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张一弓小说(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专题训练张一弓小说(含解析)

资源简介

小说专题训练--------张一弓小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娃照相
张一弓
右手插在袄兜里,捏紧了一叠八元四角钱的钞票,十八岁的张黑娃两腿生风地上中岳庙赶会去了。多亏了俺那长耳朵货!黑娃的勤劳获得了长毛兔的报答。今天清早,黑娃第一次给长毛兔剪毛,送到代销社收购站一过秤,收购员一拨拉算盘,八块四毛钱也就“哧溜”钻到黑娃袄兜里了。这笔空前巨大的收入,在整个家庭里引起了空前巨大的震动。
中断多年的中岳庙会,自三年前恢复以来,变得更加热闹了。
来到会上,黑娃便一头钻进了百货棚。但这里最便宜的的确良褂子也要十五元五角,大大超过了囊中所有。退而求其次,买一条公安蓝的确良制服裤吧,也要十一元三角,还有二元九角的差额有待于长毛兔尽快地补足。长耳朵货,你给俺加油啊!黑娃在心里呼喊着,从百货棚里钻了出来。
“他娘的,美美地吃它一顿再说!”黑娃打量着路边一溜儿排开的十多个饭棚,鼻子由于受到种种香味的刺激而不住地耸动着。他从北到南地察看了一遍,又渐渐感到惶恐,似乎每看到一种食物,心里便立即冒出五种以上不应该吃的理由。就拿那家挂着“名厨海某某”招牌的羊肉拉面来说,海师傅的拉面表演确曾使黑娃眼花缭乱,甚至在心里连连叫好,但他继而又想,四两面再拉长还是四两,既如此,何必非吃这六毛钱一碗的“坑人面”不可呢?
这时,好像有谁看破了黑娃的心思,在“遥参亭”外的一幅广告牌下一位梳大背头、戴墨镜、穿人造革拉链茄克衫的青年摄影师,正高高地站在花坛上,举着一部照相机。两个大小伙子已经换上了西装革履,正在打着领带,傻乎乎地相视而笑。黑娃认出,原来这是邻村社员从豫东请来的两个烧窑匠。要不是树下扔着被窑火烧得大窟窿、小眼睛的破褂子,要不是他俩的梳不平的头发里藏着煤灰,黑娃差点儿把他俩当成来中岳庙观光的外宾。两位烧窑匠登上花坛,在沙发上相对而坐,毫不含糊地作碰杯饮酒状。“嚓”的一声,“好!”摄影师当即取出白色的底片,玩魔术似的,向人们晃动底片说:“变!”底片上迅速显影,瞬间,一张彩色照片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
黑娃忍不住把手伸过去,说:“照相的,把相片给俺看看!”
“啥?”摄影师揶揄说,“人家的相片,再看也是人家的;你想看,就自己照一张。”黑娃大声说:“照就照!”摄影师提醒黑娃:“小老弟,照这相,四块一张,先交钱。”黑娃觉得耳朵里“嗡”的一声。但那诧异和嘲笑的目光又使他涨红了脸庞。他“唰”地从兜里掏出两张二元钱的钞票,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把钞票摔到开发票的小桌子上,看热闹的人们也都收敛声息,对这个穿着补丁袄的小伙儿刮目相看了。
当黑娃把钞票摔到桌子上的时候,他心里猛地一沉。但他望着人们膛目结舌的样子,又感到无比的快意。
然而,当摄影师热心地帮助他,把毛衣、西服、领带、呢子裤等“身外之物”堆砌在他那健美的躯体上时,他还是感觉着一种进行了一次报复的惬意。
在众目睽睽之下,焕然一新的黑娃,面不改色地登上花坛,从容不迫地在沙发上落座,身子颤了两下,对沙发的弹性表示满意,庄严的目光环顾了人群,又打量着茶几上那部作道具用的电话机,干咳两下,请了嗓子,忽然抓起电话机的话筒,大声喊叫起来:“喂喂!你是俺娘吗?俺是黑娃呀!俺是问问你,晌午做的啥饭哩!啥?蒜面条?鸡蛋卤?中,中!先搁锅台上晾着,俺一会儿就坐直升飞机回去……”围观的人们先是愕然不知所云,继而明白了这是黑娃的即兴表演,一个个前仰后合,哗笑起来。摄影师一直惶恐不安地望着黑娃的表演。我的爷,他在想,我咋碰到这样一个泼皮货。
黑娃已经充分利用了照相给他提供的无尽享受,不由地绽开嘴唇,开心地笑了。
当黑娃脱去西装,重新换上破袄的时候,摄影师已经把刚刚显影的彩色相片呈送到黑娃面前,呀!相片上的黑娃,是那样英俊富有、容光焕发,庄重的仪态,嘲讽的眼神,动人的微笑,好像是为着某一项重大的外交使命,出现在某一个鸡尾酒会上似的。背景却是中岳庙的天中阁,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
赶会的山民们都被照片里的奇迹惊呆了。一位戴草帽的老汉,再三地将相片内外的两个黑娃作了对比,“噫嘻!”他使用着在中岳嵩山之下保留至今的一个文言叹词,发表评论说:“只要有好的穿戴,人人都有福贵之相啊!”
