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勇抉择,善担当(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勇抉择,善担当(含解析)

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勇抉择,善担当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1年,我们正在穿越百年大变局的时代路口,步履艰难但目光坚定。从国家到个人,抉择是横亘一年的命题。我们看到,顶着疫情阴霾,中国商人冒险出行;面对滔天洪灾,酒店店主打开了门;“双减”变轨之下,新东方断臂求生;“三孩”政策落地,不同家庭作了生与不生的决定;14年分离之后,被拐儿子回到亲生父母身边;“童话大王”郑渊洁选择停刊,擎起反侵权大旗;专职妈妈走上了考公务员之路;“老旅游人”当上了职业红娘……
每一个抉择都是对过往的告别,对新生的渴望。即便前途只有一丝微光,即便泰山崩于眼前,也须咬紧牙关,奋力拼搏。每一个抉择看似微小,但都是每一个个体对时代做出的坚强回应。
面对这一个个抉择构成的中国这一年的社会图景,请以“抉择”为题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不要套作和抄袭,字数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伦理哲学的领域中,有一个备受瞩目的思想实验,被称为“电车难题”。这个问题设定了一个道德抉择的境地,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广泛的讨论。
问题情境是这样的:一辆失控的电车正在高速驶向五名工人,他们将无法幸免于难。此时,你站在一个转轨装置旁边,可以将电车的轨道转向另一边,但在那里也有一个工人。你面临两个选择:不干涉,让电车撞向五名工人,或者转轨,使一个人牺牲以救五人。
【要求】请以“人性抉择与道德十字路口:电车难题下的思考”为题,结合上述材料,从道德、伦理和人性等多个角度展开思考,写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
(1)请描述电车难题的情境,引出人们面临的道德抉择。
(2)从“牺牲一人以救五人”和“不干涉为上”两种选择中,分析每种选择背后的伦理原则和人性考量。
(3)你在类似的情境下,会做出怎样的选择?请阐述你的理由,以及是否会因为具体情况而改变选择。
(4)思考这个难题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无人驾驶车辆等领域,道德与技术的交织如何考验人性。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危难当前,唯有责任。”2023年春节档火了的《流浪地球2》,也带火了这句台词。责任就是一种职责和任务。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难情境。这些危难情境,无论是大到国家、民族,还是小到个人、家庭,都需要我们审慎面对。而责任就是我们面对危难情境做出人生抉择时应该着重考量的因素。我们因为责任而扶择,也因为抉择而负责!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你以高三学生的身份,为新学期的开学典礼,以“危难·选择·责任”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我们看世界上一些企业的创业者、发明家,没有一个超过45岁的。王安创业时是30岁,英特尔的三个创业者,最年轻的31岁,另外两个人也不到40岁;苹果公司的开创者也只有22岁(他被美国前任总统里根称为美国人心目中的英雄,三年把苹果公司变成了世界500强),比尔·盖茨创微软的时候是19岁,雅虎创业者也是不到30岁。所以创业的都是年轻人。”
上面这段话出自王选《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再读后,你会有怎样的感触与联想?请写一篇文章,参与小组交流。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成都姑娘何瑜娟曾在欧洲当导游,年入百万,2017年嫁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带货农产品,五年时间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有人问起何瑜娟的抉择,何瑜娟说,希望自己活成一束光,“走到哪里就亮到哪里”。对于“抉择”,《南方周末》在2022年新年献词中提到:抉择是坚忍持久的爱,是为自己、为亲人、为路人、为家与国的明天筹谋;抉择是责任担当,是纵然身在沙漠,也要变身骆驼,不为鸵鸟……人之抉择,难以处处顺滑,但求不做浮萍;而每一个你我,绝不躺平,绝不由天,要努力在时代与命运的罗盘上刻下印记,以千万个一粟聚成洪流,汇于沧海。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抉择
每一场抉择都期待一场苦尽甘来,是贪图安稳还是追求自由,是勇往直前还是畏缩不前,是追慕虚荣还是淡泊名利,抉择不同,答案也不尽相同。
抉择是勇气,为坎坷的前路壮行。
