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课件(共24张PPT)+素材+教案+录课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物态变化 2熔化和凝固》课件(共24张PPT)+素材+教案+录课

资源简介

3.2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认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2.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动手能力。
3.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4.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熔点和晶体、非晶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验探究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难点: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液态酒精、计时表、冰块、铁块、保险丝、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图片:由物质三种状态及物态变化引出熔化和凝固。
引出主题:我们常见的物质有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比如:冰、铜、铁通常是固态的,水、油通常是液态的,氧气、氮气、氢气都是气态的。而物质的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变化的,这就是物态变化。其中,固态和液态之间的变化叫熔化、凝固。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题:第三章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二、新课讲授
(一)熔化和凝固
1.引导提问:什么是熔化?什么是凝固?一句话描述。
预设: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2.交流举例:自主思考,同位交流。
熔化: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滴等。
凝固: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更多预设: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钢水浇铸成火车轮。把废塑料回收再制成塑料产品。
针对训练
1.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答案:C 解析:固变液叫熔化,液变固叫凝固。
3.启发引导:物质怎样才会由固态变成液态?在熔化过程中,它们的温度有什么变化?
4.学生探究:组织、指导学生体会实验的各个环节,合作探究,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1)提出问题:熔化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变化规律相同吗?
(2)猜想与假设:可能需要吸热;熔化时温度可能都要升高。
(3)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用途)及装置,强调注意事项。
①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秒表、海波、石蜡、水等。
②实验装置:如图。
③注意事项一:搅拌器:使物质均匀受热。水浴加热:使物质受热均匀,温度变化平稳,便于观察与读数。石棉网:使酒精灯均匀地对烧杯加热,防止烧杯因受热不均而破裂。
注意事项二: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个酒精灯;严禁用嘴吹(用完酒精灯用灯帽盖灭);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刻用湿布扑盖。
进行实验:小组合作探究。设计步骤,收集证据,记录数据,分析论证。
实验步骤:
①分别将蜡和海波放入试管中,并用酒精灯加热。
②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及物质状态;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几次。
收集证据:根据步骤,进行实验。
记录数据:组内合作,记录数据和状态。
海波
石蜡
分析论证:各组在坐标纸上描点连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①海波:从实验现象及所绘图像看出,海波经过缓慢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当温度达到(48℃),海波开始熔化。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加热,但海波的温度(保持不变),直到(完全熔化)后,温度才继续上升。
②石蜡:随着不断加热,石蜡的温度(升高),在此过程中,石蜡(变软变稀),最后熔化为液体。
(二)熔点与凝固点
1.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
交流思考:
(1)两种物质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有什么特点?
(2)吸热情况如何?
归纳总结:
(1)海波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石蜡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2)整个过程都吸热。
2.引出定义:
(1)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
(2)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叫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沥青。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
针对训练
2.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3.海波是一种晶体,熔点是48 ℃,温度是48 ℃的海波,它的状态(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答案:2.C ;3.D
解析: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时,温度不一定改变。
(4)凝固点:晶体凝固的温度叫凝固点。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针对训练
4.如图所示是锡的熔化和凝固图象,根据图象回答:
(1)锡的熔点是______,凝固点是______。
(2)在BC段,锡处于__________状态;在DE段,锡处于______状态。
(3)锡的熔化用了______ min,它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但温度______。
(4)锡从10 min到12 min这段时间间隔内处于__________状态。
答案:(1)30℃ 30℃;(2)固液共存 液体;(3)4 吸 不变;(4)固液共存
解析:认识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5.图中表示物质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线,其中表示晶体凝固的是(  )。
答案:C
解析:认识物质凝固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3.晶体熔化和凝固曲线:
学生讨论交流:图中各段分别表示温度怎样变化?物质处于什么状态?表示什么过程?
