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烟台市2023-2024学年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
高一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只收答题卡。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人很早就用“正”来为工匠官职命名,如车正、陶正、木正等,显示出中华工匠精神 的本源属性.早期中华匠人心系百姓,持中守正,以工正精神铸成了早期中华匠人的守正精 神 品 格.
至西周,《周官》记载有掌邦土、居四民、时地利的工官“司空”。所谓“司”,即管 理之义,表达了工官对国家事务的承担与掌管;所谓“司空”,含有“闭藏”“空无”之义, 工官的信条与宗旨是藏富于民,反映出工官以民为本的精神品格。周代工匠在司空制度体系 下逐渐形成属于时代的工匠精神,即民本精神。
汉代,政府改“司空”为“少府”,以统管国家物资调配、器物生产以及山川田赋等。 “少府”概念沿袭了“司空”的精神追求,在文化鼎新发展的汉代,工匠“争芳斗艳”,如
将作大匠萧何、弃官专操漆艺的隐士申屠蟠、革新造纸技术的尚方令蔡伦、长安“机关达人” 丁缓、“学者型”水工徐商、地动仪发明者张衡等。这些汉匠勇于创造、敢于创新,他们在 中国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光彩耀目。汉代开创了工匠文化的新定向,诞生了近乎后世 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与手艺品类,演绎出较为齐备的工匠文化体系性结构、要素和内容, 也孕育出具有民本特色的汉代工匠精神品格。
隋唐时期,以工部制度为前提,以劳动人民的创造为依托,已然产生了与时代相适应的 中华工匠精神。大唐的文化气象建立在辉煌的物质文明基础之上,唐三彩、唐金银器、唐刀、 唐镜等折射出唐代工匠精神的神采与光芒,唐物的定名及其意指也蕴含丰富的时代特点与社 会信息。唐代诗人皮日休笔下的“库路真”漆器显示了中国南北民族工匠文化的交融态势;
史料上记载的东南亚市场上的“唐货”是唐代与海外工匠进行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唐代和 亲政策中的陪嫁工匠以及蜀地工匠被大量掠入南诏的历史事件也反映出唐代工匠的国内流 动;李卑发明“车轮船”体现了唐代交通运输工具的革新;雕漆与金银平脱的创新发展显示
出唐代工匠技术的进步;唐代的工匠已经开始用诗文,书法装饰器物,进而形成了工匠派绘
画新风格;“端午节制镜”“上梁祭祀鲁班”等反映出唐代工匠的文化习俗与日常精神;“物 勒工名”的流行以城市“行”的出现显示唐代工匠行业制度逐渐成熟。显然,唐代工匠的创 新精神品格使得工匠文化走向历史新高,标定唐代工匠精神的新方向。在国家统一和文化大 融合中,唐代工匠在诸多领域展现了超越、尚大、创新、开放等精神,彰显出唐代国家制度
对工匠精神品格的涵养与推动。
宋代,中华工匠开创了转型时代的新精神品格与风尚。活字印刷、航海罗盘、火药等得 到发明或应用,“中国科学史的坐标”——《梦溪笔谈》面世,还涌现出成千上万的中华名
匠,共同锤炼出独特的宋代工匠精神品格。宋代工匠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
面表现出工匠精神品格的新气象。当然,他们也没有丢掉传统工匠一如既往的创新精神.壁 如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界,在宋刻雕版一片繁华中窥见“死板”的缺陷,开始进行“活板” 试验,最后改进了雕版印刷工艺,展现了宋代工匠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总体来看,宋代工 匠精神已然朝向理性精神和美学精神迈进,这无疑是中华工匠精神品格走向成熟的显著标 志 。
伴随明代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对工匠制度的不断调整,工匠群体的处境也在不断变化与调 适。明早期的工匠制度主要是承袭元代,工匠群体以世袭匠户为主,处境极其困苦;明中期
国家对工匠制度有所调整,工匠群体以轮班匠、住坐匠和军匠为主,工匠处境略有改善:明
晚期的工匠制度较为松散,工匠群体中文人或知识分子突起,这类工匠的处境较为宽松。明 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主动适应日常化和人文化社会的发展需要,诞 生了漆工黄大成、木工蒯祥、五工陆子冈、瓷工童宾、军匠杨埙、雕工鲍天成等一大批具有 人文精神追求的出色工匠,他们的创造及其作品展示出明代工匠精神至善的人文化美学倾 向。或者说,在明代,大量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由此铸就了具有世界影响的明式工匠精 神的人文品格,形成了中华工匠精神的人文精神典范。
