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作文主题训练------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先秦诸子时期,有不少经典名言,如“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这些语句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有些语句在新的时代下又可以辩证思考,从新的角度作出辨析或阐释。请选取上述材料中的一句经典名言,结合你的经历或感悟,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庄子》③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子》④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⑤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吕氏春秋》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诸子百家著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智慧,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对于当代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读了上述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书必择而读,人必择而交,言必择而听,路必择而蹈。——张履祥②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林逋③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④欲胜人者必先自胜,欲论人者必先自论,欲知人者必先自知。——吕不韦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或困难,该如何去解决或面对呢?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立身处世之道。请从上面所给四则材料中任选一则,准确理解其思想内涵,结合现实,阐述你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在班会上交流发言。要求:①自选角度,自定立意;②文体不限,题目自拟;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泄露个人及相关信息。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习近平)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扶贫工作中“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精准扶贫需;要各级党和政府凝心聚力,为贫困群众“输血”,更要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激发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墨子·修身》中有言:“志不强者智不达。”在这场脱贫之战中,“志”与“智”有着怎样的关系?起着怎样的作用?请围绕上述问题,完成一篇发言稿,在班级讨论会上与全班同学分享你的理解和思考。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5.阅读材料,按要求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笔者发现,许多朋友将“言不信者行不果,志不强者智不达”奉为经典,这句来自墨子《修身》篇的古文慢慢地成为许多人微信、微博、QQ的个性签名,究其原因,无非是中国文化的魅力,他们以此来砥砺自己,奋力前行。对于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体会?结合材料的内容及生活实际,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参考答案:1.例文:以“远虑”为引 展凌云之志 古有“杞人忧天”的笑话,今却有科学研究的实证。杞人当时的忧天,超越了所属的年代,引得时人讥笑。但倘若他以“远虑”为引,奋力拼搏,以现实依据来证明他的“远虑”,那结果定有大不同。由此观之,新时代的我们,当以“远虑”为引,赓续奋斗,展凌云之志。 以“远虑”为引,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 杞人的“远虑”放在当今时代,实为一种开拓的创新精神。在那个科技落后的年代,他“不成熟”的远虑,却是突破了旧思想的束缚,敲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然而时人的嘲笑以及自身信念的不坚定,使得这一思想夭折了。反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水稻没有杂种优势”是国际公认的权威理论,无人敢提出质疑,然而袁隆平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启了他的杂交水稻试验。自此,中国人牢牢地将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中。袁隆平曾言:“若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精神。”“杂交水稻”这一称号的背后,是袁隆平对中国粮食问题的远虑,更是他敢于突破创新的真实写照。我辈青年,当以“远虑为引”,坚守自我,大胆创新。 以“远虑”为引,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如是说。半个世纪里,塞罕坝人以“远虑”为引,三代人以坚忍不拔的信念与永不言败的担当接力,将昔日飞鸟不栖、黄沙漫天的荒漠,建造成百万亩的人工林海,创造了高寒沙地生态建设的奇迹。这一奇迹的背后,不可少的是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远虑,以及为着这一远虑所付出的汗水与努力。我辈青年,即便无法看清下一站的模样,只能望见远方的荆棘,也要明晰通往远方的道路,并奋勇前进,不因他人或困难所阻,坚持到底。 以“远虑”为引,当有“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的奋斗精神。 