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核心素养目标课程标准: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1.立足史料实证和时空观念,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2.立足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认识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进程的影响、张仲景和华佗对中医学的贡献。3.立足史料证实和家国情怀,学习司马迁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情境导入学富五车:语出《庄子·杂篇·天下》篇:“惠施有方,其书五车。”惠施是战国时哲学家,很有才学,是名家的代表人物。这里是说惠施是个有学问的人,他读的书要用五辆车子拉。后来人们便以“学富五车” 来表示对饱学之士的称赞。1、在纸发明之前,古人用什么材料来书写?2、谁改进造纸术?他是怎么改进的?这项技术的发明和改进有什么重大意义?3、两汉时期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哪两位?他们做出了哪些贡献?4、西汉时期最著名史学家是谁?他的代表作是什么?这是一部什么体例的史书?5、本课介绍了哪两种宗教?这两种宗教的创立者是谁?教义是什么?对我国有何影响?请同学们自主学习教材自学导航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和缺点材料一 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遗传后世子孙者知之。—《墨子·兼爱下》材料二 先王寄理于竹帛。——《韩非子·安危》材料三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甲骨青铜丝帛竹简书写费力昂贵笨重东方朔上奏想像图2.造纸术的发明1986年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西汉绘有地图的纸,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纸,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缺点:这种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西汉麻纸3.蔡伦改进造纸工艺东汉时,宦官蔡伦,改进造纸工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从材料可知,蔡伦造纸的原料有哪些?这种纸有什么优点?原料易找、价格便宜、易于推广。公元105年(东汉和帝的年号)蔡侯纸“蔡伦,字敬仲,东汉桂阳郡人(今湖南)也。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封龙亭侯,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 切麻⑤舂(chōng)捣④蒸煮 浸灰水 洗涤⑧晒纸⑦抄纸⑥打浆⑨揭纸4.造纸术的传播公元4世纪公元7世纪公元8世纪公元12世纪公元12世纪公元19世纪公元16世纪公元13世纪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过去的。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5.意义莎草纸羊皮纸材料一“纸对后来西方文明整个进程的影响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分”。──(美国)德克·卜德材料二“没有纸的发明,就不可能有现代文明。……我们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纸,世界将会怎么样。造纸术改变世界面貌。──(美国)M.H.哈特蔡侯纸,即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是书写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于携带,取材广泛不拘泥,推动了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历史极简本》①对内:便利了典籍的流传,推动文化发展;②对外: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二、张仲景和华佗《伤寒杂病论》(1)、著作:(2)、理论:“治未病”,提倡预防疾病。(3)、地位:①、中医临床理论体系开创者;②、被称为“医圣”张仲景 (150--219年)汉灵帝时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1.张仲景张仲景发明“饺子”救治百姓张仲景不满官场的黑暗辞官回乡,返乡之时正值隆冬季节,他见许多无家可归的百姓面黄肌瘦衣不遮体,不少人甚至连耳朵都冻烂了,心里非常难受。于是,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然后将其捞出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后分食百姓。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便学着张仲景“娇耳”的样子,做成食物在过年时食用,称之为“饺子”,至今南阳一带仍有“过年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2.华佗(东汉末年)③、编创了“五禽戏”(1)、医学成就:①、擅长针灸、汤药和外科手术;②、发明“麻沸散”(医学体操)(2)、美誉:“神医”“外科圣手”“外科鼻祖”“麻沸散”是世界史最早的麻醉剂华佗经过多次试验,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他给它起了个名字—麻沸散(sàn)。他让患者和酒服下麻沸散,使患者失去知觉,再剖腹开腔、割疡洗腐,用桑皮线缝合,涂上神膏,四五日除痛,一月间康复。华佗首创用全身麻醉法施行外科手术,被后世尊之为“外科鼻祖”。华佗的弟子吴普常练五禽之戏,年高九十多仍耳聪目明,牙齿完坚。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禽戏”导引图五禽戏是一种外动内静动中求静、动静具备、有刚有柔、刚柔相济、内外兼练的仿生功法,与中国的太极拳、日本的柔道相似。三、历史巨著《史记》1.司马迁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汉朝太史令司马谈之子。少年受业——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壮年游历——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2. 《史记》体例范围内容价值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地位)从黄帝到汉武帝时3000年的史事。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肯定他们的功绩,揭露他们的腐朽和罪恶。还为下层人物写传记。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十二本纪(“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三十世家(“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学价值文学价值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书文笔优美,所记人物形象生动,在文学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材料:10岁开始在父亲的影响下研读古书,爱好文史,学习十分认真。20岁那年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名胜古迹。