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大单元课例分享学科:音乐汇报人:音乐组汇报时间:2023年目 录01 详细分解课标02 解析单元教材03 开展教学设计04 单元拓展活动05 学习评价与反思第节一详细分解课标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审美感知一、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与呈现形式 艺术学习的基础,具体表现为欣赏,形式包括音乐情绪情感、音乐表现要素、音乐体裁形式、音乐风格流派。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呈现形式为声音音乐探索、即兴表演、音乐编创。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形式包括声乐表演、器乐表演、综合性艺术表演、乐谱识读。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表现形式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变现和创意实践。表现形式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二、新课标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提问:本单元(本课)培养学生哪些学科核心素养?这些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发展有什么价值?(1)审美感知:审美感知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兴趣。P5(2)艺术表现:艺术表现的培育,有助于学生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P6(3)创意实践:创意实践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P6(4)文化理解: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P6第节二解析单元教材芬芳茉莉教材:人音版六年级上第一课一、选取课题二、对本学科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想法结合大单元的理念,此次教学设计打乱课本页码顺序,先以欣赏《东边升起月亮》作为导入环节,简要介绍《茉莉花》。创设情境走进三个地区东北、河北、江苏,体会三种《茉莉花》的不同风格,理性分析具有代表性东北、江苏茉莉花的音乐要素,对比凸显各自的音乐特色,使学生初步感知三地域的民歌特点。再次进行模唱音乐片段,在艺术表现中表达思想和情感,初步体悟民歌风格差异。最后开展艺术探究活动,主题为:为什么东北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风格迥异?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方式进行探索、对比、发现,分小组从两地域社会生活、音乐姊妹艺术和其他学科的角度查阅资料整理分享。最后教师做出总结与归纳。三、如何培养核心素养(1)审美感知:感知、体验、了解东北、河北、江苏《茉莉花》三首民歌的音乐表现要素特点(旋律、衬词、风格)及其表现作用。P23(2)艺术表现:能发现并描述两种《茉莉花》的特点,运用人声等其他方式进行模仿或表现。P45(3)创意实践:能运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方式搜集音乐姊妹艺术相关资料并做出总结和分享。P44(4)文化理解:初步了解两首民歌《茉莉花》与生活的关系,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和反应,P23列举生活中相关文化,并做出分析和评价。P45四、指导思想和做法是什么?(1)根据新课标教学策略建议,以听赏为主,通过模唱音乐主题(片段)等方式加深对音乐的体验,鼓励学生用口头或书面进行表达。关注音乐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或其他学科知识运用到音乐欣赏之中,增进对音乐的理解。 除此之外,对音乐的审美应建立在整体观念基础之上。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总体与部分、整体与要素、内容与形式、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存疑)(2)根据情境素材的建议,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采用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虚实结合等方式,创设与音乐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与音乐的情感共鸣与联想。同时,将音乐与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地方方言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更好的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与风格意蕴。(3)根据学习活动建议,根据不同学生学段的年龄特点,设计不同的学习活动。例如,高年级学生设计集体讨论、合作探究、互动交流等学习方式,在感性体验的基础上,侧重对音乐的理性认知,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自主搜集相关资料和网络资源,并与人分享交流。第节三开展教学设计一、课程开展的理论依据艺术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着重从两个方面讨论。其一,审美感知是对自然世界、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的特征及其意义与作用的发现、感受、认识和反应能力。本课培养学生聆听音乐、对比音乐要素等活动符合和审美感知的要求。其二,文化理解是对特定文化情境中艺术作品人文内涵的感悟、领会 、阐释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方式进行探索总计归纳,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二、教材分析这是一节以欣赏为主,融入演唱,展示为一体的音乐综合课,教学过程中以欣赏茉莉花-演唱茉莉花-对比茉莉花-分析茉莉花为主要环节,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将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渗透在音乐审美体验之中,通过聆听不同风格的茉莉花来体验音乐作品中的情感,感受不同风格的音乐气质、生活的纯真和美好在音乐中的体现,使学生了解中国《茉莉花》已经走上了世界的音乐舞台,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三、学习者(学情)分析1.学习习惯方面: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对于新作品的学习可以分组进行相关资料的查阅。2.知识结构方面:六年级同学有较好的音乐基础和审美素养,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但是大部分学生由于对中国民歌的欣赏经验不足,可能会对民歌有所排斥或表现极端,这需要教师进行合理引导和过渡,不能生硬导入聆听。四、学习目标(1)审美感知:感知、体验、了解东北、河北、江苏《茉莉花》三首民歌的音乐表现要素特点(旋律、衬词、风格)及其表现作用。P23(2)艺术表现:能发现并描述两种《茉莉花》的特点,运用人声等其他方式进行模仿或表现。P45(3)创意实践:能运用信息技术或其他方式搜集音乐姊妹艺术相关资料并做出总结和分享。P44(4)文化理解:初步了解两首民歌《茉莉花》与生活的关系,感知、体验我国有代表性地区和民族音乐的风格,能做出恰当判断和反应,P23列举生活中相关文化,并做出分析和评价。P45五、教学过程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变现和创意实践。表现形式为音乐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音乐与姊妹艺术的联系、音乐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第节四单元拓展活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等方式进行问题探究。探究:为什么东北茉莉花与江苏茉莉花风格迥异?从地理位置、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历史因素等分析从两地人民的性格、外貌等进行对比分析。从衣食住行的社会生活环境进行对比分析从两地的戏曲文化、节日文化、民风民俗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两地的方言、语音、发音等方面进行分析12345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社会生活文化习俗地方方言第节五学习评价与反思一、通过视听,能够口头描述以下表格内容二、能够演唱三种茉莉花的其中一个片段反思:艺术课标中提到“在教学中要注意处理好总体与部分、整体与要素、内容与形式、音乐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把握,如何协调好它们之间的时间比例?还需要进一步构思和研讨。您谢欢迎批评指正汇报人:音乐组汇报时间:2023年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