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入世、出世、遁世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同样面对时代的艰难,曹操选择了“忧”,陶渊明选择了“悠”,李白选择了“游”……他们的选择展现了不同的人生理念和生活方式,对当代青年的人生选择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以上材料使你想到了哪些人哪些事?触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要求:1、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 不要写成诗歌 ) ;2、不少于 800 字;3、不得套作,不得抄袭。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入世、出世、遁世”是人生的三种姿态。“入世”是积极进取、当仁不让,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出世”是与自己所处的时代、社会保持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可以让自己回身审视,从而生活得淡泊超脱、从容自在;但如果不能把握好“出世”的“度”,就会陷入“遁世”的境地,从而心灰意冷、消极逃避。人生奋斗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以怎样的姿态面对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大千世界,就显得至关重要。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作文。1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习近平2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朱光潜以上两句话对新时代青年在为人与处事方面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儒家是追求入世的哲学,鼓励人们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这可以概括为“拿得起”;佛家是追求出世的哲学,鼓励人们放下自我,摆脱私心的困缚,超脱对外物的追逐,这可以概括为“放得下”;道家追求“不妄为”的智慧,鼓励人们依道而行,顺应规律,这可以概括为“想得开”。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儒、佛、道三家各有所长又互为补充,共同构筑了中华传统文化之魂。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1.例文:入世扬帆立潮头,出世避遁审自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诚哉斯言,成功之路道阻且长。面对充满机遇的大千世界,吾辈理应怀人世奋进,思出世沉潜,避遁世沉沦。怀入世之心,直挂云帆济沧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千百年前流传的言语至今仍掷地有声。前方是无尽凶险的激流险滩,唯躬身入局方可夺那一丝机遇。三国乱世,忆诸葛孔明毅然投奔刘皇叔,终“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造就三分天下的鼎盛局面;建国羸弱,思“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祖国各方条件落后的前提下,果断舍弃国外的高薪工作,返回祖国投身根弹建设,成就两弹元勋的传奇:当代繁华,泥腿子教授李保国扎根太行山区,化万亩荒野为林海,受万众敬仰。入世为积极进取,为当仁不让,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与担当。思出世情怀,审视自我促进步。《鬼谷子》曾言:“察势者明,趋势者智,驭势者独步天下。”天下大势变化莫测,唯有与时代保持一定的距离,方可及时审视自我,为成功筑基的同时,亦可活得轻松自在。回望历史,嵇康与乱世中在田野放歌,不入世俗污浊,一曲《广陵散》奏出世界绝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拒绝了高官俸禄,选择耕织自己的精神家园,成就一代田园诗歌祖师。揆诸当下,时代楷模张富清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只求奉献做实事:音乐奇才李健坚持不用智能手机,将全部的精力用于工作,不断创作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出世之情怀让我们免受红尘纷扰,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中绽放光芒,避遁世陷阱,正值青春勿沉沧。“羡子少平正得路,有如扶乘初日升”。而今我们正处青春奋进之时,若一味“避世”以致“遁世”,则会堕落于躺平主义的温柔乡里,碌碌无为,荒度一生。从表面看,躺平似乎可以解决问题,与现实和解,实则是在逃避现实,债出世之由而懈怠自我。