归纳总结:AB段:晶体温度升高,处于固态,是固体吸热升温过程。
BC段:晶体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是熔化过程。
CD段:晶体温度升高,处于液态,是液体吸热升温过程。
B点开始熔化,C点熔化完成。
DE段:晶体温度降低,处于液态,是液体放热降温过程。
EF段:晶体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是凝固过程。
FG段:晶体温度降低,处于固态,是固体放热降温过程。
E点开始凝固,F点凝固完成。
科学资料:阅读“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强调冰的熔点是0 ℃,钨的熔点最高。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物质 熔点/℃
金刚石 3 350 金 1 064 冰 0
钨 3 410 银 962 固态水银 -39
纯铁 1 535 铝 660 固态酒精 -117
各种钢 1 300~1 400 铅 327 固体氮 -210
各种铸铁 1 200左右 锡 232 固体氢 -259
铜 1 083 海波 47 固体氦 -272
思考交流:①能否用铝制的容器熔化铜或锡?
②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测量气温吗? (南极最低气温-94.3℃)
归纳总结:①不能熔化铜。因为铝的熔点比铜的熔点低。加热过程中,铜还没熔化的时候,铝制容器先熔化了。能熔化锡。因为铝的熔点比锡的熔点高。
②不能。因为水银的熔点是-39℃,即凝固点是-39℃,高于南极最低气温-94.3℃,在南极考察站能使用水银温度计时,温度计中的水银会凝固,无法使用。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引出规律:再次比较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总结吸、放热规律:
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必须吸热,凝固必须放热。
2.联系生活:讨论交流与熔化吸热、凝固放热有关的现象。
预设:①熔化吸热:夏天,饮料中加冰块;冰袋保鲜;“下雪不冷化雪冷”;
②凝固放热:冬天,菜窖中放几桶水。
针对训练
6.用手分别接触温度相同的冰和水,会觉得冰比水凉,这是因为(  )。
A.冰的温度比水低 B.冰是固体,水是液体
C.冰熔化时要从手上吸收大量的热 D.这是人的错觉
7.如图所示是小梦同学在零下20℃的室外玩肥皂泡泡时拍摄的照片。他发现肥皂泡泡在很冷的室外会迅速结冰,掉落在地面如同散落的玻璃球,神奇极了。对这一现象包含的主要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判断正确的( )
A.凝华吸热 B.凝固放热 C.凝固吸热 D.凝华放热
答案:6.C;7.B
解析: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三、易错易混知识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热量传递的条件;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8.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 ),过了一段时间(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 ℃的冰比0 ℃的水冷一些
答案:8.B 9.C
解析:①晶体的熔化条件:达到熔点;继续吸热。②热量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差。
③温度与热量的关系: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时,温度不一定改变。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收获,教师引导形成思维导图。
五、课后作业
课下活动:积累生活中与熔化、凝固有关的现象。
六、句子分享
终期大冶再熔炼,愿托扶摇翔碧虚。--刘禹锡
【板书设计】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1.固态液态(熔化和凝固是互逆过程)
2.固体
3.晶体熔化条件同时具备
晶体凝固条件同时具备
晶体和非晶体
固态物质分为晶体和非晶体。从宏观上看,晶体都有自己独特的、呈对称性的形状,如食盐呈立方体、冰呈六角棱柱体、明矾呈八面体等。而非晶体的外形则是不规则的。晶体在不同的方向上有不同的物理性质,如机械强度、导热性、热膨胀、导电性等,称为各向异性。而非晶体的物理性质却表现为各向同性。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熔点(或凝固点),而非晶体则是随温度的升高逐渐由硬变软,而熔化。
晶体和非晶体之所以含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主要是由于它的微观结构不同。组成晶体的微粒——原子是对称排列的,形成很规则的几何空间点阵。空间点阵排列成不同的形状,就在宏观上呈现为晶体不同的独特几何形状。组成点阵的各个原子之间,都相互作用着,它们的作用主要是静电力。对每一个原子来说,其他原子对它作用的总效果,使它们都处在势能最低的状态,因此很稳定,宏观上就表现为形状固定,且不易改变。晶体内部原子有规则的排列,引起了晶体各向不同的物理性质。例如原子的规则排列可以使晶体内部出现若干个晶面,立方体的食盐就有三组与其边面平行的平面。如果外力沿平行晶面的方向作用,则晶体就很容易滑动(变形),这种变形还不易恢复,称为晶体的范性。从这里可以看出沿晶面的方向,其弹性限度小,只要稍加力,就超出了其弹性限度,使其不能复原;而沿其他方向则弹性限度很大,能承受较大的压力、拉力而仍满足胡克定律。当晶体吸收热量时,由于不同方向原子排列疏密不同,间距不同,吸收的热量多少也不同,于是表现为有不同的传热系数和膨胀系数。
非晶体的内部组成是原子无规则的均匀排列,没有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特殊,如同液体内的分子排列一样,形不成空间点阵,故表现为各向同性。
当晶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其内部分子、原子的平均动能增大,温度也开始升高,但并不破坏其空间点阵,仍保持有规则排列。继续吸热达到一定的温度——熔点时,其分子、原子运动的剧烈程度可以破坏其有规则的排列,空间点阵也开始解体,于是晶体开始变成液体。在晶体从固体向液体的转化过程中,吸收的热量用来一部分一部分地破坏晶体的空间点阵,所以固液混合物的温度并不升高。当晶体完全熔化后,随着从外界吸收热量,温度又开始升高。而非晶体由于分子、原子的排列不规则,吸收热量后不需要破坏其空间点阵,只用来提高平均动能,所以当从外界吸收热量时,便由硬变软,最后变成液体。玻璃、松香、沥青和橡胶就是常见的非晶体。
