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哲学基本理论(第1课)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第4课)唯物辩证法(第3课)社会历史观(第5课)人生观、价值观(第6课)辩证唯物论(第2课)《哲学与文化》哲学部分知识结构框架引领期末复习哲学部分易混易错点合集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1追求智慧的学问期末复习1.2 哲学的基本问题1.3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误区警示1. 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2. 哲学和世界观都是科学的。( )3. 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规律。( )4. 世界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 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 )6. 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总和。( )7. 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8. 哲学为其他科学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 ( )9.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代替具体科学。( )10.哲学能对我们认识和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巧妙方法。( )11.哲学都是自己时代在精神上的正确反映。( )×××××××××××1.1追求智慧的学问1.唯物主义就是追求物质利益,唯心主义就是追求精神利益。2.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对子”。5.物质决定于意识,而不是物质决定意识。6.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 第一方面何为本原具有根本性意义,有无同一性处于从属地位×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于物质×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对子”× 哲学基本问题中的“何者为本原”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唯物主义也有局限性,唯心主义推动了哲学的历史发展,有借鉴意义× 划分依据:何者为本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追求物质和精神。1.2 哲学的基本问题期末复习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唯物论)2.2 运动的规律性2.1 世界的物质性1.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 )提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雾和霾都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念。( )3.坚持客观和主观、实践和理论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提示:×。坚持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特别注意,高频常考)。提示:×。雾和霾都属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哲学上物质观念的体现。4.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提示:×。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其他动物也有大脑,但没有意识。5.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提示:×。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易混易错2.1 世界的物质性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提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2.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3.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提示:×。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但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践活动才能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东西。提示:×。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改变规律。4.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提示:×。意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5.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提示:×。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易混易错2.2 运动的规律性期末复习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唯物辩证法)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观/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分析法)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解析】联系是普遍的,并不意味着联系是无条件的,不是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2.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创造事物之间的联系。【解析】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而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3.联系是普遍的和无条件的。【解析】联系是普遍的和有条件的,我们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4.事物的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解析】当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才大于部分功能之和。5.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解析】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易混易错点6.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解析】部分的变化影响整体的发展,但不一定推动整体的发展。7.系统优化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解析]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8.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只有人才能改变。【解析】联系是客观的,人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但联系又具有多样性,会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9.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解析】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3.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易混易错点1.发展一定是质变2.质变一定是发展3.量变必然引发质变4.量变就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3.2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观) 易错易混点分析5.没有量变就没有事物的发展,量变比质变更重要6.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事物发展的终结√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所以,发展一定是质变,没有质变就不会有发展×质变只是强调性质的变化,可能变好也可能变坏,但是发展一定是事物前进、上升的变化×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量变的形式既有数量的增减,还包括结构的调整和场所的变更。×量变和质变都很重要,不能说谁比谁更重要×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质变不是事物发展的终结,因为事物会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提示: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2.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提示: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3.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提示: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4.一分为二就是我们在分析事物时既要看到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既要看到优点,又要看到缺点。提示: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种多样的,不能把矛盾双方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优点和缺点。5.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提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易错易混点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提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2.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特殊性包含普遍性。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就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提示: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4.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提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提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问题的精髓>易错易混点期末复习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认识论)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易错易混1.感性认识是错误的,理性认识是正确的。2.感性认识是现象,而理性认识是本质。3.感性认识源于实践,而理性认识则源于感性认识。4.只有正确的理性认识才具有指导作用。5.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现象和本质都是客观的,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属于认识范畴,是主观的。更正为: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的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源于实践。×只要是认识对实践都具有指导作用,这种指导作用有双重性。×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不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误区:3、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4、认识不受历史条件的制约1、真理是客观的,具有客观实在性6、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2、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完全不同5、真理具有反复性7、认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8、终极真理、永恒真理4.2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期末复习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社会历史观)5.1 社会历史的本质5.2 社会历史的发展5.3 社会历史的主体【易错辨析】1.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 ( )提示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是不完全同步的。3.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 )提示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4.先进的社会意识具有超越时代和历史条件的特性。 ( )提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识总是受到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5.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如影随形。 ( )提示 社会存在可以不依赖于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6.社会意识具有直接现实性。 ( )提示 社会意识作为意识,在社会领域的体现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是实践。 √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易错提醒易错提醒1.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关系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纠正: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纠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5.2 社会历史的发展3.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纠正: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4.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纠正: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易错易混观点辨析】1、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2、人民群众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3.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5.3 社会历史的主体期末复习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人生价值观)6.1 价值与价值观6.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6.3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1.价值观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 ( )2.价值选择是价值判断的基础( )3.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 ( )1. 价值观有正误之分,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人的成长有促进作用。2. 判断是选择的基础。3. 利益的差异是客观的,价值观的差异是主观的。认为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人们的利益的差异,是一种唯心主义观点。4.价值观是衡量价值判断正确与否的尺度。 ( )5.人的各种价值判断是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形成的。( )4. 衡量价值判断正确与否的尺度是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否符合社会。5. 的各种价值选择是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6.2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易混易错误区集锦:1、充分利用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2、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3、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实现人生价值5、理想信念对实现人生价值具有促进作用(劳动和奉献是根本途径)(低俗的理想起阻碍作用)(就能绝对化了)(客观条件是前提条件)6.3 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祝你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