至明清之际,顾炎武、王夫之、魏源等一大批思想家大力提倡致用实学,崇尚求真的科 学精神。在此背景下,清代的工匠也在造物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淬炼出求真务 实的科学精神,出现了样式房雷金玉、督陶官唐英、罗盘匠吴鲁衡、针神沈寿、巧匠徐寿、 发明家黄履庄、巨匠邹伯奇等一大批中华名匠,他们秉持家国情怀,在创新实践中不断追求 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共同铸就了中华工匠的科学精神品格。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多少独具匠心的中华瑰宝,就有多少不可磨灭的精神传承。中
华工匠精神根于工正、立于司空、臻于工部。在制器尚象中发韧中华工匠的守正精神,在制
度涵养中铸造民本精神内核,在人文情怀与崇尚科学中冶炼出至善求真的精神典范。中华工 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承载者、实现者、体现者,他们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
体 现 。
(摘编自潘天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部中华工匠史实质上就是一部中华工匠精神史诗,中华工匠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 时,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B. 无论是工正,还是司空、少府,虽时代不一,但其职责反映的精神追求一脉相承,都 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C.汉代诞生了几乎后世所有的工匠行业、部门和手艺品类,汉代工匠的创新精神在中国
文明史上的作用非后世可比。
D.宋代工匠精神品格表现在精雕细琢、极简主义和职业敬畏等方面,体现了宋代工匠对
美学精神和理性精神的追求。
2.对原文中有关明清工匠精神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明代文人参与工匠造物活动,改善了工匠处境,形成了明式工匠精神的人文品格。
B.明代工匠精神的人文传统具有历史进步性,能够与时俱进,主动顺应时代的发展。 C.清代求真务实的工匠精神,与明清之际倡导的致用实学和求真科学精神密不可分。 D.明代工匠的人文精神和清代工匠的科学精神,共同推动中华工匠精神品格的发展。
3.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早期中华匠人“守正精神”的一项是(3分)
A.公直父勤于营建匠事,胸怀周原,礼让幽地。
B.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已成,用之以攻宋。
C.奚仲造车,引重致远,行速物轻,四海便利,五洲畅通。
D.墨子为车辖以利人,须臾斫三寸之木,而任五十石之重。
4.影响中华工匠精神形成、发展、完善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4分)
5.当今时代如何才能更好地传承工匠精神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拥有父亲(节选)
殷俊
记忆中,父亲极少对家人和颜悦色。父亲的跋扈使几个孩子远离他,饭桌经常被父亲莫 名其妙掀翻,哥哥姐姐们大惊失色,呆若木鸡,我则大哭不已。只有母亲无力地起身, 一一 拾起滚落一地的馒头,剥掉被玷污的表皮。重新放回塑料盘子里的馒头, 一如围着他们的孩 子们,面相凄惨.父亲动不动就对母亲拳脚相加,将脏水般的恶毒诅咒泼给母亲,母亲嗫嚅 着,有时小声辨解着,但往往招来又一顿大骂。
有一天,我偶然走进父亲房间,他躺在床上,头歪在一边,指间夹着一根静静燃烧的香 烟。恍惚间,我好像看到了祖父,而祖母口中的祖父也一下子跳到了我脑海里:
“他偶尔暖心,经常恶毒。”
偶尔暖心,经常恶毒.人是不是都是这样的矛盾体 在别人的眼中,时常只能记起这矛 盾的一个面,而在不同的人的记忆里,另一面又是不同的。比如父亲,恶毒虽也说不上,但 这暖心实在是要努力挖掘的。仔细想想,父亲对我的照顾是比其他几个孩子多一些.我吃到 的第一个桔子是他在某年的中秋偷偷塞给我的;寒冬的深夜他夜夜起床为我盖被子;四年级 到来前的那个暑假,他骑着自行车带我往返中医院与家之间,炎炎烈日下,汗水如雨水样从 他头上滴落下来,湿透他的衣领。更多的是关于我发烧后的记忆,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昏 昏沉沉地抵靠在他后背……
读师范时, 一次他来学校给我送生活费,我们站在学校高高的台阶上,时间走得很慢。 我低着头, 一秒一秒地数着,直到他将烟蒂扔在脚下狠狠踩上一脚,我们之间才开始了简单 的对话:
生活费带来了,给你。
嗯。
我回去了。
我送送你。
不用了.