多数的固体晶体属于多晶体(也叫复晶体),它是由单晶体组成的。这种组成方式是无规则的,每个单晶体的取向不同。虽然每个单晶体仍保持原来的特性,但多晶体除有固定的熔点外,其他宏观物理特性就不再存在。这是因为组成多晶体的单晶体仍保持着分子、原子有规则的排列,温度达不到熔解温度时不会破坏其空间点阵,故仍存在熔解温度。而其他方面的宏观性质,则因为多晶体是由大量单晶体无规则排列成的,单晶体各方向上的特性平均后,没有一个方向比另一个方向上更占优势,故成为各向同性。各种金属就属于多晶体。它们没有固定的独特形状,表现为各向同性。
PAGE
5(共24张PPT)
物态变化
熔化
凝固
冰、铜、铁……
氧气、氮气、
氢气……
水、油……
固态
液态
气态
3.2 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
借助日常生活经验,认识物态变化、熔化和凝固。
2
通过探究实验,学习用图象处理实验数据,提高动手能力。
4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理解熔点和晶体、非晶体。
3
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尝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
一、熔化和凝固
固态
液态
气态
熔化
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如:冰熔化为水、蜡烛熔化为烛滴等。
如: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一、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
一、熔化和凝固
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一、熔化和凝固
实验: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二、熔点与凝固点
海波
48
t/℃
t/min
0
0
t/℃
t/min
石蜡
我们把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晶体。
我们把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物质称为非晶体。
熔点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即: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整个过程都在吸热,但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
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整个过程都在吸热,温度持续上升。
二、熔点与凝固点
几 种 常 见 晶 体
几 种 常 见 非 晶 体
金属

海波
水晶

松香
玻璃
沥青
塑料
橡胶
二、熔点与凝固点
二、熔点与凝固点
时间
温度
时间
温度
熔点
晶体熔化
非晶体熔化
温度
时间
温度
时间
晶体凝固
非晶体凝固
凝固点
★同种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二、熔点与凝固点
二、熔点和凝固点
时间
温度
时间
温度
熔点
物体熔化必须吸热
温度
时间
温度
时间
物体凝固必须放热
凝固点
三、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三、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生活实例
三、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易错易混知识点
晶体熔化的条件;热量传递的条件;温度与热量的关系。
8.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 ),过了一段时间(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B
晶体的熔化条件:①达到熔点;②继续吸热。
热量传递的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差。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般物质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同一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D.0 ℃的冰比0 ℃的水冷一些
C
温度与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时,温度不一定改变。
课堂小结
熔化与凝固
晶体与非晶体
熔化吸热
凝固放热
课堂小结
1.基本概念
(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4)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5)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课堂小结
2.基本规律
(1)晶体熔化(凝固)的条件:温度达到熔点(凝固点);继续吸热(放热)。
(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一般不同。
(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
3.基本技能
(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
(2)组装实验器材的技能。
4.基本方法
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堂小结
相 同 点 不 同 点
晶 体
非晶体
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与联系
熔化时都要吸热
凝固时都要放热
都是固体
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有一定的熔点
但温度不变
无熔点
温度不断上升
终期大冶再熔炼,愿托扶摇翔碧虚。
---刘禹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