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

资源简介

4.1夯实法治基础 教案
教材分析:
第四课通过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探索现代法治道路的历程,阐明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本框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引出法治的主题,阐述法治的内涵,论证法治是中国的必然选择,展现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法治进程及中国法治新蓝图,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学情分析:
进入九年级,学生感受、认识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范围不断扩展,学生思维水平快速提升,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对国民身份认同的心理需求日益凸显。经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备的基本法律常识,初步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辨别是非、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法治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学生对其缺乏系统认识。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了解法治的内涵,正确看待、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法治现象,体会法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法治中国的进步,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信念,树立法治意识,践行法治精神。
教学重点:选择法治道路
教学难点:描绘法治蓝图
教学方法
实践体验法 辩论分析法 归纳推理法
课前准备
将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针对“电动车整治”分别进行社会调查。第一组,调查身边电动车用户上牌照情况;第二组分别对“老年低速电动车”、“轻型电动车”用户进行访问,调查他们对“电动车整治”的反馈;第三组,调研搜集有关电动车危害的资料;第四组搜集全国各地整治电动车的案例。
教学过程
设问导入
教师:同学们,你家的电动车上牌照了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
总结过渡:
看来同学们对此事反应差别很大。为什么国家要大力整治电动车呢?这一举措对国家、对公民有何裨益呢?让我们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理性分析,通过共同探讨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从生活入手,问题导入,启发思考。
环节一电车骑行调查
活动:调查报告
A组代表-----我们组同学分别对所在社区和两个重要交通路口(中华大街人民路口和滏东大街人民路口)进行调查统计,经过数据分析,社区居民家用电动车上牌率为72%,其中上白色牌照约33%,绿色牌照为67%。结论为:绝大多数居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自觉主动上牌。
B组代表-----我们组分别调查访问了“老年低速电动车”和“轻型家用电动车”用户,了解了他们对政府政策的反馈,其中“老年低速电动车”用户表示不理解的约占42%,他们认为影响了正常生活;“轻型家用电动车”用户表示赞同的约占86%,他们认为国家免费上牌,加大整治力度,有利于社会治理。
C组代表-----我们组通过走访和网络查询方式了解到,电动车的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严重威胁到广大居民的出行及人身安全。“老年低速电动车”由于驾驶员多为老年人,缺乏交通规则意识,占用机动车道行驶、拐弯不看路、私闯信号灯等现象频发,造成多起重大交通事故。尤其是私自加装车棚,更加剧了这类交通事故发生的频率。“轻型家用电动车”充电引发火灾、外卖骑手等超速行驶致交通事故、不看交通信号灯通行致交通事故等现象逐年递增,对整个社会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安全隐患。
教师点拨:
同学们的调研深入细致,数据详实,结论鲜明,非常棒!我发现,通过大家的社会调查,电动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人身安全、公共利益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说明电动车的存在有利也有弊,那么对电动车该不该治理?该怎么治理呢?
学生:通过调查,我认为生活中电动车带来的侵权事件越来越多,进行治理势在必行。不过,我认为没必要动用法律,说服教育一下就可以了。比如,我在交通路口看到,交警叔叔对骑行电动车没有佩戴头盔或者违反交通行驶条例的就用了朋友圈点赞的方式进行教育,有的是通过佩戴“交通志愿者”标志协助交通管理的方式进行教育,我认为这样管理接地气,有温度,挺好的。
学生:我认为,仅仅依靠说服教育方式还不够,有些人屡错屡犯,不够重视。像这样影响公共交通安全、危害他人安全的行为应当依法整治。依据课本P45页观点,依法管理才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建立起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的权利和自由。学生:根据教材P46页相关链接部分,我认为,“人治”依据个人意志和情感,具有随意性和非理性;“法治”坚持人人平等原则,具有稳定性和一惯性。
教师点拨:通过大家的理性分析,法治更利于维护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
设计意图
通过本环节的设计,旨在提高学习本课内容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同时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国家发展的意识,并通过体验感受到法治的内涵和意义。
【过渡】同学们,与电动车的治理需要法治类似的情况,你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见闻吗?
学生:比如,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需要法律保护、物业管理需要法律规范。
学生:比如,电信诈骗需要法律治理。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总结:很好,在我们的生活中难免出现各种矛盾,用法律方式解决已经成为现代世界各国的共识。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我国相继出台了各类法律,这些法律来自于生活需要,反映群众的意愿,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有利于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这些法律被叫做“良法”。你还知道哪些良法吗?(学生回答)
过渡
关于法治的话题,社会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法治依靠良法”;另一种认为“法治不能仅依靠良法”。对于这两种观点你有什么见解呢?
环节二电车整治探讨
活动:讨论、辩论问题情境:电动车治理“需要良法”?“不只需要良法”?(学生小组讨论并展示) 学生:我认为首先要分清“法制”和“法治”两个概念的不同。前者是指法律和法律体系,后者是指依据法律(或法律体系)进行治理。同学:“法治依靠良法”这一观点不错,法治必须以良法为前提,确保法制体系的完善和健全。学生:但是,法治只有前提是不够的。“良法”必须与“善治”结合才会发挥“法治”的作用,需要举全国之力,各行其是各尽其责,国家“科学立法”、司法机关“公正司法”、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执法”、全体公民“全民守法”才有可能将法律落地,才能够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
师生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辩论,可见良法和善治不可分割,良法是善治的前提、善治是良法的保障,良法+善治=法治。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讨论和辨析,使同学们厘清“法制”与“法治”的区别。
过渡
就像整治电动车乱象的过程,河北省出台了《河北省电动自行车管理条例》,行政部门规范上牌照、执法部门道路监管、全体公民依法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够根治电动车领域的各种问题,确保公民的出行安全、人身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调查中,四组同学搜集到我国依法整治电动车的时间表,从2003年到2022年,历经18年,让我们看看他们的研究报告。
教师:这张时间表正是我国法治建设过程的一个缩影,这个过程既漫长又充满了艰辛,让我们一同了解下这个过程。
环节三电车整治法治路
活动:知识拓展问题情境:同学们经过阅读文本,了解我国法治进程。学生:依据课本P47页正文和相关链接,让我认识到,我国从1840年以后经历了无数次救亡图存的尝试后最终选择了变法改制的道路,直到新中国成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走上了一条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从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都有过重要论述,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法治道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并得到了迅速发展。
教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法治建设,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十九大后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不断取得重大进展,最终确立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为我国法治建设描绘了壮丽的蓝图。
教师点拨:总目标要求,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都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同学们,在国家依法整治电动车专项行动中,是否正体现了国家法治建设的题中之意呢?要使立法符合民意、科学公正、严格落实,那么我们每个公民又当如何践行呢?
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学习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学生: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动员,让大家了解和支持国家法治理念。学生:我们应该主动上牌照、骑行自觉佩戴头盔、遵守交通规则。
教师小结
总之,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真正认识到了我国走法治道路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也意识到了作为一名社会成员应担当的社会责任,我们应该以实际行动坚决拥护和支持国家法治建设,做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
【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设置,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用理性认识指导生活实践,从深层次理解国家法治建设历程,形成国家认同感和公民意识。
布置作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通过“电动车整治”的案例分析,对法治中国建设道路的探索有了初步认识。法治建设任重道远,绝不仅仅局限在“电动车”一个视角。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矛盾也会更加凸显,请你用心观察生活,课后完成一个“中国法治道路之我见”的小论文,男同学重点观察社会经济领域现象,女同学重点关注社会民生问题,让我们共同参与国家建设,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尽己所能。
【设计意图】在课后作业环节发出调研报告的倡议,实现课程内容的落地和延伸,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和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