李大钊深情寄语青年:“以青春之我,创建青年之民族,青春之国家。”当代青年应将小我融于国家发展的大我之中,时刻忧虑国家的发展前途,并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和自我能力,于新时代接续奋斗,始终坚信,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奋斗于当下。 “粗粝能甘,必是有为之士;纷华不染,方称杰出之人。”愿我辈青年能以“远虑”为引,与时光为友,与新时代的中国同行,展凌云之志,有朝一日可以扶摇直上,直下看山河。【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为三句先秦诸子的经典名言。选择其中的一句进行写作即可。“不知而言,不智;知而不言,不忠”出自《韩非子 初见秦》,意思是不知道的事乱说,是不明智;知道的事不说,是不忠诚。这是韩非子初到秦国,上书秦王的第一句话。苏洵《衡论 远虑》中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与此意思相近。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提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时,还特地加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两句。前一句是对谏言者讲的,鼓励人们提意见,后两句是对听者提出的忠告和要求。“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出《论语 卫灵公》,意思是说,人如果没有长远的忧患意识,就会有即将到来的忧愁和担心。这句古老的谚语,充满了先人的智慧,告诫人们要未雨绸缪,不要老看眼前的事物,而忘却了人之所以积极奋斗的远景期待。“远虑”是指长远打算,这不仅仅是指具体的事件计划,更是人生道路的规划,或者叫做追求。如果一个人缺少了理想追求与人生规划,那他不仅是在未来为之尝到苦果,而且就是在眼前,他就会因为自己的散漫与随意而付出痛苦的代价。“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语出《墨子 修身》。原意是指,意志不坚定的人,才智也不会通达;不讲信用的人,行动也不会有结果。启发我们,拥有坚定的志向才是真正聪明的体现,言而无信的人做事是不会有结果的。写作时,首先应当明确观点:人有远虑才能成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现象,思考这一论点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的意义,也就是在今日,我们个人、企业、社会群体、国家等要明白有怎样的“任重而道远”,应当有怎样的“远虑”“远谋”。对此,可以适当使用正反论证,例举一些个人、企业能否考虑到“远”所产生的区别。如我们青少年若只安于当下的享乐,不能为未来吃苦,终将一事无成;但若有人生规划,有理想,有目标,终会走向成功。或者一些企业不能考虑到未来社会变革的速度,不思改革,终致破产;但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却能及时转型,终获得成功。立意:1.不知道不能胡乱说,知道了就要说出来。2.做事要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3.深谋远虑,方可趋利避害。4.要想成功必须有坚定的志向。5.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2.例文:把握学习之道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人的一生都在学习。世间种种,皆有法门,小小凡夫,穷其一生,也只窥得一二。话虽如此,但我们依旧努力学习,学着怎样做学问,也学习怎样做人,在不断向前奔跑的路上,悟出自己的学习之道。学习之道在于思考。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令人敬佩。但若以前人为目标,只知道死读书又有何用?文字是沉默的,需要智慧的头脑将它们精彩的故事唤醒,这便要你思考。从书中读到什么,你又悟到什么,这点犹为重要。每个人思维方式不同,获得的启示也不同。真所谓“温故而知新”,只有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反思,站在巨人的铁肩上,才能将前人的智慧变为自己的学问,读书的意义方才显现。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思考中悟道,成就更好的自己。善于思考的人总是有一颗玲珑的心,而心亦是镜,平凡的生活中,也可以从思考中获得启发。例如读史,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英雄五霸逐春秋,顷刻兴亡过手。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心为镜则可容世间百味。反思历史,展望未来,不也是一件有趣亦有意义的事吗?学习之道在于态度。每一个踏实做学问的人,都是谦逊、质朴的。学者从不骄傲自大,他们怀着对知识的敬畏与热爱,在各自的领域中研究。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沉稳又坦荡。名誉于学者,就像过眼云烟。或许这离学生太远,但亦有相通之处。学生也要谦逊,如此方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诲与同学的建议。切忌浮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大胆提问,兴致来了便与人激烈讨论,天长日久地积累下来,定有成效。勤勤恳恳地积极进取,踏踏实实地学习思考,莫要怕吃苦,有道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在学习中修得一颗坚毅的心,也是一件美事。学习之道在于方式。学习不仅学知识,也学做人;不仅从书本上学,亦从世间学。平凡的世界,在你不曾驻足的地方,亦有小小的精彩。向大海学习海纳百川的宽容,向深山古藤学习生生不息的坚韧,向苍鹰学习博击长空的勇气与力量……也可向人学,古人云: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取长补短方是大智慧。总之,学习之道,内涵丰富。我们唯有把握当下,努力学习,以身实践,才能见多识广,才会睿智练达。【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这道题目有多则材料,题目要求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文章。