“希望青年能够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怨自艾者的话”,吾辈青年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在面对磨难时勇敢面对,迎难而上,远离万事不关己的躺平主义。“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而今时代风起云涌,吾辈青年风华正茂,正是风起扬帆时。当机遇与挑战并存,只要我们怀入世之心,思出世情怀,避遁世陷阱,则必将夺得成功桂冠。【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面对时代的艰难,材料列举了曹操、陶渊明、李白三个人不同的对待方式。其实大致可以概括为入世、出世、遁世三种。曹操心忧天下和百姓,陶渊明选择归隐田园,李白选择游山玩水,他们三个人的人生选择代表三种人生态度。曹操是入世的,陶渊明是出世的,而李白则是遁世的。这三种处世方式相比较而言,我们既要有曹操的奋进精神,去拼搏奋斗,为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当然不可能人人有成功的辉煌,这时就要有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然物外的心态;也可以像李白走出去,感受山河万里,心胸才会更宽广,眼界才会更辽阔,人生也就会越发坦然与清晰。在写作的时候,我们要建立思辨关系:吾辈青年要积极入世,也要把握好消极出世的度,不然就会陷入遁世境地。这是本次作文的写作情境,考生可以谈在人生遇到挫折时如何处理三者关系,可以把这个作为本次作文论证的重心。写作时在开篇先引出观点:吾辈青年当积极入世,而不能消极避世。文章主体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在国家发展和建设时期,青年人要积极入世,勇立潮头,勇挑重担;一旦遇到挫折,就要多反省自己,不要一味的出世或遁世,可以针对当下一些“躺平”和“佛系”类的情况进行分析。最后,照应开篇,重申观点。立意:1.我辈当积极入世,建功立业。2.入世可以选,出世、遁世不可为。3.生活需要积极的态度,不要“躺平”或“佛系”。2.例文:入世以有担当,出世可得从容志不求易,事不避难,敢为天下先是一种昂扬的姿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常常反躬自省是一种从容的姿态。大千世界,机遇与挑战并存,会有功名利禄的诱惑,也会有挫折磨难的考验。我辈学子,须有入世的姿态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也须有出世的姿态提升内心的精神境界。生活并非一番风顺,遭遇逆境时,出世自省可帮助我们查找问题根源,也可减少精神内耗,减少执念偏激,得以从容洒脱地度过困难时期,更好地投入到下一次的入世奋斗当中。但需小心,不可沉湎其中,不能自拔,长时间处于“出世”的状态,容易造成精神的懈怠,丧失更高的追求,堕入“遁世”的境地,消极避世,虚度光阴。要有鱼跃龙门的勇气,要有任重道远的自觉,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重托。前辈们一代人吃了几代人的苦,浴血沙场,马革裹尸,冰雪之下有英魂,高山之上留骸骨,才换来如今的和平安定。如今我们走到了时代的前台,又该如何做出我们的回答?科研团队用空间站九天巡游、探测器五洋捉鳖交出了答案,奥运健儿用赛场上挥洒汗水、国旗下摘得奖牌交出了答案,扶贫志愿者们用走进田间地头、脱掉贫困帽子交出了答案。是这样一批批不畏艰难险阻,勇于拼搏进取的年轻人,用智慧、用汗水、用担当让这个时代变得更加美好。要有回身审视的智慧,要有超然从容的境界,我们才能走到更远的地方。诸葛亮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告诫子孙,孔子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作为目标,苏轼登超然台感慨“无所往而不乐”的原因在于“游于物之外”。在某段时间内,将自我与时代社会保持心灵的距离,可以让我们面对功名利禄时淡定从容,面对人生苦难时不会惶惶不安。航天员邓清明“备份”二十四年,不曾想过放弃;老英雄张富清隐姓埋名,不曾想过邀功;高材生黄文秀投身大山,不曾想过私利。这是何等高尚的人格,又是多么从容自在的境界!唯有此,方能不惑于外界诱惑,不惧于一时困顿,从而攀上人生精神的高峰。莫要生发心灰意冷的情绪,莫要跌入消极避世的陷阱。面对生活的压力,面对人生的困境,总有人号召“躺平”“摆烂”,开启“佛系”生活,表面上看这种人生态度似乎能帮我们消解焦虑,但实质上这不过是做将头埋进沙子的鸵鸟,困境依然存在,问题并未解决,而消极遁世反而大大损耗我们的精神力。正所谓“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我们精神强大了,困难才会变小,才能克服。人生有不同姿态,而我们的选择则让我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也看到了不同的风景。王安石有言:“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要看到这人世间与众不同的瑰丽风景,须得攀上常人不曾到过的高山,渡过常人不曾走过的险滩。