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变垃圾为宝》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分为三个版面:第一页上以一张同学们在分类垃圾桶前活动的照片为引入,这实际上是在向老师、同学们传达一个信息,即垃圾分类是变垃圾为宝的一种方法。老师可以以此来向同学们介绍垃圾分类的方法,帮助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投放分类垃圾;其次,不同种类的垃圾回收后可以有不同的用途,这就引入了本课的话题——设计一台将垃圾变废为宝的机器。该页下方展示了学生制作的材料及成品,创意各有特点,有的是拟人化的造型设计,有的则是展现大规模的工厂场景,还配有操作工人,有的就是一部单独的垃圾处理机器。从作品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学生在设计制作中,还是比较重视“机器部件”中的相互联系。它们有的以“管道”相连,有的以“传送带”相接,说明孩子们在创作中已经意识到垃圾处理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它是需要多环节相互配合完成的。这里面反映出孩子们的想像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第二页上主要展示了一台“垃圾处理机”的制作过程。简单的粘贴活动学生们早已熟知,这里就没有作详细介绍,本页上主要强调了孩子用刀裁划的方法,以及两物插接的方法。在本页右下角展现了三名同学在合作完成一件作品,这就为同学们提示了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提倡同学们的交流、配合。在第三页中,主要展示了学生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出,学生在画纸上,将自己的想像力发挥得更为充分。在本页的作业要求中这样写道:“查看你所在的地方每天大约清运多少垃圾……”这就体现出本课的综合性,它不仅是美术学科内的综合,还要求学生进行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学生要进行语文中的口语交际,数学中统计、累计计算,科学课中的环境知识的积累运用等。这些活动教师应结合学生、学校特点进行指导。如果能与学校少先队联系,做一次主题活动,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二.说学情分析这一学龄儿童是探索创新与动手实践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我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简略了解垃圾处理器的构造,引导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大胆进行创新,并动手合作完成自己的创作。三、教学目标的确立1. 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了解简单的垃圾处理知识,能根据手中的废弃材料进行有创意的设计,能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与人类生存环境和地球资源相联系。应会:能用简单的工具将可利用的废弃物进行组装,实现自己的设想;能用绘画的方法创作一台综合的垃圾处理器;能够将收集的资料进行简单整理归纳。2. 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本课学习,能够初步了解垃圾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而树立保护环境和慎用资源的观念,对人类的环保事业有初步的认识和责任感。四、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启发学生对垃圾处理的设想更富创新精神;作品力争突出生态环保,使学生关注生活环境;绘画中更注重设计思路的体现。难点:在制作垃圾处理器时,应注重各部件的连接关系,可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连接。五、学习材料剪刀、胶水、彩笔、彩色纸、各种废旧物品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生活中,我们的城市和农村每天都会产生垃圾,如果我们放任不管,它们就会不断地对土壤、地下水、空气造成污染。这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而各种废纸、金属类物品、塑料、玻璃等都是可回收的。这些生活垃圾越来越多,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你有什么好方法,改变这样的状况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为环保出一份力,设计制作一台把垃圾变废为宝的机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9课变垃圾为宝(板书)、讲授新课小组交流:你生活的周围会产生哪些垃圾?你认为哪些垃圾在丢弃时可以放在一起?认识垃圾分类标志,并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处理是一个复杂过程,以厨余垃圾为例进行讲解。欣赏垃圾处理器图片,进行分析,总结制作方法。( 三)、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作业从你们的眼中,老师看出有很多同学已经迫不及待了,老是看大家带了这么多东西,让我们赶紧行动起来为环保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节课我们先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一个垃圾处理器。制作步骤:1、小组讨论设计想要制作什么样的垃圾处理器。2、根据设想,选择合适的材料。3、分工制作。4、组合各部件。完成作品。(四)学生动手完成作业,教师巡回指导。(五)、作品展示请每组派一个代表,将你们组完成的作品介绍给大家。(六)、扩展1、用废旧物品,不光可以制作垃圾处理器,还可以制作其它更多的东西,我们最后再一起来看看。2、总结:老师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品质来,那就是尽力把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的、旧的物品通过你的改造,使其变成一个新的有用的东西来,从而减少垃圾的丢弃,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为保护环境作出我们一点点微薄之力,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让我的家园---地球,更美丽!板书设计:19、变垃圾为宝制作:垃圾处理器方法:穿 插 缠 粘 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