挖掘其内在的相同点,在相同之处立意;也可以从中选择一句作为立意的中心,联系另一句进行分析。首先解读句意内涵: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经常去回忆、复习旧的知识,是能够从中获取新的知识的,这样的人就能够成为老师了。②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朝菌不知道有月初月末,寒蝉不知道有春天和秋天。经常用来比喻人的见识短浅。③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千里长的大堤,因蝼蚁的洞而溃决;百尺高的房屋,因烟囱裂缝中迸出的火苗而焚毁。意在告诫人们不要小看自己的所犯的错误,细节性的问题往往会成为致命的问题,对待事物不能忽视细节,微小的事物一旦被忽略就会由小引大,终会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④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意志不坚强的,智慧一定不高;说话不讲信用的,行动一定不果敢。意在强调坚强和信用对于智慧和行动的重要性。⑤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善于学习的人,借用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短处。意在说明一个人有不足和毛病很正常,关键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不足和毛病,反映出一个人胸襟的大小,也决定着其功业的成败。⑥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对敌人的情况和自己的情况都有透彻的了解,作战就不会失败。强调对客观现实的了解和把握对事情成败的重要性。综合以上分析,再针对此题的作文情境,诸子百家著作在治国理政、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等诸多方面对我们有很多借鉴意义,其中的名句内容是关于学习、眼界、行动、自我认知等几个方面,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两句关联组合立意。可以有多重立意方向,可重在写学习之道,也可写善于学习,取长补短,也可写正确地认知自我,发展自我等,当然必须要正确合理,逻辑关系严密。在行文思路上,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主体部分可用并列式或递进式两种形式,如写“意志坚韧,诚信谨慎,打造亮丽的青春”,论证过程可用分论点的形式从多个角度来论证,一是要意志顽强,智慧乐观;二是要讲诚信,言必信,行必果;三是要充分地认知自我和世界,以此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最后总结全文,重申论点,强调以意志、诚信、充分的认知来完善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立意:1.把握学习之道。(①⑤)2.认识自我,走向成功。(②④⑥)3.取长补短,提升自我。(②⑤)4.意志坚韧,诚信谨慎,打造亮丽的青春。(③④⑥)3.例文:志比精金,乘风破浪各位同学:大家好!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志比精金,乘风破浪”。墨子曾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诚哉斯言。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即使有超人的智慧,也难以有所作为。沉潜意念,何理不可得?奋发志气,何事不可为?由此可见,志比精金,方能乘风破浪。有志始知蓬莱近,无为总觉咫尺远,立志是人生的成功捷径。治天下必先立其志。不管前方有什么磨难,都应志在千里。陈平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他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头悬梁锥刺股,立志干一番大事业,一时传为美谈。终有一老者,听闻他志存高远,慕名而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陈平辅佐刘邦,六出奇计灭楚军,金蝉脱壳救刘邦,智擒韩信平叛乱……成就了一番霸业。陈平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但陈平之志,声著千载。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功的关键要有一个老师,而这个老师,就是立志。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立志是人生动力的源泉。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丈。不畏艰险,方能抵达志向。杨禄禅一个人离家远行,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立志要学一身本领再回去,若不传授就坚持不走。他三番五次地登门拜访,请求传授武功的诀窍。陈师傅不收,他就不走。每当陈师傅练拳,他就偷偷记下,四下无人时练习。他天资聪慧,得了陈师傅的认可,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名扬四海。对实现志向的渴望与追求,终换来回报。可见,拥有志向就会拥有无尽前进的动力,砥砺前行,则可获得成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立志是面对挫折的最好途径。惟其痛苦,才有欢乐。苦难是人生的老师。苏轼说:“道足以忘物之得丧,志足以一气之盛衰”,志有量;李白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志可乐;周恩来说:“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志苟恒……挫折也有存在的价值,它可以砥砺我们的心志,促进我们的成长。同学们,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只要心有坚定的志向就会拥有无尽的动力!【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是四则名言,考生需要先理解这四则名言的意思,然后思考这些名言传递出的处世之道,并选择一则进行作文。