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在青年,青年人有志向、有担当,国家和民族就有前途、有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当以昂扬的姿态,畅游知识的海洋,让人生走得更高更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多元关系材料作文题。材料中包含三个关键词“入世、出世、遁世”。入世,意为投身到社会中,强调精神上积极进取,有责任心、使命感、担当意识,胸怀家国,致力民族复兴,并愿为敢为,付诸行动。儒家倡导积极入世,齐家治国平天下,体现个人的意义与价值,此观点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积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哲学财富。出世,意为超脱人世,摆脱世事的束缚;即不被时代洪流裹挟,不被私利欲望绑架,不被困难挫折吓到,保持独立自主意识和鉴别分析能力,能修心、自省,学会淡泊与超脱。以“出世”的态度审视自我,既不汲汲于成功和荣耀,也不戚戚于失败和挫折,而是获得成长和升华,具有一定的精神境界。遁世,意为逃避人世。此处是指面对时代使命缺乏担当精神,袖手旁观,甘当看客;面对时代挑战缺乏进取精神,畏惧逃避。总之,遁世是不可取的人生姿态。近些年,生活压力大,工作压力大,学业压力大,在种种压力之下,很多人出现了避世消极的想法。类似于“只要我们没有梦想,生活就会变得幸福”,“只要肯躺平,就没有谁能压迫我”,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很多人面对难以消解的压力,被迫采用的一种“与自我和解”的方式,虽然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口头说说,以此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并不能真的“遁世”。而从出题人角度来说,想给青年学子的建议,自然还是希望青年人要保持青春勃发的风貌,要积极进取,当仁不让;即使“出世”,那也是心灵上的修行,免于社会浮华的干扰,能让自我淡泊超脱、从容自在。所以,也提醒青年学子要把握好“出世”的度,不要“遁世”,不能心灰意冷、消极避世,要以积极的姿态迎接机遇和挑战。行文方面可以将三者综合来写,做深度思考,但考场实操难度可能较大,很难讲清楚、谈明白;较为讨巧又简单的方式是三者逐一论述,作为中间三个论证段,也是文章主体部分,在开头和结尾再讨论其辩证逻辑关系。如,入世,则谈青年学子的责任担当,要努力拼搏,不负青春韶华;出世,则谈青年学子要涵养精神,淡泊名利,从而达到一种从容自在的人生高度。这两个都是正向的论述,谈完之后再对“遁世”的思想行为加以批判。立意:1.以出世态度做人,以入世态度做事。2.心怀出世行入世,不陷遁世致远行。3.以出世心行入世事,弃遁世念成大精彩。4.“入”则奋斗兴天下,“出”而不“遁”守本心。3.例文:入世做事,出世做人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此为“出世”;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此为“入世”。出世与入世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入世是投身社会、进取有为的人生态度,出世是超脱世俗、逍遥无为的人生态度。人生在世,要入世,也要出世。入世做事,出世做人,方能领略人生的大智慧。入世做事,方成大器。以进取积极的心态做事,方能建功立业,从而名垂青史。孔子周游列国,绝粮陈、蔡而初衷不改;屈原忧国忧民,宁葬身鱼腹也不随波逐流;司马迁发愤著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国为民;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尽忠报国;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挺身而出,虎门销烟……他们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不惧前路艰险,满腔热血、奋不顾身地投身到社会历史的洪流之中。他们身上闪烁着入世精神的光辉,成为后世仰望的灯塔。出世做人,方悟大道。以逍遥超脱的心态做人,方能参透人生悟大道。出得世界来观看世界、体验世界,你会发现一个更加自由的天堂,一个更加广阔的宇宙。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面对仕途失意和入世理想的幻灭,也曾郁闷徘徊,苦苦挣扎。但在黄州赤壁,老庄精神消融了他内心的纠结,山水灵气润泽了他文学的光华,他终于实现人生觉悟,完成精神突围。当他以出世的心态融入生活,即便被贬到偏远的蛮荒之地,亦有“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旷达情怀。只有当我们看淡尘世、淡泊名利、忘怀荣辱,方能领略“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的惬意,感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方能悟得人生大道而不迷失本性。以出世之心做人,入世之心做事。“入乎其内”而“出乎其外”,才是人生在世的最高境界。做人,对名利不必看得太重,不为名缰利锁所捆绑,方可活得从容潇洒;行事,却要有积极进取的心态,认真地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才不枉来人间走一遭。