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表格式)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与目标 教学理念:创建多样化、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激起学生探究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努力渗透历史学科素养,强化历史思维,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2. 通过了解秦朝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主要原因及其教训 【唯物史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通过学生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掌握秦朝统一的过程与时间,知道从战国到秦朝的这一社会转型过渡期的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搜集历史上有关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利用人物画像,文物图片,历史专题片,感知历史表象,再造历史形象,对历史人物加深记忆和理解。 【历史解释】 通过让学生自学和分组讨论“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学生初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充分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家国情怀】 通过本节的学习,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作用,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注意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
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法,下启两汉大一统的巩固,秦结束战乱实现一统,并在很多方面开启后世封建王朝之先河。所以秦朝的统一连同其巩固统一的举措在中国古代史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自秦一统天下以后,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就已经深深烙进华夏民族的骨子里,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也有过分裂和混乱,但最终总能归于一统。 本课内容丰富、充实而课时较紧张,因此在整体设计本课教学过程和课时分配上,都应突出重点,详略得当。选择重点要围绕“秦朝的统一”这一课题(也是本课内容的中心),由此可确定“秦朝统一的条件”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两目作为重点。
学情分析 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分析。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秦统一的原因、措施和影响中要运用生动的史料和图片来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正确的史观和时空观,加深对本课的统一乃是大势所趋,秦的统一是嬴政顺应民心的结果的认识,从而加深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方法 1、教法:讲授法、问答法、史料研读法 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作用及其影响;秦朝大一统封建国家初步建立的历史意义; 2、难点: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意义
教学设计思路 1.通过李白的诗歌《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自然会思考“秦王何扫六合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是如何进行扫六合的呢?” 2.通过一段简短的视频让学生初步了解秦的史实,学生继而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回答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注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从而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例请同意的条件有经济要求、民心所向、地理优越、秦王大略、商鞅变法。 3.劈波斩浪建统一,即秦的统一,通过秦灭六国图直观展现,再通过一句顺口溜明确灭六国顺序和统一的概况,秦统一六国的影响由师生共同得出,以历史解释的形式呈现。 4.响鼓重锤固统一:在本目中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通过学生阅读教材得出,培养其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继续通过两个探究,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拓展知识的空间。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作用与评价?引导学生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内容去分析探究。 最后巩固统一的影响,由学生根据巩固统一措施得出,突出论从史出这一主题。 5.天怒人怨撼统一:本目中秦的暴政也是教学重点之一。通过史料和图片
引领,学生很容易知道秦的暴政有何表现,必然得出如此暴政就是秦亡的根源这一结论。 6.楚汉角力再统一:暴政引发农民起义,进而天下大乱。刘邦再度平定天下凭的是什么?呼应前面秦统一也是顺应民心这一主题。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大致3分钟) 用PPT展示李白的诗歌《古风·其三》:“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学生齐读,老师提问“秦王何扫六合有哪些有利条件?又是如何进行扫六合的呢?” 【设计意图】学生齐读,并配合着图片和文字,让同学们感受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雄浑气势,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为本课的主题奠定一个基调,引出本课要学习的两块主要内容——秦始皇为什么能统一六国、怎样巩固大一统国家。 讲授新课 (大致30分钟) 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学生观看一段视频,初步了解秦的史实,教师PPT展示知识点,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视频回答秦统一的历史条件,注意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设计意图】采用播放视频的形式,有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秦朝的统一 1、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 ①民心所向: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设计意图】渴望和平统一是这一混乱时期人民普遍的诉求,这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最基本的一个外部条件。再加上采用史料使得所讲内容变得有据可依,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之余,也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 ②经济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这都为统一准备了客观条件。 【设计意图】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是秦王朝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民族之间联系的日益加强也是统一的重要外部条件。这两块内容在上节课有所涉及,可以通过老师的提问和引导,唤起学生的记忆,帮助学生串联两课的内容,使得学生掌握教材的联系和前后的因果关系。 ③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设计思路】秦国在地理位置上占据的优势为其统一六国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而要展示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运用图片的形式是最清晰的,可以一目了然地点出秦国地具体位置,增强学生地时空观念,理解秦统一六国地条件。 PPT展示【学思之窗】韩国派遣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嬴政采纳郑国建议后,发觉这是韩国的阴谋,于是下令驱逐所有其他诸侯国的人。为此,李斯上《谏逐客书》,改变了嬴政的主张,网罗了天下英才。 ----《史记·李斯列传》 请学生阅读,从人才角度分析,为什么只有秦能够统一六国? ④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⑤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设计意图】关于秦朝统一的主观原因,书本上的学思之窗有很好的材料可以向同学们解读,直接利用书本上的材料更加的直观,方便同学们理解,也有利于老师的讲解,充分地运用书本上的材料是十分重要的。 PPT展示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归纳的知识点。 2、秦朝统一的进程 结合《战国形势图》和《秦朝形势图》进行讲解,注意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素养。 ①时间与战略: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设计意图】远交近攻是秦国外交的重要策略。通过图片加上地图的形式,标注时间,能够让同学们更加快速直接地知道秦国消灭六国地顺序。加之箭头的指示和老师的讲解,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远交近攻地具体含义,了解具体史实。 ②秦灭六国:相继灭掉东方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建立起新的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③南征越族北击匈奴:秦又征服了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了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秦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要求:在插图中找出长城的起止点) ④秦朝的疆域: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 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教师解释:北向户的概念:古人概念中的极南地区。因当地居民往往向北开门窗以纳日光,实际指北回归线以南,即今珠江三角洲。 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将【学习聚焦】以下史料做成PPT,要求学生阅读,然后进行思考并回答,得出结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与交融。” (二)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让学生花一两分钟去阅读教材,思考秦朝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其分析综合、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巩固大一统的措施在初中学生就已经得到过很系统的学习,所以在这里只采用简单线索梳理,让学生有一个大体的把握。具体的措施在下面会有详细的讲解。 第一、主要措施 1、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教师解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概念;PPT展示秦始皇“我已经讨平了六国,天下安定了.我的名字如果不改变依旧称王,显得和六国的国王没有多大的区别”引入君主专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内容 ①确立皇帝制度。嬴政兼采三皇、五帝名号,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史称秦始皇。 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 ②中央设立三公九卿,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设计意图】三公九卿制度高中的学生应该不会感到陌生,因此就采用了流程图的形式来展示这块知识,帮助学生梳理,加强学生的记忆。 ③地方上推广郡县官僚制。PPT展示地方制度的廷议内容,请三组同学扮演不同的角色,归纳本组的主张 设立郡、县(道)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道)以下设乡、 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 【设计意图】具体而真实的史料是学习历史必备的。如今中、高考越来越注重用历史材料来考查学生的历史分析和概括能力。本段史料很生动、很直接、也比较简单,学生通过阅读能很快地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对应皇帝制度的特点。 ④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展示出土的秦律文献)。 【合作探究1】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拓展知识的空间。 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 社会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天子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地理原因:由于中国属于大河文明,以农业生产为主,土地束缚了过多的劳动力,无法更多的发展商业与手工业。而且领土面积较大,需要统一的管理。 【合作探究2】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作用与评价?引导学生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原因和内容去分析探究。 (1)积极方面 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专制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 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③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④为人类创造了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⑤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君主专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几千多年影响深远。 (2)消极方面 ①皇权专制极易形成暴政、腐败现象,是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 ②在思想上表现为独尊一家,钳制了思想,压抑了创造力。 ③在封建社会末期,阻碍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 ④助长了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 2、经济上,统一车轨、货币和度量衡,编制户籍。(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3、文化上,书同文,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军事上,北筑长城、南修灵渠。 5、习俗上,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等。 