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古诗词诵读《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李凭箜篌引》同步练习
一、选择类
1.下列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凭箜篌引》以惊人的想象贯串神仙世界和人间世界,并把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体验熔铸于一炉,营造出一种神出鬼没、石破天惊的独特意境。
B.《书愤》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前半感叹时不再来,壮志难酬,后半叙述早年决心收复失地的壮志雄心。
C.《燕歌行》写了一场边关战事。格调雄健激越,慷慨悲壮,节奏起伏跌宕,张弛有度。
D.《锦瑟》这首诗历来有多样的解释。可以这样解读:锦瑟本有五十弦却说“无端”,流露了诗人心底的嗔怨。这一嗔怨,关联着他对青春年华的怀想。
2.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离骚》是一首自叙性抒情长诗,成功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表现出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影响深远。
B.乐府诗是中国古代乐府官署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入乐的歌诗,也包括后世文人的创作。《孔雀东南飞》汉代乐府民歌中的长篇叙事诗,它与北朝民歌《木兰诗》并成为“乐府双璧”。
C.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歌体裁,是唐朝形成的一种诗歌体裁。杜甫的《蜀相》、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李商隐的《锦瑟》都是近体诗的优秀作品。
D.词是诗歌的一种,本是为配乐歌唱而写成的歌词。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根据创作风格的不同,分为婉约和豪放两大流派。
二、情景默写
3.在横线处填上正确的语句。
(1)贾谊《过秦论》中,“ , ”两句运用夸张手法描写了六国逃亡败兵被追杀后的惨烈景象。
(2)高适《燕歌行》中,“ , ”两句描写出了边塞的广漠、苍凉、壮美,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异曲同工。
(3)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被推许为“草写声音至文”,其中“ , ”两句分别以声写声、以形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和优美动听。
(4)屈原为民生担忧,虽九死其犹未悔。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亦言只要自己的著作能够传遍天下,那么“ , ”也不后悔。
(5)《礼记·礼运》,“ , ”两句旨在说明理想社会要能够推举贤能,讲求诚信,崇尚和睦。
(6)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来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用日月作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箜篌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弹奏方式多以竹片拨奏或击奏,音域宽广,音色柔美清澈,表现力强。在古代,箜篌除了用于宫廷雅乐之外,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曾叙“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唐代诗歌中也多次写到箜篌,如“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等,汉代时曾将箜篌作为“华夏正声”代表载入《清商乐》。
关于箜篌的起源,在学术界曾存在一些争议。《汉书·郊祀志》记载“(武)帝禁不止……作二十五弦及箜篌琴瑟自此起”,唐代《通典》中记有“汉武帝使乐人侯调所作……今按其形,似瑟而小,七弦,用拨弹之如琵琶也”。但是由于古代史书经过多年的洗礼,不可避免有后来者在编纂中借鉴抄袭古籍,所以史料记载中也不乏有自相矛盾的情况。汉代刘熙载在其所著《释名·释乐器》中曾说:“箜篌,师延所作。”师延,相传是上古黄帝或夏商时期的乐师。与之相应的是北宋《太平寰宇记》中的记载:“箜篌城,在(中牟)县东南二十里,昔师延在此造箜,以悦灵公。”这里说的灵公,为卫灵公(前540—前493年)。《太平寰宇记》是北宋初年宋太宗组织撰写的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中国地理总志,史料价值很高。这部书把“箜篌城”定位在“(中牟)县东南20里”处,应该是有其依据的。另据《中牟县地名志》记载:“(现古城村)古称箜篌城,秦代名曲遇聚,汉高祖大战秦将杨熊于此,明称邢铁寨,清名古城村,简称古城。”