身为失聪患者,江梦南的成长首先是一场抉择的较量。在命运的岔路口,她坦然面对,决心改变。她曾说:“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克服这一点。”她克服万难,通过观察唇语掌握“听”与“说”,在无声的世界里学习、研究,她以不屈抵御人生风雨。哪怕独行于无声世界,她依旧选择了抗争到底。天助自助者,她凭借勇气成为了家乡小镇近年来唯一一个进入全国顶尖学府的大学生。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去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在她的身上,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矢志不渝,是“雨打灯难灭,风吹色更明”的勇于抉择。
抉择是坚韧的爱,为生命担责。
遭遇疾病的人,往往对生命有更高的敬畏。对生命的敬畏,激起他们改变现状的奋发之心。江梦南勇于抉择、善于担当。她不仅学业有成,还致力于研究、解决关于失聪患者生命健康的问题。像江梦南这般因为淋过雨,所以更希望为他人撑伞的人还有很多。他们首先要选择与自己的不幸和解,用更强大的意志去战胜它,拯救更多的人于水火。“吾声快递”是一家专门招聘聋哑人的公司,该项目的发起人顾忠说:“我不想看到更多的聋哑朋友只能靠低保过日子,活得太艰难。”于是他白手起家,助力聋哑人就业,他用一次次抉择撑起弱势群体的一片天空。这正印证了威尔·杜兰特的一句话:“生命之于我们,正意味着不断地将我们自身遭遇的一切转化为光与火。”这些令人感动的抉择,是遭遇困苦时的一腔勇气,更是走过坎坷后的自觉担当。
忆往昔,抉择凝结在杨根思怀抱炸药奔跑的风雪中,书写在鲁迅弃医从文的决心里;看今朝,抉择停留在吴孟超治病救人的初心中,传递在千万抗疫人员无私奉献的奔忙里。他们在逆境中奋起,在困境中担当。
此时正值世界范围内疫情再次袭来的危难时刻,从冰冷跳动的病例数字到疫情蔓延的消息,从上课方式改变到考试时间改变,突如其来的这一切将计划和经验打破,让我们一度陷入无助甚至恐慌。在我看来,这正是该正确做出抉择之时,是浑浑噩噩、蹉跎时光,还是直面困境、突破局限?于我,于你,皆是抉择。愿吾辈皆能明确目标,勇抉择,善担当!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本题为命题作文题,由材料、命题以及写作要求组成。
材料共二段。
第一段指出在2021年我们做了很多抉择,接着列举了从国家到个人的“抉择”:有在疫情下的商人做出抉择,出行;有在洪灾面前酒店店主做出抉择,开店门;有在“双减”政策下,新东方的抉择;有在“三孩”政策落地后,不同家庭作的抉择等等。
第二段指出抉择的意义。它是对过往的告别,对新生的渴望。是咬紧牙关,奋力拼搏。是每一个个体对时代做出的坚强回应。
要求以“抉择”为题写出你的思考和感悟。实际上,在我们的—生中有很多抉择,人在一生中将会遇到很多岔路口,当面临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或者人生未来方向设定时,人就需要抉择和放弃,这是人生的必备课题。当面临选择,要坚守初心,遵从内心的抉择,不要迷茫徘徊。要敢于抉择,在抉择之后奋力拼搏,一时失败了,没有关系,要坚强。
行文思路:由材料引出观点“正确抉择,助人成长”,开门见山,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展开论证,从反面论证“错误的决策所带来的痛苦真的令人后悔莫及”,从正面论证“当我们的抉择正确的时候,我们便会获益匪浅”,最后指出“正确抉择,助人成长”,表明抉择虽难,但着实促人成长。
立意:
1.敢于抉择,奋国拼搏。
2.正确抉择,助力成长。
3.每一次抉择至关重要,它体现着人的坚强与勇毅。
2.例文:
人性抉择与道德十字路口:电车难题下的思考
伦理哲学的迷雾中,一个思想实验如一颗石子扔进了道德的池塘,激起的波澜促使人们思考。电车难题,成为了我们在道德十字路口的内心抉择。这个问题不仅考验着人性,更揭示了道德的多样性。
当电车失控,工人们面临生死抉择,我们站在转轨装置旁,心情迥然。是否选择牺牲一人以救五人,抑或不干涉为上,成为了我们面临的困境。一方面,“牺牲一人以救五人”似乎更符合众多人的道德常识,毕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生命的损失。然而,这背后的伦理原则是否会因人而异,仍值得深思。另一方面,选择“不干涉为上”强调了不干涉他人生命权的尊重,却可能因为置身事外而产生无法摆脱的罪恶感。
在道德的十字路口,人性的多样性得以充分展现。我们的抉择或许是基于自身的价值观、信仰、生活经历等多个因素。例如,一个秉持救人如救火原则的人会倾向于“牺牲一人以救五人”,而另一个强调不伤害原则的人可能会选择不干涉。这展示了伦理原则在不同人之间的差异,人性的多样性也使得这一难题的答案变得错综复杂。
如果置身其中,我可能会更加倾向于“牺牲一人以救五人”,因为这似乎更能体现对于生命的最大化保护。然而,具体情境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我的抉择有所不同。毕竟,抉择并非只是单纯的逻辑运算,还与情感、社会影响等多个因素紧密相连。
人类历史上,符合大多数人认同的理念或是善意,却并不能被称为“道德”的事物或行为比比皆是。例如蓄奴制度、对种族的歧视、对同性恋的反对等等。毕竟历史的车轮一直前进,人类的观念必然会不断变化发展,前述所举的例子,当对传统观念的反对意见首次被提出,必定被指责为“非道德”的异端行为;然而,当我们经过了那“思想的革命”,走过了那段新旧交替的腥风血雨,再回望过去的种种,才发现过去“多数人的理念或善意”并非道德,只是旧习旧观念罢了。
而如今,电车难题不仅仅是一个哲学思辨的问题,更有现实生活的应用。随着技术的进步,无人驾驶车辆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面对类似的道德抉择,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技术与道德之间寻求平衡。技术是否应该更加人性化,考虑到道德因素,抑或应该严格遵守预定的规则?
