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2 地形变化的动力 练习地质制面可以揭示区域的地理环境演变过程,对研究当地的地质情况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图中侵入岩( )①自中期沉积岩的断层中侵入②生成时间较晚期沉积岩更早③切穿向斜底部④切穿背斜底部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是( )A.固结成岩—褶皱隆升—岩浆活动 B.固结成岩—岩浆活动—褶皱隆升C.褶皱隆升—固结成岩—岩浆活动 D.褶皱隆升—岩浆活动—固结成岩3.在该地早期沉积岩中发现了煤炭,说明该地历史上是( )A.寒冷干燥的海洋 B.温暖湿润的海洋 C.寒冷干燥的陆地 D.温暖湿润的陆地图左示意北半球某河流支流流域等高线分布(单位:米),图右示意a、b、c、d中某一处河道的纵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图右所示地形剖面对应图左中的( )A.a地 B.b地 C.c地 D.d地5.图中a、b、d三地所处河段主要的流水作用分别是( )A.侵蚀、堆积、搬运 B.侵蚀、搬运、堆积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6.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仅从视野方面考虑,最适合冬季观赏日出的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崇明岛位于长江入海口,是我国第三大岛,也是一个面积不断增长的沙岛。下图示意崇明岛东滩成陆线和大堤随时间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1949~1998年中,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的时段和原因是( )A.1949~1964年,海浪堆积 B.1964~1976年,海浪堆积C.1976~1992年,流水堆积 D.1992~1998年,流水堆积8.自1998年新大堤建成后几乎没有再进行造堤工程,崇明岛东滩的泥沙淤积也有所减缓,其原因有( )①不断实施围垦造陆②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③长江水流速度明显加快④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9.为修复崇明岛大堤附近生态,引进植物应具有的主要特性是( )A.抗盐碱 B.抗洪涝 C.抗大风 D.抗虫害下图中①②③④⑤依次代表地质历史时期的五个地质年代。据图完成下面小题。10.关于五个地质年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从①到⑤的名称依次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B.地质年代中含有三叶虫化石的是②C.地质年代中含有恐龙化石的是③D.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发生在④11.在地球的演化史中,恐龙绝迹于( )A.①末期 B.②末期 C.③末期 D.④末期12.下图a、b、c、d代表不同岩层,与地质年代数码对应正确的是( )A.a—① B.b—② C.c—④ D.d—①河沙作为建筑材料曾被大量使用,近年来国家对河道不合理采沙监管力度加强,一大批河沙厂(曾经出售河沙的地方,通过设备采沙船直接把沙子输送到该区域)不得不转移或转型。下图为我国南方某河段特征及废弃河沙厂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图中河沙资源最丰富的地点是( )A.甲 B.乙 C.丙 D.丁14.乙岸河滩比甲岸宽广,废弃河沙厂遗址位于甲岸的主要原因是( )A.甲岸地形平坦,利于沙场建设 B.乙岸道路狭窄,交通不便C.甲岸河道较深,利于采沙船停靠 D.乙岸人口稠密,地租高昂15.过度开采河沙会导致( )①水流形成漩涡,影响航运安全②水生动植物受到伤害,破坏生态环境③使河流防洪能力增强④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⑤流水冲刷加剧,河堤侵蚀严重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⑤ D.①③④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咸潮(海水入侵)是我国沿海地区秋冬季节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对于长江来说,一般发生在11月~次年的4月,但2022年上海早在9月初就出现了咸潮。材料二:长江口咸潮与海平面、径流量、潮汐和风暴潮密切相关。长江北支咸潮比南支更严重,甚至倒灌进南支,影响上海市供水安全。下图为长江口示意图。(1)简析2022年长江口咸潮提前出现的主要原因。(2)简析北支咸水入侵比南支严重的原因。