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1《望海潮》同步练习一、情景默写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归有光居住于项脊轩,常常悲喜参半:喜的是明月照轩,桂影斑驳移动,颇感“ ”;悲的是看到遗迹,睹物思人,如同昨日,令人“ ”。(2)文人笔下的箫的形象,可以是《赤壁赋》中的“如泣如诉”,也可以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 ”,柳永《望海潮》中的“ ”。(3)何以解忧?曹操说有杜康,李白说访名山,陶渊明则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 ”两句作出了回答:用亲情、音乐、书籍消愁得乐。二、选择题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B.卷起千堆雪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D.连峰去天不盈尺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天堑(qiàn) 堤沙(dī) 千骑(qí) 都门(dōu)B.凝噎(yē) 暮霭(ǎi) 老叟(sōu) 罗绮(qǐ)C.重湖(chóng) 叠 (yǎn) 嬉嬉(xī) 骤雨(zhòu)D.箫鼓(xiāo) 珠玑(jī) 参差(cān) 羌管(qiāng)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而“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中国古代诗人有名句“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岑参),“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李白),“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朗待我归”(钱起)。这些诗人已彻底改变了看待事物的普通方式,在他们眼中,普通的竹子已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竹子在诗人的“心理距离”的作用下,已进入了艺术世界,获得了美的意味。审美体验中的“心理距离”是存在内在矛盾的。一方面,艺术作品能否感动我们,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与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成正比。另一方面,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愈是贴近,我们就愈容易把作品的艺术世界与自身的生活经历混为一谈,也就愈容易从艺术世界退回到自身经历的现实世界。上述两条规律似乎是不相容的,所以称为“距离的内在矛盾”。对于这个矛盾,美国美学家、心理学家爱德华·布洛提出,“无论是在艺术欣赏的领域,还是在艺术生产中,最受欢迎的境界乃是把距高最大限度的缩小,而又不至于使其消失的境界”。这种“不即不离”的境界之所以是理想的艺术境界,在于它对“距离的内在矛盾”作了妥当的安排:它既不使因距离过远而无法理解,也不使因距离消失而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这样,就使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之际,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就艺术创作而言,“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当然,在审美体验中,能不能获得“不即不离”的距离,审美主体的思想文化修养至关重要。对思想文化极其低下的审美主体而言,无论面对多么优秀的艺术品,也会因“距离丧失”而想入非非。(摘编自童庆炳《换一种眼光看世界——谈审美心理距离》)材料二:王渔洋的《秋柳诗》中有两句说:“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在不知这诗的历史的人看来,这两句诗是漫无意义的,这就是说,它的距离太远,读者不能了解它,所以无法欣赏它。 《秋柳诗》原来是悼明亡的,“南雁”是指国亡无所依附的故旧大臣,“西乌”是指有意屈节降清的人物。假使读这两句诗的人自己也是一个“遗老”,他对于这两句诗的情感一定比旁人较能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能取欣赏的态度,因为他容易看这两句诗而自伤身世,想到种种实际人生问题上面去,不能把注意力专注在诗的意象上面,这就是说,《秋柳诗》对于他的实际生活距离太近了,容易把他由美感的世界引回到实用的世界。艺术都是主观的,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但是它一定要经过几分客观化。艺术都要有情感,但是只有情感不一定就是艺术。蔡琰在丢开亲生子回国时绝写不出《悲愤诗》,杜甫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时绝写不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都是“痛定思痛”的结果。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摘编自朱光潜《谈美》第二章)材料三: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我们常常说,生活中不缺乏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也是同样的道理。这时,所需要的,不是有意识地拉开与生活和实用的距离,而是一种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认为摆出一种态度即可。其实,这与其说是态度,不如说是能力,是一种发现美的能力。 这种发现美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来培养的。“一个海边农夫当访客称赞他的门前海景美时,常会羞涩地转过身来指着屋后的菜园说:‘屋后这园菜却还不差。’”农夫并不会对海之美毫无意识,但菜园对于农夫来说,天天在成长,一分劳动,一分收获。如果说,这个例子可以说明什么问题的话,那么,这位访客更可能是一位受教育者,受到过关于大海的诗与画的影响。(选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心里距离不同于时间和空间距离,因为它能依靠心理调节来实现距离的插入,伟大的艺术家通过自己心理距离的调节,可以从痛苦和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B.竹子能否在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笔下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既取决于诗人是否将其置于恰当的“心理距离”,又取决于竹子本身是否具有特殊的品格。C.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打动读者,但同时也越容易将我们从艺术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之中。D.审美距离过远,会导致无法理解审美对象;距离消失,则又会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故要想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审美者应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最能体现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的一项是( )A.杀害哈姆莱特父亲的凶手克劳狄斯,正在观看哈姆雷特改编的剧作,其内容是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杀了他,夺走了王位和王后。B.行知小学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生播放经典剧目《窦娥冤》,同学们对“六月飞雪”这一反常现象印象深刻,纷纷找老师询问下雪的原因。C.苏东坡被贬黄州,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却在路途中突遇大雨,没有雨具的苏轼并未像众人一样狼狈躲避,不久天空放晴,于是写下《定风波》。D.宋代杭州城里卖字画的商人在读完《望海潮》词后,立即找来当地画师,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入画,最终商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6.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寒族,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①也。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日就月将,渐益堆积。