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表格式)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表格式) 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授课人 ]
课 型 新授[] 班班通使用 是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识与技能 1.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和动手实践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学生经过过观察、讨论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3.学生能利用本节所学分析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动手实践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方式。 2.学生通过本节课的探究活动,初步掌握基本观察能力和分析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 2.学生通过探究活动使学习充满乐趣和积极性,并且能用所学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
教材分析 重 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难 点 声波概念的建立。
教 学 方 法 实验、讨论、归纳
教 具 准 备 音叉、橡皮筋、纸盒、橡皮筋、学生用直尺。
教学过程
导入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优美的音乐、瀑布声、动物鸣叫声、汽车鸣笛声等课前收集的各种声音。引出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相关知识。 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这些声音又是怎样传播的呢?今天我们一起就来学习《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新 授 讲授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演示实验: (观察图2.1-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动手体验:将手放在喉咙位置,感觉说话和不说话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3、演示实验:把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观察钢尺的变化。 4、观察发声的音叉,它是否振动,如何看出? 边演示实验边提示学生自习观察,思考:为什么音叉会响?用手握住音叉,声音为什么就停止了? 我们用转换法把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间接表现出来。 思考、讨论问题 这些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当振动停止时,发声也停止。 看图片,试一试:这些发声现象是怎样发声的? (
蜜蜂嗡嗡响
吹笛子
弹吉它
敲鼓
流水声
) 拓展知识 声音的记录方法: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振动规律去振动,就会发出和原来相同的声音,记录声音的方法有早期的机械唱片、现代的磁带和激光唱盘等。 二、声音的传播 演示实验 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表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 学生实验 你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你能听到敲击声吗? 此时的声音是由什么物体传播的? 两个学生合作,一个学生轻敲桌面或抓桌子,另一个学生把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感受听到的声音。 结论:固体可以传声 演示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想想议议】:逐渐抽气,声音由大到小变化,若玻璃罩内的空气全部抽尽,罩内变成真空,你还能听到铃声吗? 【实验结论】: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太空中宇航员如何交流?能否直接通话? 结论: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 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是一种看不见的物质,声音在空气中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 自学教材P29第二段。 类比法 鼓面的振动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转播,这与水波的传播类似。 声音在所有介质中都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练习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 ________ ,人耳能听到的鼓声,是由_________的振动而产生,停止敲击后立即用手轻触鼓面发现它在_______,按住鼓面则_______发声.  2.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中的发声体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3.遇到大风的天气,路旁架设的电线会嗡嗡地响,这种声音是由于电线 _______而产生的。 4.下列乐器中依靠固体振动发声的是( )
A.大号 B.笛子 C.钢琴 D.唢呐 5.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会被吓走,这说明( )
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 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
C.水不能传播声音 D.声音在任何条件下都能传播 我的收获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已经发出的声音仍能在介质中继续传播。 2、传声的介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在介质中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物理研究方法:转换法、类比法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二、 声音的传播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进行传播。
作业布置
教学反思 一、 教案中的“得意”之处 1. 整个教案设计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对物理知识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展现了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生活中常见的实例入手,例如音乐声、海浪声、各种动物的鸣叫声入手,导入新课,学生感觉到所学的知识就是自己生活中活生生的情景,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充满了兴趣。 2. 本节教案所有结论的得出均由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或自己动手实验总结得出。通过观察音叉的发声等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通过玻璃罩中的闹铃声随着空气的减少而变弱而得出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等结论。 二、 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1.刚刚接触物理知识的初中生对于物理实验的把握不好,不会进行正确的设计,这点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指点。不知道观察的重点在哪里,在实验结论的总结中也存在用词不当、语序不合理等现象。 2.演示实验的课堂秩序还比较好,但是学生自己动手实验的时候课堂秩序就需要多控制一下,学生两人一组进行实验(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时,有的学生用特别大的力敲击桌面,甚至在实验结束之后还在不停地敲击,影响到正常的上课,这些都需要老师多用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养也是物理课堂中比较重要的内容。 3.结论的应用不好,学生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动手实验,小组讨论,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论,但是不会应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这需要在课堂检测环节,教师多巡视、指导、予以必要的讲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