黑娃任凭人家议论,径自兴致勃勃地走着,把相片捧在脸前打量着。他感到满足而且激动。他想着,娘见了也会高兴,因为他给娘带回去的,是一个五颜六色的向往,一个黑娃“吃得穿得”的证明。但不知为什么,当他重新把右手插进袄兜的时候,他的心却在“嗵嗵”地跳动,伴随着一种淡淡的莫名的惆怅。
黑娃走出庙会,不觉登上了山坡。远望家乡的村庄,他想起了他的长毛兔,说不定那两只母兔已经生下了两窝兔娃。他得赶紧回去扩建兔窝,垒成两棚楼的,通风向阳。黑娃想着,心里又踏实而舒适了。他再次掏出彩色照片,审视良久,忽然对相片里的他说:“我说你呀,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咱来真个的!”
穿过盛开着油菜花的田间小路,黑娃哼着梆子戏,飞快地回家去了。
(有删改)
【注】本文作于改革开放初期。张一弓,河南作家。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黑娃毅然抗拒了羊肉拉面带给他的诱惑,他认为再高超的拉面表演也只是坑人的幌子,并改变不了一碗面只有四两的事实。
B.黑娃看到了两个烧窑匠照相换装前后的巨大差别,又受到了摄影师的揶揄,这从根本上导致了他破釜沉舟选择照相。
C.相片上的黑娃英俊、富有,西方意味浓厚,背景却是古色古香的天中阁,可见在作者眼里,“西方易装术”并不能遮蔽真实的中国场景。
D.本文以轻喜剧式的语言,用现实主义的笔墨为读者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巨大变革背景下青年农民的形象。
2.小说是如何塑造黑娃这一青年农民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以“黑娃照相”为核心事件,其中“照相”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夺枪
张一弓
一九三八年那个遥远的夏季,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堂舅告诉我,在他摇着芭蕉扇的时候,他和大舅已经盯住了国民党一个排的溃兵,准确地说,是盯住了溃兵的四十多条“捷克式”步枪,再加上两挺特别诱人的重机枪。这群溃兵从徐州战场上惶惶地跑过来,到了杞地就把一个村庄里的祠堂当成了老巢,干起了打家劫舍的勾当。土匪头子大老李给这群溃兵的麻排长捎话,让他把渍兵拉过去,许给他一个副司令。麻排长正跟大老李讨价还价,眼看就要随大老李落草了。
晚上,齐楚与我大舅相对而坐,芭蕉扇“噼啪”作响。我三姥爷来了,问他:“小殿章,你的扇子扇得急,你是有事瞒着我了!”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大舅说:“愁的是没有那么大的荷叶,包不了那么大的粽子!”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
次日下午,大舅和齐楚陪着麻排长和一个排的士兵来到了客房院。兵们用枪托赶来了一头一蹿一跳的黄牛,枪刺上挂着鸡,山羊一声不吭地拴在那棵拴过骆驼的牲口槽上。大舅脸色阴沉,齐楚却忽闪着芭蕉扇,向麻排长赔着笑脸。
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但我想不起三姥爷身上有高等法政学堂留下的任何痕迹,只记得他长得像杞地农民一样墩实健壮,一张棱角分明的四方脸庞,两鬓霜雪而红光满面,只是他那双圆环眼里的内容与农民不同,有黑沉沉的智慧,也有闪亮的锋芒。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
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辛苦了,麻排长!”兵们轰然大笑,说:“我们排长脸皮麻姓氏不麻,他姓孙,是孙排长。”孙排长骂骂咧咧说:“这里的野百姓耍贫嘴,张口闭口叫我麻排长,把我的军威也叫跑了!”三姥爷说:“对不起,误会了,请孙排长原谅!听说孙排长要带着弟兄参加游击队,留在杞地抗日,这是杞地的幸事!请贵部在这里安营扎寨,我为弟兄们接风洗尘。”麻排长说:“那好,弟兄们的给养就全靠你老庄主了!”三姥爷说:“一言为定,只要你们留下来抗日,给养我包了。”
那一天,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齐楚忙着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
院子里也摆了几桌酒席,兵们把枪支架在树下,等不及当差的倒酒,已经在自斟自酌,猜拳行令。客房窗口里,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
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
三姥爷感叹说:“这个土匪也懂得民族大义!”
