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命可以永恒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生命可以永恒吗”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八课“探问生命”的内容之一。本课共两框,包括“生命可以永恒吗”、“敬畏生命”。本框题旨在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特性的理解,认识生命的传承和接续,激发对生命话题的探究兴趣,为“敬畏生命”的教学奠定基础。教学内容包括两目,第一目"生命有时尽",帮助学生感悟生命来之不易,生命是独特、不可逆和短暂等特点,理解生命有时尽。第二目"生命有接续",则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审视个人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关系,理解生命有接续,初步培养学生作为个体生命的“我”在人类生命接续中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祖国以及整个人类融为一体,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发展,初一学生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始探问"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能够理解生命的基本特性,具备一定的知识、心理基础。但初一学生的心理发展还处于一个半成熟的时期,并受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所限,他们对生命问题的理解不够全面,甚至会产生偏差。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如何坚守善待生命的底线,追生命的美好,对初中学生来说也是巨大的考验。因此,设计本课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将有助于初中学生正确审视个人生命与他人、社会和人类的关系,有助于初中学生科学理解生命的发展规律,培养他们感激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怀。教学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展示桑蚕文化融入古丝绸之路,引领学生思考自身对社会的奉献,激发学生对生命接续的全面认识,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健全人格:通过展示桑蚕的生长过程,了解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培养感激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责任意识:通过桑蚕奉献自身,吐丝为人的过程,了解生命的接续,明白生命接续的意义,积极担当生命接续的使命和责任。 道德修养:通过展示桑蚕短暂的一生,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短暂性等特点,树立正确的生命道德观念,从而培养正确的生命观。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命的特性 难点:生命有接续,个体生命在人类生命接续中要担当使命。教学方法 教法:问答法、活动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小组讨论法、活动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课导入 引入古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提问:有没有同学见过蚕?养过蚕? 可爱的蚕宝宝会一直存在吗?生命可以永恒吗? 思考并发言 通过引入学生生活中所熟悉的案例,开门见山以此导入本课主题。新课讲授 生命有时尽 环节一:破茧成蝶终有时——探生命之特性 1.“等待蜕变”(展示蚕宝宝生长过程) 桑蚕一生几经波折,经过4种状态,3个过程:从子到蚕,从蚕到蛹,从蛹到蛾。每一次的蜕变都需要厚积薄发,历经时间的考验,如果生长环境不佳,就会中途“夭折”。当蚕长到足够大时,它会吐丝,慢慢成一个茧,它在里面完成最后一次脱皮后就呆在那,不吃不喝,渐渐成为一个蛹。将近2个星期后,它便要从蛹中出来,有的蚕因出不来永远困在里面,而另一些蚕则出来了,成为了蚕蛾。它们再也吃不了东西,只能产下蚕卵后死去。 结合桑蚕的蜕变过程谈谈生命有何特点?你身边有过哪些生命“蒙难” ——生命来之不易 2.“各有特点”(展示图片) 虽然蚕宝宝都会历经蜕变,但是每个蚕宝宝都各有特点,他们体型短胖,长短不一,通常呈白色或淡黄色,有些品种也会出现淡绿色、淡褐色等... 师提问:这体现了生命的什么特点? ——生命是独特的。 3.“抽丝离别” 从子到蚕,从蚕到蛹,化蛹成蝶,直至死去,桑蚕在蜕变中获得新生,也在蜕变中黯然离去。 师提问:蝴蝶可以重新变成蚕蛹吗?生命的历程可以重来吗? ——生命是不可逆的 “白驹过隙” “蚕的一生经历四个阶段,但是只有50天左右” “人生不过区区三万天、地球的生命45亿年、中华民族的历史5000多年...” 