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3.2遵守规则 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框题旨在让学生感受到规则对于个人以及整个社会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破坏规则要付出的惨重代价,从而发自内心地遵守规则以及力所能及地维护规则。学好本框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公共生活,逐步成长为一名具有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的合格公民。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大部分学生能够做到遵守一些约定俗成的公共生活准则,如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不随意破坏环境等。但是部分学生在没有他人监督或者大多数人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容易迷失自己,缺乏自律意识,做出一些破坏规则、扰乱秩序的行为。还有部分学生认为只要自己遵守好规则就足够了,他人是否遵守规则和自己无关,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生动的、真实的案例,触发学生内在的感官体验,唤醒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发自肺腑地敬畏规则,尽己所能地维护规则,同时关注社会生活,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社会规则的改进建言献策。教学目标:1.认同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树立维护规则的意识,理性参与公共生活,为原有规则的完善和新规则的形成建言献策。2.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深度剖析和解读,提高遵守规则和维护规则的自觉性;锻炼参与公共生活,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的能力。3.正确认识规则与自由的关系;明白每个人都应自觉遵守规则;懂得应积极维护规则,参与改进规则。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规则与自由的关系、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教学难点:积极改进规则核心素养:本框题通过分析和反省“公交坠江事件”的起因,突出法治等社会规则与自由的关系,增强法治教育,提高学生法治意识;在探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全面、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帮助学生树立起科学精神。在为国家相关部门建言献策的活动中,鼓励学生主动作为、积极担当,结合所学知识或者平日观察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落实学生公共参与核心素养。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以学生感兴趣的案例为背景,采用一案(例)到底的方式进行教学;问题教学法,通过步步深入的情境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其学会多角度、深层次探讨问题,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图片导入 设疑激趣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图片:“重庆坠江公交”被打捞上岸。提出问题:1、这辆公交车里的人们都怎么样了?2、在这辆公交车里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学生活动:仔细观察图片,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意图:直观、生动地展示现场打捞公交车的情境,可以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探求欲望,为新课的讲解做好铺垫。新课讲授:环节一:一切皆因坐过站教师活动:教师呈现图文材料:2018年10月28日上午,重庆市万州区22路公交车上,乘客刘某发现自己坐过了站,于是要求司机立刻停车,司机冉某以该处无公交车站而拒绝。刘某便对司机大加指责,司机不断回头解释与争吵……提出问题:既然刘某是花钱买票的,那么想在哪下车是她的自由,你认同这个自由吗?为什么?师生得出规则与自由的关系:(1)社会规则划定了自由的边界;(2)社会规则是人们享有自由的保障。 学生活动:仔细阅读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乘客刘某的强行下车行为很自然地过渡到对自由与规则关系的探讨,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达到寓教于理的作用。环节二:因为错过一站而错过一生教师活动:播放乘客与司机后续发生扭打视频:乘客刘某两次用手机砸向司机冉某的头部,冉某放开方向盘进行回击,最终车辆失控,与迎面而来的小轿车发生冲撞,冲出护栏,坠入长江……提出问题:悲剧已经发生了,但这场悲剧并不是必然的,请大家想一想,如果当初刘某知道自己坐过了站,她选择怎么做,这场悲剧根本不会发生?在学生回答过程中,继续追问:司机冉某呢,他就一点错都没有吗?适时展示社会生活中常见的破坏规则的不文明行为。从而得出:(1)遵守社会规则需要他律和自律;(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在学生了解了如何遵守规则后,请大家冷静下来回忆视频内容,可以发现我们从始至终没有看到其他乘客的身影。从而抛出问题:难道其他乘客都是无辜的吗,他们一点责任都没有吗?在学生各抒己见中,得出如何坚持维护规则。(结论在教材中哈)学生活动:跟着老师思路回忆视频细节,发现问题,思考并回答问题。设计依据:通过具有震撼性的视频直观展示违反规则、破坏秩序要付出的惨重代价,从而使学生发自肺腑地对规则树立起敬畏之心,提高自律意识,自觉遵守规则;通过层层深挖,将焦点转向其他乘客,使学生认识到冷漠的“看客”心态同样不可取,规则需要我们每个公民的坚定守护。从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学会理性参与公共生活。环节三:理性反思 吸取教训教师活动:这场悲剧给很多家庭带来了无法承受的痛苦,为了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更多的人从国家法律制度层面进行了反思,呈现比较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反思一:惩罚力度过轻。现有对违反规则行为的处罚一般还是以批评教育为主。对于很多明显涉嫌危害公共安全的处罚,几乎都以行政处罚为主,如“罚款200元”等。反思二:法规制度缺失。如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驾驶员的特殊保护措施,我国《刑法》对乘客殴打司机和抢夺方向盘的行为,也没有明确规定。反思三:法治宣传不力。相关部门对公民的法治宣传和教育力度不够。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为相关部门提出建议,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师生得出:由于原有规则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需要废除或者调整和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些原来没有的规则,需要制定。因此,我们要积极改进规则。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交流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并派代表进行全班分享。设计依据:通过理性反思国家法律制度层面的不足,引导学生探讨如何完善规则以更好地保护公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激发学生思想的碰撞,彼此取长补短,使解决问题的方案更全面、更有针对性,从而树立起理性、科学的精神。环节四:反思教训,分享启示教师:任何一场悲剧我们都不能让它白白发生,如果我们每个人不能从中汲取教训,获得启示,那么很可能下一次悲剧的主角就是在座的你我。现在请同学们进行反思:从这场悲剧中,我们能获得哪些成长的教训?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总结: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能真正做到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力所能及地维护好规则,守护好我们共有的家园。当然,还要尽己所能地推进规则的改进,老师希望未来的社会在你们新制定的规则和秩序中有序运行,越来越美好。 设计依据:通过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长进行反思,吸取教训,敬畏规则,同时为本节课收尾。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