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登快阁》同步练习一、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文段一】“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与《九江》的关系是脉络分明的。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节选自林庚《说“木叶”》)【文段二】语言是意象的物质外壳。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则运用自己的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进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词藻和意象,一表一里,共同担负着交流思想感情的任务。意象多半附着在词或词组上。一句诗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如:“孤舟——蓑笠翁”“云破——月来——花弄影”“风急——天高——猿啸哀”“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有一句诗只包含一个意象的,如:“北斗七星高”“楼上晴天碧四垂”。意象有描写性的,或称之为静态的,如“孤舟”“蓑笠翁”;也有叙述性的,或称之为动态的,如“云破”“月来”“花弄影”。意象有比喻性的,如“若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也有象征性的,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一个意象不止有一个相应的词语,诗人不仅追求新的意象,也追求新的词藻。“东家蝴蝶西家飞,白骑少年今日归。”用“白骑少年”四字写思妇心中的游子,增强了游子给人的美感。词藻新,意象也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红泥小火炉”入诗,词藻意象都新。诗的意象和与之相适应的词藻都具有个性特点,可以体现诗人的风格。一个诗人有没有独特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即取决于是否建立了他个人的意象群。屈原的风格与他诗中的香草、美人,以及众多取自神话的意象有很大关系。李白的风格,与他诗中的大鹏、黄河、明月、剑、侠,以及许多想像、夸张的意象是分不开的。杜甫的风格,与他诗中一系列带有沉郁情调的意象联系在一起。李贺的风格,与他诗中那些光怪陆离、幽僻冷峭的意象密不可分。各不相同的意象和词藻,体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它们虽然只是构成诗歌的砖瓦木石,但不同的建筑材料正可以体现不同的建筑风格。意象和词藻还具有时代特点。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时代改变了,又会有新的创造出来。这是不难理解的。(节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1.对文段一表达的中心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但很少用“树叶”。B.我国古代诗歌中大量的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C.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D.中国诗歌的语言丰富多彩,“木叶”是其中的小小一例。2.根据文段二的内容,给其拟一个合适的标题。(不超过8个字)3.运用文段一和文段二中的相关知识,鉴赏下面这首诗颈联中的意象。江汉[唐]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傅咸字长虞,刚简有大节。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咸宁初,袭父爵,拜太子洗马,累迁尚书右丞。出为冀州刺史,继母杜氏不肯随咸之官,自表解职。三旬之间,迁司徒左长史。时帝留心政事,诏访朝臣政之损益。咸上言曰:“陛下处至尊之位,而修布衣之事,亲览万机,劳心日昃。然泰始开元以暨于今,十有五年矣。而军国未丰,百姓不赡,一岁不登便有菜色者,诚由官众事殷,蚕食者多而亲农者少也。”惠帝即位,杨骏辅政。时司隶荀恺从兄丧,自表赴哀,诏听之而未下,恺乃造骏。咸因奏曰:“死丧之戚,兄弟孔怀。同堂亡陨,圣恩矜悯,听使临丧。诏未下而便以行造,急谄媚之敬,无友于之情。宜加显贬,以隆风教。”帝以骏管朝政,有诏不问,骏甚惮之。咸复与骏笺讽切之,骏意稍折,渐以不平。由是欲出为京兆、弘农太守,骏甥李斌说骏,不宜斥出正人,乃止。骏弟济素与咸善,与咸书曰:“江海之流混混,故能成其深广也。天下大器,非可稍了,而相观每事欲了。俗云:‘生子痴,了官事,官事未易了也。’了事正作痴,复为快耳!君为左丞,维正八坐,此未易居。”居无何,骏诛。咸转为太子中庶子,迁御史中丞。咸再为本郡中正,遭继母忧去官。顷之,起以议郎长兼司隶校尉。咸前后固辞,不听,救使者就拜,咸复送还印绶。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时朝廷宽弛,豪右放态,交私请托,朝野溷淆。咸奏免河南尹澹、左将军倩、廷尉高光、兼河南尹何攀等,京都肃然,贵戚慑伏。时仆射王戎兼吏部,咸奏:“戎备位台辅,兼掌选举,不能谧静风俗,以凝庶绩,至令人心倾动,开张浮竟。中郎李重、李义不相匡正。请免戎等官。”御史中丞解结以咸劾戎为违典制,越局侵官,干非其分,奏免咸官。诏不许。元康四年卒官,时年五十六,谥曰贞。(选自《晋书·傅咸传》,有删节)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B.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C.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D.公车不通/催使摄职/咸以身无兄弟/丧祭无主重自/陈乞乃使于官舍设灵坐/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古代官名,是太子侍从官。因在太子出行时作前导,又称为“太子洗马”。