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蜀相》同步练习一、选择题(新)1.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颔联写祠堂的荒凉空寂,看似写吊古情怀,实际也是诗人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B.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C.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D.全诗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笔墨淋漓,感情真挚,充分体现了杜诗奔放飘逸的风格。二、混合默写2.按要求填空。(1)亦余心之所善兮, 。 ,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骚》)(2)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3)《蜀相》中“ , ”一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经历和功绩。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初,蜀将孟达之降也,魏朝遇之甚厚。帝①以达言行倾巧,不可任,骤谏不见听,乃以达领新城太守,封侯,假节。达于是连吴固蜀,潜图中国。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达与魏兴太守申仪有隙,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仪,因漏泄其谋。达闻其谋漏泄,将举兵。帝恐达速发,以书喻之曰:“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达得书大喜,犹与不决。帝乃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二贼交构,宜观望而后动。帝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到其城下。吴、蜀各遣其将向西城安桥、木阑塞以救达,帝分诸将距之。初,达与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②,比相反覆,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军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帝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达甥邓贤、将李辅等开门出降。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 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播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堕,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节选自《晋书·卷一》)【注】①指宣帝司马懿;②指魏明帝曹叡。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B.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C.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D.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假节,即借以符节,文中指魏国皇帝将符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来使用,用以威慑一方。B.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即洛阳地区,后演变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文中指魏国统治地区。C.切齿,上下牙齿紧紧咬住,表示极端愤怒。如《史记·刺客列传》“此臣之日夜切齿拊心也”。D.农桑,种地与养蚕,劝农桑的意思是鼓励督责农业生产,促进商业发展,让人们过上好日子。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懿认为孟达是不可信任的,向魏明帝恳切进谏,但是魏明帝仍对孟达委以重任。B.诸葛亮施计派郭模诈降,泄露孟达叛魏的计划,想借魏国之手来除掉孟达以绝后患。C.司马懿一边写信安抚孟达,一边力排众议果断出兵,日夜兼程,八天就到了上庸城。D.因边境各郡刚归顺,大多无户籍名簿,司马懿主张朝廷宽待百姓,使百姓安居乐业。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蜀相诸葛亮恶其反覆,又虑其为患。(2)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也,当及其未定促决之。7.孟达起事为何会失败,请简要说明。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咏史白居易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中的“先生”与《蜀相》中的“丞相”“老臣”都是诗人对诸葛亮的敬称。B.《蜀相》首联用设问表达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而本诗则直接从追忆史实写起。C.本诗和《蜀相》都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绘景物、记叙历史来抒发情感。D.本诗首联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历史,颔联中的“鱼”指刘备,“龙”则指诸葛亮。9.《咏史》和《蜀相》都以“泪沾襟”结尾,泪水中所寄托的情感有同也有异。请结合两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筹笔驿①罗隐②抛掷南阳为主忧,北征东讨尽良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千里山河轻孺子③,两朝冠剑恨谯周④。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注】①筹笔驿:驿站名,位于今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军师村,因诸葛亮多次在此驻军筹划军事而得名。②罗隐,唐代诗人。应进士试屡试不中,史称“十上不第”,一生不得志。③孺子:指蜀国后主刘禅。④谯周,三国时蜀国大臣,在邓艾近成都时,力排众议,劝蜀后主刘禅投降。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相》首联通过设问,表达作者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和缅怀之意;《筹笔驿》颈联将刘禅、谯周之辈与诸葛亮形成对比,衬托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精神。B.《蜀相》颈联写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后辅佐刘备,匡扶刘禅;《筹笔驿》首联写诸葛亮舍弃南阳的隐居生活,为蜀汉基业南征北战,运筹帷幄。C.《蜀相》和《筹笔驿》均以咏怀诸葛亮为题材,通过描写遗址周围景色、回顾诸葛亮为蜀汉呕心沥血来表达对诸葛亮雄才伟略的赞颂以及功业未就的惋惜。D.《蜀相》和《筹笔驿》都借用咏怀诸葛亮来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抑郁之情,两首中的“英雄”均指诸葛亮之后包括诗人在内的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竞的英雄人物。11.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与“唯余岩下多情水,犹解年年傍驿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以“蜀相”而非“武侯祠”为题,表明诗人写祠堂的目的是为了写诸葛丞相。B.首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丞相祠堂的位置,一个“寻”字表明祠堂位置难找。C.“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指刘备曾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并向他咨询天下大计一事。D.