘编自陈才训《论中国古代小说的抒彩》)材料二:在广义的中国诗学中,情与事是密切相关的。《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是缘事而发,汉乐府诗同样被认为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南朝钟嵘罗列了“楚臣去境”“汉妾辞宫”等典型事件,认为“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而唐代白居易“直歌其事”的写作策略和宋人提出的“述事以寄情”说则进一步肯定了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可能性。虽然小说家的创作缘起是多源化的,但小说的叙事特征决定了“缘事而发”是其生成的重要缘由之一。清代烟水散人在《珍珠舶序》中说“小说家搜罗闾巷异闻,一切可惊可愕可欣可怖之事,罔不曲描细叙,点缀成帙”,不仅指出了小说缘事而作的特点,还表明其“事”在性质上的感人特质。古代小说的“缘事而发”,既可缘于历史、社会之事,也可缘于人生、生活之事。前者如六朝志怪小说与唐传奇,多记述社会上的异事异闻,又如明清章回小说,多有感于世风变迁或历史兴亡。后者如晚明以后的小说,尤其是文人小说,多缘起于作者感于自己的人生遭际。这样的例子更是不胜枚举,《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自述自身的梦幻人生经历是《石头记》(《红楼梦》)的创作缘起,《绘芳录》的作者曾写到,“欲作小说以自述生平抑郁之志”,“实事实情,毫无假借”(西泠野樵《绘芳录序》),这种“自述”既缘于实情也缘于实事。强调古代小说的“缘事而作”并非要否认小说的其他创作缘由,而是意在说明作家在创作阶段,就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情感态度,感于事,动于情,乃作小说。小说的文体特性决定小说的抒情方式不能像诗词那样以“意象”为中心,而是“以事寄情”。小说的情感需要假借具体的小说事件抒发出来,不同的事表现出不同的情感。例如,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叙写的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故事,表现的是欢喜团圆的愿望,而《金瓶梅》《红楼梦》等人情小说叙写的则是人生与生命的盛衰之道,表现的则是乐极而悲之情。“事”不仅可以唤起作者的情感,成为文学创作的条件,也可以“由事到情”,成为表达情感的手段。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以寄情”同样符合叙事学的原理。不同于诗词的自白式话语方式,小说的叙述主体被作者分化为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不同的主体处在不同的叙述层级,其情感也不能简单地画等号。但叙述者和众多小说人物的情感并非隔绝,而是统一在作者的抒情话语之下,形成抒情合调。作者将读者带入小说人物和叙述者的视点,本质上即是召唤读者通过叙述者和人物的角度来观看世界,以达到“共情”的目的。(摘编自陶明玉《小说何以抒情:从古代到当下》)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传奇具有浓郁的抒情性,它的出现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独立。B.纪昀将《聊斋志异》视为“才子之笔”,鲁迅与其观点相同,他们都认为《聊斋志异》继承了唐传奇的抒情传统。C.古代小说的“缘事而发”,说明作家在创作阶段,就已经具备了鲜明的情感态度。D.小说不同于诗歌的话语方式,其本质是召唤读者通过不同的叙述主体来观看世界来实现“共情”。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神记》和《续齐谐记》中的爱情故事展现了古代文言小说的抒情传统。B.蒲松龄自述其小说是“孤愤之书”,表明了其写作的抒情倾向。C.清代烟水散人指出了小说缘事而作的特点,更点出了小说中“事”具有感人的特质。D.西泠野樵在《绘芳录序》中表明其小说欲借人生、生活之事述平生抑郁之志。6.下列选项中,不能佐证中国古代小说具有抒情性的一项是( )A.《红楼梦》第一回中写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又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诗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B.脂砚斋在甲戌本第一回批中称赞《红楼梦》为“《离骚》之亚”。C.东汉桓谭在《新论》写道:“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D.《水浒后传》作者在序中写道:“穷愁潦倒,满腹牢骚,胸中块磊,无酒可浇,故借此残局而著成之”。7.请结合文本,简述材料一是如何论证观点的。8.请简述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宜阳之役,冯章谓秦王曰:“不拔宜阳,韩、楚乘吾弊,国必危矣!不如许楚汉中以欢之。楚欢而不进,韩必孤,无奈秦何矣!”王曰:“善。”