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市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研讨会: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潍坊市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研讨会: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资源简介

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
【课标解读】
(1)民主政治建设方面:
1、民主政治建设包括的主要内容
2、新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历程
(2)经济建设方面
1.走苏联道路:
a、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b、初步探索与挫折:中共“八大”与三面红旗。
c、挫折后的调整:八字方针。   
d、经济严重破坏:“文革”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a、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     
b、内容:国内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一国两制”的理论构想与实践
1.“一国两制”构想①含义②理论形成过程③意义
2.香港、澳门的回归①原因②回归③意义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成就 2.70年代外交新局面3.新时期的外交建树
【备考思路】
纵向-----整合专题线索梳理 横向------整合阶段特征概览
类比-----整合中外历史归纳 开放------链接热点话题聚焦
【命题预测】
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科教文化一直是考查的重点;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需要重视;还要注意从世界国际格局演变的背景下考查现代中国外交发展历程。命题形式,选择题与非选择题目并重,主要考查综合分析、判断评述的能力。
【线索梳理】复习本专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方面:紧扣一条主线索,即1949年以来中国的政治建设。围绕此线索可将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个阶段,三个方面”。从纵向看,本专题需注意三个阶段:一是建国之初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架构的创制;二是“文革”时期中国政治制度的扭曲、法制建设的虚无、民主进程的断裂;三是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的进展。
2.经济方面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关于祖国统一:建议把复习的重点放在以下内容:①理论: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形成,②实践: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4、新中国外交:①建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重视“一个原则、三大政策、四大成就”;②70年代“三大政策”③新时期政治、经济基本原则
【重难点突破】
主题一 多样的人类政治文明
(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12题)(19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壵? 《世界文明史》 (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3分)
材料二 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1866年后,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8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 (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6分)
材料三? 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 材料四? 第十六条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各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 (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2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4分)
主题二 世界与中国
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材料二 (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销减走半。 ——包世臣《安吴四种》
材料四 1950—1993年中国与日本、美国、苏联的贸易额(单位为百万美元)
(1)材料一中的“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各指什么?二者有何内在联系?(8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对比分析材料四中20世纪50年代与80年代,我国对外贸易格局有何不同特点。请阐述造成这种变化的国际、国内因素。(8分)
【精讲点拨】
1.列举比较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度
性质不同
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经济基础不同
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
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之上
行使权力的主体不同
权利主体是人民。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对人民负责,
议员不对选民负责,不受选民监督,维护资产阶级利益
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三权分立的原则
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始终处于领导核心
2.世界历史上三大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
模式
西方模式(英国)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路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
农业制度
先轻工业后重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
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现代史中外横向比较
中外比较
现代中国
现代世界
时间范围
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今
1917年十月革命至今
政治角度
1、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取得进步。
3、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导下,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向祖国统一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1、俄国十月革命率先在资本主义世界的薄弱环节打开一个缺口,向世界宣告了一个新型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2、二战后,“冷战”格局取代了长期以来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政治格局,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经济角度
1、通过三大改造和工业化的实施,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但经济建设并非一帆风顺,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逐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开放使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经济腾飞又带动了社会进步和生活巨变。
1、俄国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
2、罗斯福新政运用国家权力大力干预经济,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重新焕发出活力,二战后,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许多新变化和新特点。
3、二战后,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同时,世界经济先后形成了几个主要的区域经济集团。
思想角度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使中国革命逐步走向胜利。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总结和指路明灯。
2、新中国在核研究、航天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教育迅速发展,“双百”方针推动文艺事业的繁荣。
1、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社会先后跨入“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引起世界政治与经济发生巨大变化。文学、艺术作品描绘了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热点链接】
壮哉“中国梦”---把握发展机遇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背景材料】
国家主席习近平阐释“中国梦”----“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之一时代阐释,既包含了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方向。
【相关链接】
中国梦记录着中华民族从饱受屈辱到赢得独立解放的非凡历史
一系列侵略战争接踵而至,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屈辱和苦难世所罕见
无数仁人志士不懈的探索奋斗,中国共产党使民族实现独立、富强。
中国梦承载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民主专政政体的确立,三大民主制度的完善
在这样一个大国穷国中白手起家的艰辛和曲折,社会主义特色道路的开辟,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建设理论的不断完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特色道路越走越宽广。
【经典示例】
梦,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有梦的民族才能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让人民感到安全有保障;让社会实现公平正义;让每个人对未来有信心。
(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梦的历程。新中国成立之初,为让“每一个中国人活得幸福而有尊严”做了怎样的制度安排?