师提问:这还体现了生命的哪个特点? ——生命是短暂的 5.“物亦有仁者,蚕功不可量。将身甘鼎镁,与世作衣裳”蚕的一生十分短暂,匆匆离别,但蚕蚕最终留下的是华丽的蚕丝和新的生命。 提问:既然死亡是每个生命的归宿,那么为什么还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 师生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它让我们感激生命的获得。我们要从容面对生命的不可预知,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奋斗和奉献之中。 学生思考,并积极发言 积极思考,踊跃发言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总结,从中认识生命的特性环节二:吐尽心中万缕丝——析生命有接续 1.请学生分享养蚕日记:蚕经历了破卵而出、蜕变成长、吐丝结茧、破茧成蝶、交配产卵,在生命的末期,蚕蛾开始交配产卵,雄蛾在产卵之后就会死去,而雌蛾要等到产完所有的卵才会慢慢死去。但蚕蛾留下的蚕卵又会孵化出新的蚕宝宝,迎来新生,不断繁衍,在变化中延续宝贵的生命。 提问:蚕蛾留下了蚕卵,蚕卵继续生长着,这意味着什么呢? 师生总结:在历史的长河中,蚕的一生十分短暂,但是留下的蚕卵可以继续延续生命。同样,虽然个人的生命很短暂,但正是一代又一代的个体生命实现了人类生命的接续。(身体生命) 2.展示蚕宝宝的动物小简历: 姓名:蚕宝宝 年龄:15天 属性:短胖、雪白、可爱 习性:爱吃桑叶,喜欢群居 特长:吐丝 ——“蚕是一种社交性昆虫,喜欢群居生活。在自然界中,蚕会在桑树上群居形成蚕茧,进行蛹化和羽化。此外,蚕还会通过释放信息素和振翅声等方式进行交流和社交互动。蚕适合在适宜的环境下进行群体养殖,群体养殖有利于蚕抵御外敌和自然灾害,以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和发育。” 师生总结:蚕宝宝通过群居可以规避一些生存的危险,每一个蚕宝宝都与其他的蚕宝宝紧密联系,组成一个共同体。同样,人也是社会性的,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我”的生命,还是“我们”的生命。 情景剧《蚕桑丝绸》:在很久很久以前,在江南的一户人家,他们世世代代以养蚕为生,家附近不远的田地有个大桑园,他们靠着这片桑园,养家糊口。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桑田采桑,除草翻土,为蚕宝宝喂叶除沙,日复一日,收获着辛勤劳作的果实......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种桑养蚕、缫丝纺绸的历史悠久。公元2世纪,商人们带着美丽的丝绸,走出了改变人类历史的"丝绸之路",中国蚕桑从此将中国与世界联系。古希腊、罗马人因此称中国为"丝国"。生生不息的桑蚕代表着源远流长的丝绸文化,桑蚕生命的接续也让丝绸之路绵延不断、通达八方,可以说桑蚕承载着古代人民劳动精神的积淀,传承着中华儿女兼济天下、天下为公的丝路精神。 师生总结:生命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身体的生命,还包括社会关系中的生命、精神信念上的生命;我们每个人都不仅仅是在身体上接续祖先的生命,也在精神上不断继承和创造人类的文明成果。 展示习总书记相关话语,并结合“勤奋如蚕,奉献如茧,执着如丝”也正是我们为人所追求的可贵品质。 师生总结: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总能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 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并积极发言 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代表饰演话剧,体会思考 请小小科普员为大家科普一下蚕宝宝群居的习性 通过对桑蚕生命轮回的分析,引起学生思考,个体生命有哪些接续关系? 以情景剧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现蚕精神延续的过程,带动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从而理解精神接续的含义巩固提高 提问: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担当自己的使命呢? 学生思考并发言 启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需落实的点点滴滴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生命的接续,不仅仅有身体生命的接续,还有精神生命的接续。在人类生命的接续中,我们要为自己的生命找到一个位置,担当一份使命。将自己的生命与家庭、与祖国、与整个人类融为一体,增强生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课后绘制一份生命谱系图,展示你的家族成员、家风美德等内容。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