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中国脊梁(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中国脊梁(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中国脊梁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是建党一百周年,学校组织同学参观“时代脊梁”共产党员事迹展:
彭湃家境富裕,却背叛自己的阶级,领导农民起义。1927在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中国建立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当地农民都说,彭湃当皇帝,天下就太平了。彭湃说:“彭湃不能当皇帝,中国从此不能有皇帝,只有我们农友自己当家做主,天下才会太平。1929年英勇就义,时年33岁。”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被称为“太行新愚公”。他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每年深入基层200多天,让140万亩荒山披绿,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
孙家栋被称为“卫星之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失败,孙家栋带领团队在天寒地冻中把大片的沙漠翻了一尺多深,拿筛子把炸碎的火箭卫星残骸筛出来,最终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年后,一颗新的卫星腾空而起。2004年,75岁的孙家栋接下了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的重担。有人认为他应该“功成身退”,他只有一句话:“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了解了三人的事迹,哪个人对你触动最深?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朝会发言稿。
仔细阅读,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大家都作出了贡献,每个人都了不起。”习近平在2023年春节前夕看望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说。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鲁迅先生说。
上述材料对新时代的年轻人会有怎样的启发?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2年9月5日12点52分,四川沪定发生地震,人们纷纷逃生。湾东水电站职工甘宇和罗永放弃逃生机会,反而冲上10层楼高的大坝坝肩,拉闸泄洪,避免了下游村庄被淹。他俩说:“一命换几百条命,必须做。”泄洪后,两人在山上寻求救援,甘宇摔伤无法行走,罗永给他留下食物后找路求生,走了一天多被救出。
救援队根据罗永的提示,连续12天搜救甘宇无果。当地58岁的村民倪太高听说这件事后,带着两瓶水和一些食品独自进山搜寻。倪太高说:“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经过艰难寻找,倪太高在一个陡坡下面发现甘宇,甘宇得救了。
这是一个好人救助好人的感人故事。生活中,我们身边的很多人平平无奇,但是到了危难关头,他们个个都会化身为超级英雄,他们就是中国的脊梁。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中国脊梁”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鲁迅先生向来语言冷峻,但他曾动情地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屈原如此,谭嗣同如此,方志敏也如此,耄耋之年深入“毒穴”的钟南山如此,那些逆行的医生护士亦如此……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中国人的为民情怀,就是中国精神。
你心中的中国精神是什么?请结合材料含意,联系自己的认知、理解和感悟,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今年6月29日,中央组织部授予“一批又一批大山里的女孩,一代又一代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华坪女高校长张桂梅、“社区工作者的杰出代表,扎根社区40余年,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小巷总理’”林丹等29人“七一功勋”奖章,以表彰他们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
材料二:
今年9月23日,中国农民丰收节,袁隆平雕像前满是鲜花 。网友:今天我也乖乖把饭吃完了。
材料三:
王立群教授在《中国脊梁》一书中写道:“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可以成功的,便持之以恒,坚持下去,最终克服各种困难,得偿所愿,这是成功的人。有一种人,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便改弦更张,不再坚持,终于没有碰壁,这是明智的人。还有一种人明知自己要做的事是不可能实现的,但它还是不改初衷,继续前进,这是有历史使命感的人。”
