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讲 语言表达之引经据典 初中语文作文高分技巧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讲 语言表达之引经据典 初中语文作文高分技巧 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语言表达之引经据典
跟着课文学写作系列
第一章:课文示范
第二章:技法总结
第三章:写作练习
目录
课文示范



《春》
《邓稼先》
《敬业与乐业》
示范①《春》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酝酿。
(出自宋·志南《绝句》)
点评
“吹面不寒杨柳风”原诗句写出了风雨的温度。虽然有风有雨,但是并不是凉意沁人,而是带有一种温暖的味道。对风的姿态也没有直写,而是借用杨柳枝的轻轻摇摆,展现出春风的婀娜多姿。
朱自清借此描写春风,恰到好处。诗句意境与作者温柔敦厚的行文风貌巧妙地融为一体。
示范②《邓稼先》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不但从侧面表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了他为国家强盛不辞劳苦的品质,而且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喻为一场艰苦的战役,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从而表现了邓稼先的执着、坚定。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 亚洲之东 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代一百多年的历史背景下,赞扬了以邓稼先为代表的改变中国命运的人物的爱国热情和奉献精神。
示范③《敬业与乐业》
本篇演讲稿论据充分,大量引用经典、格言,又自己提炼了许多精辟的警句,都使语言显得概括有力。
①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②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技法总结



①概念定义
②技法要点
引经据典
这些“经”和“典”,能深刻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同时为“立意”提供了内涵,增强文章的文采与厚重感。
在分析问题或表达观点时,运用引言论证观点。它包括名人名言、古诗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话、谚语、警句、格言等。
引用得当
引用内容要和文段论点(内容)相吻合,相得益彰。
位置合 宜
与前后语境语意贯通,逻辑关联,水到渠成,天衣无缝。
【开篇引】可以奠定基调,形成格局;
【文中引】可以丰富内涵,既有理据,又有诗情;
【结尾引】可以引人遐思,余味无穷,升华主题;
【题记引】画龙点睛,提纲挈领。
【小标题引】耀人眼目,昭示旨意。
用诗词“点亮”作文
①引用式
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每当我们看见八月十五的月亮,某种情愫总会油然而生。
例:此时,我虽然身在温暖的教室里,可是却从内心里平生了“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感觉,一点儿浪漫与温暖都没有了。
用诗词“点亮”作文
②化用式
就是没有引号,把经典、古诗词无形地揉进自己的句子中。
例:有一种乡愁叫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一种豪放叫飞流直下三千尺,有一种情意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一种淡然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例:雨的语言是丰富的,可以是漫卷诗书的喜悦,滋润着杜甫的绵绵春夜;可以是点点离人泪,倾述那个寂寞的夜晚;可以是映照冰湖的一片冰心,亮在王昌龄送别有人的刹那间。
写作练习



《记忆中的旋律》
《沉醉在诗词之趣中》
《记忆中的旋律》
在诗词之间漫游,我结识了你。你的诗中,那黄州的月光,那突如其来的雨点,与我结了缘,在我记忆深处,演绎着幽长的旋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那一刻,是悲伤的旋律。
那时,你悲伤到无法自遣。你把自己比作一只孤鸿,从遥远的汴州”飞来,不,不是飞来,而是被人当做罪人一样捆来。乌台诗案是一块未痊愈的伤疤,而 那晚的月光再次撕裂了它。你只是写写诗,唱唱歌,却招来那么多莫须有的罪名。当他人闯入你家庭院时,你可能还在赏月、唱歌,可随即,你就被捆上了囚车。你心中,是悲凉的。而我心中,也为你悲伤。悲伤的旋律,回响在你我的记忆深处。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一刻,是无奈的旋律。
那夜,你正和怀民相与步于中庭。中庭中的月色如积水一样,清澈、透亮,那竹柏的影子,也揉碎在了这清幽的月色之中,你感叹着,感叹自己的清闲与自在,甚至认为,现在宫廷之中受宠的大臣、高管,也许还不如像自己这样的闲人痛快。可,话虽如此,你心中也是无奈吧。你并不是真正想做闲人,只是皇帝不重要你。这样想也只是为自己心境豁达而已。那夜,你是否与怀民一-壶浊酒,一夜畅聊 还是两人相对无言,只赏月光 不知不觉,我也能理解你的无奈,这看似乐观,却又留有遗憾的旋律,在你我记忆深处回响。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 -刻,是释然放空的旋律。
那日,雨来得突然。同行者皆慌乱,有的想要去寻找避雨之所,却不料摔得满身泥浆。有的举起双手,想用衣袖遮盖,狼狈不堪。唯有你,双手持着竹竿,脚穿芒鞋,一路轻快地走,感觉自己这小竹竿和破鞋堪比宝马豪车还要轻快自在。你已释然,放空心态,这世间红尘,也已沾染不上你。你让雨点沾湿蓑衣,打湿草鞋,反正今后是‘‘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释然,我也放空,这旋律在我心中回响。
在我记忆深处的旋律,不仅仅是你的诗句,还有你的处世态度,更重的是你只是你一代文豪,苏轼。那些诗句,散发着幽香,是我心底久久不散去的旋律。
《沉醉在诗词之趣中》
“松林细语风吹去,明日寻来尽是诗”,我沉醉在古人构造的一个个诗词世界中,销祥在文字创造的楚想博生之境,不愿归去。
初寻时,你一身布衣,躬耕于南山下。天还未亮,你披着烹微晨光,高吟“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你是多么偏爱菊啊!在东篱之下采菊,拾头便望见绵远山色,林中鸟倦飞而知还,天空云无心以出岫。说来奇怪,你一身傲骨,毅然辞官归家甘受终日贫苦,引壶觞以自酌,常著文章以自娱。我豁然明白,你追求的并非是世俗官场,而是“山气日夕佳”的宁静与“乐琴书以消忧”的自在独闲。
你是陶渊明,在你的诗词中,我读到了淡然户思之趣。
再访时,朝露未唏,你缓缓向我走来,温惋动人。那时的你尚是少女,秀发香腮,蹴罢秋千,却被来容惊扰。和羞走,在院门你回首望去,恰闻青梅芬芳漫漫。正值盛夏,王荷吐翠,接天碧色,你乘舟游玩其间,方欲回舟,却误人了藕花深处。争渡之时,惊起一滩鸥鹭飞向蓝天。待到秋来,红藕相残,你日晚倦抗头,漫天愁绪又有谁懂。我同你一起听帘外雨疏风骤,品一幅诗意盎然的佳画,画内有绿肥红瘦,画外是你在笑叹“知否知否”。
你是李清照,在你的诗词中,我读到了自然流转之趣。
又见时,你穿着衣,急行在黄沙道中。此时雨点纷乱,正值夜半,你却仍在赶路,似是要奔赴战场。我见过你奋勇杀敌的模样,身下的骏马迅如的卢,耳畔有角声传遍营垒,手中弓弦射出时响如露雳。你与麾下将士们一同分灸,在新秋的沙场上点兵。战火纷乱,狼烟四起;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朝政腐朽,官员懦弱,你悲愤无比,识疼悲滋味,却只能登上北固亭,将栏杆拍遍,叹一声“生子当如孙仲谋”。
你是辛弃疾,在你的诗词中,我读到了忠贞爱国之趣。
岁月失语,无数名人志士泼墨成诗,挥斥方道,无一不彰显出恢宏气魄和文字世界的无上荣光,我沉醉其中,感叹诗词之趣味无穷尽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