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1.2《离骚(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单元1.2《离骚(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1.2《离骚(节选)》同步练习(含答案)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
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
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
(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
材料二:
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
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驿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祆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
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崇《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
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
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较了解社会的实际、政治的利弊和民生的疾苦。他们有抱负、有见识、有能力,敢于冲破旧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盛唐文化实际上主要是这批新人创造出来的,盛唐气象也就是这批新人的气象。
(摘编自袁行霈《盛唐诗歌与盛唐气象》)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气蓬勃作为盛唐气象最突出的特点,既是盛唐诗歌独有的艺术风格,更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特征。
B.作者认为,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有描述黑暗的,也没有程度上的要求。
C.李白的诗句“白发三千丈”“与尔同销万古愁”不仅仅在说愁之多、愁之长,更体现出形象的充沛饱满。
D.在儒、释、道三教并用的唐代,诗人们可以多方面汲取营养,李白、杜甫、王维不同的诗风与其不同的信仰有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带着光明的展望来歌唱,他的《离骚》表现出强烈的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倾向,是盛唐气象的源头和先声。
B.盛唐气象是与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思想、外交、艺术等相适应的文化风貌特征,“浑厚”是其鲜明的风格。
C.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许多外国人到中国来留学、供职、经商、求法、传教,盛唐气象因此形成。
D.唐朝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文化新人诞生,门阀士族长期以来垄断政治的局面因此被打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不能体现“盛唐气象”的一项是( )
A.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
D.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4.材料一是如何增强论证说服力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
5.假如你是青少年盛唐文化研究会的一名成员,请你为课题“盛唐气象的成因探析”写一份报告。请结合材料二列出提纲。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     察:观察,了解
B.进不入以离尤兮 尤:怨恨,指责
C.唯昭质其犹未亏 昭:光明,纯洁
D.芳菲菲其弥章 章:同“彰”,明显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有关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朕”,古代第一人称代词,自汉武帝起,专用作皇帝的自称。
B.“进”,即“进身”,到朝中做官;“退”,即“隐退”,拒绝或辞去官职。
C.“衣”与“裳”,古代有明显区分,上身穿的为衣,遮蔽下体的裙为“裳”。
D.“四荒”即“四方”,指辽阔大地。“荒”,边远的地方。
8.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诗人后悔自己从政的人生选择,想一切从头开始。
B.“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用对偶句反复强调自己高尚纯洁、光明磊落的品格。
C.“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用夸张的服饰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高洁品格。
D.“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诗人将自己与一般百姓形成对比,表现自己的坚贞。
9.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节选自《离骚》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 ”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不复与言。
——《渔父》
10.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B.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C.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D.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11.下列各句的句式与“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相同的一项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B.夫晋,何厌之有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12.下列课文中和选文中的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父见而问之曰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B.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D.安能以身之察察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3.选出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回朕车以复路兮 朕:皇帝的自称
B.长余佩之陆离 陆离:修长的样子
C.圣人不凝滞于物 凝滞:拘泥,执著
D.何故深思高举 高举:行为高出世俗
14.下列对《渔父》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以“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八个字形象地刻出屈原政治失意、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
B.本文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塑造了一位与世推移、随遇而安的渔父形象,他劝屈原与世俗同流,不必独醒高举,
C.本文屈原用“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两个浅近形象的借代句,说明自己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D.本文是一篇可读性很强的优美散文,给我们树立了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为人生理想毅然赴死,以死明志。
1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野菊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③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④,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骚人,屈原作《离骚》,故称屈原为骚人;后用来指称风雅文人。糗粮,干粮。②政,即“正”。③肯为,怎肯因为,难道因为。④东篱族,陶渊明酷爱菊花,于宅边东篱下种菊颇多。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野菊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
