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2《离骚(节选)》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对《离骚(节选)》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汨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A.前八句是说自己有高贵的出身、降生的奇瑞和美好的名字。B.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的“骚体诗”,产生了特殊的语言节奏美。C.“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是抒情主人公对自我的劝勉。D.始终表现出自我价值的发现的担当精神,体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2.下列选项中有关课文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离骚》节选,作品表现了诗人崇仰真理、矢志报国的高尚品格,同时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思想同楚国黑暗政治之间的矛盾。B.《无衣》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怒与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作战的痛苦。C.李白在《蜀道难》中,从蚕丛说到五丁开山,由六龙回日写到子规夜啼,天马行空般地驰骋想象,创造出博大浩渺的艺术境界,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D.晏殊《蝶恋花》以秋天为背景,意境深远,笔力豪放飘逸,广远中有蕴涵,很好地表达了离愁别恨的主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竞周容以为度 ②集芙蓉以为裳B.①哀民生之多艰 ②高余冠之岌岌兮C.①夫孰异道而相安 ②偭规矩而改错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怨灵修之浩荡兮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长太息以掩涕兮C.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忍尤而攘诟D.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驰椒丘且焉止息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恐美人之迟暮B.乘骐骥以驰骋兮C.惟草木之零落兮D.恐年岁之不吾与二、情景默写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古人都非常关注学习。孔子通过“ , ”(《论语·学而》)提出了“好学”的表现,荀子从学习的意义、作用及方法、态度等角度论述了学习不能停止。(2)《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离骚(节选)》中“ , ”两句可作为例证。(3)李白在《把酒问月》中有“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之慨,在他之前,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也有“ , ”之言,这“同曲”之思或可印证王羲之“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之说。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在唐以前的古代文学中,以忧患感为基调的作品是很多的。这些作品大致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所体现的主要是对于自己及亲友的命运而引起的忧患感,如宋玉《九辩》。第二类则是内涵更为深广的忧世之作,例如《诗经》中的《载驰·正月》。这后一种倾向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文学中最优秀的传统之一,其代表人物是屈原。屈原的作品,无一例外地蒙着一层浓重的忧患情调。关于《离骚》,诚如司马迁所云,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关于《九章》,从首章《惜诵》“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到末章《悲回风》“悲回风之摇蕙兮,心冤结而内伤”,忧患之感与《离骚》完全相同。屈赋对读者的强烈感染力主要来自它所蕴涵的忧患感,这种忧患感当然包含着诗人“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痛苦,“美人迟暮”的惆怅,但是更重要的则是诗人对于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危机感:“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那么,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是不是已经岌岌可危了呢?据史书记载,它当时还是一个“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的强国。在屈原生前,楚国虽然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几次失利,但并未濒于灭亡的危险。屈原作品中那种仿佛大难已经迫于眉睫的气氛,与其说是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实际形势,倒不如说是反映了诗人心中基于对现实的预感而产生的忧患意识,而这种预感和忧患意识正来源于诗人对于国家和人民的强烈的责任感。屈原曾经被楚怀王委以重任,但是他不久就受到一连串的诬陷、疏远、放逐。在那个辩士四处奔走、朝秦暮楚的时代,屈原却情愿在“乃猿狖之所居”的流放地行吟泽畔,仍然以“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毅精神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时时刻刻把国家、人民的命运放在心上,仍然强烈地感到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甚至当他要想以身殉国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政治,并以古代的贤臣作为自己的榜样:“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虽然屈原的忧世预言与历史的实际进程相符合的程度不一致,但是,他怀着对国家、人民的命运的巨大关切,具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这种对于历史演变的深刻预感和忧患感是难以为常人所理解的,所以屈原的忠谏始终不被楚王采纳。