经实地考察,现在中牟县东南20华里处韩寺镇的确有座古城,现在名字叫古城村。如今的古城村,是一个拥有3000多口人的大村。村后有堤里小清河环绕,桥头立有“古城桥”石碑。这个村,距黄帝故里新郑市区25公里,距古都开封城区26公里,古代曾为京畿之地。这一带农民翻地打井,经常挖到古墓、拾到箭头等古物。1984年文物普查时,出土了板瓦、筒瓦、铜箭头、铜镜、铜带扣、五铢钱及平首币等战国和汉代时期的文物,为研究箜篌城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中牟县地名工作者肖自才认为,文献记载“昔师延居此造箜篌”,“居”字更加真实地记载了师延的祖籍身份。也就是说,师延可能是以制造箜篌而得名的“箜篌城”中人。郑州大学副教授陈隆文认为,今中牟县韩寺镇古城村一带,上古时期是圃田泽、萑苻泽相拥的一片高地,木秀竹茂,环境怡人;且离古都新郑、商都郑州很近,有为宫廷制造箜篌等各种乐器、排练歌舞的先天条件。如果这样的推断成立,那么,师延造箜篌的“箜篌城”,就在今中牟的古城村。“师延”及师姓的祖居地,也应在中牟县韩寺镇的古城村一带。现在的箜篌城遗址,是在偌大的平原上独矗的一座高土墙,古城村村民称之为“老城头”。与老城头相关的“箜篌城和师延”及殷纣王的传说故事,在中牟县韩寺镇、官渡镇等地广为流传,对研究古城村的历史变迁及箜篌的生产制造等均具有参考价值。
箜篌在隋唐时达到鼎盛,但由于其逐渐被划归宫廷雅乐,发展受到限制,再加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人们认为箜篌乃“乱世之因”。随着市井文化的盛行,箜篌逐渐被古琴和古筝所代替,后世的人们只能在一些古老的壁画和浮雕上看到箜篌的模样。
(摘编自《中牟融媒号》)
材料二: 2018年3月20日零时,中牟县人文路跨贾鲁河大桥正式通车。此桥创意命名为“箜篌览胜”,桥型方案源自凤首箜篌,是中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的见证。桥塔采用弯月立面,配以凤首造型,箜篌框架的婉转弧线,柔美优雅而有力,拉索阵列简洁而富有韵律,宛若琴弦。
千年古乐城,而今再发声。
2019年8月5日,20多年来致力于重塑唐箜篌的香港音乐人黄祎琦、许碧兰夫妇慕名来到中牟,专程参观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中牟县首个集文物保护与展示、旅游休闲、文化教育、文艺演出、主题宣传为一体的多功能遗址生态文化公园。它将文物本体保护与中国箜篌文化发祥地、传承地相结合,展示了中牟历史文化的一个侧面。
如今,箜篌城遗址已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箜篌城的传说被列入郑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箜篌音乐也被列入了中牟县县级非遗名录加以保护,箜篌文化的复兴已经走上了康庄大道。其中,以郭晓山为代表的传承群体搜集整理相关资料,编辑整理出《箜篌城的传说》《从箜篌城到曲遇聚》等作品被广泛宣讲传播。近几年来,政府及文旅单位通过“寻找中牟箜篌传承人”活动,建立起了箜篌公益培训基地,组织箜篌音乐培训百余人,各类演出、赛事20余场。团队两次参加中国(郑州)国际旅游城市市长论坛,向中外嘉宾展示箜篌演奏,获得国际友人的高度赞扬。为了推动箜篌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政府也在积极谋求中国箜篌文化艺术节、世界箜篌博物馆、中国箜篌学院在中牟的落地,既响应国家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也为中牟全域旅游发展“添魂”。
传统文化延绵千年,箜篌古韵绕梁不断。要让箜篌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使之成为一张靓丽的中牟名片,走出河南,走向世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摘编自《文化中牟》)
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书 郊祀志》和唐代《通典》中关于箜篌起源的记载一致,都认为箜篌乃汉武帝时期兴起的。
B.《太平寰宇记》是宋太宗组织撰写的地理类史书,其中关于箜篌城的记载有很大的可信度。
C.东古城遗址生态文化公园是中牟县第一个集文化、历史、音乐、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园。
D.中国箜篌文化艺术节、世界箜篌博物馆等落地中牟,是政府助力区域文旅发展的积极举措。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古诗词《孔雀东南飞》“十五弹箜篌”看,箜篌到东汉时期,或成为书香门第中青少年艺术技能和文化素养的标志。
B.古代史书曾有“借鉴抄袭古籍”的情况,如果史料记载中出现自相矛盾时,成书年代在前的可信度更高。
C.像“古城村”这样的的地名是最好的历史记忆,说明当地有悠久的地域文化以及厚重的历史沉淀。