材料二 改革开放是中国圆梦的重要环节,以下是邓小平南方讲话摘录: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2)有人讲,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说明邓小平南方讲话是如何解放人们思想的?又书写了怎样的传奇?
材料三 美国历史上的大事年表(节选):
1787年 制定美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861年 因黑人奴隶制的存废问题爆发了内战
1879年 爱迪生发明了碳丝灯泡,结束了人类的“黑暗时代”
1933年 罗斯福新政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危机
1947年 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确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3)美利坚民族是一个有梦的民族,美国是一个因梦想而强大的国家。依据材料概述在我国和平崛起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美国借鉴哪些历史经验?
【知识构建】
【专题训练】
1.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指出,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依法治国的方略
2、如图反映的是1949~1990年间我国(  )
A.粮食生产基本状况 B.钢铁生产基本状况
C.人民公社入社人数基本状况D.个体工商业户数量基本状况
3、新中国成立初期,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对建国初期“一边倒”方针的理解,正确的是(  )
A.它是改革开放前我国的一项基本外交方针B.它使我国丧失了同苏联的平等关系
C.它是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体现 D.它使我国断绝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
4、牛军在《论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其主要特征》一文中说,从1952年开始酝酿,到1954年间基本形成了新的被称之为“和平统一战线政策”的对外政策。作为这项政策的两个重要目标——“扩大和平中立趋势”和“推广和平中立地带”,首先落实到中国的周边地区。这一政策(  )
A.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分歧 B.率先为印度和越南两国接受
C.意在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 D.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
5、2013年6月27日国防部新闻发言人杨宇军宣布:应联合国请求,中国政府决定向联合国驻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派遣工兵、医疗和警卫分队近400名官兵。这是中国军队自1990年首次派出联合国维和人员以来,参与的第24项联合国维和行动,也是中国军队首次派出安全部队参与维和。此举说明(  )
A.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B.地区性组织成为中国重要国际舞台
C.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正稳步推进D.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开始确立
6、《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
A.一边倒 B.另起炉灶 C.不结盟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下图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柱状图,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业基础地位的下降 B. 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C. 改革开放与科技进步 D. 借鉴西方国家经验
8、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容,1982年的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为主,市场为辅”,1987年的中共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  )
①摸着石头过河 ②不是一帆风顺 ③找到了正确的道路
A. ①②正确,③不正确 B. ①③正确,②不正确
C. ① ② ③ 都正确 D. ① ② ③ 都不正确
9、下面是一名同学整理的历史读书笔记,记录了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
对此历史时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完成B从“左”倾冒进到国民经济调整
C.从“文化大革命”到实施拨乱反正 D.从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
10、某资料记载了下面地名的变迁:
1960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人民公社七里界大队第五小组;
1983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乡七里界村第五小组;
2001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石山镇七里界街道5号。根据这一记载,不能推断出该地区
A.经济体制的改变 B.所有制性质变化
C.产业结构的调整 D.城市化进程加快
11、(20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是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人类历史上各种文明都以各自的独特方式为人类进步作出了贡献”。 “我们应该积极维护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融,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使人类更加和睦幸福,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
材料二 据《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德国从2007年9月开始对中国实行“价值观外交”。“价值观外交”是默克尔所在德国执政党的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为此,默克尔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指责中国的人权、西藏问题。
(1)据材料一中“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 请说明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主要成就分别是什么?并简要说明其存在的合理性。(8分)
(2)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外交活动时是如何“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的。“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就 是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创新的过程”,请概括说明毛泽东和邓小平是如何吸收外来先进文明,实现理论创新的。(12分)
(3)请据材料一的观点评价材料二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你认为国与国之间开展外交应遵循怎样的原则来制订本国的外交政策?(5分)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主要的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变化着。——摘自《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二 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图