综上所述,电车难题是人性与伦理的交汇处。我们的抉择是对道德、伦理原则以及人性多样性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和道德价值间寻求平衡,以人性为本,追求更加全面的抉择。这个思考之旅,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理解人性与伦理的深层次关系。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菲利帕·福特(Philippa Foot)于1967年发表的《堕胎问题和教条双重影响》论文中提出来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功利主义提出的观点是,大部分道德决策都是根据“为最多的人提供最大的利益”的原则做出的。从一个功利主义者的观点来看,“电车难题”中明显的选择应该是拉拉杆,拯救五个人,只牺牲死一个人。但是功利主义的批判者认为,一旦拉了拉杆,你就成为一个不道德行为的同谋——你要为另一条轨道上单独的一个人的死负部分责任。然而,其他人认为,身处这种状况下就要求你要有所作为,你的不作为将会是同等的不道德。总之,不存在完全的道德行为,这就是重点所在。
许多哲学家都用电车难题作为例子来表示现实生活中的状况经常强迫一个人违背他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还存在着没有完全道德做法的情况。运用善恶或者是非之间的选择根本不是什么选择。真正的选择是两难之择。它发生于两种情境。已是不可调和的两善取其一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欲者,他两者都想要,但环境只能二者择一。或是两恶取其轻的选择:从选择者的视角看,两个事物都是他所不欲者,他一个都不想要,但环境迫使他必须二者择一。如果两者都是他所欲,而且欲求的程度都很深,但是环境绝不允许两全,那也只好以哪个责任更重作为选择的标准了。如果两者都非所欲,但是环境又逼迫你必须择一,你的选择恐怕也只能是选择伤害更小的。
注意满足作文“要求”部分的内容,作为一个思辨性的作文,可以立意于深入探讨人性抉择在道德困境中的反映,以及如何通过伦理原则和情境因素来解读这一难题。同时,可以探讨现实生活中类似抉择的应用,以及技术与道德之间的关系。
写作时,注意在解释清楚“电车难题”的实质后,按照题目要求,思考比较“牺牲一人以救五人”和“不干涉为上”这两种选择,对此,可以说“牺牲一人以救五人”是功利主义,可以认同五个人的生命比一个人的生命更加重要,当必须放弃一者时,应当牺牲少数人的生命从而挽救多数人的性命;也可以对此展开反驳,指出生命是无价的,没有人有权利,也没有人有能力去比较五条命和一条命孰重孰轻。对于“不干涉为上”,可以指出选择不作为的方式意味着见死不救,并且是能救而不救,这种方案有些鸵鸟的味道;当然也可以对此表示赞同。此后,则应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或相似情境,思考我们自己会如何面对这些问题。最后总结全文,提醒自己或他人,对于道德问题不应该想当然,而是应认认真真地对待,并且借此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更好地应对这个世界上诸多的道德难题。
立意:
1.二者皆所欲,以责任为重。
2.两害相权取其轻。
3.牺牲无法避免,勇敢做出抉择。
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本题的阅读材料由《流浪地球2》的台词生发,强调“责任”的意义和重要性。在材料文段的表述中,流露出命题人鲜明的情感倾向和价值观念。因此,学生审题立意时要明确思路,紧扣“责任”进行写作。
首先“责任就是一种职责和任务”,此句明确了责任的具体内涵——职责和任务。在写作中尽量要让“责任”能够具体化,避免空洞的说理(叙述),联系现实真实的生活情景,对此发表议论。
其次“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危难情境”,此句表明了写作的前提——危难情境。并且题干材料对危难情境有明确的限制——“无论是大到国家、民族,还是小到个人、家庭”,学生在写作时思维要尽量展开,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因此,学生写作时思考应该建立在“危难情境”这一前提之下,在具体的情境中去思考责任,去阐述自己关于责任的认识和观点。
最后“我们因为责任而抉择,也因为抉择而负责”,这是总结句。围绕“抉择”与“责任”进行总结,既强调了人生抉择的重要性,更突出了责任在人一生中对我们人生抉择的重要影响。如果考生写作中能紧扣以上关键词句,能帮助其在写作中化虚为实,让写作既有较高的格调,又能有落地的效果。
本题要求写一篇演讲稿,具有明确的写作任务,写作构思时要注意演讲的身份和场合。结合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将“责任”这一话题化虚为实,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写作构思。切忌空洞,从高三学生的角度抒发真情实感。