D.为传承箜篌文化,有关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要将箜篌请出神秘的艺术殿堂,使之走近人民大众,仍然任重道远。
6.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解释“衰落原因”的一项是( )
A.唐代顾况的《李供奉弹箜篌歌》中记载“在外不曾辄教人,内里声声不遣出。”可以看出箜篌到唐代已被沦为皇室的专宠。
B.唐代段安节《乐府录》中记载:“箜篌乃郑、卫之音,以其亡国之声,故号空国之侯。”箜篌因此曾遭到士大夫们的抵制。
C.从《清明上河图》《十二钗图》等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北宋结束了长期战乱,市井文化逐渐繁荣,当时作为雅乐的和者盖寡。
D.《韩非子》中记载:“昔者,卫灵公将之晋,至濮水之上,令坐师旷之旁,援琴鼓之。”此处的“琴”和箜篌是不同的两种乐器。
7.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的发源地在中牟?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
8.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与弘扬家乡优秀传统文化?中牟县文旅单位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请你结合文本提出你的建议,积极参与家乡的文化建设。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学士之于六艺,射能弧矢之事实,又当善其揖让之节。御能车马之事矣,又当善其驱驰之节。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数非能布策而已,又当知其用而各足其法。而五礼之威仪至于三千,六乐文节文,可谓微且多矣。噫何其烦且劳如是然古之学者必能此亦可谓难矣。
然习其射御于礼,其干戈于乐,则少于学,长于朝,其于武备固修矣。其于家有塾,于党有庠,于乡有序,于国有学,于教有师,于视听言动有其容,于衣冠饮食有其度,几杖有铭,盘杆有戒。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有《雅》《颂》之乐。而非其故,琴瑟未尝去于前也。盖其出入进退,俯仰左右,接于耳目,达于其心者,所以养之至如此其详且密也。
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昔舜命夔典乐,教胄子,曰:“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故和鸾、佩玉、《雅》《颂》琴瑟之音,非其故不去于前,岂虚也哉!
(选自曾巩《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有删改)
材料二
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
9.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噫A何其烦B且劳C如是D然古之学者E必能此F亦可谓G难矣
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相同。
B.和鸾,古代车上的铃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轭首或车架上称“鸾”。
C.受宫声数引,“引”是数量单位,与《李凭箜篌引》中的“引”意思不相同。
D.“宫、商、角、徵、羽”,是我国五声音调中五个不同音的名称。
1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注重多方交融,学习过程烦杂且操劳,因此古代求学的人认为,要做到六艺兼修是非常艰难的。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闲居时都有音乐相伴。
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认为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够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论述可谓精彩。
D.材料二中,欧阳修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感。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盖乐者,所以感人之心而使之化,故曰“成于《乐》”。
(2)既而学琴于友人,受宫声数引,久而乐之,不知其疾之在体也。
13.两篇文章都谈到了音乐对人的影响,两人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楚州韦中丞箜篌
[唐]张祜
千重钩锁撼金铃,万颗真珠泻玉瓶。
恰值满堂人欲醉,甲光①才触一时醒。
大暑水阁听晋卿家昭华②吹笛
[宋]黄庭坚
蕲竹③能吟水底龙,玉人应在月明中。
何时为洗秋空热,散作霜天落叶风?