材料三 1949年之后的28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从10.64%增长到18%,仅仅增长了7.36%。1978—1986年,城市化率从17.6%上升到24.5%。到2001年,城市化率上升到37.37%。社科院研究报告称2006年中国城市化率为43.9%。
(1)15世纪英国农业人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英国为例说明“城市化与工业化互为因果而螺旋式上升的关系”。(4分)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中国近代城市分布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些特点的历史原因。(4分)
(3)材料三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什么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的社会原因。(2分)
【重难点突破】答案 1、(1)内涵:雅典城邦内的成年男性公民当家作主,妇女、外邦人、奴隶不享受政治权利。
(2)阶段:1832年选民人数增加;1885年基本实现成年男子普选权;二战前夕已实现全民普选。特点:英国实现全民普选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广大民众为此进行了艰难的斗争。
(3)变化: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时代背景: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社会发生巨大变化。
(4)社会条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等
解析:第1问,抓住雅典民主的本质及民主实施的范围回答。第二问应依据材料信息,总结出“选民人数增加—男性获得选举权—女性获得选举权—全民普选”的过程,说明是广大人民斗争的结果。第4问注意综合上述材料多角度进行分析。
2、(1)含义:中国——闭关锁国,西方——开辟新航路。联系:新航路开辟,西方国家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为维护封建统治,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8分)
(2)变化:家庭手工业逐步破产。
说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
(3)特点:50年代与苏联贸易迅速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贸易迅速增长);80年代以来与美、日等国的贸易迅猛发展(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贸易迅速增长)。
国际因素:世界政治格局由两极对峙向多极化趋势发展,苏联解体;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国内因素:我国调整外交政策,从一边倒到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实行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8分)
【热点链接】参考答案
解析 第(1)问,抓住题目关键词“制度建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从提倡实践、三个有利于等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书写的传奇”即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和思想两方面分析。第(3)问,结合材料三的具体内容,分别从民主法治、统一稳定、科技、改革等方面分析解答。
答案 (1)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解放:主张摆脱意识形态束缚,大胆实践,深化改革开放;提出解放生产力以及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评判的标准。
传奇: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了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3)经验: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重视科技进步,实行科技创新;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深化改革;积极参与国际事务,提高国际地位。
【参考答案】
1----10 CACAA BCCBC
11、(1)古代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文明的延续;有利于组织大规模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6分)
古代希腊:建立起民主政治。极大地发挥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雅典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繁荣。(4分)
(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面对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6分)毛泽东、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分别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2分)
(3)评价:文明是多样性的,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各种文明不断交流、融合,相互借鉴而不是相互排斥。(2分)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实际上是一种“冷战”思维,有悖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必定会遭到抵制。(4分)
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
12【解析】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主要根据所学的有关英国圈地运动的知识分别从变化、原因、关系三个方面作答。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信息的解读能力和概括能力。特点的回答主要是看图片,对原因的回答则要结合所学知识从两个特点分别分析。第(3)问,考查对文字材料的解读能力,以1978年为分界线概括特点,抓住城市化进程,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78年前后呈现不同特点的原因。
【答案】 (1)变化:英国农业人口大量流入城市。(2分)原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国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开始了圈地运动。(2分)关系:圈地运动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市场和原料,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工业革命又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加速了英国城市化进程。(4分)
(2)特点:①城市化水平低;②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地区及沿江通商口岸。(4分)原因:①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长期压榨及帝国主义的大肆掠夺,严重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抑制了我国城市发展的水平;(2分)②东部、东南地区及沿江通商口岸历史上工商业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近代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较大,资本主义工商业相对发达。(2分)
(3)特点:1978年以前我国城市化进程缓慢,1978年以后我国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2分)
原因:1978年以前,由于党的左倾错误,工业化进程缓慢,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迅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