在新学期升国旗仪式中,你要面向全校同学演讲。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演讲稿,表达你的看法和认识。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勇于担当,青春无悔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们大家在此朝会,我发言的题目是“勇于担当,青春无悔”。
习近平总书记看到抗击疫情斗争中的90后、00后的群像,深有感触:“过去有人说他们是娇滴滴的一代,但现在看,他们成了抗疫一线的主力军,不怕苦、不怕牺牲。”为战疫一线的青年点赞,鼓舞了青年们战疫的士气,也指引着青年们在新时代的各个战场上担当有为,为勇夺胜利贡献力量。
在上个世纪初,我们的祖国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位富家子弟——彭湃,为了让广大农民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他毅然背叛自己的阶级,领导农民起义,终于在1927年建立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他把青春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愧是时代的脊梁。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和担当。曾几何时,由于没有经历过的战争年代的艰辛,90后、00后被大多数人贴上了“叛逆”“张扬”等标签;曾几何时,在父母眼前,90后、00后还依旧是个“孩子”。然而,在这场防控疫情的阻击战、人民战中,他们站在抗“疫”最前线,变成了独当一面的战士、勇士,用热血、坚毅、奉献,书写着战“疫”的青春故事,淬炼着年轻的脊梁,彰显着青春的担当。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作为00后的我们绝不是娇滴滴的一代,更不是时代的观众和看客。迈入新世纪,我们将以青春的名义出发,担当奉献,勇毅前行,不负青春,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
不负青春,要锤炼过硬能力。本领过硬方能落实担当,方能从容应对各种挑战。无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我们都必须努力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通过刻苦勤奋的学习,不断练就过硬本领;要勇于走出“舒适区域”,加强自我锤炼,努力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能力水平跟上时代前进步伐,跟上事业发展需要。
不负青春,要激发不竭动力。动力来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对目标的执着,来源于必胜的信心。动力是成就事业的条件,作为00后,我们要树立勇于奋斗、不懈奋斗的思想,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永葆不懈奋斗的根本动力,以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激励自己,勇挑重担、勇克难关、勇斗风险,斩关夺隘、一往无前,用必胜的信心开辟希望的原野。
岁月不老,青春不朽;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跟着春天步伐,让我们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接好时代赋予自己 接力棒,既着眼当下,为打赢战疫双胜利而贡献青春智慧,又要立足长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努力在祖国的万里长空放飞青春理想,在复兴的壮阔征程激扬青春活力,让青春不负梦想、奋斗不负时代。
谢谢大家!
【详解】审题:
1.找出任务,明确指令。
(1)共性的写作任务。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能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个性的写作任务。
了解材料中三人的事迹,哪个人对你触动最深?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结合材料,写一篇朝会发言稿。
2.切分任务,逐个击破。
(1)了解材料中三人的事迹,哪个人对你触动最深?只写你感触最深的一个,而不需要写三个。这方面带有主观性。
(2)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时代脊梁”?所谓“时代脊梁”,即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的人。这需要表达观点,这方面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
①彭湃背叛自己的阶级,领导农民起义。1927在半殖民地半资本主义的中国建立第一个农村苏维埃政权。彭湃能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时候,为了农民能当家作主,毅然背叛家庭,领导农民起义,并建立了农村苏维埃政权。在二十世纪初,彭湃是当之无愧的时代脊梁。
②李保国,利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深入基层,荒山披绿,并带领10万农民脱贫致富。在新时期,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时代的要求,李保国把时代的要求当成自己的责任,他出色地履行了职责,是一位时代脊梁。
③首任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孙家栋,进行科学研究,不畏艰辛,不怕失败,最终让祖国的科研卫星腾空而起,让探月工程顺利推进。“国家需要,我就去做。”他为了祖国的科研事业,无怨无悔,不愧是我们时代的脊梁。