堂舅说:“他还说,他不敢忘了,他小时候吃过三老师的‘舍饭’”。
三姥爷说:“算我没糟蹋粮食!”
堂舅盯着客厅说:“爹,动手吧!”
三姥爷又叹了一口气,说:“叫他们再说会儿话,不能不教而诛。”
天色渐暗,士兵们都已喝得嘴歪眼斜,却还在划拳行令。堂舅又从屋后的暗道里走过来,说:“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掀开竹帘,站在廊檐下拍了三下巴掌。墙头、屋脊上,客房窗口里,忽拉一下露出了一排排黑洞洞的枪口。士兵们浑然不觉,只是醉眼惺松地看着三姥爷。三姥爷大声问:“弟兄们吃好喝足了吗?”孙排长从窗口里探出脑袋说:“庄主,你是撵我们走哇?”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
三姥爷话没落地,孙排长就倏地拔出手枪,“啪”的一声枪响,三姥爷纹丝未动,孙排长却一头栽倒在窗台上。
“真格的!”杞地农民说,“三老师伸手接住一颗热呼呼的子弹,吹了口气,叫它在手掌上翻了个跟头,那子弹就‘日’地飞回去,麻排长胸脯上就‘噗’地冒出一朵血红的大花。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齐楚望着孙排长的尸首说:“可惜了,可惜了,怪你不愿意死在抗日战场上。”
我在周奶的里屋一觉醒来时,大家正在院子里高举枪支,欢呼胜利。一群农民向缩成一团的士兵们吐着唾沫,领走了鸡和牛羊。
客房院的“鸿门宴”已经成了一个传奇故事并在流传中继续增添着新的细节。《地方志》上却准确无误地记载着这次难得的缴获:重机枪两挺、“捷克式”步枪四十一支、左轮手枪一支、子弹五千余发。三姥爷又卖了二百多亩地,为游击队购买了一批枪支弹药,这也作为一个爱国士绅的重大贡献载入了杞地史册。
(节选自张一弓《远去的驿站》)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了齐楚手摇扇,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三姥爷所谓的先礼后兵,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
C.面对孙排长的拔枪,三姥爷依然纹丝不动,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D.三姥爷他们“夺枪”,大老李最终的“让枪”,一夺一让都彰显了民族大义。
5.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士兵赶着抢来的牛羊去赴宴,喝得嘴歪眼斜还在划拳行令,这些细节写出这批败兵素质低下,为双方谈崩做了铺垫。
B.孙排长拔枪,枪响,三老师接住子弹,吹口气,子弹就飞回去……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
C.小说中人物语言个性特征明显,如“安营扎寨”“接风洗尘”“不能不教而诛”等用词,表现了三姥爷的文化涵养。
D.小说叙述详略得当,详写客房院内“鸿门宴”的夺枪过程,而对堂舅与大老李的沟通过程则一笔带过,主次分明。
6.“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7.英国文学评论家洛奇说:“确定从何种视点叙述故事是小说家创作中最重要的抉择了”,《夺枪》中叙述故事的视点是四岁孩童的“我”,通过“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请结合文本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劈破玉
张一弓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我家住进了紧靠寨门的一个农家小院。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劈破玉,劈破玉……”
父亲着魔了,定要寻到劈破玉。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
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
父亲说,一天傍晚,他路过一座山神庙。庙门里跳出几个“刀客”,刀客瞅着他的长衫说:“你这件大褂上插着钢笔,想必是那个大学堂里的人了,你来这荒山野岭上窜啥?”父亲说:“我去找宝!”刀客问:“啥宝?”父亲说:“是古人留下的‘劈破玉’。”刀客们说:“‘破玉’是个啥东西?”父亲说:“不能吃,不能用,是明朝留下的!”刀客嗤笑道:“你们大学堂里的人都有神经病,看在孔圣人的面上,去找你明朝的玉吧!”
