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五 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和生物的分类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模块五 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和生物的分类复习

资源简介

模块五 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和生物的分类
一、生命的起源
1.物质基础: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没有氧气)等
2.条件:高温、紫外线、闪电等
3.过程:无机物→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独立体系→原始生命(新陈代谢和生殖)
4.场所:原始海洋 5.结论: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
6.米勒实验:支持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阶段;场所原始大气。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1.最直接的证据:化石。
(1)概念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
(2)分布规律: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简单,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 复杂 。
2.解剖学证据:同源器官
(1)概念:在外形和功能上很不相同,但在结构上具有相同性或相似性。
3.分子生物学证据:细胞色素C
(1)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成分。
(2)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蛋白质分子的相似性越多;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蛋白质分子的差别就越大。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1.总体趋势:从简单到复杂,从水生到陆生,从低等到高等。
2.植物进化历程:原始藻类↗原始苔藓
↘原始蕨类植物 ↗原始裸子植物
↘原始被子植物 。
3.动物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的无脊椎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原始的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的爬行类↗ 原始鸟类
↘原始哺乳类
四、生物进化的原因
1.自然选择学说: 内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人工选择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不断选择培育新品种的过程
五、人类的起源
1.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最直接的证据是化石
2.古猿到人的演化:是否直立行走是人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六、人类的进化
1.历程: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
2. 化分:根据形态特征,把现代人类分为蒙古利亚人、高加索人、尼格罗人和澳大利亚人四个种族
七、生物分类的等级
生物分类的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最基本的分类单位,同种生物的亲缘关系是最密切的。种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多,界中生物的共同特征最少。
典题例题:
生物分类就是依据某一标准将生物分门别类,即把具有相同特征的生物归为一类,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如图是将7种生物或结构分为A、B、C三类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中将细菌、酵母菌、衣藻、草履虫归为A类,其依据是它们都是单细胞生物。请你写出图中B类和C类的分类依据:将衣藻和叶肉细胞归为B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将除病毒以外的其他6种生物归为C类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
(2)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与环节动物、节肢动物相比,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_________________。
(3)家兔特有的生殖发育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细胞内都有叶绿体 都由细胞构成 (2)体内有脊柱 (3)胎生、哺乳
中考链接
一、选择题
1. 据科学推测,原始大气中没有下列哪种气体 ( )
A.水蒸气 B.氢气 C.二氧化碳 D.氧气
2.米勒首创了化学进化的模拟实验。关于米勒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米勒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了原始大气
B.米勒的实验证明了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C.米勒在实验过程中模拟了原始地球的闪电
D.米勒的实验支持了无机小分子物质合成有机小分子物质的过
3.(2014 昆明) 从生活环境看,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 (  )
A.简单到复杂 B.低等到高等 C.水生到陆生 D.自养到异养
4.科学家以“脊椎动物心脏结构”为材料研究生物进化,该材料属于(  )
A.化石证据 B.解剖学证据C.分子生物学证据 D.胚胎发育学证据
5.(2014·郴州) 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化石。下列关于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古生物都能形成化石
B.在越古老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高等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的重要证据
D.在越浅的地层中形成化石的生物越低等
6.如图表示几类植物的进化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最先出现的植物类群是甲 B.乙和丙都是由甲进化来的
C.丁的结构比丙复杂 D.戊最有可能是水生的
7.近年来,在我国的台湾出现的“超级细菌”,让包括青霉素在内的许多抗生素对其失去作用。由“超级细菌”引发的感染和导致的死亡急剧上升。该类事件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
A.抗生素的生产质量急剧下降 B.抗生素引发人体的过敏反应
C.“超级细菌”已经变异成为病毒 D.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抗药性不断增强
8.农业科学家在蔬菜种植过程中发现,如果在大棚内长期使用某种农药,害虫对这种农药的抗药性会越来越强。下列解释错误的是 (  )
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农药对害虫不断选择的结果
B.害虫的抗药性是在农药的作用下产生的
C.害虫存在遗传和变异现象为其抗药性的增强提供了前提条件
D.害虫的抗药性变强是有利变异
9.菊花是德州市的市花。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菊花品种多样性的形成是 ( )
A.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B.各地气候条件不同的结果
C.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 D.菊花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结果
10. (2014 泉州)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青蛙具有不同的体色。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这是 ( )
A.人工选择的结果 B.自然选择的结果
C.过度繁殖的结果 D.水体染色的结果
11.(2014 云南)下列叙述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
A.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生殖能力
B.动物在生存斗争中,体型较大的个体一定获胜
C.在生存斗争中,适应环境的个体一定获胜
D.生物常常会为争夺食物和生活空间而发生生存斗争
12.(2014·泰安) 某地区某种蛾的体色有棕色、灰白色、白色三种,它们的数量如图25-2。后来,由于该地区长期环境污染,树木及植被被熏成黑褐色。理论上,图25-3能正确反映三种蛾数量变化的是 (  )
13. (2013·湘潭) 图19-1展示四种动物,下列哪个特征可以放在阴影部分中 (  )
A.用肺呼吸 B.体温恒定
C.有脊柱 D.胎生、哺乳
二、非选择题
14.野外观察发现生活在青草丛中的昆虫是绿色的。昆虫的这种保护色是怎样形成的呢?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此进行了模拟探究。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步骤如下:
①在一间铺有绿色地毯的房子里,放入同种且大小相似的绿色昆虫、灰色昆虫各20只,然后将一只母鸡放入房间内。
②半小时后,撤出母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③假设每个幸存者都产生2个后代,且体色与幸存者相同,第二天按此补充投入两种颜色的昆虫,放回母鸡。
④半小时后,又撤出母鸡,再次计算两种颜色昆虫的幸存者数。
重复③④步实验至第三代,若获得的数据如下表,请分析回答:
A.第三代中,________昆虫幸存者多,第三代和第一代相比,________昆虫幸存者减少。
B.由该实验的结果可推知,昆虫的保护色是与周围环境________的色彩,保护色的形成是________的结果。
(4)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你说出还有哪些生物具有保护色? 。
PAGE
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