(3)指出北支水闸对防御咸潮的主要作用,并推测水闸开闭的时间。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左图为某地地质构造及地貌剖面示意图。右图为干旱型冲积扇(旱扇)和湿润型冲积扇(湿扇)示意图。(1)指出左图中丙处地质构造的名称以及①②岩石形成的地质作用。(2)简要描述右图中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并说出我国西北地区旱扇发育最活跃的季节。(3)简述旱扇和湿扇沉积物颗粒变化的共同特征,并说明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的主要原因。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约3000米,周围群山环抱、冰川广布。盆地属高原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200mm以下,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常在30℃左右,大风日数多,在盆地边缘发育众多冲(洪)积扇,常见戈壁,其地面主要由砾石构成,亦称戈壁滩。左图为“柴达木盆地简图”。材料二 格尔木位于柴达木盆地内,年均日照时数可达3600小时。该地地势平坦,植被稀少,风沙严重,有大量未利用的荒漠化土地。近年来,政府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发电建设,实现光伏产业与荒漠化治理有效结合。下图为格尔木光伏发电景观图。(1)说明柴达木盆地内部与周边高海拔山地岩石风化作用的异同。(2)描述柴达木盆地边缘戈壁滩的形成过程。(3)从大气受热过程角度分析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的原因。(4)分析格尔木发展光伏产业对当地植被恢复的有利影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判断侵入岩的发育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地质剖面图可知,E岩层自C岩层的断层中侵入,①正确;E岩层侵入B岩层,生成时间不可能较B岩层更早,②错误;该地沉积岩层地质年龄两翼较老,中间较新,由此可判断该地区地质构造为向斜,③正确,④错误。故A选项正确。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区域地质演化过程,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根据地质剖面图可知,B、C、D岩层为沉积岩层,首先需要经过固结成岩;由图可知,C岩层有部分出露地表,且岩层均有不同程度的褶皱现象,推断第二步为褶皱隆升;后在表层覆盖有一层火山岩层,推测其经历了岩浆活动(即火山喷发和岩浆入侵)。故A选项正确。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早期沉积岩形成时期的环境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煤炭是由古代森林经过地质作用转化而来的。该地存在煤炭,说明其古环境适合森林生长,因此地层形成时期当地的古地理环境为温暖湿润的陆生环境。故D选项正确。4.答案:A解析:从图中看,该地南岸堆积、北岸侵蚀;图中a地和c地位于弯曲河道,a河段北岸为凹岸,为侵蚀岸,南岸为凸岸,为堆积岸,A正确;C地北岸为凸岸,为堆积岸,南岸为凹岸,为侵蚀岸,C错;bd位于平直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向右偏,河流自西向东流,北岸堆积、南岸侵蚀,BD错。故选A。5.答案:B解析:从图中看,a处等高线密集,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b处等高线较为密集,以搬运作用为主;d处等高线稀疏,河流流速减慢,以堆积作用为主,B正确、ACD错。故选B。6.答案:C解析:冬季,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东南日出;从图中看,③地位于山顶,东南为山谷,适合冬季观赏日出,C正确;图中①地东南侧等高线向低出凸,为山脊,阻挡视野,不适合观赏日出,A错;②地东南为山地,阻挡视线,不适合,B错;④处东南有山地,阻挡视线,不适合,D错。故选C。7.答案:C解析:崇明岛位于长江口江心部位,东流的江水在这里被分成南北两支,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大,流速较快,泥沙沉积少。北岸的分支江水流量小,流速较慢,泥沙沉积多,最终导致东滩陆地面积在东北方向扩大较多,可知其形成原因为流水堆积,AB错。由图可见,1976—1992年大堤向海岸线迁移距离最大,说明此时段崇明岛东滩陆地面积扩大最显著,综上分析可知,C对,D错。故选C。8.答案:C解析:结合上题崇明岛东滩扩大的原因,崇明岛东滩的潮滩淤积有所减缓,说明河流携带泥沙数量减少,沉积减慢。