第二、秦巩固统一的影响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三、归纳总结(大致2分钟)重点体现本堂课的知识结构 秦朝依靠有利的主观、客观条件,秦王嬴政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扫六合,结束了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为巩固统治,秦朝在政治、军事、经济、交通、文化及对外开拓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首创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县制,彻底打破自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度,强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国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 四、真题演练(大致3分钟) 1《史记》中“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形容的是哪一制度的特点( B ) A.三公九卿制 B.皇帝制度 C.分封制 D.郡县制 2.秦朝的郡县制比西周的分封制更能适应封建集权政治的需要,最主要在于( D ) A.郡县官员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 C.郡县官员与皇帝是君与臣的关系 D.郡县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 3.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下列属于他的功绩的是( B ) ①灭掉六国,实现统一 ②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③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④实行分封制 ⑤焚书坑儒 ⑥修建灵渠 A.②③⑤⑥  B.①②③⑥ C.①③④⑤⑥ D.②④⑤⑥ 五、作业布置(大致1分钟) 结合所学知识,试以“你心目中的秦始皇”为主题,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清晰,史论结合,语言流畅。 六、课后阅读(大致1分钟)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全球通史》开拓学生视野。 第二课时 一、讲授新课 秦无道 施暴政(大致16分钟) 【承上启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秦朝依靠外部和自身强大的实力统一了六国,并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疆域面积辽阔,可谓是鼎盛一时。但是为什么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强大的秦王朝就灭亡了呢?有人将秦朝不足20年的统治比作“昙花一现”,为何强盛的大秦帝国会如此短命呢?我们今天就先来学习一下这课的内容。 【小结】 秦朝统治集团对新的封建大一统国家还缺乏治理经验,没有顺应人民休养生息的期望。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在巡行途中死去,秦二世继位。 秦二世即位后统治更加残暴,在诛杀宗室大臣的同时广为株连,群臣人人自危。他还继续大兴土木,赋敛徭役更加严重。听闻人民的不满和反抗后,昏庸残暴的秦二世不但不加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严令官吏加紧剥削人民,“以税民深者为明吏,杀人众者为忠臣。于是刑者相半于道,死人堆积于市”。 他残忍昏庸,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尖锐化都达到极点,人民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 (2)伐无道 诛暴秦 (大致12分钟) 陈胜、吴广起义 概况:公元前209年,一队被派往北部边境的戍卒,在大泽乡遇雨受阻。按照严酷的秦朝法律,不能如期赶到戍地将被处死。这些戍卒于是铤而走险,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看下面的图片,前后四人小组进行讨论,从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楚汉争 刘邦胜(大致10分钟) 刘邦、项羽楚汉之争。 概况: 楚汉之争是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结果: 项羽大败秦军主力;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二、归纳总结(大致5分钟) 秦的灭亡主要在于残酷的法律制度为主的严酷统治,还有就是沉重的劳役赋税,大兴土木,使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导致农民起义一爆发就势不可挡地让秦朝匆匆谢了历史之幕。
我们要辩证的看待秦亡之教训,既要看到秦朝在维护国家统一而实施的各项政策对后世王朝产生的影响,也要理性分析秦朝统治者好大喜功,严刑峻法导致王朝覆灭。总之一句话,顺应民心者,得天下世界。历史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三、作业布置(大致2分钟)
板书设计 一、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1、秦的统一 (1)条件 (2)过程 (3)意义 2、巩固统一 (1)措施: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经济,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文化,书同文,统一文字等;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习俗,整顿社会风俗等 (2)影响 二、秦末农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1.秦朝的暴政(原因): 2、结果:秦朝速亡 3、楚汉战争
教学反思 “锋”从磨砺出 我这一节精心打磨的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在近一个月的备课与试教过程中,我在教案编写、课件制作过程中不断进行研讨,修改与打磨,前后共十余次。在纷繁复杂的设计思路中做“减法”,最终呈现出一堂教学立意凸出、注重培养核心素养的历史课。 绞尽脑汁都为这堂课仔细研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如1.设计时导入部分的反复提及的核心思想是“快”、“准”,不拖泥带水,迅速切入主题,所以李老师提出直接用问题导入,彭老师说让学生齐读迅速身临其境。2.紧接着就通过视频3分钟看懂秦朝历史,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融合进课堂。探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运用信息手段让学生用易于接受的方式对本科内容进行讲述。3.把专制主义和巩固统一整合在一个子目内,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结合当时的情况,请你为秦始皇出谋划策。彭老师说假如你是秦始皇,你要如何巩固这个新生的政权?历史课必须是既有感性的认知,又能引发理性的思考。4.课件制作采用了中国风,以秦朝的建筑样式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秦朝的伟大及多样性文化。李老师考虑全面,指出教学设备显现不清晰,效果就大打折扣,应备份以便不时之需。5.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以及合作学习能力,“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得到进一步巩固。 通过这节课,我最大的体会在教学中应思考不止,交流不止,以己之力,不辜学生之“素养”。不拘泥于教科书的陈述,大胆采用多元的历史材料,以视听融合的方式为学生搭建更加丰富和有效的思维平台。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超越传统观念,展现出人格独立、 思想自由的理性精神。始终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力争用丰富的材料、精巧的设问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舞台的中央发现自己的价值,放出自己的光芒。 本课的设计与授课仍存在很多不足,但也不失为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活动中呈现出的理念和实践创新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我们希望往后能参与更多这样的教研活动,在交流中容融共生,不断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