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3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
语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策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策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的相
应位置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虹(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微”时代的文艺批评
活动也走进文艺批评的版图里。
在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文艺批评活动的主体大大扩张了。朋友圈的点赞、微博
的跟帖、“豆瓣”的批注、短视频的弹幕…都可以视为一种“微话语”批评。有学者将“微”时
代的批评主体命名为“微众”。“微众”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超
越了过去“批评家/艺术家的门槛,是媒介时代艺术生产的参与者、欣赏者、评论者、创作者。
微众批评主体完全不同于传统纸媒的单向性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在微圈里,微众
批评就是一种“欣赏者即批评者,批评者即创作者”的在线交互主体活动,因为微圈里批评者
之间可能有多次、多层的互动,从而不断产生新的意义。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
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就如古代小说评点中常见的“好“妙”一样,因为表明了态
度,从广义上也构成了批评。欣赏是一种态度,如果继续展开发表意见与评论,就构成了文
艺创作,更不用说通过剪辑来城否作品了。微众批评常常是通过接收、反馈、回应等在线互
动来产生意义的。
微众批评的活动形态在文体上的表现往往与纸媒有很大差异,它零散、简短、即时,语
言幽默且带讽刺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微众批评的文体与传统意义上的专业批评,尢其
是刊物的长篇大论相距甚远,但从适应传媒时代和技术时代的发展看,这种文体恰恰也构成
了一种革命,或者是一种“破体”。伊格尔顿说过:“革命的艺术所改造的不止是艺术生产的内
容,也包括它的形式。”从印刷文化时代到电子媒介时代,为适应读者接受的需要,文艺批评
也根据媒介时间的分布改造自己的文体。当下,短评、弹幕、跟帖、批主、视频剪辑与重组
等就成为新的批评文体。在人机不离、媒介时间分成若干片段的当下,还有谁能花半个小时
或者一个小时去读一篇一万字的文学评论呢?除非是学院派批评家与职业批评家。就连文学
批评专业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也要对长文做节选发表,以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报纸上的文学批
评专栏,也提倡两千字以内的短文。批评家们开始主张将学术文章、文学批评、散文随笔、
演讲谈话等融会一体,进行“破体写作”。文章的破体化、简短化已经成为当今微众批评的趋势。
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也呈现出多样与复杂,而不仅仅是为了批评。自娱、社交与刷存在
感相融合是微众批评的首要动机。“弹幕”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
细节,这种互动方式使弹幕不同于一般针对剧情和表演进行评价的文艺评论,而显示出参与
高二语文第1页(共8页)2023年秋期高中二年级期中质量评估语文参考答案
1.C(A项因果倒置;B项文中表述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只做点赞动作很难说是批评,只能说是一种欣赏……从广义上也构成了批评。”D项文中表述为“微众批评大多数是非专业的、即兴的批评”。)
2.A(“主要趋势”有误,原文为“文章的破体化、简短化已经成为当今微众批评的趋势”。)
3.C(谈论的是“境界说”,不能证明材料二的观点“从事文学批评要进行文本细读”。)
4.①文章先论述了因互联网发展而出现“微”时代文艺批评的事实;②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微时代文艺批评的特点;③最后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微”时代文艺批评如何走向正向构建。(每点1分,三点全对得4分。意思对即可)
5.①微众批评的主体是一种“在线交互主体”,消除了身份界限,也消除了专业与业余的界限;传统纸媒的文艺批评主体是单向性主体。②微众批评的活动形态在文体上的表现往往零散、简短、即时,语言幽默且带讽刺性,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传统纸媒的文艺批评则是专业的,往往是发表在刊物上的长篇大论。③微众批评的活动动机呈现出多样与复杂,除了批评外,还有商业性、自娱性等;传统纸媒的文艺批评动机主要是批评。(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6.B(原因不仅是不想让儿子担惊受怕,更重要的是革命的保密要求)
7.D(小说一直是以有限视角在进行叙述,没有发生变化)
8.①艺术效果上,孩子的满怀期待与因父亲牺牲而未能收到新皮鞋的结果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文章的悲壮意味;②主旨上,两位父亲都因为革命牺牲而未能给孩子送上期待的新皮鞋,既凸显了革命者舍小家为大家的献身精神,也表现了革命精神的代代传承。(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9.①都表达了革命者对家人的眷恋和不舍之情;②都表达了革命者对自己的孩子能够继承自己遗志的期待之情;③都表达了革命者为了公道正义英勇无畏、不怕牺牲的无悔之情。(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10.CFH(每处1分,共3分)
11.C(都是厌恶的意思)
12.B (“中间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
