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章 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第二节 氯及其化合物第二课时 氯气的实验室制法及氯离子的检验【教学目标】1.掌握氯气的实验室制法、用途。2.了解Cl-的检验方法【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氯的化学性质;了解氯与碱的反应;掌握实验室制氯气的方法教学难点氯的化学性质;实验室制氯气的方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舍勒发现氯气是在1774年,当时他正在研究软锰矿(二氧化锰),当他使软锰矿与浓盐酸混合并加热时,产生了一种黄绿色的气体,这种气体的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使舍勒感到极为难受,但是当他确信自己制得了一种新气体后,他又感到一种由衷的快乐。舍勒制备出氯气以后,把它溶解在水里,发现这种水溶液对纸张、蔬菜和花都具有永久性的漂白作用;他还发现氯气能与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发生化学反应。从1774年舍勒发现氯气以后,到1810年,许多科学家先后对这种气体的性质进行了研究。这期间,氯气一直被当作一种化合物。直到1810年,戴维经过大量实验研究,才确认这种气体是由一种化学元素组成的物质。他将这种元素命名为chlorine,这个名称来自希腊文,有“绿色的”意思。我国早年的译文将其译作“绿气”,后改为氯气。【思考与交流】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思考1:写出对应离子方程式。讨论2:足量MnO2和含4x36.5gHCl的浓盐酸加热制得Cl2的质量 (填 “小于”、“等于”或“大于”) 71g,原因:随着反应进行,浓盐酸变稀(盐酸当稀到一定程度不再与足量MnO2反应)思考3:实验室中如果没有MnO2,可用什么代替?Ca(ClO)2、KClO3、KMnO4或K2Cr2O7与浓盐酸在常温下反应,【联系实际】解释洁厕灵和84消毒液混合使用可能会引起中毒的原因。【思考交流】确定反应原理后,如何选择发生装置?举例说明【学生活动】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根据初中学习过的气体实验室制法填写下表气体 制取原理(方程式) 反应物状态 反应条件 装置图O2O2CO2【师】一、氯气的实验室制法1.反应原理MnO2+4HCl(浓)MnCl2+Cl2↑+2H2O2.仪器装置主要仪器: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石棉网、圆底烧瓶、分液漏斗、集气瓶、烧杯等。3.净化方法见图4.收集方法(1)向上排空气法(Cl2密度大于空气)。(2)排饱和食盐水法(Cl2在饱和NaCl溶液中的溶解度很小,且用此法可除去实验过程中挥发产生的HCl气体)。(3)验满方法:用湿润的KI—淀粉试纸检验。将湿润的KI—淀粉试纸放在集气瓶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Cl2已收集满。5.尾气处理Cl2有毒,易污染空气,需用NaOH溶液吸收。6、注意事项(1)加热圆底烧瓶时应垫上石棉网;(2)滴加浓盐酸不能过快,加热不能过猛,温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使大量浓盐酸挥发造成氯不纯;(3)尾气处理时,不能用澄清石灰水吸收氯气,因为澄清石灰水中Ca(OH)2含量少,吸收不完全。(4)实验结束后,先使反应停止并排出装置中残留的氯气,再拆卸装置,避免污染空【知识拓展】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一般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还有可能有除杂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顺序是什么?发生装置→除杂装置→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二、氯离子的检验【实验2-9】向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 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然后各加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再滴入几滴稀硝酸,观察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 离子方程式或解释加入AgNO3溶液 加入稀硝酸稀盐酸 产生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Ag++Cl-===AgCl↓NaCl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沉淀不溶解 Ag++Cl-===AgCl↓Na2CO3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沉淀溶解 2Ag++===Ag2CO3↓Ag2CO3+2H+===2Ag++CO2↑+H2O【总结】氯离子的检验方法(1)操作方法:向未知溶液中先加AgNO3溶液,再加稀HNO3。(2)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加稀硝酸时,沉淀不溶解。(3)原理:Ag++Cl-===AgCl↓。(4)加入稀硝酸的目的:排除等离子的干扰。【课堂小结】【板书设计】氯及其化合物氯气的实验室制法氯离子的检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