B.布衣,原义为布制衣服、麻布衣服,因平民不能穿绫罗锦绣,故以布衣借指平民。C.从兄,指父亲的兄弟,即堂叔伯一辈年纪长于自己的人,泛指同族中的年长男性。D.豪右,指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咸注重孝道,孝顺继母。他任冀州刺史时,继母不肯随行,他上表请求免职,在家侍奉继母;继母去世,他又离职守丧。B.傅咸刚正率直,直言时弊。他上书直陈国家、人民不富足的原因是官员太多,事务冗杂,蚕食侵占的人多而重农耕的人少。C.傅咸耿直狷介,重视教化。他认为荀恺未经皇帝同意就去杨骏家赴丧,急于谄媚,上书要求贬黜荀恺,以此弘扬教化。D.傅咸不畏豪强,弹劾豪右。他上奏罢免了许多高官,京城肃然;他认为王戎没有尽职,李重、李义也没能匡正,一并弹劾。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好属文论,虽绮丽不足,而言成规鉴。(2)咸前后固辞,不听,敕使者就拜,咸复送还印绶。8.杨济给傅咸写信有什么目的?黄庭坚《登快阁》首句化用“了事正作痴”一句,他以“痴儿”自称有什么用意?三、古代诗歌阅读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登快阁黄庭坚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②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痴儿:作者自指。②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籍大悦,乃见青眼”。(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了却”二字,说明诗人痴迷于公务,在完成工作之后才登阁赏景。自称“痴儿”则让诗作有了一些自嘲、兀傲之气。B.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C.“朱弦”指琴,“佳人”指知音,诗人运用典故,知音难觅,唯幸有美酒聊以遣怀。D.“归船”“与白鸥盟”表明了诗人决意归隐江湖,追求不存世俗机心、自由洒脱的生活。(2)本诗颔联与杜甫《登高》颔联都写登高所见秋景,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过方城寻七叔祖旧题①黄庭坚壮气南山若可排,今为野马与尘埃。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周鼎不酬康瓠②价,豫章③元是栋梁材。眷然挥涕方城路,冠盖当年向此来。[注]①方城,在南阳境内。七叔祖:黄注,黄庭坚的叔祖父,曾为南阳主簿。②康瓠:破瓦壶,多喻庸才。③豫章:大木,樟类乔木。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黄注意气不凡,仿佛可以压倒南山。B.“野马”“尘埃”指游动的雾气,运用典故,叹息如今黄注的功业已烟消云散。C.五、六两句对仗工整,语句深沉蕴藉,表达诗人对黄注的怀才不遇感到愤懑D.尾联描写了黄注因为当年来方城的豪情壮志落空而只能挥泪离开的落寞悲伤。11.黄庭坚《登快阁》中的“青眼聊因美酒横”与本诗中的“白眼举觞三百杯”,都写了“眼”和“酒”,试分析两句不同的表达意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登快阁宋·黄庭坚痴儿①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②,青眼③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注】①痴儿:作者自指。②出自《吕氏春秋·本味篇》:“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③青眼:史载阮籍善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见所悦之人,“乃见青眼”。1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了却”二字,说明诗人痴迷于公务,在完成工作之后才登阁赏景。自称“痴儿”则让诗作有了一些自嘲、兀傲之气。B.诗人登上快阁,倚栏远眺,“倚晚晴”三字不仅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情态,也为下句的描写做了铺垫。C.“朱弦”指琴,“佳人”指知音,诗人运用典故,慨叹自己知音难觅,唯幸有美酒聊以遣怀。D.“归船”“与白鸥盟”表明了诗人希望归隐江湖,追求不存世俗机心、自由洒脱的生活。13.本诗颔联与杜甫《登高》颔联都写登高所见秋景,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作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登快阁【宋】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诗人在闲暇之余登上了快阁,写出天色向晚、山雨欲来时倚楼远眺的独特心境。B.颔联写景,诗人运用树、山、天、江、月等具体物象勾画出一个清朗、阔大而幽远的境界。C.颈联用典,“朱弦”指琴,用的是伯牙子期的典故;“青眼”用了善为青白眼的阮籍的典故。D.全诗恪守格律,意脉却没有受影响,一气而下,而且层层关联,意味隽永,让人想象无穷。15.简析诗歌蕴含的丰富情感。四、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闩、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木”尽管在这里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且“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也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摘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16.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而杜甫之后,黄庭坚又继续了杜甫的发展,写出了《登快阁》那首诗中的名句:“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林庚《说“木叶”》)B.1831年,法拉第发明发电机,人类开始能够使用“电”这种新能源。