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节 升华和凝华素养目标1.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2.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3.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重点难点1.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复习导入)在前面几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有关物态变化的知识,知道了固态和液态、液态和气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固态和气态之间是否也可以相互转化呢?2.(情景导入)寒冷的冬天,在气温低于0 ℃的户外经过较长时间后结冻的衣服仍能晾干,这是为什么?寒冷冬天的早晨,玻璃上会出现冰花,这些冰花是从哪里来的?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有“霜降”一说,古时候人们认为霜是从天上降落的,故而称为霜降.你赞同这个观点吗?通过今天的新课学习,同学们就能知道上面问题的答案了。课堂探究探究点一、升华和凝华问题1:寒冷的冬天雪人上的雪是怎样变成水蒸气的?灯泡使用久了后,为什么会灯丝越来越细,灯泡越来越黑?固体是直接变为气体的,还是先变成液体后再变成气体的呢?实验1:碘的升华和凝华在试管中放少量碘。塞好塞子,摇动试管,让学生可以听见碘在瓶中晃动时的声音。再将试管放入热水中,观察出现的现象。现象:放入热水后,试管中固态碘减少,出现紫色气体。归纳:①固态碘在烧瓶中时间久了会产生气态的碘,但是非常的缓慢,不易观察,我们为了加快它的变化所以给它加热。②水的沸点是100℃,碘的熔点是113.7 ℃,而酒精灯火焰的温度可达到500 ℃,应该用热水加热,能够避免碘熔化。小结:加热时碘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没有出现液态碘,这个过程需吸热。把试管放入冷水中冷却,再向学生展示试管壁和试管塞上附着的固态碘。是由碘蒸气通过凉水放热又变成固态的碘,整个转化过程中没有液体出现。小结:我们把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做升华,升华需要吸热;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华,凝华需要放热。寒冷的冬天,气温低于0℃,雪没有熔化,直接从固态升华为气态水蒸气;灯泡中的灯丝发光时温度低于钨丝熔点,钨丝直接从固态变为气态钨蒸汽,关灯时,钨蒸气凝华成钨颗粒附着在玻璃壳上。常见的升华现象:樟脑丸升华、固体空气清新剂升华、衣服上结的冰升华、干冰等。常见的凝华现象:霜、雪、雾凇、冰花等。认识干冰干冰利用干冰能进行人工降雨、制造舞台烟雾、灭火器、为食物保鲜等。探究点二、水循环水的三种状态分别是冰、水和水蒸气.给图3-4-1括号中填字,说明它们三者之间转化过程的名称以及吸热、放热的关系.板书设计一、物态变化二、自然界中的水循环当堂检测1.下列现象中,属于升华的现象是( C )A.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B.冬天,玻璃窗上结冰花C.衣箱中的樟脑丸逐渐变小D.夏天,水缸外壁“出汗”2.在舞台上喷洒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产生“白云”,使舞蹈演员好像在云中飞舞。舞台上的这种“白云”是 ( D )A.二氧化碳气体迅速液化的小液滴B.干冰熔化后再蒸发形成的二氧化碳气体C.干冰迅速升华后变成的气体D.干冰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3.丹东万达广场开业期间在门口摆放了很多冰雕作品,在寒冷的冬天,冰雕作品也会减小,下列现象中,与冰雕作品减小原因相同的是( A )A.用久了的灯丝会变细B.洒在地上的水变干C.烧开水时,水面冒出的“白气”D.铁块变成“铁水”4 小欣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___凝华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这个过程中水蒸气___放出___(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___凝固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5、把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放入铝罐里一段时间,罐外壁结了一层霜,如图,这层霜是由 水蒸气 经过 凝华 这种物态变化形成的。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上,水蒸气变成水珠 会放热 (选择:“会吸热”、“会放热”、“不会吸热或放热”),水珠会出现在车窗的 内侧 (选择“内侧”、“外侧”、“内、外侧”)。教学反思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少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