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第三单元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哲学文化活的灵魂第二单元第一单元单元导语: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框架引领期中复习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文化是指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支配和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实践与文化生活。3.任何文化对社会的发展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1. 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内容,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2.√3. 文化有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之分,不能笼统地说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只有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才起到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起到重大阻碍作用。《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易混易错4.文化决定政治经济。5.文化一定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5. 只有优秀的、健康的文化才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6.经济决定文化、文化促进经济发展。7.经济决定文化,所以文化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完全同步。8.文化与文明是一回事。6. 经济决定文化是正确的。因为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是片面的。因为文化有先进、健康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发展。7.×8. 文化与文明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文明与野蛮相对立,是人类进步和开化状态的标志,只要是文明就是积极向上的。文化则有先进与落后的区分。文化与文明的创造主体都是人,都是实践的产物。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易混易错9.春观夜樱,夏望繁星,秋赏满月,冬会初雪。自然文化之美总让人心旷神怡。10.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文化与物质相互依存。9. 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类特有的,是实践的产物。10.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凝结在一定的物质载体之中,这说明文化依存于物质,但是物质并不依存于文化,文化与物质不是相互依存关系。1.中华文化全面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3.中华文化是中华各地域民族文化的总和。1. 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2.×中华传统美德包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3. 中华文化是由中华各地域文化和中华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不能认为是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的简单相加。《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易混易错4.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能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5.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交流、碰撞、交锋中发展起来的,与外来文化无关。4.√5. 另一方面,中华文化注重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不断增强其包容性,促进了自身的发展。6.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过程中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7.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的根本目的。8.那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被称为“历史虚无主义”。6. 对待传统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7.×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可以为实践的发展提供先进的思想理论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等,从而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8. 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错误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9.我们要坚决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10.“民族虚无主义”的实质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9. 首先,对待本民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其次,“历史虚无主义”是指全盘否定本民族文化的错误倾向。10. “民族虚无主义实质是无视民族特点,抹煞民族差别,否定民族文化传统和历史遗产。“历史虚无主义”,它是指不加具体分析而盲目否定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甚至否定历史文化,否定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民族精神,否定一切的历史观点和思想倾向。因此一味推崇外来文化属于民族虚无主义,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则属于历史虚无主义的体现。《7.2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易混易错1.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3.中国人民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根本动力。1.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3. 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易混易错4.中华民族精神是一成不变的。5.在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具体内涵都相同吗。4.×中华民族精神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5. 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们有共同的基本内涵,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但是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在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不同。6.红船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伟大的团结精神。8.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着共同的具体内涵和不同的要求。6.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7.×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体现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8.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9.中印边境任务部队官兵卫国戍边先进事迹,表明了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10.中华文化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9. 中印边境部队官兵卫国戍边的先进事迹表明的是部队官兵的爱国精神和爱国行为,并没有表明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10.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7.3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易混易错期中复习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有益成果(吸收外来)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易混易错1.经济发展程度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3.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必然要求。4.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因此各民族文化没有共性。5.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解析】价值观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解析】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解析】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解析】面对文化多样性,我们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8.1 文化的民族性与多样性》易混易错6.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7.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8.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 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9.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必然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10.文化交往中各美其美,有助于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解析】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实践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解析】尊重文化的多样性,需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解析】世界文化是由世界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没有民族文化就无所谓世界文化。世界文化全球化趋势的出现,不会弱化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注意:文化的共性不是趋同,也不是相互替代;文化的个性不代表文化没有一致性。正确1.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2.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和交流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3.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完全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1. 文化交流构成了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根本动力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2.×不仅不会成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障碍,反而会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3.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有益成果。《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易混易错4.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5.在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必然会弱化。4.√5. 在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化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6.今天,我们倡导文化交流互鉴,既要吸收各国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7.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创新的过程。8.我们进行文化交流的目的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6. 既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7.×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文化在交流中传播,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都包含着文化创新的意义。8. 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发展本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9.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0.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9. 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大众传媒才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10.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尊重和保存不同的民族文化,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8.2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易混易错1.外来文化是先进文化,应该照搬过来。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文化成果。3.“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发我们,文化创新要大胆认同其他民族文化。1. 外来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应该批判利用。2.×文化发展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我们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经验、积极成果。3.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发我们,文化创新要在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而不是认同其他民族文化。《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易混易错4.立足中国国情,实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应当坚持“洋为中用”,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为了领略西方文化的韵味,我国各级学校都应该适当举办圣诞节等活动。4.正确5. 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即习俗,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但不应该我国各级学校都适当举办圣诞节等活动。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6.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既要热情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7.疫情期间教育部通过网络平台保障“停课不停学”,可见互联网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8.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整个世界。6. 我们进行文化交流既要热情地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而不是“欢迎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同时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7.× 互联网作为现代大众传媒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而非“主要途径”。8.正确9.在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我们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文化。9. 对待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我们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并不是要认同其他民族文化。《8.3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易混易错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面向未来)《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易混易错1.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2.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4.要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步发展。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解析】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解析】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解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解析】要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解析】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力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不是根本动力。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承袭中华传统文化。7.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8.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具有经济价值。9.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创新先进文化的源泉。【解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需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解析】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解析】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但不是创新先进文化的源泉,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9.1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易混易错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充分发挥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3.对传统文化的承袭,是文化创新的根基。1.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2.×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3. 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易混易错4.文艺工作者要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5.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4.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的职能。5. 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6.对待传统文化 需要先继承后发展。7.文化创新来自创作者的灵感。8.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6. 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而是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和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不分先后。7.× 创作者的灵感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化创新的源泉来自社会实践,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所以,文化创新并非来自创作者的灵感,而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8. 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9.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就无法体现时代精神。9. 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9.2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易混易错1.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建设文化强国,要建立健全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2.×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3.正确《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易混易错4.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5.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4.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某一阶段优秀文化的自信,也是对全部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5.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6.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各种观念相互碰撞,是当今时代的特征,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必要。7.我们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远大理想。8.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6. 该观点看到了文化的多样性特征,但没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保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7.× 我们要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才是远大理想8.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9.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9. 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观、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科学素养。《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易混易错祝你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