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唐朝的对文化交流外tang dynasty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以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从历史人物看唐朝的对外文化交流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唐朝的对外交流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历史人物,有来唐的使节日本人阿倍仲麻吕、新罗人崔致远,也有东渡的鉴真和尚和西行求法的玄奘大师,正是他们的努力与探索,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世界和平的发展。阿倍仲麻吕阿倍仲麻吕(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汉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中日文化交流杰出的使者。日本奈良时代的遣唐留学生之一。仲麻吕仕唐期间,实际上起了民间大使的作用,他为增进中日友好、提高日本国际地位,促进中日文化交流而辛勤献身,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李白“隋唐时期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建立后的630——838年,二百余年间,日本正式的遣唐使来中国的共12次。起初,遣唐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200人,从8世纪初起,人数倍增,其中派出的三次遣唐使团,人数均在550人以上。遣唐大使、副使都挑选了解唐朝情况和博通经史、娴习文艺的人担任. ——《百年留学》①持续时间长;②次数多;③规模大;④人员素质高.特点为何来唐?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日本书纪》学习中国先进文化大化改新645年日本宣布模仿中国建立年号,定年号为“大化”。并正式开始改革,史称“大化改新”,遣唐使们几乎把整个唐朝都搬到了日本,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习俗.....全面学习唐朝。日本二官八省制唐朝三省六部制日本·和同开珎唐·开元通宝制度货币唐·圆通寺日本·唐招提寺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皇宫日本都城平安京平面图朱雀大街东市西市皇宫唐朝都城长安城平面图建 筑文化习俗遣唐使还将中国的风俗习惯传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就是那时从中国传去的,有些节日一直流传至今。相关史事服饰文字以阿倍仲麻吕为代表的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结合本民族特色,又创造性的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如和服、相扑、茶道、插花.....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现在看来,可以说唐文化在日本又开出新的枝叶,文化交流的魅力就在于传播造就新生,而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新罗人崔致远,12岁,入唐求学。18岁,考中进士。在唐为官8年多,884年以唐使身份归国,被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百世之师”的称誉。秋夜雨中崔致远秋风惟苦吟,世路少知音。窗外三更雨,灯前万里心。崔致远阅读教材p20,归纳唐与新罗的交流的表现。“如果在新罗统一前唐新两国的遣唐使往来加起来统计,那么,有唐一代,新罗共向唐遣使126次,几乎平均每两年多一点就有一次使节往来”。——武斌《新编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唐新罗制度医学天文历算音乐金属药材往来频繁双向交流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交流与借鉴会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唐朝同新罗进行文化沟通和交融的过程,其实也是构建新罗和中国相互认识、了解的基础和共识的过程。中国与朝鲜半岛长久的交往就是建立在此基础之上;与此同时这一双向的交流,既促使了新罗的新的发展,也不断丰富了唐文化的内涵。鉴真(688~763),日文又称鉴真(がんじん),中国唐朝僧人,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律宗开山祖师,著名医学家。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意为高峰)。鉴真鉴真六次东渡第一次,遭诬告与海盗勾结,船只被官府查没。第二次,突遇风暴,触礁搁浅,被渔民所救。第三次,因官府出面阻止,未能成行。第四次,因弟子好心阻拦,未果。第五次,遭遇台风;因暑热患眼疾,双目失明。第六次,66岁的鉴真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东渡体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彼国太远,性命难存,沧海淼漫,百无一至。——鉴真弟子祥彦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鉴真不畏艰险坚忍不拔开拓进取……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医术之祖日本律宗大祖鉴真东渡的贡献影响:传授佛经,传播中国医学、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主持修建了唐招提寺。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763年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辛勤劳碌了二十年的鉴真在日本圆寂,鉴真受到日本人民的深深崇敬和怀念,其由弟子们发愿塑造的鉴真干漆坐像,直到现在仍然安放在日本唐招提寺开山堂并被定为日本的“国宝”。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鉴真以其恢宏的气度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打破国家与民族的藩篱,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正是这种开阔的胸怀与事业,让唐文化在日本花繁叶茂----一灯燃百千灯,暝者皆明,明明不绝,生生不息!