不断实施围垦造陆,会导致洪水增多,水土流失可能增多,淤积加快,①错误。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拦截水流和泥沙,导致大坝以下河段中泥沙含量减少,②正确。长江水流速度明显加快,侵蚀增强,河流搬运泥沙能力增强,带至河口泥沙量应增大,但由于入海口处地势平缓,水流速度增速不明显,河流主要以沉积为主,沉积现象应更明显,不会造成淤积减缓,③错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建设,使水土流失减少,长江含沙量、输沙量减少,河口处泥沙沉积减少,④正确。综上可知,正确的为②④,C对,ABD错。故选C。9.答案:A解析:崇明岛大堤临近海岸,长期受海浪影响,崇明岛大堤附近土壤盐碱化严重,植物不具备抗盐碱的能力则难以成活,所以引进的植物物种需要具有抗盐碱的特征,A正确,该地最主要的问题是土壤盐碱化,抗洪涝、大风、虫害不能应对当地最主要的问题,BCD错。故选A。10.答案:A解析:根据时间的划分判断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地质年代,⑤一新生代、④一中生代、③一古生代、②一元古宙、①一太古宙;三叶虫出现于早古生代,化石应存在于③;恐龙繁盛于中生代,化石应存在于④;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一些高大山脉,因此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应发生在⑤。11.答案:D解析:恐龙繁盛于中生代,绝迹于中生代末期,即④末期。12.答案:C解析:三叶虫化石存在于早古生代,a对应的应是③;大羽羊齿是古生代的陆生植物,d对应的应是③;裸子植物在中生代空前繁盛,c对应的应是④,故选C。13.答案:B解析:甲乙丙地四处河流段中只有乙地位于河流的凸岸处,河流凸岸处水流速度缓慢,河流携带的泥沙易沉积,所以图中河沙资源最丰富的地点是乙地,B正确;甲地位于河流凹岸,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A错误;丙和丁河流段不是河流的凸岸,河流流速较乙地更快,泥沙沉积比乙地少,CD错误。故选B。14.答案:C解析:甲岸地处河流凹岸,水流速度快,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泥沙不易沉积,河道较深,利于采沙船停靠,C正确;乙岸泥沙易沉积,地形相对更平坦,A错误;没有关于甲乙两岸的人口和道路宽度的信息,无法判断,排除BD选项。故选C。15.答案:C解析:过度开采河沙会破坏河床原有形态,可能会导致河流水形成漩涡,影响航运安全,①正确;河流的泥沙不仅仅是水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之一,也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来源,所以过度开采河沙会使水生动植物受到伤害,破坏生态环境,②正确;不合理采沙会导致河流侵蚀加剧,不利于防洪,③错误,⑤正确;过度开采河沙导致下游河流携带泥沙减少,河口三角洲面积萎缩,④错误。①②⑤正确,故选C。16.答案:(1)受干旱天气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9月入海径流量少,咸潮出现(2)北支河道狭窄;入海径流量较小;缺少沙洲阻挡;北支河道呈喇叭形,海水入侵时河道变窄,潮水强度较大(3)阻挡咸潮倒灌进南支;涨潮时关闭,落潮时打开。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长江冬季水量较少,处于枯水期,水位低,海水容易倒灌,尤其是大潮时海水运动强烈,因此容易遭受海水入侵,2022年长江口咸潮提前出现的原因可能是该年水量减少,因此受干旱天气影响,长江流域夏季降水偏少,因此9月入海径流量少,成潮出现。(2)结合图片可知,长江北支河道狭窄且部分河段垂直于主河道,又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江水进入量少;北支河口呈喇叭口,且无沙洲阻挡,涨潮时潮差明显,潮水强度较大,涨潮时更容易出现海水入侵的现象。(3)北支闸门主要是为了阻挡成水入灌,保护水质;涨潮时,北支闸门需要关闭来阻挡成水灌入,保存淡水资源,防止水源盐化;落潮时,打开闸门,允许江河淡水流入海洋,促进江水更新。17.答案:(1)丙:向斜。①形成的地质作用:岩浆侵入、冷却凝固(或内力作用);②形成的地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或外力作用)。(2)原因: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季节:夏季。(3)共同特征;沉积物颗粒直径都是自扇顶向扇缘逐渐减小。主要原因:旱扇由时令河冲积形成;湿扇由常流河冲积形成;常流河流量较大,时令河流量较小,因此旱扇发育面积通常较湿扇小。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处岩层出现断裂错位,因此属于断层构造;乙处岩层中心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丙处岩层中心新两翼老,属于向斜构造。