父亲对母亲说:“可见,刀客也是有良知的!”母亲问:“‘劈破玉’呢?”
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
寒假,父亲去南阳石桥找玉,在山沟里他遇到一只狼。狼盯着他,他盯着狼。狼霍地跳到他的背后。他急转身,抡着“降魔杖”,倒退着对狼说:“你看见了吗?我是有备而来的!”狼却不买账,脑袋随着手杖画圈,好像要瞅个空子。父亲急忙取出雨伞,不停地一张一合。狼连连打了几个支棱,不知是何种怪物,弹簧般纵身一跳,隐入丛林。
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
H大学剧社要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一场戏曲演出,请父亲担任艺术顾问。
汽灯高高挂起时,戏台前广场挤满了人。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
我记得,演旦角的“大腕儿”是外语系的一位男生。他善于打乱时空,大打出手。那一晚演的是《樊梨花征西》。他饰演樊梨花,同一员黑脸战将激战,大刀不幸脱手,只好用西洋拳法,又久战不胜,只得求和。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知识阶层却轰然大笑。父亲也欢畅大笑。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
紧接着,出来一位国文系“笑星”。他总是在节目中间穿插上场,头戴尖顶红毡帽,挂白胡子,有点像圣诞老人,穿的却是打满补丁的长衫,腰束草绳,作苦不堪言状,只念不唱:
“初八、十八、二十八,老两口商量种黄瓜。锅台角上掩个籽儿,案板底下发个芽。
擀面杖上拖个秧,影门墙外结个瓜。看着是个大西瓜,劈开是个老南瓜。
吃到嘴里泥鳅味儿,吐出来是个癞蛤蟆。”
又是一场哄笑,我又跟着傻笑。
父亲大为赞赏说:“谁说西方才有‘荒诞派’?”
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
皇天有眼,让父亲在这个小戏台上发现了“劈破玉”的线索。
一个“草台班子”从南阳来潭头演出。一位旦角主演的一出《胡二姐开店》,博得了H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父亲大喜过望说:“这个戏班不得了,一出戏就唱了七八个鼓子曲牌,还保留着明、清古韵呢!”
接下来,我发现,一位盲琴师成了台上台下的主宰。他前俯后仰地拉着板胡。坐在他身后的琴手、鼓手都随着他前俯后仰。盲琴师猛操弓弦,如夜鸟声声啼叫。盲琴师又轻拉弦索,众乐手也随之息声敛气,只剩下板胡声细如游丝。观众意犹未尽,叫好声经久不息。我看见父亲向后台走去。
父亲回来时已是深夜。他兴高采烈对母亲说:“找到线索了!你能想得到吗?一个小戏班盲琴师身怀绝技呀!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他说,洛阳保安处长请他当家庭琴师。”
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父亲惟恐再生《广陵散》不可复得之叹,就要奔赴洛阳。这时传来惊人消息:鬼子占领洛阳,正向潭头逼进。
父母正打点逃难行李,忽听一声叫喊:“鬼子进寨了!”父母赶忙领着我逃出潭头,钻进山洼。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
父亲说,他躲在寨外的山包上,望见第一批鬼子劫掠了潭头而后西去、第二批鬼子正向潭头进发。他抓紧短暂的空隙潜入潭头,带出了全部文稿。一个溃逃的国军军官随着父亲逃了出来,喘息稍定,就挖苦父亲说:“你为了这堆字纸,命也不要了啊!”父亲发火说:“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军官惊悚无语,急忙换了便衣,惶惶离去。
次日,我们爬上了老界岭,父亲望着脚下的云海,说:“嗨,劈破玉!”