B.颔联既写形态又写精神,对野菊的姿色、芳香和品性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C.“在野”是与“在庭”相对的,野菊不会因无人赏识而减去自己的幽香。
D.诗人在匆忙之中遇野菊,折取而观赏,表达了诗人对野菊的哀怜和惋惜。
17.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四、情景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燕歌行》描写汉军被围后长期征战的士兵想象家中妻子悲苦断肠,自己徒然回首的句子是: , 。
②《锦瑟》中“ , ”两句,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美玉的传说写出了自己理想的最终幻灭。
③屈原《离骚》中的诗句“ , ”,与孔子“逝者如斯夫”的诗句,都以流水比喻时光,表达时不我待的感慨。
五、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诗是最早绽露的文学萌芽。诗和音乐像一对孪生的姐妹,从诞生之日起就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它特有的声情韵律感染着万千读者,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诗经》中的每一首诗,都是可以合乐歌唱的,“风”“雅”“颂”便是根据音乐特点所做的分类。从《诗经》到《楚辞》,以至“律”,诗、词、散曲,它们都清晰地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对音乐美的努力追求。白居易《与元九书》说“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袁枚《随园诗话》说“其言动心,其色夺目,其味适口,其音悦耳,便是佳诗”;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主张“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 ① ),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继承、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诗歌与音乐都是以抒情见长,都十分讲究节奏、韵律、音调,两者( ② ),互为一体。尤其是诗歌中对音乐的( ③ )描写,更保证了音乐与诗歌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因此,“音乐入诗”便成了文人常谈的话题。
(改编于时爱华《我国历代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和意义》)
19.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行云流水 触类旁通 精妙
B.风轻云淡 水乳交融 精细
C.风轻云淡 触类旁通 精细
D.行云流水 水乳交融 精妙
20.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正确的一项是( )
A.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C.不仅诗歌传唱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发展、继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D.诗歌传唱不仅丰富了人们的劳动生活,还使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继承、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1.下列与选文相关的文学或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辞》收录了战国时期楚国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这些作品运用楚地的诗歌形式,故名楚辞。《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品,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B.《诗经》又名《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即指“风”“雅”“颂”“赋”“比”“兴”。
C.古代文人常用“号”命名作品集。如袁枚,号随园,作品集叫《随园诗话》。以此方式命名的作品集还有辛弃疾的《稼轩长短句》,归有光的《震川文集》等。
D.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其代表作有《琵琶行》《长恨歌》《卖炭翁》等。
六、选择类
22.下列文学常识,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 韩愈 唐代 唐宋八大家之一
B.《离骚》 屈原 战国 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C.《苏武传》 班固 纪传体断代史 《后汉书》
D.《致云雀》 雪莱 英国诗人 代表作《西风颂》
七、句子默写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2) ,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飞湍瀑流争喧豗, 。(李白《蜀道难》)
(4)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
(5)战士军前半死生, 。(高适《燕歌行并序》)
(6)花径不曾缘客扫, 。(杜甫《客至》)
(7)矮纸斜行闲作草,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8) ,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参考答案:
1.A 2.B 3.D 4.①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借李白的《将进酒》和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以论证盛唐气象的饱满蓬勃)、对比论证(将李煜《虞美人》和李白《将进酒》进行对比,论证同为说愁,盛唐气象有全然不同的境界)、引用论证(引用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诗句,论证盛唐的诗歌高潮更为气象万千)、比喻论证(将盛唐气象喻成小小的蒲公英,证明其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等。②语言表述严谨。如“这是不全面的”“不一定总是”“更为接近”“单从字面上看”等语句的使用。 5.示例:①南北文化、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对盛唐气象的形成起了积极作用。②和平安定。经济繁荣的社会局面,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③自由开放的思想氛围,对盛唐诗人的诗歌风格形成起了重要作用。(4)抑制门阀十族政策的实行。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他们冲破旧日的藩篱开拓新的局面。创造出盛唐文化。
6.A 7.A 8.C 9.(1)不了解我也就算了,只要我本心确实是美好的。
(2)即使被肢解我仍然不会改变,难道我的心会因为受到警戒而惧怕吗?
10.B 11.D 12.B 13.A 14.C 15.(1)人生各有各的乐趣啊,我独爱美,并且习以为常。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吗?
(2)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干净的身子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
16.D 17.①化用典故。尾联化用陶渊明的典故来写家菊,陶渊明酷爱菊花,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家菊向陶渊明寻求恩宠。②运用了拟人手法。家菊寻求恩宠,野菊冷笑,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了家菊和野菊以人的思想情感,使表达更生动形象。③运用了衬托手法。通过写家菊寻求恩宠,来反衬野菊的高洁脱俗。
18.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19.D 20.B 21.A
22.C
23. 虽九死其犹未悔 三顾频烦天下计 砯崖转石万壑雷 引以为流觞曲水 美人帐下犹歌舞 蓬门今始为君开 晴窗细乳戏分茶 庄生晓梦迷蝴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