第一则是张履祥的话,意思是“书必须要在选择后读,朋友必须在选择后交,别人的话有选择的听,走路必须有选择的走”,这是告诉我们做事要三思而后行,要谨慎,有原则,做出正确的选择之后再行动,这样才能走正确的道路。第二则是林逋的话,意思是“以要求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就会少犯过错;以宽容自己的心来宽容别人,就能保全友谊”,这是强调人应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样,才能少犯错误,多交朋友。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自古以来与人交际的生活至理。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不断审视自己,才能更清楚的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加以纠正,不断完善自我。同样,一个人只有学会了包容,学会去发现别人的优点,才能以更好的心态与人共事。第三则是《墨子·修身》中的话,意思是“志向不坚定的人,智慧就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没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即使有超人的智慧,也难以有所作为,许多有大成就的人,都是意志、天才与勤奋的结合。坚定的意志在其中犹如统帅,意志强,才能充分地发挥智慧。第四则是吕不韦的话,意思是“想战胜对手一定要先战胜自己,想评价别人一定要先评价自己,想了解别人一定先要了解自己”,这是说,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不在事物的外部原因,而在于人自身的内部原因,强调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勇于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敢于冲破人生的“极点”,多挑战“不可能”方能实现可能,多突破自我方能成就自我。写作要求部分指出“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困惑或困难,该如何去解决或面对呢”,这就启发考生需要结合材料中前人留下的处世之道来解决当下的问题;“在班会上交流发言”明确了写作的任务情境,要注意文体格式,还要注意行文中的互动;“任选一则”要求考生从四则名言中选择一则来谈,如选择①,可围绕“选择”“三思而后行”等来谈;如选择②,可以围绕“宽人律己”来谈;如选择③可以围绕“意志”“毅力”来谈;如选择④可以围绕“自胜”“自我审视”等来谈。立意:1.择而后动,三思而后行。2.责人宜宽,责己宜苛。3.立志不坚终不济事。4.知己方能知人。4.例文:扶贫=扶志+扶智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扶贫=扶志+扶智。”近年来,我国扶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绝大多数国人都摆脱了贫穷落后的面貌。但是,由于人口多、底子薄等特殊国情的限制,仍有很多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这严重限制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而单纯借助“输血式”的外部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必须要从“输血式”扶贫转变到“造血式”扶贫。造成贫困的原因多种多样、非常复杂,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原因,既有地理条件限制,又有缺乏产业原因。因此,开展扶贫工作必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精准施策。而当前很多贫困地区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脱贫致富的志向和勇气,缺乏自力更生的职业技能。因此,要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要“扶志”与“扶智”相结合。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带动贫困户,既扶贫,又扶志和扶智,力求实现“土疙瘩”变“金疙瘩”的脱真贫、真脱贫。秦国实行商鞅变法,发展生产,为秦的统一奠定基础;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唐太宗重生产,减轻农民赋税徭役,开创“贞观之治”……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古语有云:“贫而懒惰乃真穷,贱而无志乃真贱。”日前在电视上看到一个小品,一位扶贫工作队员包扶某村一位单身贫困户,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给他送去了扶贫羊,希望他靠养羊脱贫。然而,工作队员不久后再次来到该户帮扶时,贫困户却将羊杀掉喝了酒,依然大白天躺在破乱不堪的屋子里睡大觉,等着政府的再次救济和帮扶。他们担心的是“失去”,不是失去“贫困”,而是担心失去扶持、失去关怀、失去送钱送物。他们把扶贫当作一种“待遇”,把自己的贫困归结为“命”,把安于贫困称作“认命”,把改变“命运”寄托给“下辈子”。因此,“扶贫=扶志+扶智”,物质上的“扶持”不能解决根本问题,“扶志”和“扶智”才是关键。所谓扶志,就是要淡化贫困意识,树立脱贫致富的志气,增强摆脱贫困的信心。所谓扶智,就是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扶志”与“扶智”相结合,才能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能力。【审题】审材料:2020年是决战脱贫攻坚之年,本题以脱贫之战为背景,以习近平主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为切入,考生在审题上需抓性“先”和“必”两个关键词来探讨“志”与“智”的关系。然后给出了扶贫攻坚的背景材料,强调“输血”重要,“造血”更重要,要有针对性地扶志与扶智。最后以《墨子·修身》中的“志不强者智不达”来引导考生思考脱贫攻坚战中“志”与“智”的关系和作用。在行文之中,不可架空“脱贫之战”的这个背景材料空谈“志与智”的关系。对“志”“智”、“扶志”和“扶”的内涵进行思考辨析,分析梳理“志”与“智”的二元关系,探究扶贫工作中“扶志”和“扶智”的相互关系。