这样,他在当时就处于一种非常孤独的境地。屈原反复悲叹:“国无人莫我知兮”“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这种深沉的孤独感主要是由于拳拳忠忱和侃侃说言不为朝廷所接受。只有对国家、人民的命运怀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事业、理想的正义性怀有强烈的自信心,才能产生足以抗拒这种孤独感的精神力量。(摘编自程千帆 莫砺锋《忧患感和责任感》)材料二:《离骚》全诗可分为三段:正文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乱》曰”是全诗的尾声与总结。从“帝高阳之苗裔兮”至“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部分,是写“骚”,写“忧”,写诗人现实政治生活中的斗争、矛盾、幽愤和痛苦。在前半部分中,诗人抒写着“灵修浩荡”“皇舆败绩”“众女谣诼”“芳泽杂糅”的政治乱象,又强烈地感受到“草木零落”“美人迟暮”的人生忧愁。政治斗争的严重挫败,现实与理想的悬殊背离,给屈原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深巨的忧愤。他抑止不住满腔的愤懑,反复诉说着自己无比失望、孤独、幽怨、狐疑的情绪,重重的忧郁、怨望、苦闷、彷徨,重重地压在心头。前半部分的基本内容和感情基调,就是一个“骚”字,就是司马迁所说的“忧愁幽思”。那么,出路在哪里?诗人将如何“离”开这无边的“忧”愁?于是,便进入了后半部的描写——从“女媭之婵媛兮”至“蜷局顾而不行”为后半部分。诗人紧承前半之“骚”之“忧”而写“离”,写为“离”开忧愁、解脱痛苦“上下求索”的不懈奋斗,写为实现“美政”理想而“求帝”“求女”的幻想经历。当黑白颠倒、是非不分的现实世界“无路可走”之时,矢志不渝的诗人将他不屈的目光、深邃的思绪,投向了幻想的天际。诗人不顾“女媭”的劝说,否定明哲保身的逃避,而满怀虔诚的期冀,踏上上下求索的征程。但是“求帝”“求女”的不遇,不仅宣告了实现“美政”理想的无望,同时也宣告了“离骚”的失败。欲“离骚”而“骚”难“离”,忧患犹在,痛苦依然。接下去,诗人又幻想着向灵氛、巫咸求助,灵氛、巫咸劝诗人去国远游,而诗人准备离去之时,远远地望见了故国的大地,“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自己根本无法离开生长于斯的旧乡故土!一篇《离骚》之诗,本为“离骚”而设,却历尽千回百折,数经心力交瘁,仍然是“骚”而未“离”,“忧”而未“解”。长达二千五百言的正文已经结束了,但此时的主人公,“骚”仍未“离”。茫茫环宇,何处是归程?“《乱》曰”部分总结全诗,点明主题:“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乱》曰”五句呼应诗题,点明了全诗“离骚”的基本线索:“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是“骚”,“又何怀乎故都”是“离”;“既莫足与为美政兮”是“骚”,“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离”。既不能去,又不能忍,这样就把矛盾推向高峰,“死”的问题便被尖锐地提出来了。《乱》的“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最终表明要追随殷代贤臣彭咸而投水而死。“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是终极意义上的“离骚”,是全部忧怨、痛苦的最高形式的解脱。(摘编自何新文 彭安湘《离去现实忧患、解脱生命痛苦》)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文学中蕴含忧患感的作品占比很高,反映了古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B.司马迁对屈原的创作有着洞见,他指出屈原因忧愁而进行创作,忧患感是其作品的情感主线。C.屈原仰慕先贤彭咸,效仿他通过投水自尽的方式来劝谏君主改过,这是他强烈责任感的表现。D.《离骚》的后半部分侧重写“离”,诗人通过“求帝”“求女”来摆脱忧患,但这些努力最终都失败了。8.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期,辩士游说各国,对国家没有忠诚的意识,但屈原与之不同,始终不愿离开楚国。B.屈原在作品中流露出的忧患感,不是因自身命运而引起的,而是因对楚国未来形势的担忧而生的。C.屈原因不被理解而孤独,但他不惧怕孤独,因为他的责任感和自信心给予了他强大的精神力量。D.材料二将“离骚”的“离”理解为“远离”之意,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对《离骚》内容主旨的论述。9.下列选项,与材料一观点最接近的一项是( )A.班固《离骚序》评屈原“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B.颜之推《颜氏家训》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C.李白《江上吟》评“屈平词赋悬日月”。D.朱熹《楚辞集注》:“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10.根据材料二的划分标准,教材中《〈离骚〉(节选)》第3段属于《离骚》的哪一部分?该段主要书写的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请结合材料二并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请简要说明。11.材料二认为《离骚》是屈原在寻求“离去现实忧患”,这是否表明屈原缺乏责任感?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群而不党义鲁论《卫灵》篇“群而不党”,集注“和以处众而不阿比”,君子处众之道,诚如是矣。《论语》曰:“诗可以群。”曰:“鸟兽不可与同群。”此“群”之义近公也。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曰:“君子不党。”此“党”之义近私也。公则为和为周,在朝可以收同寅协恭之美,在野可以释矜世骇俗之嫌。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公私之间、群党之义判然矣。君子之群而不党之由于器识学问亦昭然矣。由是以推,王导纵恶于王敦,蔡邕铭恩于董卓,党矣而无所为群。