(李宇明《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与网络语言的发展》)C.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加来道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D.对治疗失忆有效的石杉碱甲,也是从中草药“千层塔”中提取的,是我国用于治疗老年性精神障碍的一种临床用药。(屠呦呦《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尽管在这里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C.即使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也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D.“木”即使在这里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临兵的潜在的暗示,也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五、选择 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1年11月,中国乡村CEO计划项目正式启动。张宇是云南昭通市石水井村的女婿,原本在县城经营啤酒店的他选择和妻子一起回到石水井村,选择做一名乡村CEO,带动当地乡村发展。在张宇眼里,脏乱的街道,有味道的猪圈,一个又一个破败落空的老屋子,几乎是石水井村的“标配”。 除了乡村艰苦的条件,张宇回忆,作为外来女婿,在运营管理石水井村的初期,是不受村民信任的。他说:“参与项目的员工都是本村人,很可能就是我妻子的舅舅或叔叔。在公司里我们又是上下级关系,需要规范管理他们,这会让我觉得不好意思。”这股子“不好意思”在张宇完全把自己放在乡村CEO位置上时,自然消解了。他说:“工作就是工作,需要按照规则来。”两年多来,张宇依托“云中乐谷农旅专业合作社”对村庄进行建设、管理、经营,将石水井村打造成为具有30多个游乐项目的综合性旅游场所。如今,简洁的白墙,干净的蓝色坡道,在阳光下与蓝天白云呼应,这是石水井村建成的民宿群,这些楼房是利用村民闲置的老屋子集中重修而成。每逢节假日石水井村能吸引不少城里人来此度假,他们既可以体验农耕文化,又可以坐在咖啡厅,体验小资风情,村民们也从旅游业中得到了经济效益。(选自《不只做咖啡开民宿,更是村庄的自救与他救实验》)18.下列各句中的引号,与上面文字中的“标配”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是黄庭坚诗歌《登快阁》中的名句。B.鲤鱼和我生活在截然不同的宇宙,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C.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无色晶体——C15H22O5 ,后来我们将其命名为“青蒿素”。D.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家中却一律忙,都在准备着“祝福”。19.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这一概念,请你根据这一概念对上述材料中张宇在返乡担任乡村CEO时所遇到的人际关系难题进行分析。参考答案:1.B 2.意象和词藻的关系 3.这句诗中主要有“落日”与“秋风”两个意象。“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体现了诗人的壮心不已的心态和积极用世的精神。4.A 5.C 6.C 7.(1)(傅咸)喜欢写文章,虽然文采不够华美艳丽,但他的言论成为规诫之言,可作为借鉴。(2)傅咸前后坚决推辞,都未获准。朝廷让使者到家中授职,傅咸又送还印绶。 8.(1)杨济给傅咸写信是为了婉言劝谏傅咸停止弹劾权贵。(2)“痴儿”是作者的自我解嘲,自己专心公事,却无法实现抱负,所以直认自己是“痴儿”,表达了不得志的苦闷之情。9.(1)A(2)黄诗:落木凋零,远山无数,江水澄澈,月影格外分明、明净的深秋晚景。表达诗人办完公事后的喜悦心情。杜诗:落木茫无边际、萧萧而下、滚滚而来、寥廓的深秋景象,表达壮志未酬的感怆之情。10.D 11.《登快阁》通过“青眼”写自己因“佳人去”只能喜爱美酒的百无聊赖的生活,抒发了知音难觅的无奈和伤感;本诗通过“白眼”刻画了七叔祖恃才傲物的性格,通过“举觞三百杯”表现其畅饮的豪情,表达了作者对七叔祖的才情和傲岸性格的赞美。12.A 13.黄诗:落木凋零,远山无数,天空更显辽阔,江水澄澈,月映江面,月影格外分明;描绘了一幅开阔、明净的深秋晚景;透露出诗人摆脱了案牍之劳后(了却官事之后)登上快阁欣赏美景的愉悦心情。(意思对即可)杜诗:落木无边无际、萧萧而下,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描绘了一幅肃杀、寥廓的深秋景象;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怆之情。14.A 15.①从首联来看,有对公事(官场生活)的厌倦;②从颔联来看,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③从颈联来看,因世无知己(缺少知音)或怀才不遇而借酒浇愁的苦闷和感慨;④从尾联来看,还有辞官还乡、回归自然,过自由自在隐居生活的愿望的流露。16.B 17.B18.B 19.①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受差序格局影响,社会关系是逐渐从一个一个人推出去的,是私人联系的增加。对待事情,一个人要先弄清楚别人和自己关系的亲疏远近,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②张宇公司的员工既是血缘上的亲属关系,也是公司中的雇佣关系。在传统观念中,作为晚辈的张宇要尊重亲戚、顺从长辈,这样的处事原则就与公司公私分明的管理方式相违背,导致出现管理上的人际难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