图片反映的是什么内容?TU PIAN FAN YING DE SHI SHEN ME NEI RONG玄奘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佛法,《西游记》以此为蓝本创造唐增形象。因为他精通佛学中的《经》《律》《论》三藏,故尊称他为 “三藏法师”。玄奘西行随着佛教在中土传播,由于对原始佛典的理解不同而出现不同的学说。为了进一步了解佛学原著,玄奘决定亲自去西行取经,到佛教的发源地天竺去探求佛理。出发时间:公元629年单程距离:约12000公里途经国家: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计用时:4年游学:13年间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成为10大法师之一◎玄奘西行与回国路线图“在这漫漫的取经长途中,玄奘不再是身披大唐皇帝御赐袈裟、奉旨游学的高僧,而是发愿西行的“偷渡者”。真实的取经之路虽无妖魔阻拦但也无高徒护送,一人一马念着佛号和经文,独自踏向未知的迷途,“经途险阻,……暴风奋发,飞沙雨石,遇者丧没,难以全生,……四夜五日,无滴沾喉;口腹干燋,几将殒绝,不能复进…”。游记中的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雷音寺后便功德圆满,但对于现实的玄奘来说,求道才刚刚开始。”13年间遍访名寺,研习佛法,才终得大成。玄奘为什么选择这条“取经”之路玄奘西行求法,这个法在我们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真”---追求真理,严谨求实。文化的发展里程正如这西行之路,充满了迷茫、困苦、孤独、诱惑....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古有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近有玄奘“宁可西进而死,绝不东归而生”。正是这份求真的精神,中国的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历时近四年终于将号称镇国之典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翻译完成。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也将中国的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玄奘西行的贡献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651年,大食遣使和唐通好,先后有40多次。大食的商人来到中国,贩卖珠宝、香料和药材。中国的造纸术、纺织、金银等制作技术,传入西亚、欧洲、非洲。知识拓展繁荣之因材料一:唐朝均田制······为中国乡村的稳定和富裕提供了基础······儒家教育系统及相关的文官体制大大巩固了中国政府······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材料二:隋、唐、宋的域外交通很发达,尤以唐中叶为盛。无论从交通路线的远近,或是从交通密度的疏密来说,唐均为隋、宋所不及。——白寿彝《中国交通史》材料三:唐王朝为了接待外国客人,中央政府还专门设置了鸿胪寺。——启良 《中国文明史》提示:从政治经济、文化、对外政策、交通方面出发去思考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根本原因)②唐朝道路畅通,四通八达③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盛唐之盛,盛在精神,大唐之大,大在心态。是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无我状态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大同理想是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包容胸怀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的求索精神(唐代)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唐代对外的影响,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空前的开放态势,取得了辉煌成就。——王建平《唐代长安的对外开放及其意义》何为盛昔日的大唐向世界敞开自己,包容万象,勇于求索,谱写文明盛世,今朝之中国将如何?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彰显大国担当,谱写盛世华章!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日本遣唐使唐与新罗→→→鉴真东渡玄奘西行唐与其他国家的交往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课堂小结1.印度是世界文明古国。如果你想了7世纪印度的历史,下列最值得查阅的是( )A.《史记》 B.《大唐西域记》 C.《马可·波罗行记》 D.《资治通鉴》2.鉴真和玄奘的故事充分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C.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3.七年级(1)班本月负责学校文化长廊的黑板报设计,他们选定的主题是“唐代的中外交往”,并拟定了如下四个标题,请你帮他们指出哪一项是不恰当的( )A.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成亲 B.鉴真东渡宣扬中国文化C.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D.日本派遣唐使来华4.唐朝时期中国在世界上影响很大。现在很多国家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主要因为( )A.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B.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望C.唐朝时中国才开始对外交往 D. 中国人具有很高的制糖技术课堂练习谢谢!本课件有借鉴其他老师的作品,在此一并感谢!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课题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课时 本学期第 4课时教学 目标 以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教学 重点 鉴真和玄奘的历史贡献。