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2 共价键 氢键 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2 共价键 氢键 教案-人教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第一册

资源简介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第三节 化学键
第2课时 共价键 氢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2.认识用电子式表示简单共价化合物的形成过程。
3.了解化学键、氢键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与交流,并结合动画模拟演示,建立共价键的概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和综合概括能力。
2.通过了解共价键的概念,培养学生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3.通过学生对化学键的认识与理解,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问题;
2.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像力;
3.培养学生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问题方法,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键、共价键的概念。
难点:化学键、共价键的概念。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也许你会问:为什么2个氢原子结合成氢分子,2个氯原子结合成氯分子,而不是3个、4个呢?为什么1个氢原子和1个氯原子结合成氯化氢分子,而不是以其他的个数比相结合?
新课讲授
【思考与交流】活泼的金属元素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化合时形成离子键。请思考,非金属元素之间化合时,能形成离子键吗?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非金属元素的原子均有获得电子的倾向。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动笔写出H原子和Cl原子结构示意图和电子式,并思考两种原子怎样才能形成稳定结构呢?
【思考与交流】氯原子是如何形成氯气分子的?
【讲解】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不能通过原子间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氢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不能通过原子间得失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用电子对,双方都达到稳定结构——共赢
【投影】形成过程
【板书】化学键
一、共价键:
【投影】
定义: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相互作用。
成键要素:
形成共价键的条件:非金属元素的原子之间形成共价键。
【讲解】根据形成共价键的原子是否相同,可以将共价键分为非极性共价键(简称非极性键)和极性共价键(简称极性键)。
【讲解】非极性共价键: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两个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偏向任何一个原子,因此成键原子不显电性。例如:H2中两个H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成键原子不显电性,2个H原子都是0价
【讲解】极性共价键: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偏向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原子,因此吸引电子能力较强的一方显负电性,另一方显正电性。例如:HCl中H和Cl之间形成1个共用电子对,Cl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较强,所以Cl显-1价,H显+1价。(共用电子对数确定化合价数值,吸引电子能力强弱确定化合价正负)
【设疑】已知过氧化氢的结构式为H—O—O—H,其中含有的共价键类型有什么?(极性键和非极性键)
【设疑】如何解释CO2中C显+4价,O显-2价?(CO2中C形成4个共用电子对,每个O形成2个共用电子对,O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比C强,所以C显+4价,O显-2价)
【讲解】4、共价键的分类
5、共价键的存在
【讲解】像HCl这样,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例如:CO2、H2O、CH4等
【板书】化学键
共价键:
共价化合物
1、 概念:分子中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叫做共价化合物
【归纳总结】
共价键的两个“一定”和两个“不一定”
(1)两个“一定”
①共价化合物中一定 只含有 共价键;
②共价化合物中一定 不含有 离子键。
(2)两个“不一定”
①含共价键的物质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单质, 如O2、N2、H2、Cl2等;
②含共价键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也可能是离子化合物,如NaOH中含有O—H共价键,Na2O2中含有O—O共价键,NH4Cl中含有N—H共价键,但它们都是离子化合物。
【随堂练习】见课件
【知识整理】离子键、共价键的比较
【投影】用电子式也能表示共价化合物的构成。
【讲解】除了电子式以外,共价化合物也可以用结构式表示其构成。结构式的要求是:用一根短线“—”代表1对共用电子,省略其他未共用电子。
【投影】
【讲解】分子还具有一定的空间构型。
【投影】几种分子的空间构型
【讲解】我们知道,原子结合成分子时存在着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存在于分子内相邻原子之间,也存在于非直接相邻的原子之间,而相邻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比较强烈。我们把这种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做化学键。
【板书】化学键
二、共价键:
三、化学键:
【讲解】表面上看,化学反应是反应物中的原子重新组合为产物分子的一种过程。其实,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包含着反应物分子内化学键的断裂和产物分子中化学键的形成。
【投影】HCl的形成过程。
【讲解】研究证实,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
【随堂练习】见课件
【知识补充】一、分子间作用力
1.定义: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
a.分子间作用力比化学键弱得多,是一种微弱的相互作用,它主要影响物质的熔、沸点等物理性质。
b.分子间作用力主要存在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如:多数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非金属氧化物、酸、氢化物、有机物等。
c.分子间作用力的范围很小(一般是300-500pm),只有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才有。
d.一般来说,对于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越高。如卤素单质:
【思考与交流】为什么HF、H2O和NH3的沸点会反常呢?
【讲解】二、氢键
1.形成条件:原子半径较小,非金属性很强的原子X,(N、O、F)与H原子形成强极性共价键,与另一个分子中的半径较小,非金属性很强的原子Y (N、O、F),在分子间H与Y产生较强的静电吸引,形成氢键
2.氢键作用:
结果1:氢键的形成会使含有氢键的物质的熔、沸点大大升高。如:水的沸点高、氨易液化等。这是因为固体熔化或液体汽化时,必须破坏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结果2:氢键的形成对物质的溶解性也有影响,如:NH3极易溶于水。
结果3:冰中氢键的存在使冰的结构中有空隙,造成其密度小于液态水。
【随堂练习】见课件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第三节 化学键
第2课时
二、共价键:
1.共价键的形成过程
2.共价键
3.共价化合物
4.共价分子的电子式与结构式
三、化学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