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冯章谓秦王曰:“王遂亡臣,因谓楚王曰:“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或)谓秦王曰:“臣窃惑王之轻齐、易楚,而卑畜韩也。臣闻,王兵胜而不骄,伯王约而不忿。胜而不骄,故能服世;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骄、忿非伯王之业也,臣窃为大王虑之而不取也。”“《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故先王之所重者,唯始与终。何以知其然?昔智伯瑶残范、中行,围逼晋阳,卒为三家笑;吴王夫差栖越于会稽,胜齐于艾陵,为黄池之遇,无礼于宋,遂与勾践禽,死于干隧。二者非无功也,能始而不能终也。”“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王若能为此尾,则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王若不能为此尾,而有后患,则臣恐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以王为吴、智之事也。”“语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心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之,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选自《战国策·秦策》,有删改)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B.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C.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D.今王破宜阳/残三川/而使天下之士不敢言雍/天下之国徙两周之疆/而世主不敢交塞/阳侯取黄棘/而韩楚之兵不敢进/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固无地而许楚王”与“独夫之心,日益骄固”(《阿房宫赋》)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B.伯,即“霸”,本指春秋时代势力大且取得统治地位的诸侯,齐桓公、晋文公均为公认的“伯王”。C.“约而不忿,故能从邻”与“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两句中的“从”字用法、含义相同。D.绳墨,本指木工打直线用的墨线,后引申为法度或规矩。“背绳墨以追曲兮”(《离骚》)中“绳墨”的意思与文中相同。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宜阳之战中,为避免韩楚结盟使秦国陷入危机之中,冯章向秦王进言,先拉拢楚国,让韩国孤立无援。B.宜阳之战达到目的后,冯章又向秦王进言,以“冯章已逃,秦无地”为由,拒绝履行“许楚汉中”的诺言。C.谏者的进言既肯定了秦王已取得的成就,也表达了对诸侯之君、河济之士会让秦王步智伯、夫差后尘的担忧。D.谏者认为,秦国应改变援魏抗楚的策略,与楚国交好,对抗齐、宋,否则楚国、秦国都可能遭受兵祸。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果使冯章许楚汉中,而拔宜阳。楚王以其言责汉中于冯章。(2)今王广德魏、赵而轻失齐,骄也;战胜宜阳,不恤楚交,忿也。13.同样是向秦王进言“外交”之策,冯章和谏者的出发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有删改)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B.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C.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D.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1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之同姓”,楚国王族的同族。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屈原是屈瑕的后人。B.“上官大夫”,上官,上等官阶;大夫,官阶之一,战国时,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个官阶。C.“帝喾”,传说中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即五帝之一的高辛氏。D.“齐桓”,即齐桓公,春秋时齐国国君,姓姜,名小白,是春秋五霸之一。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当时朝廷内部邪恶不正的人危害公正无私的人,正直的人不为朝廷所容,所以屈原忧愁苦闷,作了《离骚》。B.屈原在楚怀王面前称颂远古的帝喾,称道近代的齐桓公,称述中古的商汤王、周武王,目的是讽刺楚国没有贤君。C.屈原文笔简约,言辞含蓄,志趣高洁,品行端正,这些都表现在他的《离骚》当中,文如其人。D.