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②。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憟③。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于是几案罗列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备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节选自《金石录后序》)【注】①葛天氏之民:语出《五柳先生传》。作者引用此语,是说自己生活简单而自得其乐。②铅椠:椠(qiàn),书写用的工具,在此是书籍的意思。③憀憟(liáo lì):心情紧张,顾虑多。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B.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C.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D.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8.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侯年二十一”与 “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两句中的“侯”字含义不同。B.“市碑文果实归”与“市列珠玑”(《望海潮》)两句中的“市”含义相同。C.“日就月将”与 “金就砺则利”(《劝学》)两句中的“就”含义不同。D.“竭其俸入以事铅椠”与“以地事秦”(《六国论》)两句中的“事”含义不同。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明诚在太学做学生时,每天出去典当衣服,步入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李清照互相欣赏着,反复玩味。B.节选的序文部分,集中笔墨详细叙述了李清照夫妇二人收藏金石书画等的聚散经过,其中有苦,亦有乐。C.李清照的父亲当时是礼部员外郎,赵明诚的父亲是吏部侍郎,她是以仕宦嫁仕宦,但二人婚后生活过得很节俭。D.每天坐在归来堂烹茶,夫妇两人往往会指着堆积的书籍比赛记忆力,谁胜谁先喝茶。点滴小事,体现婚后生活的甜蜜。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2)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诉衷情宋 晏殊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兴起于中唐,发展于五代,极盛于宋代。“诉衷情”是词牌名,决定了词的节奏与韵律。B.本词开篇的一个“斗”字,用了比拟的手法,将秋季鲜花盛放的热闹场景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C.重阳有登高望远的习俗,杜甫的《登高》和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都是此类诗歌,只是在表达的感情上不尽相同。D.晏殊的登览词作还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一词,都是秋季的思念怀人之作。12.赏析“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一句。13.晏殊的词作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正宗”,请分析本词的下半阙怎样体现了晏殊词的婉约特点。六、选择题组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9月23日,钱塘江畔。杭州用一场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盛大开幕式,为第19届亚洲运动会( )。这是一场( )的文化盛宴。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主火炬,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 )、生生不息;文艺演出上篇《国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巧妙地与“亚运”谐音,透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开幕式上播放的短片《相约杭州》诗情画意,纵贯古今,勾勒出古都杭州的隽美、活力与现代。 ,这是杭州人的浪漫,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杭州亚运会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取材于新华社官方账号,“新华社体育”相关报道)14.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启航 意味深长 薪火相传 B.启航 意蕴悠长 薪火相传C.起航 意蕴悠长 一脉相承 D.起航 意味深长 一脉相承15.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A.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诗画江南”之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B.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活力浙江”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C.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诗画江南”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D.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活力浙江”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16.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是三吴地区的大都会,自古繁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主要表现的就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B.六艺经传,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经,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C.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7点至19点,二更是19点至21点……依次类推。D.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中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七、小阅读-课内17.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问题。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采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1. 珊珊可爱 长号不自禁 凤箫声动 乘醉听箫鼓 悦亲戚之情话 乐琴书以消忧2.A3.C4.B 5.C 6.①创造出更多富有价值、内蕴丰富的审美客体。②审美者应与审美对象要保持恰当的审美距离,既不太近,也不太远。③审美者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文化修养,提高审美鉴赏能力。7.B 8.B 9.A 10.(1)两年以后,明诚出仕做官,便立下要节衣缩食(吃粗茶淡饭,穿粗布衣服),走遍四方,把天下的古文奇字全部搜集起来的志愿。(2)收集的书籍达到了要求之后,就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大橱,(在大橱上)登记甲乙丙丁的编号,按编号放置所有的书册。11.C 12.色彩描写,描绘浓密的红色树叶中,夹杂着稀疏的黄色秋叶,借助暖色调描写热烈鲜亮的秋日乡村之景,浓淡相宜,色调更丰;比喻修辞,把“秋色”比喻成“画”,生动形象;借景抒情,渲染热烈氛围,表达作者的闲适惬意,契合前句“天气欲重阳”,为后文重阳佳节倍思亲的情思作铺垫。 13.借助“流水”意象,表达作者的缠绵思绪;通过“碧天长,路茫茫”的意境,营造空旷氛围,烘托作者的闲适之情和感慨之意;“凭高目断”描绘作者久久登高远望,借助“鸿雁”意象,象征作者的思念之情和哀婉心绪,引发作者的思念之情。14.B 15.D 16.C17.运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美、艳羡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