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2夯实法治基础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了解法治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强国富民的重要性,体会选择法治道路的必要性。2、通过了解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感受国家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正确性3、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理清法治进程的脉络,增强自己的法治意识;自觉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治的意义。教学难点: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交通井然有序 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服务食品安全监督 法庭审判看图思考:认真观察以上图片,想一想:究竟是什么保证社会生活安全、有序、自由?教师总结:法治。这一节课就让我们来探讨法治的话题。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选择法治道路(一)法治的作用1.材料呈现:郭某某哄抬物价案7月18日4时,接群众举报,称九鼎农产品批发市场内菜贩郭某某所售蔬菜价格过高,有价格欺诈行为,十二师市场监管局执法人员立即赴现场进行调查核实。经查,当事人郭某某于7月16日中午购进豆角700公斤,并于7月17日凌晨开始销售并全部售完,平均购销差价率超过了35%。7月17日中午购进豆角700公斤,7月18日凌晨开始售卖并全部售完,总体购销差价率达43.4%,个别批次购销差价率达85%。调查认定当事人该行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三项,“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和《关于新冠肺炎防控期间认定哄抬价格违法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所售商品无参照原价,购销差价率超过35%的,由各级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哄抬价格行为,依法从重查处”的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四条第三项、《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第六条第三项有关规定,依法责令当事人郭某某改正,给予没收违法所得4215元、罚款21075元的行政处罚。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离不开法治保障和支撑。“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这对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依法防控、依法治理,更好发挥法治在疫情防控中的有力保障作用,是推动疫情防控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充分运用法治手段为疫情防控提供综合保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依据有关防疫和应急法律法规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而且需要协调运用刑法、刑事诉讼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价格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使之共同发挥规范行为、引导预期的作用,确保疫情防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在疫情防控期间,可能会产生因疫情而引发的法律问题。比如,一些地方出现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等扰乱市场行为,抗拒疫情防控、暴力伤医、诈骗防疫物资、制造传播虚假信息等恶劣行为也时有发生。对此,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印发《关于依法惩治妨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违法犯罪的意见》。很多地方党委和政府不仅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而且在处置重大突发事件中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对于各种破坏疫情防控工作的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治安管理、市场监管等执法工作,加强司法审判,依法依规严厉惩处,保障社会安定有序。材料呈现:为更加有力地打击侵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加强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7月23日,重庆市上线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App并在九龙坡区试点运用。据悉,这是全国首个强制报告App。此外,该App用户还可针对监护缺失、校园安全、未成年人食药品安全以及其他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情形进行举报。广大群众,尤其是有孩子的家长可自愿使用该App。App内还设置了“莎姐大普法”模块,链接预防未成年人受侵害的法治宣讲课程、全国优秀法治教育节目视频和典型案例等,设置的“强制报告那些事”模块,从法律政策、学术研究、案例实践等多角度专题宣传解读强制报告制度。树立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的样板。2.问题:你对“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社会管理难题”是怎么理解的?3.师生共同总结:(1)法治,意味着依法治理。(2)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这就是法治的作用。(二)法治的要求1.材料呈现:中国裁判文书网刊登过这样一起案例:女儿尚在娘胎中,父亲因工伤不幸去世。家人获得工伤保险金后,却并未给女儿留存。几年后,女儿一纸诉状将母亲等人告上法庭。民法典草案在总则编“自然人”章节中加入新规“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保护的,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这一规定,将一个人受保护的起始点前移到了胎儿时期。2.思考:可见民法典是一部良法,对良法你是怎么看的?3.教师讲解:(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法治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三)选择法治道路的原因1.阅读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比较人治和法治的不同及其优劣。2.总结原因:1840年以后,一些仁人志士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制度。变法改制,成为救亡图存、国家振兴的必然选择。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党和政府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法治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努力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进程。(四)法治的意义观看视频《法治中国》第一集,节选习总书记说:“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分组探讨法治的意义展示、归纳总结并齐声朗读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目标导学二:描绘法治蓝图(一)改革开放后的法治进程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第48页“相关链接”,了解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二)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1.材料呈现: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8年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上升为宪法规定,有利于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有利于体现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有机统一,有利于推动宪法与时俱进、完善发展,对进一步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党中央提出的总体要求和遵循原则,确保了宪法修改的正确政治方向,确保了宪法修改反映人民意志、得到人民拥护,确保了我国宪法的连续性、稳定性、权威性。各级党组织要坚决拥护党中央修改宪法建议,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实现以良法促进发展、引领善治。2.思考:如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提示: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3.教师总结:(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2)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引领未来。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4.作业布置:收集并分享法治新闻,感受法治中国的脉搏。根据法治新闻事例,小组讨论分析中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哪些进步。三、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法治的意义,特别是良法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人治和法治的比较,明白了走法治道路的原因;通过了解我国的法治进程,理解了为什么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以及要处理好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的关系。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选择法治道路,从法治的意义、认识良法、选择法治的原因三个方面进行了学习,认识到了法治道路是正确的选择;二是描绘法治蓝图,从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历程中发现,法治一直在路上,我们也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