这样的对话与场景可以看作是我与父亲关系的浓缩与象征.我和他,在那许多的岁月里,
就是这样。
父亲还是从壮年步入晚年,精力日益消退,疾病与衰老却在不断生长。
七十岁那年他来新浦看病。大概一夜没睡。凌展五点他叫醒我:“我要回去,心里难受,
受不了。”一小时后,他已坐在老家院子里,话筒里传来他压抑着的笑声,似乎他是一下子 从虚弱木讷的病体中钻了出来,精力充沛。
一次他走在我前面,走得很慢。我的记忆还停留在他喜怒无常的壮年时代。父亲第一次 带母亲回家,他推着一辆自行车,跟外婆打了声招呼,就骑上了车。母亲跟在后面小跑着想 跳上后座,却落了空。她看着父亲的车飞快地向前骑行。外婆说,快追啊,快喊。母亲羞涩
且恼怒的喊声并没有让他停下,在母亲的嘶喊中,父亲连人带车迅速消失了。直到下去一半 路,才发现母亲不在车上。这真是一件令人发笑的事情。
无论怎么说,他确实老了。每次回家,我们隔着一段距离坐着,横豆在二人之间的是漫 长的沉默,弥漫的烟雾中不时传来他不明所以的一两声叹息。香烟越烧越短,烟灰不时掉落 在地上,最后他将烟蒂扔到地上,碾灭。多年的隔膜使我们之间无话可说,对过去现在与未 来无话可说,对深不可测的命运同样无话可说。相比起我的沉默,父亲的沉默是阴郁的,郁 积在时间深处,具有强大的磁力,将他吸入其中,像水流入沙土。
这样一个“一无是处”的父亲,倒也有可以拿来令童年伙伴们美慕的才艺。
沉默的晚餐后,父亲取来墙上挂着的二胡,沿着木头梯子爬到厨房的平顶上。夜空深邃, 家园安静,父亲搓搓双手,十根粗糙僵硬的手指在摩擦中渐渐变得柔软,二胡声响了起来。 我坐在院子里的矮凳上静静地听着,试图从乐声中获得接近父亲的通道,坚冰般的壁垒融化 了,倾听使我获得了另一种想象的体验:粗暴的父亲舒展开手掌,极其轻柔地触摸我们的脸; 父亲沉默的嘴里说出了有趣的话,他给我们讲笑话,唱歌给我们听……
今年的清明节,父亲带我去祭拜祖父母。走完流程后,父亲坐在一侧的台阶上,照例点 燃了烟。“人啊,怎么都是一辈子。”他仿佛看透了我的心思,说道,“莫问前朝旧人事, 且看眼前红尘中。”他没头没脑地念出一句,这是哪出戏文里的台词吗 虽然是句俗套的话 此时说出来却令我心有所动,往日岁月变成了父亲烟头胃出的烟柱,轻细,摇曳,随风而散,
一日,母亲打来电话,说父亲住院快一周了。我赶回县城医院,在医院的门口,看到瘦 弱的老人坐在台阶上,手托着歪向一边的脑袋,眯着眼,像是睡着了,灰蒙蒙的暮色森林般 笼罩着他,压迫着他,使他看起来那样小。我轻轻走向他,走向我的父亲,走向野马奔腾的 父亲,暴戾专横的父亲,沉默寡言的父亲,沉漫于人所不知的世界里的父亲;走向从未让我 们得到、也从未得到我们的父亲;走向将疼痛当作糖来给予孩子们的父亲,我们年少时不值 得炫耀、成年后也不去炫耀的父亲, 一生皆与权势、地位、学识、谦进、温暖、爱无关的卑 微贫穷的父亲, 一个爱与被爱的营养不良者, 一位孤独者, 一位失败者。
我走向他,在他面前蹲下来。我将手伸向他,最后落在他的手上。那双手有着一贯的冷 硬,此刻还多了些颤抖,是因为冷吗 我四处看了看。确实,起风了。
他抬起头,我看到了他的强颜欢笑,笑容的背后是一贯的沉默倔强,忧心忡忡。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描述了父亲不近情理、令人难以接受的粗暴行为,揭示了“我”与父亲产生
隔闽的原因。
B.文中对二胡演奏的描写充满想象,与白居易对琵琶曲的描写如出一辙,都凸显了高超
的演奏技艺。
C.文章选取典型的生活片段,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复杂情感,有怨恨,有无奈,有谅
解,有同情。
D.抽烟作为父亲的标志性动作,除了渲染沉闷气氛,还有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 世界的作用。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我”心有所动,因为体会到父亲的话中含有对“我”的宽慰。
B.将抽象的岁月化为具体烟柱,于写实之中平添了几分诗意美感。
C.往日岁月随风而散,形象地说明了“我”对父亲的误解已消除。
D.最后两个逗号都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增强了节奏感和抒情性。