(3)结合材料,写一篇朝会发言稿。明确要求写发言稿,规定了文体,需要按照发言稿的要求进行写作,即有特定的场所和特定的听众,作者的身份也是明确的,因而,需要结合自身特点——高中学生(时代青年),联系时代特点和自身责任来写。
立意:
1.勇于担当,青春无悔;
2.不负青春,砥砺前行;
3.让青春在砥砺奋斗中拔节生长。
素材:
1. 当国破家亡之时,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个大丈夫,一个从容刚毅,坚韧不拔的文天祥,他敢于问苍天,问大地,问出人生“谁无死”;叹远山,叹生,叹死,叹来丹心“照汗青”,我不禁感叹中华伟大的民族气节,和那种视死如归的英雄气魄。仅仅是文天祥么?当我朗诵《满江红》的时候,我尽力去表现其男儿气概,却慨叹不能上边防卫家国,不能和鲁迅同造“匕首”,我只想与世无争。这是一种逃避!我不敢正视岳飞的眼睛,因为我怕看到一双炯炯的眸子,一双折射人格力量的瞳仁,和那刚毅不屈的民族志气。中华之气节,必凝聚于这简单而崇高的民族本色上吧。
2. 说到时代的脊梁,不得不先言民族之精神。早在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诞生在这广袤的大地。他们勤劳勇敢,英雄无畏,凭借自己的双手,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让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中华大地上生生不息。这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支点,是支撑亿万人民物质生命的中国脊梁!随之,是中华的气节,扭转乾坤,锻造一个个新生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3. 作为一个中国人,当面对这些事,我想我们无权指责其对生命的漠视,无力抨击社会的冷淡,无能去像鲁迅那般为麻木思想开刀,我们只能攥紧拳头,瞪着屏幕怒骂。可是这样骂太不过瘾,就像自己也被打了麻药,浑身动弹不得,遂就此作罢,待时光洗去我愤青的泪水,等岁月磨去我突兀的良知。这是一个中国人最无奈的控诉,是他向祖先求救的悲号!不过新时代的民族更应当寻找新的信仰。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都让人心灵震颤,就好似汶川地震在我眼前重现,我看到一双双平凡、朴实而有力的大手,救出了我的兄弟姐妹。这是民族精神之凝聚力,是团结一致之信仰,也是一个新的支撑点,撑起新一代,撑起新中国!也正是有了这一番智慧、一腔信仰,中华民族的躯体才不至于因太沉重而倒下,才诞生了这样一些“大写的人”,来撑起民族的脊梁,顶起灵魂的支点,感动中国,感动世界!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 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此题注意通过三个关键词提炼出一个中心,然后进行论述。
2.例文:
踔厉奋发承使命,栉风沐雨勇担当
新时代的年轻人都应该从上述材料中获得一些重要的启发和思考。习主席在2023年春节前夕对基层干部群众的慰问和赞扬以及鲁迅先生对早期中国人民努力拼搏、为民族作出贡献的肯定,无疑给予了年轻人非常强大的鼓舞和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的慰问让我们知道了我们每个人的付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习主席在他的讲话中强调了每个人的贡献。这提醒着我们,我们不论做什么工作,只要尽力去做,都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改变。无论我们是基层干部还是普通民众,只要我们充满激情和责任心,我们的努力都是有价值的。这激励我们担当起自己的责任,努力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鲁迅先生振聋发聩的话语强调了坚持奋斗和付出的重要性。鲁迅先生在他的名言中强调了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众所呼应的人。这一点告诉我们,成功是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的。正如黄文秀、杨宁等广大青年扶贫干部放弃个人利益,毅然投入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面朝黄土,风餐露宿,最终带领乡民脱贫致富。我辈青年也应如此,心怀天下,干在实处,担起发展之责。在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常常会面临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付出更多努力,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对于新时代的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
此外,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要保持一颗奉献的心。中国的脊梁是指那些舍身求法、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毅力,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这样的例子激励着年轻人要有奉献精神,不仅要为自己追求个人的成功和幸福,更要为社会、为国家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年轻人应当站在时代的前沿,思考如何将自己的力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在时代洪流的奔涌之中,我们看到了人民英雄的主体推动力量,无论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默默奉献的志愿者,还是暴雨侵袭时挺身而出的陌生人,或是坚守国土的边防官兵……无私奉献、不图回报、拼搏奋斗是所有平凡英雄、中国脊梁的共同写照、共同底色。家国情怀、历史责任、时代使命,这些自古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精神内核,永远是平凡英雄们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