38岁那年,司马迁接替父亲司马谈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读了大量国家藏书。55岁那年,司马迁完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合作探究:司马迁为什么能够写出《史记》这样一部历史巨著?①汉武帝时国家的安定繁荣为司马迁写作提供了社会条件。②从司马迁个人来讲:博览群书,完成父愿, 寻访史迹,搜集资料,坚忍不拔,奋笔疾书。司马迁身上有一种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材料一:48岁那年,因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触怒汉武帝而受“腐刑”,忍辱发愤著书,约于在55岁著成了《史记》。正直不屈、不畏强权、 坚忍不拔材料二:《史记》被称为“实录、信史”。司马迁在《史记》中揭露夏桀、商纣、秦始皇的残暴行径;颂扬了陈胜、吴广起义的作用;仗义直言、不畏强权面对艰难挫折、身心摧残,毫不畏惧的精神,为了理想和正义,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材料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想一想:司马迁这句名言的含义是什么?人总会死,有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死得其所,有价值,有人的死比羽毛还轻,无足重轻,没有意义。东汉班固写的《汉书· 司马迁传》中,称赞《史记》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四、道教和佛教(1)时期:(2)背景: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社会动荡, 连年灾荒,民不聊生。极度苦难的人们需要精神寄托。东汉末年(3)人物:(4)地位:中国本土宗教,深受下层民众信奉。1. 道教张角创立太平道张陵创立五斗米道1、 道教认为生、老、病、死虽是宇宙中不可抗拒的规律,但通过自身修炼,可以做到长生不死,得道成仙,2、精神修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主张修身养性,消极避世;3、炼制丹药是另一种重要方法,丹药分外丹和内丹,外丹用炉鼎烧炼矿石药物而成,说服之可令不老不死,内丹就是气功。(5)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得道成仙,这迎合了统治者追求长生不老的心理需求,同时统治者利用道教统治人民。因此道教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得以广泛传播。为了提高道教的地位,道教尊老子为太上老君!道教名山青城山武当山安徽齐云山江西龙虎山2.佛教(1)产生:(2)教义:公元前6世纪 印度 释迦摩尼(3)传入:张骞通西域→东汉明帝 白马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才能得到解脱。主张众生平等。1、佛教认为人生充满痛苦,生老病死等一切皆苦;2、造成痛苦的原因是人的欲望,摆脱痛苦的道路只有消灭欲望,并忍受现世的痛苦。3、虔诚信佛、坚持磨练、积德行善,死后才能够进入无苦的境界,获得来世的幸福。佛教教义(4)影响:丰富了中国文化,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消极影响:麻痹人斗志普陀山五台山九华山峨眉山佛教四大名山封建统治者(例如东汉明帝)为什么那么提倡和扶植佛教?合作探究佛教宣扬的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统治阶级把它作为一种“愚民”的手段来加强自己的统治。佛教传播的原因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两汉文化给中华民族留下的不仅仅是保证国家统一的制度与理念,还有昌盛的文化所带来的荣耀。这一切成就使得中华民族在心理上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提升了中华民族伟大凝聚力与生命力;一个文化发达民族,必将是一个能长久发展的民族,必将是一个真正强大的民族。思考:哪些因素推动了两汉科技与文化的繁荣?(1)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促进了各地人民生产生活的交流。(2)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秦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3)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经济文化交往的加强;(4)中外交流频繁,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两汉文化的发展。(5)人们对前代成果的吸收、继承和发扬,司马迁等杰出人物自身坚持不懈、努力探索等。本课小结科技造纸术医学发明:西汉改进:东汉蔡伦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华佗:麻沸散;五禽戏文化史学:司马迁《史记》宗教:佛教和道教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后汉书》中记载:“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材料反映的是( )A.最早的汉字出现 B.纸完全取代简帛C.蔡伦改进造纸术 D.纸在东汉时出现2.下列史实,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可能查阅到的是 ( )A.华佗制成“麻沸散” B.汉明帝建造白马寺C.蔡伦改进造纸术 D.陈胜吴广起义C检测提升D3.史学家翦伯赞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这是因为司马迁( )A.写出了历史巨著《后汉书》 B.开创了史学体裁—纪传体C.记录了帝王将相的历史活动 D.记述了炎帝到汉景帝的史事4.下列关于佛教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当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B.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我国中原地区C.宣扬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D.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BD5.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继商周之后的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的文化灿若群星、百花齐放。下列有关秦汉文化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佛教在秦朝末年传入我国 ②《史记》是我国第一部史书③道教在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民间 ④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一书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②③④6.汉明帝因夜梦金人,遂派人出使,请来了两位印度高僧,他们带来了佛教万言经典。并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在洛阳建成了中国第一座佛寺白马寺。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由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国得以传播的主要原因是( )A.印度僧人的传教 B.贫苦民众的信仰C.丝绸之路的开通 D.汉朝皇帝的支持C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