8.本文诚挚动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9.本文中“我”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深入解读父亲的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论淮西事宜状⑦(节选)
韩 愈
臣伏以淮西三州之地,自少阳疾病,去年春夏以来,图为今日之事。执兵之卒,四向 侵掠;农夫织妇,携持幼弱,饷于其后。虽时侵掠,小有所得;力尽筋疲,不偿其费。又闻 畜马甚多,目半年已来,皆上槽枥。譬如有人虽有十夫之力,自朝及夕,常自大呼跳跃,初 虽可畏,其势不久,必自委顿。乘其力衰,三尺童子可使制其死命。 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 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然所未可知者,在陛下断与不断耳。夫兵不多, 不足以必胜。必胜之师,必在速战;兵多而战不速,则所费必广。两界之间,疆场之上,日 相攻劫,必有杀伤。近贼州县,征役百端,农夫织妇,不得安业。或时小遇水早,百姓愁苦。
当此之时,则人人异议,以惑陛下之听。陛下持之不坚,半涂而罢,伤威损费,为弊必深, 所以要先决于心,详度本末,事至不感,然可图功。为统帅者,尽力行之于前;而参谋议者, 尽心奉之于后。内外相应,其功乃成。昔者殷高宗,大圣之主也。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 三年乃克,不以为迟。志在立功,不计所费,《传》曰:“断而后行,鬼神避之。”迟疑不 断,未有能成其事者也。臣谬承恩宠,获掌纶诰,地亲职重,不同庶察,辄竭愚诚,以效裨 补。谨条次平贼事宜, 一一如后:
*****
一:蔡州士卒,为元济迫胁,遂与王师交战。原其本根,皆是国家百姓。进退皆死,
诚可闵伤。宜明敕诸军,使深知此意。当战斗之际,圆当以尽敌为心若形势已穷不能为恶者 不须过有杀戮
一:《论语》曰: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臣愚以为淮西三小州之地,
元济又甚庸愚,而陛下以圣明英武之姿,用四海九州之力,除此小寇,难易可知。泰山压卵, 未足为喻.
【注】①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病故,其子元济自立,第二年,唐宪宗下令,出兵 讨伐吴元济。但讨伐并不顺利,僵持不下。时为中书舍人的韩愈撰《论淮西事宜状》上书宪宗。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国当以尽敌四为回心回若形势已回穷国不能回为恶者团不须过国有杀戮。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相,文中两处置于动词前,与“枉用相存”中的“相”意思和用法一样,译为“互相”。 B.惑,有“困惑”之意,此处为使动用法,与成语“大惑不解”中的“惑”用法不同。 C.所以,“因此”之意,不同于“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中的“所以”。
D.泰山压卵,比喻以绝对优势轻而易举地压倒对方,其意思不同于成语“泰山压顶”。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韩愈在文章中首先分析了当时存在的现实问题,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B. 百姓深受战乱之苦,既需要承担战争带来的沉重赋役,又时常遭受兵卒骚扰。 C. 韩愈认为,想要平定淮西叛乱,在决断、用兵、速战等策略中,速战是关键。 D.韩愈具有政治远见和军事卓识,在国家有难之时上奏朝廷,提出了应对措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况以三小州残弊困剧之余,而当天下之全力,其破败可立而待也。(4分)
(2)以天子之威,伐背叛之国,三年乃克,不以为迟。(4分)
14.韩愈主要是从哪些方面劝说皇帝下决心平定叛乱的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
九日吴山宴集值雨次韵
序 灯
吟怀未许老重阳,霜雪无端入翼长。
几度白衣°虚令节,致疑黄菊是孤芳.