写作时可以由《流浪地球2》台词“危难当前,唯有责任”直接引入话题,亮明观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阐述如何担当责任,可以按照个人、家庭、国家、民族,由小到大层进式论述。如全红婵最初选择跳水就是为了拯救贫困的家庭;四川地震时甘宇冒着生命危险逆行去关闭水库水闸;疫情期间无数白衣战士逆流而上,承担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维护国家稳定,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是国家的责任等。最后可以论述他们面对危难时的选择,他们对责任的承担对我们高三学子的影响,号召大家在锤炼本领的同时修养品行,面对危难做出正确抉择,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立意:
1.危难当前,唯有责任。
2.不惧危难,勇敢担责。
3.面对危难,做出正确抉择,担起时代责任。
4.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以王选《我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关于年轻人创业的语论,引出关于青年的写作话题。材料中,年轻人创业之所以会取得一些更大的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更有选择的勇气,愿意为了目标孤注一掷地拼搏和奋斗。而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能面临很多抉择,每一次重大的抉择都预示着一个人未来要走的路,面对抉择时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走上道路后的坚持和毅力,也最终造就了他们的成功。所以,本题写作话题并不仅仅在于创业本身,而是透过创业对于勇于竞争的肉体、勤奋务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决执着的顽强意志、艰辛创业的心理准备等多方面的质量要求,对祖国青年一代将要做出怎样的选择予以思考空间。
写作时,首先可以根据材料中王选对于创业青年的论述,指出青年对于社会进步和祖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然后借此论述,我们青年一代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个人的梦想:可以是突破常规、打破思维桎梏,寻找丰富多彩的人生活法;也可以是勇于拼搏、积极奋斗,不向命运认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我们在考虑自身的选择时,还要适当地思考——除了为自己而活,我们还能为家乡、为祖国做些什么。之所以要做这样的思考,是因为青年是中国最具生机的群体,假如他们失去了创新和奋斗的激动和愿望,而仅仅安于现状和守成,那么中华民族最终将失去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此,可再次回顾材料,并进一步指出:创业认识和创新肉体绝不只是希望创业的青年人所应思索的事情,即便是在其它岗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不该失去创新与奋斗之“心”。
立意:
1.青年敢想敢做,国家才有未来。
2.以拼搏的毅力创造人生的辉煌。
3.以青年之创新,领民族之复兴。
5.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叙事兼引语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何瑜娟放弃高收入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二是“新年献词"中关于“抉择”的论述。两部分由“抉择”绾结成一个整体,提示当代青年正确选择人生走向,明确人生奋斗目标,坚实走好人生旅程,努力实现人生价值。
写作任务是发掘材料的启示意义,依据材料写文章表达个人的感悟与思考。
结合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思考。一是为仁爱而抉择。仁爱是抉择的重要标准。仁者,爱人也。抉择为的是爱,是为自己、为亲人、为路人、为家与国的明天筹谋;爱贵在坚忍持久,重在矢志不渝的奉献。二是抉择即担当。抉择一旦敲定,就要开动脑筋,躬亲实践,奋力拼搏,努力达成目标。三是抉择应与时代同频共振。当代青年勤实践,不躺平,勇立时代潮头,与时代共奋进,擦亮人生底色。四是当代青年正确抉择,齐心协力,努力完成民族复兴大业。少年强则国强,国家的选择即当代青年的抉择,时代的方向即当代青年抉择的方向。当代青年,正确抉择,众志成城,强国富民,等等。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角度进行写作。这个作文题适合写成议论文,可以选择当代拼搏奋斗的青年典范为事例,结合现实对信仰进行阐述,这样适合写成并列式的结构。如果结合当今个别“躺平”或“佛系”的例子,也可以写成对比式。
立意:
1.抉择就是担当。
2.仁爱是抉择的标准。
3.抉择要与时代共振。
4.当代青年的抉择应是助力民族复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