游刃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一出一入,天人合一,观照世界的同时切身体验着世界,才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入世做事,方成大器;出世做人,方悟大道。唯有出入相宜,才能感受生命的真谛,领悟人生的大智慧。【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引用了两句名言。第一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意思是:功绩、事业的成功的决定因素不必一定要在于我,但成功的过程一定有我的参与贡献。这是一种积极入世的态度,体现出了担当与奉献的精神。第二句“以入世的态度做事,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中蕴含着“出世”与“入世”、“做事”与“做人”这两组关键词。对此,考生要先明白“出世”与“入世”的内涵,“入世”指步入社会,投身于社会,表现为一个人心怀天下,积极作为,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出世”可理解为视功名利禄如敝屣,摆脱功名利禄的禁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一种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材料意在引导考生辩证分析“出世”与“入世”的关系。题干中“对新时代青年在为人与处事方面颇具启示意义”为考生指明了写作方向。写作时,应从“为人”与“处事”两大方面切入辩证分析何时出世,何时入世。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从出世与入世的内涵,二者的辩证关系,如何正确对待出世与入世,何时出世,何时入世等角度展开具体论证。在论说“如何正确对待出世与入世”时,可以横向切入、辩证分析。如青年一代要有积极入世的精神,奉献社会,埋头苦干;要有超然物外的出世态度,心胸豁达,修身养性;要将出世与入世相结合,方能行稳致远,实现人生价值。在论证过程中,可以采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可以列举“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送无数女孩走出深山、改变命运的华坪女子高中校长张桂梅等人的事例,论证时代青年应以入世的精神担当时代发展重任。也可以引用朱光潜先生“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的名言,论证出世精神的重要性以及出世与入世的关系。还可以立足当下,结合当下社会存在的“躺平”“摆烂”、汲汲功名等社会现象进行反面论证,使文章更具有现实意义。立意:1.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2.兼顾出世与入世,行稳人生发展之路。3.出世渡己,入世渡人。4.略【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对“儒家”、“佛家”、“道家”进行介绍,材料第一层分别阐释三家各自倡导的人生哲学。儒家追求“拿得起”的积极入世哲学,“奋发图强、勇于进取、敢于担当”应当成为我们大力认可的处世方式,特别是对时代青年而言,青春如果失去的“拿得起”的责任担当,那将会是多么地惨白沧桑。佛家追求的“放得下”的出世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私心束缚,超脱对外物的追求,回归本心真我。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放得下”对那些盲目追求功名利禄的人而言,无疑是意义非凡的,它能帮助我们实现自我的淡泊超脱、从容自在。道家追求“想得开”哲学,强调要遵循规律,明道,并依道而行,切不可逆天而行。材料第二层总结:三家各有所长,共同构建中华传统文化之魂。强调了儒释道三家各有长处,又互为补充,都是我们人生需要的指导思想,只是在不同人生阶段或不同人生境遇下,需要不同思想做主导。提示语中“以上材料对我们读书治学、成才修身,甚至是洞悉社会、治国理政,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启发我们可以从中选择例举的一个方面,结合儒释道三家的人生哲学来展开论述,比如对成才修身而言,我们当带着佛家的出世心态,凭着道家的超世眼界,去做儒家入世的事业等。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接下来从怎么办的角度展开论述:拿得起是儒家积极入世的姿态,是放得下和想得开的前提,我们当以奋发进取为人生的底色;我们要拥有放得下的超然心态,才能更好地拿得起;我们要懂得想得开的顺道之举,才能正确地拿得起。最后总结,时代青年当以入世为奋斗主基调,内修出世超然之心,外行顺应规律之举,敢拿起,懂放下,能想开,方能在时代浪潮中斩获佳绩。立意:1.怀放得下之心,凭想得开之智,成拿得起之事。2.融儒佛道之智,驭大时代之浪。3.汲取儒佛道智慧,开创美好人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