历史不忘开路人,时光不负追梦人。正是有无数“中国脊梁”的挺身而出,才铸就了伟大的英雄时代。青年立身于世,也应积极投身时代洪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引用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慰问基层干部群众时所说的“大家都作出了贡献,每个人都了不起”的句子,肯定了基层人民的奋斗奉献,致敬了所有“平凡英雄”,正是无数普通人的拼搏奋斗,奏响了新时代中国昂扬奋进的如虹壮歌。然后引用了鲁迅先生关于“中国脊梁”的名言,指出自古以来,中国就不缺少民族的脊梁,他们为民、为国不懈求索,无私奉献。
通过对两句名言的分析,可以辨析出“英雄”“脊梁”这样的关键词,结合题干中“对新时代的年轻人会有怎样的启发”这一提示语,最终可以明确立意,身为新时代的青年,即使生而平凡,也应肩负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为社会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争做中国的脊梁。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中国脊梁”的内涵,担当奉献的重要意义,如何成为“中国的脊梁”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担当奉献的重要意义”时,可以从个人、社会、国家等角度切入展开论证,使论证更深入。在论证“如何做中国的脊梁”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横向分析,如青年一代应肩负使命,不懈奋斗;应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应锐意进取,力求创新等。
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疫情期间,无数医护人员、志愿者穿上防护服,化身“大白”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事例,以及黄文秀、杨宁等青年扶贫干部放弃个人利益,毅然投入脱贫攻坚的伟大战役中,带领乡民脱贫致富的事例论证青年一代应心怀天下,干在实处。还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名言,论证青年人应主动树立生逢其时、重任在肩的担当意识,为民奉献。
在论据的选择上,应注意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的综合使用。如可以引用习近平总书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的发言,以及鲁迅先生“人既发扬踔厉矣,则邦国亦以兴起”的名言作为道理论据,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也可以立足于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躺平”“摆烂”等社会现象,以其危害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
立意:
1.青年投身社会建设,成长与时代同频共振。
2.揽九天明月,担时代之责。
3.踔厉奋发承使命,栉风沐雨勇担当。
4.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
5.时代呼唤脊梁,争做平民英雄。
3.例文:
以平凡之躯,立起中国脊梁
汶川地震的阴霾还未褪去,新冠疫情的阴云还正笼罩,泸定地震的突如其来又震碎了无数人的美梦。但是,无论是危难关头的生死抉择,还是妻离子散的悲恸打击,都未曾压垮我们,只因我们有一个个挺立着的中国脊梁。
面对艰难险阻,甘宇、罗永放弃生的希望坚持逆行拉闸泄洪,倪太高不顾震后山路危险坚持搜救“恩人”。他们无一不是常人眼中的“小人物”,没有撼天动地的伟业丰功,亦无震撼人心的豪言壮语,但他们,却以一己之身、平凡之躯,谱写了一曲曲生命壮歌,撑起了中国的脊梁。
危难中,正是那一份责任心,让一个个平凡的“中国脊梁”舍生忘己,无私奉献。甘宇、罗永之所以在最危难的时刻,不顾生命安危选择逆行,就是因为拉闸泄洪,保卫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危是他们的责任。同样,正是因为责任,无数白衣天使在新冠疫情爆发时选择逆行武汉,芦山地震时村支书袁超不顾癌症痛楚成为救灾一线的超人。在艰难险阻面前,他们都是平凡之躯,却都凭着心中那一份责任感迎难而上。平凡的他们,都是逆行的“中国脊梁”!
并非只有在危难中有所作为的人们才配被我们称为“中国脊梁”。和平生活中,那一个个如倪太高一样与人为善、有恩必报的平凡人,同样是“中国脊梁”。正是那一份朴素的善良,让平凡的“中国脊梁”与人为善,知恩图报。面对恩情,倪太高选择以乐观与善良对抗人生的无奈与苦难;同样,刚脱贫的汶川龙竹村村民,驾车36小时运送100吨新鲜蔬菜驰援武汉;云南贫困村石板寨村村民们,得知武汉疫情困难后开着摩托车把22吨自产香蕉运出村支援湖北。从前,国家帮助他们;如今,他们回报祖国。他们虽平凡甚至弱小,却也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朴素情感,诠释团结互助、扶危济困的人间大爱。平凡的他们,都是善良的“中国脊梁”!