①为侵入岩(花岗岩),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内力作用,具体过程为岩浆侵入、冷却凝固;②为沉积岩(页岩)形成的地质作用为外力作用,具体过程为沉积作用、固结成岩。(2)旱扇和湿扇都是由于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河流在山区带来大量泥沙,在山口处流速变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扇。我国西北地区的旱扇主要是冰川积雪融水增多时,在出山口形成的,冰川融水量在夏季最大,因此夏季旱扇发育最活跃。(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是流水沉积形成的,因此颗粒物都呈现出由扇顶到扇缘逐渐较小的特点。旱扇是由时令河冲积而成的,时令河的水量小,因此带来的泥沙量有限,旱扇面积较小,旱扇的规模较小;湿扇是由常年河流冲积而成的,河流的流量大,携带泥沙多,因此规模较大,湿扇面积较大。18.答案:(1)相同点:风化均主要为物理风化作用。不同点:高海拔山地岩石风化更活跃,效果更明显;盆地内部相对变化较缓。(2)盆地周围山体岩石不断被风化剥蚀,形成大量碎屑物质;在洪水的作用下,碎屑物被冲到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水退后,在风蚀作用下,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走;形成的粒径比较大的砾石留在原地戈壁滩。(3)气候干旱,晴天多,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地表植被稀少且干燥,对太阳辐射吸收能力强,导致白天气温迅速升高;由于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气温低,因此夏季气温日变化剧烈。(4)太阳能电池板阻挡气流运动,降低风沙危害;太阳能电池板遮挡光照,减弱蒸发,提高土壤湿度,促进植被恢复;光伏产业为当地提供能源,减少樵采,利于植被保护;为节水农业(喷灌、滴灌)提供电能。解析:(1)由材料可知,柴达木盆地夏季气温变化剧烈,昼夜温差常在30°℃左右,导致该地区物理风化强烈,故柴达木盆地内部与周边高海拔山地岩石风化均主要为物理风化作用。但在地势起伏大的山区,或在巨大的悬崖峭壁上,各种风化产物均易被其他外力作用搬离,难以在原地残留,因而这里基岩多裸露,风化十分快速,物理风化极为活跃;在地势低缓地区,风化产物多残留原处,或只经过短距离的运移便在低洼处堆积下来,形成较厚的覆盖层,从而减轻温度变化对下伏基岩的影响,降低风化作用的速度。(2)由材料可知,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主要在冲积扇附近,可推测其砾石来源应和冲积扇有关;结合上题分析,柴达木地区风化作用强烈,两侧山体风化作用更为强烈,且风化后易被其他外力剥蚀,从而形成大量碎屑物,大小颗粒不均的碎屑物崩塌后在山脚形成堆积,当洪水发生时或河流汛期,流水侵蚀搬运作用加强,碎屑物被冲到较远的山麓地带,形成大面积的冲积扇;水退后,沉积物裸露,加之该盆地风力大,大风时日多,在风力作用下,碎屑物质中的细砂和尘土被吹蚀,较大颗粒的砾石留在原地,进而形成戈壁地貌。(3)由材料可知,该地降水量少气候干旱,晴朗天气多,云层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由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该地以荒漠为主,地表植被稀少,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强,且比热容较小,导致白天升温较快;由材料可知,该地平均海拔约3000米,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导致夜晚降温较快,气温较低。因此该地夏季昼夜温差大,气温变化剧烈。(4)由图可见,太阳能电池板数量大,且和地面存在一定角度,一定程度上阻挡了风的运用,减弱风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风沙的危害;该地气候干旱,太阳能电池板覆盖在地面上,阻挡了部分阳光,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少,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提高土壤湿度,有利于恢复植被;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很大一部分能源来自樵采植被,光伏产业为当地提供能源,使当地居民减少樵采,利于植被保护;同时,光伏发电的能源,为节水农业(喷灌、滴灌)提供电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