(有删改)
8.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父亲寻找劈破玉为主线,其间叙述了父亲担任H大学艺术顾问和冒险找回曲稿等经历,突出了父亲痴迷于戏曲艺术的形象。
B.战乱中,H大学推出的戏曲演出,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表现了戏曲艺术在民间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暗示了父亲寻找劈破玉的意义。
C.溃军军官与父亲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挖苦父亲,却被父亲怒斥而惊悚,让他没有想到一个读书人为了保护文化竟然能如此勇敢无畏。
D.父亲出外苦寻劈破玉不得,却在小戏班盲琴师身上得到线索,又因鬼子进犯,不得不遗憾暂时放弃寻找,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9.关于H大学国文系“笑星”表演的念词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笑星”连珠炮式唱出一系列“不可能”的念词,体现东方荒诞派独特的风格。
B.念词所表现出来的命运偶然性预示了父亲一波三折寻找“劈破玉”的最终结局。
C.荒诞的念词与“笑星”滑稽的穿着配合,表达了“笑星”于离乱中而生的感慨。
D.观众听了“笑星”的念词一场哄笑,表现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蕴藏的深奥哲理。
10.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请简要分析本篇小说叙述视角及其艺术效果。
11.将来你如果从事某项研究工作,从“父亲”身上能得到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B2.①言行、心理、神态等正面描写。黑娃有着农民的勤俭朴实,也有新的思想、新的尝试。他用各种理由抑制了对衣食的关注,他也通过副业生产得到一笔“巨大的收入”,并用这笔收入尝试了照相。②其他人物衬托。写摄影师对他行为的吃惊,山民的刮目相看,写出了黑娃大胆、性格张扬的一面。③环境烘托。改革开放初期,新时代的商业重新繁荣,农民心理和生产意识有了变化,黑娃才会去赶庙会;自然环境上,结尾处盛开的油菜花烘托了黑娃的自信。3.①黑娃牺牲衣食而选择照相是黑娃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现。②相片中的自己是黑娃追求、向往的美好物质生活的呈现方式,赋予了黑娃生活的目标、奋斗的方向。③以小见大,照相代表了传统与现代、东方古老文明与西方现代文明的一种碰撞,反映了改革时代农村的变革,青年农民的力量、生机。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木的能力。小说阅读的选择题往往涉及小说内容(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和艺术特色(怎样写的)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包括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对人物性格特点的概括、对主旨的理解等;特色方面主要是解读艺术手法。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抓住两点(内容+艺术特色)去读文,速解小说选择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做此题,要着重了解选项的常见错误类型和题干中的敏感点,并注意把握二者间的关系。
B项,“这从根本上导致……”理解错误,选项所说只是黑娃选择照相的外部原因,实质上是黑娃心理斗争后的结果,他想享受这份恨意,体现了他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是如何塑造黑娃这一青年农民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考生首先需要明确手法,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点明效果。人物描写的方法:考生要掌握小说鉴赏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大体如下:(一)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二)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主要手法为渲染、烘托、衬托等。其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借助次要人物陪衬烘托(2)借助物象陪衬烘托(3)借助环境陪衬烘托。
具体而言,结合“多亏了俺那长耳朵货!黑娃捏着钱,得意地寻思”“天已过午,他捏着分文未少的纸币,又徘徊起来,感到这样双手空空地回去,好象对不起娘的嘱托,也对不起长毛兔的情意似的”“忽然对相片里的他说‘我说你牙,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来真个的’”等分析,运用心理描写,通过黑娃赶会时和照相前后的心理活动,表现了黑娃的兴奋得意和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结合“不敢不敢,你这手一摸,得留下五个指头印儿”“照就照!”“小老弟,三块八一张,先交钱”“你给我照”“就要它”“又指着一件翻领毛线衣‘还有它!’‘系领带吗?’摄影师双手比划着问。‘系上!’‘照有照啊!’黑娃催促着”“他‘刷’地从里掏出两张二元钱的钞票,以破釜沉舟的姿态,把钞票到开发票的小桌子上,拍桌说”等分析,运用语言、动作描写,通过黑娃照相的行为和与摄影师的对话等言行塑造了一个精明、爽快而又好面子的勤劳的农村青年形象。结合“俺黑娃真长着‘置业手’,攥着那钱的耙子,如今政策上兴的是劳动致富,这可是上了那红头文件的,啧啧”“黑娃娘望着黑娃嘱咐说:‘中岳庙上起会哩,如今兴了达责任田,活路山自己安排,你就去会上把这钱花了,想吃啥,吃!想穿啥,穿!’”分析,侧面描写,通过父母对黑娃的评价和称赞,表现了黑娃致富能手的特点。