[注]①甲光,银甲光芒。银甲,银制指甲,亦名义甲,弹弦乐器时套于指上者。②昭华,驸马王选(字晋卿)家的侍女。③蕲竹,湖北蕲春县特产,用以制作竹笛箫管,音质清幽明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诗以描摹乐器开篇,写箜篌弦丝钩锁连结,与《李凭箜篌引》的开篇异曲同工。
B.黄诗前两句用语颇为新奇,将听笛时的体验与对乐器和演奏者的想象融为一体。
C.黄诗末两句写希望笛声能化作清凉的风洗去闷热,暗示了笛声营造的清凉氛围。
D.张诗将音乐写出了金玉满堂之感,情韵丰腴,与《李凭箜篌引》的音乐风格一致。
15.请简要赏析《楚州韦中丞箜篌》描写音乐的手法。
六、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文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最近引发_______。在这部片子里,英国历史学家追随杜甫当年的脚步,重走杜甫走过的路,请英国戏剧家用“莎士比亚腔”朗诵杜甫的诗作,与中外学者对话,和中国老百姓交流,在日新月异的中国寻找“杜甫”的影子。这位西方探访者将杜甫与西方最伟大的文学家并列,并发出感慨:“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我们远去,寻旅者却_______可以在中国找到传统文化的价值。”
是啊,在中国提到杜甫,人们总是_______。“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三岁小孩就能吟诵;他的律诗_______,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他的笔下有“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沉郁顿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人间疾苦,“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忧国忧民……(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的诗就像一棵扎根大地、枝繁叶茂的大树,一代代中国人从中汲取营养,从文学到人生再到家国。
1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争议 仍然 心照不宣 浑然一体
B.热议 仍然 心领神会 浑然天成
C.热议 总是 心照不宣 浑然一体
D.争议 总是 心领神会 浑然天成
17.在选文中括号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有着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没有拘于一己之悲欢
B.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没有拘于一己之悲欢,他有着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
C.尽管一生颠沛流离,甚至九死一生,但他没有拘于一己之悲欢,他有着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
D.他尽管九死一生,甚至颠沛流离,但他有着根植于心的善良和悲悯,没有拘于一己之悲欢
18.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学常识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李白是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分别继承了《诗经》《楚辞》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浪漫主义传统。
B.莎士比亚、易卜生、老舍、曹禺都是伟大的剧作家,代表作分别是《哈姆雷特》《玩偶之家》《茶馆》《雷雨》。
C.律诗,属于近体诗范畴;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比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D.所谓诗歌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比如,李白的诗雄奇奔放,李商隐的诗典丽精工。
七、小阅读-课内
1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凭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首句开门见山,以“吴丝”“蜀桐”突出箜篌构造精良、工艺精湛,借此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娴熟。
B.前四句先写琴、声,再写人,时间和地点一前一后穿插其中。这样突出了乐声,有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C.“梦入”两句,用“老”和“瘦”突出羸弱乏力的鱼龙竟伴着音乐腾跃起舞,形象地写出了音乐的神奇魅力。
D.诗人通过对乐声及其效果的摹绘和自我感受的直接描述,既表达了对李凭技艺的赞赏,也寄托了自己的情思。
参考答案:
1.B
2.C
3. 伏尸百万 流血漂橹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则)仆偿前辱之责 虽万被戮 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 蝉蜕于浊秽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4.D 5.B 6.D 7.①史书及县志的记载互为印证;②实地考察,文物佐证;③专家基于文献基础上的合理推断;④当地的传说故事可做参考。 8.①整理研究。培养专业团队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丰富传统文化内涵。②宣传普及。组织公益讲座,开展各种活动吸引更多人参与,利用现代传媒加大宣传力度,使优秀传统文化日常化、平民化。③转化创新。结合新的时代条件,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9.ADF 10.C 11.A 12.(1)因为音乐可以用来感化人心,从而使人得到教化,所以说“最终由《乐》的陶冶成就美德”。
(2)不久,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几支乐曲,时间一长感到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 13.①曾巩所谈音乐是礼乐,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曾巩的文章侧重从思想教化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②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因此他侧重从生活感受的角度来谈音乐对人的影响。
14.D 15.①前二句以比喻、拟声(以声摹声)的手法,正面描写箜篌之声如金铃摇动,如珍珠落玉瓶,清脆圆润美妙动人。(把第二句解说为“通感”手法,且分析合理亦可)②后两句从听众感受来侧面写音乐:弹奏着的银甲一触碰琴弦,满堂将醉未醉的人就清醒了,这一细微的变化体现了音乐的魅力。
16.B 17.C 18.C
19.D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