屈平正道直行,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君王,却遭到小人离间,处境艰难,怨愤遂生,这是他写作《离骚》的内在原因。17.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2)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涉江①屈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济乎江湘。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步余马兮山皋,邸余车兮方林。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②。朝发枉陼兮,夕宿辰阳。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入溆浦余僮佪③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狖之所居。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④。哀吾生之无乐兮,幽独处乎山中。吾不能变心而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有删改)【注】①本篇为顷襄王时期,屈原远放江南时,为记叙征程和抒写怨愤而作。②疑滞:即“凝滞”,停滞不前。③儃佪:徘徊不前。④承宇:指山中云气旺盛而与屋檐相承接。18.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自述自幼对“奇服”的喜好,表明诗人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象征他洁身自好的品质。B.“莫吾知”表明当时没有人理解诗人,诗人因此感到悲哀,于是决定涉江。C.登上鄂渚之后,诗人回头遥望国都,秋冬的寒风让他内心伤感,于是发出了长长的叹息之声。D.第二段结尾处,诗人认为自己的内心是正直的,无论被流放到哪里都不会改变,表明了他对理想和操守的坚持。19.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你对屈原的认识,理解“驾青虬”“骖白螭”“游瑶圃”“食玉英”这些情景反映的内容。选篇理由:王昭君,一位了不起的女性,为了和平远嫁他乡。《明妃曲》与课文《氓》同样是写女性,一位深明大义、忍辱负重,一位勤劳善良、果断决绝。明妃曲二首(其二)王安石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黄金杆拨春风手,弹看飞鸿劝胡酒。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以百辆毡车的隆重礼仪迎娶王昭君,又予其以“黄金杆拨”为标志的豪奢生活,可谓胡恩深矣。B.只可惜单于不解风情,王昭君只有琵琶弦上说相思,“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C.留北的侍女听了垂泪,南归的行人听了回首,这从侧面说明了王昭君弦上所流露的哀情感人至深。D.全诗胡汉对比,非止一处,汉恩胡恩的浅深是明比,弹劝胡酒中的隔膜与垂泪回首中的知音是暗比。21.请结合对全诗的理解,分析“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两句蕴含的情感内容。六、语言表达(新)22.文化名联是哺育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下面是一副已经打乱了顺序的文化名联,请按照对联的规律进行重组(只填序号),并回答后面的问题。①湘流②还生③应识④香草⑤三户地⑥九歌心⑦当年呵壁⑧何处招魂(1)上联: ;下联: 。(2)联中所写人物是: ;高中时学过他的一篇文章是: 。参考答案:1.C2.A3.A4.B 5.A 6.C 7.①举例具体小说内容,论证古代小说具有抒情传统;②引用文人评价,论证古代小说的抒情特质;③引用作者自述,强调作者写作的抒情取向。 8.同:两则材料都认为古代小说都具有抒情特质。异:①材料一认为古代小说抒情性一脉相承,受史传文学和诗性思维的影响。②材料二认为古代小说抒情性来自于“缘事而发”的特性,小说事件是情感表达的手段。9.C 10.C 11.D 12.(1)(秦王)果然派冯章出使楚国,许诺把汉中之地割让给楚国,于是秦国攻下了宜阳。楚王根据冯章所说,向他索要汉中之地。(2)如今大王对魏、赵广施恩德,却轻视了失去齐国一事,这是骄傲(的表现);攻克了宜阳,不顾及与楚国的交情,这是怨恨(的原因)。 13.①冯章从眼前利益出发,只注重秦国当下的一战之胜、一地之失(没有考虑眼下的做法对未来的影响);②谏者从国家的长远强盛(长治久安)出发,建议做好诸国之间的平衡。14.D 15.B 16.B 17.(1)大王让屈原制定法令,大家没有谁不知道。每一道法令颁布后,屈原总要炫耀自己的功劳。(2)他的志向高洁,所以作品中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他的行为清廉,所以到死都不容于世。18.A 19.这些情景都是诗人想象的与仙人一起生活的情景,突出了诗人理想远大、德行高洁及行为忠贞的特点。20.B 21.①汉恩不及胡恩深的哀怨;②胡恩虽深却不相知的孤独;③由孤独而生的家国之思。22. (1)⑧④②⑤ ⑦①③⑥。 (2)屈原; 《离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