野心一片湖云外,灏气三秋海日旁.
山阁若逢阎伯屿°,方君诗思敌王郎。
【注】①白衣:指受江州刺史王弘委派于重阳节给陶渊明送酒的使者。②阎伯屿:指洪州都督阎公, 曾于重阳节在滕王阁大宴宾客。③王郎,指王勃,滕王阁宴集时写出了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滕王阁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诗人将主观意愿的“未许”与客观现实的“无端”交织在一起来抒发情感。 B.颔联写诗人因几度错过重阳佳节以致怀疑菊花无人欣赏,联想自然,富有意蕴。 C.颈联的“野心”和“灏气”,表现出诗人渴望事业有成的进取之意和磅礴之气。
D.尾联用典,写方君诗才可与王勃匹敌,使人不由地联想到文人雅士的宴集场面。 16. “吟怀”二字总领全篇,请概括其内容。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诗言志,歌咏言。”曹操在《短歌行》中对酒当歌,立志像“ ① ”那样,让“天

下归心”: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以周瑜在赤壁之战中“ ② ”的战功展
慨自己的年老无为。
(2)古人亦有心中偶像,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③ ”一句,以其装束流露对
谢灵运的追崇;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 ④ ”这一比喻句
表达对刘裕的仰慕。
(3)杜甫《登高》中的“ ⑤, ⑥ ”两句,极尽渲染茫无边际的落叶和奔流不息的
江水,传达出一种悲怆之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水是生命之源,人的生存离不开水,在日常生活当中多喝水,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比
如有助于消化与排泄、润滑关节、平衡体温、美容养颜、改善血液循环等。
虽然多喝水对健康有益, ① ,水的摄入量超过了肾脏的排出能力,可能导致体
液浓度降低,血浆钠离子浓度降低,血液稀释,细胞内、外液的容量增加等,进而导致水中 毒。不过,水中毒的现象在健康人群中并不常见,多见于有肾病、肝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 人群中。并且,如果短期内大量饮水而钠盐摄入不足,可能会导致低钠血症,出现恶心、呕 吐、头疼、记忆力减退、精神迟钝等情况。这些情况多见于剧烈运动后大量喝水但没有及时 补充电解质的人群中,比如马拉松选手。另外,每天喝水量过大也会影响进食,导致进食量 减少,这可能会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
②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在适宜温度下,轻量身体活动的人每天需 要喝大约1600毫升左右的白水,比如瓶装饮用水、桶装饮用水和包装饮用水,在高温或大 量身体活动情况下, ③ .如果喝不下没有味道的水,也可以喝淡茶水、柠檬水、
荷水、不加糖的绿豆汤和酸梅汤等.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19.文中第二段用词准确、逻辑严密,请举例说明。(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
改变原意。(3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小诗,完成21~22题。
爷爷
我爷爷
还活着的时候
这个世界的荆棘
都躲开我
向他一个人缠绕
我爷爷
还活着的时候
这个世界的鲜花
都拥抱我
向我一个人绽放
我爷爷
还活着的时候
这个世界的风雨
都绕过我
向他一个人倾斜
我爷爷
还活着的时侯



21.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情感的 请简要赏析。 (4分)
22.请仿照其他诗节,将第四节诗补充完整。 (3分)
四 、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读一个人,就好比读一本书。小说《拥有父亲》一文中,“我”在不断的回忆和叩问中, 尝试着去理解、认识父亲,塑造出一个“矛盾综合体”。现实中, 一些照进我们灵魂的人, 记在我们心间的人,并非刻板印象。请你写一篇文章,以记人为中心,选取典型事件,刻画
鲜明形象。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文体特征鲜明;语言 自然,情感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700字。式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业水平诊断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C(“非后世可比”错。)