“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可理解为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13.对诗歌第二联所写景物的特点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荒凉,有人认为这联写出了景物的春意盎然。你同意哪种看法?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选篇理由:《送友人入蜀》与《蜀道难》都写了蜀地风光,并着力描绘了蜀道的惊险难行。通过对比阅读,评析者在体裁、艺术手法、内容、主旨等方面的异同点,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也有助于加深对李白及其诗歌特点的理解。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送友人入蜀①李白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②。【注】①这首诗为唐玄宗天宝二年(743)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人当时受到朝廷权贵的排挤。②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以占卜为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全诗从送别和入蜀两方面落笔。首联从蜀道之难写起,但与《蜀道难》强烈感叹的写法迥然不同,这里语调平缓自然,恍若两个好友在娓娓而谈,感情显得诚挚而恳切。B.颔联就“崎岖不易行”的蜀道作进一步的具体描画,想象奇特,境界奇美,形象地表现出入蜀道路之险,隐含着对友人的关切担忧。C.尾联含蓄蕴藉,语短情长,借用典故,既表达了对友人“升沉应已定”的羡慕,又暗含着对自身浮沉难测的感慨。D.整首诗风格清新俊逸,以叙述语气开篇,中间展开描写,最后以议论作结,体现主旨,笔力开阖顿挫,变化万千,富有韵味。15.颈联中的哪两个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五、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杜甫曾瞻仰过武侯祠,作《蜀相》诗,对诸葛亮一生的 功绩做出高度的评价,为其未能收复中原完成统一大业而痛洒千秋之泪。此诗虽为吊古,( ① )。当时战乱尚未平息,山河破碎,宇内烟腾,于此国事维艰之际,是多么需要有一位武侯这样的贤相来主持国政!此外,诗中写他羡慕诸葛亮的得遇明主,也含有不满于肃宗的意思,他素怀 的远大志向,却被冷落与排挤,这种不平之气隐隐透于诗中。游览古迹的同时,杜甫还结交了一些风雅人士。他有一个邻居是黄四娘,她家院子里种着成畦的花木,春天一到, ,杜甫曾去观赏,写出的诗作《江畔独步寻花》也花团锦簇、蝶舞莺歌,充满无限生机。( ② ),农人时常送给他一些蔬菜,他也常把种植的草药赠予他们。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这使他感到在 间自己的归宿还是与农民的茅舍相杂为好。代宗即位后,曾召杜甫回京补京兆功曹参军,他没有赴任,想来与此不无关系。16.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磊磊 悬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B.赫赫 匡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C.磊磊 匡时济世 五光十色 芸芸众生D.赫赫 悬壶济世 万紫千红 茫茫人世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B.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出乎意料地在农家茅舍里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C.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洁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从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D.在与农民的接触中,他对农民的纯朴心性有了深入的理解,他在农家茅舍里出乎意料地找到了寻觅许久的赤诚之心,在不通文墨的农民身上读到了自己的生活信条。六、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 ① 。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 ② ,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 ③ ,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杳无音信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B.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D.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2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B.他是一个节俭的人,衣服旧了,破了,也“敝帚自珍”,舍不得丢弃。C.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D.于1972年11月8日,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的无色晶体——C15H22O5,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参考答案:1.D2. 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 砯崖转石万壑雷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3.A 4.D 5.B 6.(1)蜀丞相诸葛亮厌恶孟达反复无常,又担忧他成为祸患。(2)孟达不讲信义,现在正是他们互相猜疑的时候,应当在他未作出决定的时候迅速消灭他。 7.①孟达自大,误判司马懿不会亲来;②司马懿兵贵神速,用兵得法;③孟达部将开门投降。8.C 9.相同点: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汉氶相葛亮雄才大略的赞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不同点:《蜀相》中“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忠义报国的“英雄”的期盼,饱含诗人壮志难酬、忧国忧民的“英雄”情怀。《咏史》中“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通过写后人再读《出师表》,集中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感天动地、历久不变。10.D 11.①都用了以景结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手法。②《蜀相》展现武侯祠树茂草深、黄鹂空鸣的景象,借祠堂景色的荒凉,表达诗人对武侯功绩被后人淡忘的感慨;同时,将自然界的兴盛与祖国中兴的希望非常渺茫进行对比,暗含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③《筹笔驿》将岩下流水拟人化,意思是说一切成为历史,只剩山岩下多情的流水,年年从筹笔驿附近流过,仿佛还蕴藏着深情,诗人借流水多情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尊敬怀念、感叹惋惜,以及自身的抑郁不得志之情。12.B 13.同意“荒凉”说。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自”“空”二字写出“碧草”“黄鹂”无人欣赏的现实,渲染出祠庙凄凉、冷落的气氛。诗歌借景抒情,以祠庙的荒凉衬托诗人此时内心的荒凉,含有感伤的意味。同意“盎然”说。繁茂的阶前碧草把台阶都映得发绿,藏在深树枝叶后的黄鹂自由自在地婉转啼鸣。诗句写出祠庙春景的美好、生机盎然。“自”“空”二字表明,虽有这盎然的春景,但诗人并无暇欣赏,加倍突出诗人对诸葛亮的景仰、崇敬之情。14.C 15.“笼”和“绕”。“笼”字写出山上树木繁茂、枝叶婆娑并笼罩栈道的景象,生动传神;“绕”字写出山下春江环绕蜀城奔流的美景,形象贴切。16.B 17.D18.屈指可数 感同身受 息息相关(密切相关) 19.A 20.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