教学 难点 理解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意义教学 准备 史料搜集、历史故事准备“启思扬辩 活力飞扬”活力课堂教学设计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分层设计: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激趣 导入 观看视频《唐朝的外国人》,思考历史人物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学习 活动 过程 设计 (体现课改环节要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质疑点拨等) 唐与日本。 由李白的评价“身着日本裘,昂藏出风尘。”认识阿倍仲麻吕,通过其一生来了解“遣唐使”。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1.2.何为遣唐使?2..有何特点?3.为何来唐?4.有何影响。(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图片文字史料结合教材,二人小组互助完成) 小结:以阿倍仲麻吕为代表的遣唐使,他们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结合本民族特色,又创造性的形成了日本独有的文化,如和服、相扑、茶道、插花.....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现在看来,可以说唐文化在日本又开出新的枝叶,文化交流的魅力就在于传播造就新生,而文化也只有这样才能生生不息。 合作探究: 遣唐使来唐特点,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学会分析 ①持续时间长;②次数多;③规模大;④人员素质高. 知识拓展: 1.日本“大化改新” 介绍日本全面学习唐朝(制度、货币、建筑、文化习俗等) 2.日本具有民族特色文化(和服、相扑、茶道、插花等)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分层设计:基本环节) 二次备课学习 活动 过程 设计 (体现课改环节要求: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质疑点拨等) 唐与新罗 老师介绍崔致远,引导学生了解堂与新罗的交往,发现新的特点“唐与新罗间不仅往来频繁,还是双向交流。”认识交流的内涵,并结合新冠疫情期间中韩的友好往来“道不远人,人无异国”文化交流的本质内涵。(本节略讲) 鉴真东渡 学生在了解鉴真六次东渡的故事后讨论鉴真的精神 品质。“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2.思考:鉴真坐像为什么被日本视为国宝,探究鉴真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贡献。(“日本文化的恩人”“日本医术之祖”“日本律宗大祖”) 3.通过鉴真一生的贡献,认识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四人小组探究) 四、玄奘西游 1.由《西游记》认识真实的玄奘法师,并自主完成:玄奘法师为什么要西行求法呢? 2.介绍玄奘曲折的西行之路,思考玄奘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并进一步探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求知之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过程中古有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近有玄奘“宁可西进而死,绝不东归而生”。正是这份求真的精神,中国的文化才能不断丰富其内涵,扩展其外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3.玄奘的贡献,玄奘回国后专心致志地翻译佛经。历时近四年终于将号称镇国之典的600卷的《大般若经》翻译完成。在他回国的19年间,共译经75部,1335卷,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他也将中国的书籍译成梵文,推动了中印两国文化交流。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游历过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认识: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鉴真以其恢宏的气度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打破国家与民族的藩篱,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正是这种开阔的胸怀与精神,让唐文化在日本花繁叶茂----一灯燃百千灯,暝者皆明,明明不绝,生生不息! 学以致用: 结合学生学习过程中面对的困惑、诱惑等我们应该怀揣一颗怎样的求知之心。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分层设计:拓展环节) 二次备课拓展 延伸 繁荣之因 ①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根本原因) ②唐朝道路畅通,四通八达 ③唐朝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 当然还有无数的杰出人物的努力........ 小结:现在我们经常说盛唐、大唐,从中外文化交流角度来看 是诸人不去,我即去耳的无我状态 是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大同理想 是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包容胸怀 不求得大法,誓不东归的求索精神 师:昔日的大唐向世界敞开自己,包容万象,勇于求索,谱写文明盛世,今朝之中国将如何? 生: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共建共享、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彰显大国担当,谱写盛世华章! 师: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补充: 唐与大食的交往 引用: (唐)其独特的文化氛围,不仅丰富了中国文化传统,而且在政治上扩大了唐代对外的影响,也使得唐代文明在世界各地遍地开花,形成了空前的开放态势,取得了辉煌成就。 小结: 盛唐之盛,盛在精神,大唐之大,大在心态。作业 分层 设计 A:完成课堂选择题训练,并完成训练册的合作探究。 B:完成课堂选择题,熟读知识清单本课知识点。板书 设计教学 反思 在学生思考与探究过程中预留给学生的时间过少,急于拉进度加之拓展过深,学生的自主性未能很好的训练。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pptx 第4课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学设计.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