3.本题主要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及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文章以‘黑娃照相’为核心事件,其中‘照相’有什么寓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干暗示考生两个信息,其一,“‘黑娃照相’为核心事件”暗示考生可从小说选材的角度去思考,即作者为何写“黑娃照相”这件事;其二,“‘照相’有什么寓意”,“寓意”二字,也是考查小说的主题思想,明白出题人考查什么,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即可。
具体而言:(1)主题思想上:结合“黑娃向花坛上望去,只见那里摆着一对沙发……东请来的两个烧窑匠,前天才出了一窑叮当响的好砖”“黑娃正愣愣地望着,两位烧窑匠已经登上花坛摄影师对准镜头‘嚓’的一声”“瞬间,一张彩色照片已经呈现在人们面前”“‘嗐嗐’,咱俩算‘美’了一回”等分析,邻村两个烧窑匠拍照“美一回”的做法刺激了黑娃照相的想法。可见黑娃有对精神追求的强烈渴望,可得出黑娃牺牲衣食而选择照相是黑娃追求精神生活的表现。结合“摄影师瞅瞅黑娃,又啾瞅黑娃的手,忙把相片收回去,说:‘不敢不敢,你这手一摸,得留下五个指头印儿’”“人们‘轰’地笑了”“人家的片,再看也是人家的。你想看,就自己照一张”等分析,摄影师的激将法和人们吃惊羡慕的神情目光使黑娃最后坚定了照相的决心。黑娃牺牲衣食而选择照相很真实地反映了农村的现实,物质生活的贫困,故黑娃只能是二者只能选其一;结合“在一幅广告牌前,两个小伙儿正在指点着说:‘这花钱不能算多,可是要啥有啥’”分析,“要啥有啥”的彩色照片能够满足黑娃的虚荣心。结合“我说你呀,你好好听着,再过两年,来真个的!”“你们——统统的——给俺留着!”等分析,体现黑娃内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从选材上,作者选取“黑娃”照相作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实际上是以小见大的选材方式,“照相”是小事件,但却反映的当时联产承包制的必要性,以及发展农副业的必要性;从而更加深刻地反映了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4.D5.B6.①暗示齐楚他将要去为夺枪做准备;②示意齐楚留在客厅周旋麻排长;③为下文三姥爷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7.①以孩子的视角来夺枪前的准备,以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②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突显文章的主题。③孩子的眼界和理解力是有限的,“我”从周奶的老伴的口中听说夺枪的具体过程,这样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
【分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暗示了齐楚的心理状态”错误。“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也提到了齐楚摇扇的情节,但此处的情节只为虎子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这一情节作了铺垫,并没有体现齐楚的心理状态。
B.“就是请溃兵赴宴喝酒再趁他们酒醉缴获他们的武器”错误。由原文“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可知,请溃兵赴宴喝酒的同时,三姥爷是让堂舅给土匪大老李带话,让他帮忙夺枪;再结合“爹,上菜的伙计捎话,谈崩了!”“三姥爷说:‘孙排长,你不要走了,大老李托我捎话,他不来跟你接头了。你们只有参加游击队……。’”几处可知,他们的先礼后兵是先采用劝说麻排长归顺游击队不成,才夺枪的。
C.“是因为他早就做好了必死的准备”错误。由原文“三姥爷始终用悲悯的目光望着窗外的士兵,自言自语说:‘不要流血啊!’”可知,三姥爷是不希望因为夺枪而造成人员伤亡的。再由后文“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三姥爷和齐楚早已经为夺枪做好了准备,三姥爷是因为胜券在握才纹丝不动的。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B.“作者通过曲折变化的情节,表现了三姥爷的神勇”错误。由“当差的老人却说,不对,是齐楚拿起芭蕉扇,啪地向酒桌上拍了一下,向屋里递菜的虎子就从怀里掏出‘小八音’,‘啪’地一枪,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士兵们都吓傻了,正在发懵的岗哨也早被假扮成跑堂伙计的枪手缴了械”一处可知,真实的夺枪过程是齐楚和虎子一起配合把麻排长撂翻在窗台上。再结合原文“杞地农民说”“三老师是天上星宿下凡,玉皇大帝时刻保佑着他的”等句子可知,是当地农民把三姥爷个“神化”了。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作用的能力。
由文章“齐楚说:‘我和诚弟盯上了一群溃兵的武器。’”“三姥爷坐下来,说:‘我这里有荷叶,先礼而后兵么!’”可以看出,齐楚和三姥爷事先已经对夺枪这件事达成了共识。而“三姥爷丢下一个眼色出了客厅”便是夺枪过程中的一个行为。
在三姥爷使眼色之前,他在客厅里面向士兵们敬酒,“三姥爷陪了三杯酒,说:‘你们年轻人吃着喝着说着热闹着,我老了,不胜酒力,就不坐在这里碍事了。’”而此时的齐楚正在给孙排长斟酒夹菜,三姥爷的眼神示意,有告知齐楚自己将要离开,让齐楚留在客厅继续周旋之意。
那三姥爷出客厅干嘛呢?——他和齐楚的目的是夺枪,齐楚留下周旋孙排长,那三姥爷自然是去安排夺枪的事宜了。同时,下文提到“堂舅从屋后通向花园的暗道里匆匆走来,‘爹,大老李回话说,三老师给我打招呼是看得起我,麻排长那四十多条枪我就让给游击队了,算我大老李也爱国一回。’”,从堂舅带回的话中,不难分析,堂舅是替三姥爷去向大老李沟通枪支去向问题了。那么,三姥爷眼神暗示齐楚自己出客厅,显然在情节安排上是为其让堂舅去和大老李沟通夺枪后枪支去处的情节作铺垫的。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及其作用的能力。
首先,题干要求考生分析“通过四岁孩童‘我’的叙述和他人对‘我’的转述完成了‘夺枪’故事的叙述”的效果。“我”在文中是一个四岁孩童,属于儿童视角,儿童是纯真的代表,表现了真实,不撒谎。同时,“我”在文章中又是部分事情的见证者。“三姥爷在这时走进了我的记忆……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以“我”亲历者(或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既起线索作用,又能增强情节内容的真实感;