贾生羞伍夫绛侯,屈原被谗于靳尚,不党而亦不能群。所谓群而不党者,必如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诸君子,以集思广益而渊然,以黜邪崇正而毅然,以激浊扬清而霭然,盖无其量者,不能群群矣。而识不足以自固,则又不能不党,此其大较也。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如唐之牛李、宋之洛蜀朔、明之东林,虽不可以一概论,然小人之所以倾陷正士者,无所不至。而不能以群化党,使合乎人心之正、天理之公,诸君子亦与有责焉。以为群,则君子与君子宜无不同,何以洛蜀朔之显分门户?以为不党,则聚徒讲学,何必以诋讥朝政为能。非器识学问之兼至者,盖不足以语此矣。后之君子果以释党为心而不以树党为事则进而正色立朝退而杜门养晦。其在《礼》曰:“君子敬业乐群。”此君子之群也。其在《书》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不党之君子所普为治也。否则意气未化,而声气助之,至欲合群力为君国抗,此则天下之乱也。(节选自《赵佩茳集》,有删改)1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后之君子A果以释党B为心C而D不以树党为事E则进F而正色G立朝H退而杜门养晦13.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昭,指光明的,与《离骚(节选)》中“唯昭质其犹未亏”的“昭”词义相同。B.纵,指放纵、任由,与《扬州慢(淮左名都)》中“纵豆蔻词工”的“纵”词义不同。C.邪,用作名词,与《师说》中“圣益圣,愚益愚”的第一个“愚”字用法相同。D.王道,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孟子在《齐桓晋文之事》中有对“王道”的相关描述。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章开头引经据典,分析“群”“党”的不同内涵,阐明了集体与个人、群与党之间有明显的区别。B.作者认为,王导、蔡邕党而不群,贾生、靳尚不党不群,是因为他们不是器量见识与才学兼备的人。C.作者认为唐代的牛李党争,宋代洛、蜀、朔三党分立以及明代东林党等,都存在小人用卑劣的手段构陷排挤正直之士的情况。D.作者认为像诸葛孔明、陆敬舆、范仲淹等人群而不党,真正达到了《礼记》和《尚书》中所提出的“君子之群”的境界。1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私则为流为比,有其材则凭城据社而堪虞,无其遇则逐末随波而不恤。(2)自此义不明,朝廷无以收群策群力之效,而朋党之祸遂为世诟病。16.历史上的朋党之祸值得后人警惕,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党而不群”的危害。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屈原《离骚》(节选),完成各题。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吾”注重修养品性,因而有美好的品质,喜欢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于身旁。B.五到八句写“余”惟恐抓不住飞逝的时光塑造美好的心灵,早晨在大坡上采集木兰,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C.最后四句希望君王趁着壮年抛弃恶习,改变原有政治法度,若君王乘上骏马驰骋,“我”愿意在前面做向导。D.诗歌中表达了尽管时光轮转、年华易逝,但作者仍不懈追求美好高洁的品格,并希望能够辅佐君王的愿望。18.诗歌采用了哪些写作技巧?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六、语言表达19.按照要求,把下面的三句话改成一句话。可适当增减词语,但要保留原有信息。①《离骚》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②屈原是《离骚》的作者。③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在《离骚》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以“《离骚》”为主语开头:(2)以“屈原”为主语开头:参考答案:1.C2.A3.A4.A5.A6.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就有道而正焉 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7.D 8.B 9.D 10.第一问:该段属于《离骚》的前半部分。第二问:该段写屈原品行高洁,坚守正道,尽忠尽职,而遭到群臣排挤、君主疏离的情况,抒发了他的失望、忧伤、孤独、愤懑的情绪,以及他刚正不阿、保持清白节操的坚定意志。 11.①屈原寻求“离去现实忧患”,并不是他缺乏责任感的表现,反而是他对国家强烈责任感的表现。②在《离骚》前半部分描绘了楚国的政治乱象,正是由于屈原对国家有着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乱象才引起屈原的忧愁。③《离骚》下半部分写屈原努力寻求“离去现实忧患”的办法,也就是实现“美政”,这是屈原为改变楚国的努力,正表现出了屈原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④在“《乱》曰”部分,屈原“离”忧而不得,却仍挂怀国家政治,要以古代贤臣为榜样,投水而死,这也是其责任感的体现。12.CEH 13.A 14.B 15.(1)(强调)个人就是放纵无度,就是依附勾结,有才能的人就拉帮结社让人忧虑,没有机遇的人就追求不重要之物、随波逐流而毫无顾忌。(2)自从这个道理不彰明之后,朝廷没有办法收到聚拢众人、共同策划、一起出力的成效,于是结党营私导致的灾难就被后世批评指责。 16.①倾力迫害正直之士,使人心之正、天理之公沦丧;②利用党派的力量与朝廷对抗,弃国家利益于不顾,导致天下大乱。17.A 18.①比喻。用香草比喻美好的品德和人格。②象征。“美人”可以指自己,也可以指君王,亦可以象征美好的理想。③借景抒情。借日月交迭,春秋更替,黄叶飘零,表达时光易逝、时不我待的迟暮之感。④反问。反诘君王,加强肯定语气,情感强烈。19.(1)《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首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的诗歌。(2)屈原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并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骚体”诗歌形式的《离骚》的作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