13.(1)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终始”“患”“未之有也”各1分,大意1分) (2)能够约束自我,让言行归复到先王之礼的要求上,就是仁(的做法)。一旦人这样做了,(那么)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他是仁人。(“克”“一日”“归”各1分,大意1分)
14.①任敬臣为父亲守孝期间,听从继母劝告,保重身体,不悲伤过度。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始。②任敬臣官职不断升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使父母显赫荣耀。这符合孔子所说的孝之终。(每点1分,答对两点3分;意思对即可)
15.B(“借景抒情”有误,这两句是用典和比喻。)
16.①苏词:运用以景结情的手法,作者设想此时亡妻在凄冷幽静的明月之夜独守松岗,难舍亲人,柔肠寸断,全诗定格在凄清哀伤的画面中,表达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情感抒发更加感人。②贺词:运用细节(或动作)描写,写出了词人独卧空房追忆妻子深夜为自己补衣的情景,用平实的细节表现妻子的贤惠勤劳,表达了对夫妻患难与共、相濡以沫之情的深切怀念,情感抒发更加细腻。(每点3分,手法1分,分析2分;共6分。如答案为想象或虚写手法,可酌情给分。)
17.(1)仁以为己任 死而后已 (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3)示例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示例二:尘满面,鬓如霜。
示例三: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8.①精益求精 ②前所未有 ③惊涛骇浪(每处1分,共3分)
19.①为国立“芯”、十年一“舰”既指新时代青年在各自领域为国做出的贡献,又包含“为国立心”的爱国之情和十年磨砺坚持不懈的科研精神。②一语双关,既使语言表达生动有趣,又加深语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吸引力。(每点2分,共4分)
20.①却是各种“手机病” ②眼科最令人担忧 ③手机是把“双刃剑”(每处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21.长期大量的蓝光照射,会导致患眼底黄斑病,严重的会使患者眼底视网膜黄斑区的视觉细胞损伤。(修改对一处得1分,修改对三处得4分)
22.引号起强调作用,用“上网”造出“下网”一词,将离开互联网的行为特意突出,引起读者注意,并说得形象可感。(明确作用1分,分析2分,共3分)
23.参考立意:(1)慢生活才能享受惬意人生。(2)快节奏让人生更充实。(3)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具体评分参照2023年高考评分标准。
附文言译文:
材料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曾子在一旁陪坐。孔子说:“先代的圣帝贤王,有一种至为高尚的品行、至为重要的道德,用它可以使得天下人心归顺,百姓和睦融洽,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和不满。你知道那是什么吗?”曾子连忙起身离开席位回答说:“我生性愚钝,哪里能知道究竟是什么呢?”孔子说:“那就是孝!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所有品行的教化都是由孝行派生出来的。你还是回到原位去,我讲给你听。一个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敢损坏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一个人要建功立业,扬名于后世,使父母荣耀显赫,这是孝的终了。孝,开始时从侍奉父母做起,中间的阶段是效忠君王,最终则要建立功绩,成名立业。”孔子说:“(天子)能够爱自己的父母,也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的父母,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利用自然的季节,认清土地的高下优劣,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孝道了。所以上自天子,下至普通老百姓,不论尊卑高下,孝道是无始无终,永恒存在的,有人担心自己不能做到孝,那是没有的事情。曾子说:“多么博大精深啊,孝道太伟大了!”孔子说:“孝道,犹如天有它的规律一样,犹如地有它的规律一样,是人的一切品行中最根本的品行。天地按照它的规律运动,人民以它们为典范实行孝道。效法上天而遵循规律,利用大地而获取便利,因势利导来治理天下。因此对人民的教化不需要采用严肃的手段就能获得成功,对人民的管理不需要采用严厉的办法就能治理得好。先代的圣王看到通过教育可以来感化人民,所以亲自带头来实行博爱,人民中就没有人会遗弃自己的双亲;向人民讲述道德礼义,于是人民就觉悟了,会主动地实行道德礼义。先代的圣王亲自带头,尊敬别人,谦恭让人,于是人民就不会互相争斗抢夺;制定了礼仪和音乐,引导和教育人民,于是人民就能和睦相处;向人民宣传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坏的,于是人民能辨别好坏而不会违犯禁令。《诗经》里说:‘威严显赫的太师尹氏啊,人民都在仰望着你啊。’”
材料二
任敬臣,字希古,是棣州人。五岁时死了母亲,哀痛而损伤身体,完全出自天性。七岁时,任敬臣问父亲任英说:“怎样才可以报答母亲之恩?”任英说:“扬名使父母显贵就行了。”于是他专心致志地学习。汝南人任处权见到他的文章,吃惊地说:“孔子称赞颜回的贤德,认为自己不如他。我虽然不是古人,但见到这个小儿,确信自己比不上他。”十六岁时,刺史崔枢想推荐他应试秀才科,他自认为学业不够广博,就避开了。又过了三年完成学业,考中孝廉,授任著作局正字。父亲去世,他昏倒了好几次,继母说:“你悲伤过度而不能守完孝期,能说是孝顺吗?”任敬臣便改喝粥食了。守丧期满,迁任秘书郎。休假时,闭门读书。秘书监虞世南器重他的人品,年终考核,给他定为上考,他坚持辞谢不接受。召入任弘文馆学士,不久被授任越王府西阁祭酒。等到替换时,越王两次上表请求挽留,晋升他为朝请郎。考中制科,升许王文学。又担任弘文馆学士,最终官职为太子舍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