再者,孩童的视角和成人的视角之间是有所差别的。孩童更关注的是肉眼所见的一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东西。例如“齐楚能够进入我这个四岁幼童的记忆,仅仅因为他手中‘噼里啪啦’地摇着一把破芭蕉扇”,在四岁孩子的眼中,或许夺枪的记忆已经久远到难以记起,只能通过别人的转述回忆了,但是齐楚摇扇子的画面却始终在“我”脑子里挥之不去。而齐楚在文中每次摇扇子,都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但作为孩子的“我”,更关注的仍是齐楚的扇子,而成人视角里,大人们更关注的是夺枪这件事。以儿童的眼光去观察和审视夺枪的部分过程,与成人视角形成对比,体现儿童的天真,突显文章的主题。
最后,小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又或者是担心夺枪过程中会造成伤亡,是需要提前被保护起来的。所以“我望见他走出客厅,向满院子士兵打着招呼。周奶就连忙把我抱走了”。也正是因为周奶把“我”抱走了,导致“我”并没有看到具体的夺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由周奶的老班告诉我的——“周奶的老伴——当年在客房院当差的老人告诉我,三姥爷迎上前说……”将高潮内容用转述的方法进行安排,四岁的孩童更多地会沉浸在故事的精彩当中,而不会关注具体的细节,因此不但给读者留有思考的空间,还能省略很多笔墨,使小说的叙述变得简洁。
8.B9.D10.①以“我”的视角讲述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②以儿童的视角叙写故事,不仅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而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11.①要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②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③要有献身精神。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④要有家国情怀。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
B.“受到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法有误。村民在看《樊梨花征西》演出时发愣,表现对外语系一位男生表演的不理解和不认可,说明并非是“一致好评”。
故选B。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D.“表现他们深刻理解到念词蕴藏的深奥哲理”说法有误。村民的哄笑只是他们感到“笑星”表演的滑稽可笑,并没有真正理解念词蕴藏的哲理。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
根据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等内容可知,本文里是以“我”这个儿童作为叙述视角展开描写的。
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话题,但作者却以“我”这样一个年幼孩童的视角展开描写。正因如此,作者才有可能去描写“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从而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
根据原文“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蒺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可知,采用儿童视角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并且,不仅仅是“笑星”所言的内容,还有父亲在“我”年幼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用儿童视角也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
1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
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我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柳二胡琴现在何处”“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可看出,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由此可知我们要拓宽研究途径。
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父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等父亲一次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的经历中可知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
根据原文“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中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的经历可知,要有献身精神。
根据原文父亲对国民军官所说的“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可知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这也告诉我们要有家国情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