审任务:本次任务要求写一篇演讲稿,注意演讲情景是班级讨论会,面对的是班级的老师和同学,表达时注意身份和场合,措施要得体;演讲稿的格式,开头有称呼,后面有结束语;还要注意谈出自己对于这个话题的认识和思考。【立意】1. 济贫以志,脱贫生智;2. 以志为先,增智筑基;3. 扶志扶智相携,齐奏脱贫凯歌。【素材】1.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不难看到大多数贫困群众尝到了勤劳脱贫的甜头,真切感受到了党和国家扶贫政策带来的实惠,他们走上了脱贫奔小康之路,越干越有劲头。但也有一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甚至把党的扶贫好政策错误地当成了养懒人的政策,争着当贫困户、低保户。贫困群众大多数文化素质偏低,有的读书看报、填表算账都困难,脱贫能力普遍欠缺。此类问题已成为脱贫攻坚的突出矛盾。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精准施策,靶向发力,确保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目标的如期实现。2. 习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起摆脱困境的斗志和勇气;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帮助和指导贫困群众着力提升脱贫致富的综合素质。如果扶贫不扶志,扶贫的目的就难以达到,即使一度脱贫,也可能会再度返贫。如果扶贫不扶智,就会知识匮乏、智力不足、身无长物,甚至造成贫困的代际传递。要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穷的土壤。3. “志智双扶”核心是教育贫困群众卖力气。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这一著名论断。人们常把“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等思想归结成一个“懒”字,这在现实中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这类贫困户帮扶的核心就在于教育他们树立起“勤劳光荣、懒惰可耻”的思想观念,让他们用勤劳的双手摘掉贫困帽子,创造幸福生活。5.例文:做一个诚信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觉得人一生不管你走到哪里,不管你是大人小孩,不管你在任何情况下,不管你做什么事都应该诚实守信!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从我记事以来,不论做什么事,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我都能做到诚信。在学校,老师安排我做的事情,我都要扎扎实实做好。同学们要问我作业,我都会一一解答。有的时候在学校没时间帮他们解答,我承诺回家再帮他们,回到家我都要打电话和他们讨论解答。在家里,我从不在爸爸妈妈面前撒谎,即便考试成绩不好,我也要依实告诉爸妈,妈妈经常说我是一个诚实守信的好孩子。有一次,我借了同学的五元钱,回家拿了钱我放到笔袋的夹层里,去了学校有事就耽搁了。过了好多天我也忘了还给那位同学。后来,我在笔袋的夹层里发现那五元钱,才想起同学的钱还没还。便立刻还给那位同学,可那位同学说:“你不是已经还给我了吗?”我知道她也忘了这件事,因为时间很长了。我对她说:“是你忘记了,我根本没有还你呀!”从这一件事情过后,我每次借了同学的东西,就不敢再拖延,用完马上还给同学,我不能做不讲诚信的孩子。还有一次,星期天我们家的邻居让我辅导他上二年级孩子的作文,我认真的辅导了他一下午。可为了这件事,耽误了我写星期天的作业,我晚上十一点多才把作业完成。可我心里感到很轻松,因为我承诺的事情认真的做了,让二年级的小朋友理解了初步的写作知识。我是个做事十分认真的孩子,不管和谁都是诚实守信,一旦承诺的事情,不论有多忙,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做到诚实,都不会失掉信用!诚实守信是我的原则!诚信,关系着一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一个人如果失去了诚信,将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让人瞧不起。一个人失去诚信,就会失去朋友。一个人失去诚信,他将会失去一切!一个人失去诚信,他将会没有人格,在人生的天平上没有分量,最后将一步步毁掉他的人生。诚信,失去就在一刹那,而得到却要一辈子永远。一个公司没有诚信,就没法生存。我认为诚信比金钱还要贵重,一个人诚实守信比什么都重要。诚信能给人带来温暖,有时很难做到,有时却很容易做到。有时甚至身边的一件小小的事情就是一份诚信;一句简单的话语就是一份诚信;一个淡淡的微笑就是一份诚信。如果每个人都守住自己的那份诚信,整个世界将会变的无比美好!人人都会露出欣慰的笑脸!【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墨子在《修身》篇中所言:“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告诉我们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大智慧者,首先要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前者的意思是意志不坚强的人智慧一定不高,是对立志,树立世界观,人生观的要求。凡是能成就大事者一定有坚强的意志来作为其精神支柱后者的意思是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结果,是对道德修养的要求。坚强的意志是我们成就一番事业的核心力量。诚信是一个人品质中的要素,是德的主要组成部分,“德才兼顾,以德为先”就是要把德的因素放在首位。言而有信,做诚信的人,以诚信来修身,以诚信对待同志,以诚信对待事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道德素养,做一个有责任感,对历史负责的人,这就是大智慧者。也可以从中国文化的魅力和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谈。参考立意:至强、至尊、自信;志强诚信行天下;文以载道,一脉相承的经典文化;不忘初心,继续前行。跑题立意:个性与共性;网络文化;网络助推文化的嬗变。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可以根据网络与文化,个性与共性等方面立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