鲁迅对于“中国脊梁”如此定义:“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个个默默无闻、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们,正是“中国脊梁”。
在灾难中,正是一个个无名英雄挺身而出,为我们迎来了中国的和平;在发展时,同样是这一个个无名英雄负重前行,为我们换来了中国的腾飞。他们以凡人之躯,不计回报,却又有恩必报,撑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而对于我辈青年来说,也许我们将来也只是一个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平凡人,但只要我们能在平凡生活中坚守职责,与人为善,能在面临抉择时坚守担当,关爱他人,我们,就同样能成为中国未来的“脊梁”!
就让这一个个平凡的“中国脊梁”,为中国筑起铮铮铁骨,为中华民族挺起坚实躯体,屹立于世界之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四川泸定地震为例,向我们展现了在这一灾难中挺身而出的“中国脊梁”。首先,材料第一段中展现了第一类“中国脊梁”形象。在这场地震中,甘宇和罗永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危,放弃逃生机会,坚持逆行开闸泄洪,挽救下游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逆行者”。在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脊梁”舍小我为大我的无私奉献。材料第二段中,村民倪太高秉持着“地震时甘宇没有放弃我们,现在我们也不能放弃他”的感恩心态,不抛弃不放弃,经过艰难寻找最终成功找到甘宇。从倪太高的身上,我们也能看到知恩图报的“中国脊梁”形象。而通过材料最后一段,则可以得知,“中国脊梁”并不仅仅是那些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过轰轰烈烈的业绩的人,还有那些在危难关头敢于挺身而出,在和平时期与人为善、知恩图报的一个个善良的平凡人。
试题要求以“中国脊梁”为主题进行写作。对此,如果写记叙文,可以去叙写某一位“脊梁”的感人事迹进而讴赞之;当然,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得知,选用的这一个形象最好是具备善良、奉献等精神的平凡人。如果写议论文,就要去论证何谓“脊梁”,中华民族为何需要“脊梁”,“脊梁”的价值所在,怎样做一个“中国脊梁”或“民族脊梁”。对此,还可针对材料最后一段话,论证平凡人只要心怀祖国、积极奉献、努力拼搏、知恩图报,同样可以成为“中国脊梁”,借此,可倡导人们去做“中国脊梁”等等。
立意:
1.“奋力拼搏”的人也是中国脊梁。
2.为人民“攻坚克难”的人就是中国脊梁。
3.向平凡的中国脊梁致敬。
4.例文:
向世界展现中国精神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上下求索,为追求美政九死不悔;“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戊戌六君子之谭嗣同为变法慨然赴死……鲁迅先生说:“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我想说,这就是中国精神。
何为中国精神?我想每一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就像大家都有自己认同的价值准则一样,这就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而中国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灿若星辰的文化长河中,不断形成自己的精神气质。每一个中国人将其根植内心,自觉传承,它早已内化为一种集体潜意识,流淌进中国人的血液中,指引人们前行。
在不同的时代,中国精神有着不同的内涵。
在民族危难之时,广大中华儿女都能够毁家纾难、赤胆忠心地为国奉献,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国家需要之时,他们总能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中国精神”,不图回报,只因生在华夏,人人如此。这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自觉。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中国人排除万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开拓。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铁人王进喜,曾发出“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这疾呼掷地有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这创造出的条件就是井喷之时,奋不顾身跳进齐腰深的泥浆池,用身体搅拌。可能各位同学无法想象这样的场景,甚至不能理解。但在我们的国家,这样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一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他们用自己的顽强意志,胸怀大局,书写着中国精神。
