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4.10《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三年级上册4.10《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父母为我们做的事情和父母的爱的表现形式,能够分享感人的父母关爱的故事,感受到父母深深的爱,并能够珍惜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付出。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互动讨论、情境故事、情感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珍惜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父母为我们做的事情和父母的爱的表现形式,分享感人的父母关爱的故事,珍惜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付出。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父母的依赖和感情联系非常紧密。但由于年龄尚小,他们的感恩意识和理解能力有限,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事例和亲身经历引导他们理解父母的爱。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接受能力较强,喜欢听故事,通过感人的故事能够深入感受到父母的爱。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情境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 导入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一件父母为自己做过的事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教师可以提出开放性问题,如:"请你回忆一下,你的爸爸妈妈曾经为你做过什么特别的事情?这些事情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可以让几位学生依次分享他们的故事。
2. 在导入的第二部分,教师播放或讲述一个感人的父母关爱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父母的爱。教师可以选择一个适合年龄群体的真实故事或者通过视频展示来呈现。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教师要注重情感的表达,让学生能够感同身受,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和深沉的。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和感人故事的引入,激发学生对父母爱的认识和感受。
二、父母的爱的表现形式
1. 学习与体验阶段开始时,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父母对自己的爱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说出父母的爱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父母对你的爱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关心你和照顾你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并表达出不同的观点。
2. 接着,教师讲解并展示一些图片或小道具,让学生根据图片或道具描述父母的爱的表现形式。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者物品,如一张父母和孩子相拥的照片、一本精美的家庭相册、一张父母写给孩子的暖心便条等。教师可以逐个展示这些图片或道具,让学生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父母的爱。
3. 在学习与体验的最后阶段,教师讲述一个关于父母关爱的情境故事,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体验父母的爱。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故事情境,例如:讲述一个生病的孩子被父母照顾的故事。教师可以扮演父母的角色,学生则可以轮流扮演孩子的角色,通过情境体验来感受父母的爱。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展示和情境故事,让学生深入理解父母的爱,培养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三、分享与感悟
1. 分享与感悟阶段开始时,教师安排学生分享自己或家人的感人的父母关爱的故事,让全班学生共同感受父母的爱。教师可以提前要求学生准备好自己的故事,每位学生轮流分享,或者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和引导其他学生分享者的故事所带来的感动和启发。
2. 在分享完故事后,教师引导学生围绕父母的爱展开讨论,引导学生珍惜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付出。可以提出问题,如:"通过听别人的故事,你有什么新的感悟?你如何看待父母的爱?你打算如何回报父母的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互相倾听和尊重。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分享和讨论,加深学生对父母爱的感悟,培养他们的感恩之情。
四、总结与反思
1. 总结与反思阶段,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付出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在分享和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和想法,强调父母的爱是无私和宝贵的,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珍惜和回报父母的爱。
2. 教师鼓励学生在家中尝试做一件事来回报父母的爱,并在下节课分享自己的体会。教师可以提出任务,如:"在下节课之前,请你们尝试做一件事来回报父母的爱,可以是一封感谢信、一次帮助家务、或者一次陪伴他们的活动。请在下节课时向大家分享你们的体会和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和鼓励,强化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印象,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感恩之心。
板书设计:
主题:父母多爱我
理解父母的爱的表现形式,珍惜父母的爱,感恩父母的付出。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父母的爱,并表达出感恩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较高,情感体验较为充分。但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