2.(3分)A(明代工匠处境的改善,是因为国家对工匠制度的调整。)
3.(3分)B
4.(4分)①国家制度(工匠官制)的规范与涵养;②文化内涵的丰富与融合;③时代精神的发展与吸纳;④匠人智慧的传承与创新(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6分)①树立正确价值观,不忘初心:正确认识把握工匠精神,明确其历史渊源、精神内核和典范意义。②弘扬工匠精神,身体力行: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求真务实、不断创新、追求卓越。③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保障:与时俱进,改善用人制度,培养时代工匠楷模,不断开创和丰富工匠精神。(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B(“都凸显了高超的演奏技艺”错。)
7.(3分)C(“误解已消除”错。)
8.(4分)①父亲形象的塑造,客观真实,不回避弱点,不夸大优点,易于读者认可接纳;②以第一人称“我”叙事、抒情、议论,真挚自然,真切动人;③选择平凡人、寻常事、日常情,使读者极易代入,产生共鸣;④语言细腻形象,细节生动传神,可读性强,引人沉浸。(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9.(6分)①在复杂性格和行为中(在矛盾统一中)辩证认识:父亲性格暴躁跋扈,难以交流沟通,但在对典型事件和细节的追忆回味中依然可以体会到父亲的温情;②在今昔对比中感受父亲:壮年时父亲专横不近人情,而老年时却不乏和顺柔情;③在自我审视中转变情感:从年幼时对父亲的不解、恐惧、无奈,到成年后同情、理解、亲近,始终伴随着对自我的叩问。(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CEG
11.(3分)A(“枉用相存”中“相”表示动作偏指一方,译为“我”,与文中不同。)
12.(3分)C(“速战是关键”错。)
13.(8分)
⑴(4分)更何况用三个小州破落疲敝、困顿至极的残余势力,来抵挡全天下的力量,他们的失败很快就会到来。(注意“况”“困剧”“当”“立而待”的翻译。)
⑵(4分)(殷高宗)凭天子的威严,讨伐叛国,三年才战胜(攻下),算不上晚。(注意“威”“伐”“克”“以为”的翻译。)
14.(3分)①阐明叛贼势微力衰、不堪一击之现状,树立皇帝必胜之信心;(1分)②揭示优柔寡断、当断不断之危害,劝说皇帝当机立断,痛下平叛之决心;(1分)③着眼国家利益、百姓安危、皇帝尊严,劝说皇帝善始善终,坚持平叛之恒心。(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渴望事业有成的进取之意”错。)
16.(6分)①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叹;②宴集不常、黄菊不赏的惋惜;③悠闲自在、浩气在胸的畅快;④友人唱和、欣赏才俊的快慰。(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⑴①周公吐哺 ②樯橹灰飞烟灭 ⑵③脚著谢公屐 ④气吞万里如虎 ⑶⑤无边落木萧萧下 ⑥不尽长江滚滚来(每句1分,有错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3分)
18.(6分)①但是并非喝水越多越好 ②那么喝多少水合适呢 ③需要适当增加饮水量(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4分)①合理使用表估计和表范围的词语,如“可能”“多见于”,避免绝对化和片面化。(2分)②恰当使用关联词语,如“虽然”“进而”“不过”“并且”“但”“另外”,使句子衔接紧密,层次清晰。(2分)
20.(3分)示例: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在适宜温度下,轻量身体活动的人每天需要喝大约1600毫升的白水,比如瓶装饮用水、桶装饮用水等包装饮用水。(改对一处给1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21.(4分)①以重章叠唱手法,产生回环之美、绵绵之情,深切表达了“我”对爷爷的缅怀;②以对比手法,突出表现了爷爷对“我”的庇护;③以比喻和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爷爷给予“我”的关爱和幸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任意两点给4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3分)①这个世界的阳光(1分) ②都抚摸我(1分) ③向我一个人灿烂(1分)(注意结构照应、内容关联和修辞一致。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写作(60分)
23.(60分)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