而在新时代,中国精神则是亿万中国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追逐梦想。尤其在这不平凡的2020,在疫情防控时期,像钟南山、李兰娟一样的民族英雄以及无数的普通人更是发扬“越是艰险越向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汇聚起众志成城、齐心战“疫”的磅礴伟力,让“中国精神”生动丰富,熠熠生辉。
“中国精神”远不止这些,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精神”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但不管如何发展,有一点是相通的:无数种精神的背后尽显的是中国人的顽强意志、不屈人格、浩然正气,是中国人始终心系天下,爱国爱民,心怀“小我”,更有“大我”!愿你我读懂中国精神,继承并发扬中国精神,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的中国。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论述“中国精神”是一种坚守,代代相传,并内化于心,潜意识下人人都在恪守。然后援引鲁迅的名言佐证,其中的关键词为“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这些词都是民族精神的具体诠释。第三句列举了自古至今的具有中国民族精神的典范人物,这些人都是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挺身而出、舍身为国的人,尤其要注意“钟南山”和“逆行的医生护士”,这是在有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反思中国精神的时代性。
材料的核心概念是“中国精神”,通过引用鲁迅的名言和从古至今的英雄人物,来阐释“中国精神”的具体内涵,这是写作的真实情境,考生写作时不得脱离该情境。同时还要注意材料的关键语句:“一个民族的精神,就是对真理的坚守深入骨髓,代代相传,几乎成为潜意识。”这说明“中国精神”应是深植于每一个国人心中,已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事物,这是考生写作的大前提。
写作指导:阅读材料可知,这则材料立意集中,选材自由。材料中所列举的人,无论古今,其身上所展现的不同“中国精神”,考生均可深入挖掘。“中国精神”就是“中国人的脊梁”,中国人的浩然正气,中国人的为民情怀……考生可选择其一深入论证,也可提炼不同人物身上的相同精神特质,还可介绍“中国精神”如何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写作时,只要能够结合材料谈出对中国精神内涵的理解都视为符合题意。
立意:
1.中国精神,烛照未来。
2. 中国精神,民族之魂。
3.国之脊梁,为国为民。
4.中国精神,浩气永存。
5.我所理解的中国精神。
6.中国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
5.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本次作文题是任务驱动作文题,由材料和题目要求组成。
材料一中央组织部授予张桂梅和“小巷总理”’林丹“七一功勋”奖章,这是对二人勇于承担使命、勤勤恳恳敬业的精神的肯定,以表彰他们为党和人民作出杰出贡献、创造宝贵精神财富。中央的这一表彰行为是一种价值导向,倡导我们向“脊梁式”的榜样学习,把自己的理想抱负和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承担历史使命,勤勤恳恳为社会做出贡献。
材料二“袁隆平雕像前满是鲜花 。网友:今天我也乖乖把饭吃完了”,表现了人民对袁隆平人生价值的肯定,雕像前的鲜花代表的是百姓对袁隆平的赞美和怀念,同时人们也受到了袁隆平精神的影响,变得珍惜粮食,懂得感恩。
材料三列举了三类人,这三类人是成功的人、明智的人、有历史使命感的人。这三种人的做法都值得肯定:知可为而奋力为;知不可为,调整方向继续为;明知不可为,还勇于去为,这种人身上彰显的是一种执着、勇往直前的精神。这三种人身上都有我们可以借鉴的人生经验。
题干要求“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内容”,那就不能只针对一则材料立意,综合来看,材料一、二以实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人是中国的脊梁;材料三引导我们要做一位成功的人、明智的人、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三则材料共同指向脊梁是什么样的,应继承脊梁精神。新时代颂扬“脊梁式”人物,所以也告诉我们时代需要“脊梁式”人物,时代需要我们向“脊梁式”的榜样学习,新时代的青年应争做新时代中国的脊梁。
本次作文的写作情景是升旗仪式,听众是全体同学,文章的体裁应该是议论体演讲稿,要注意写作身份是学生,因此要联系青年人的实际情况,谈对材料中“脊梁式”人物的看法和认识,表达新时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感。
立意:
1.新时代脊梁应牢记历史使命,不改初衷,一往无前。
2.跟随脊梁的足迹,做一位坚持不懈,走向成功的人。
3.弘扬脊梁精神,勤勤恳恳为建设强大的祖国努力奋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