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共104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3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件(共104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104张PPT)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哲学与文化
第一单元
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
第二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社会历史观
人生价值观
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
面向未来
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
文化
哲学概论
模块知识体系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联系、发展、矛盾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基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体系建构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问题的精髓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方法论
方法论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
斗争性
两者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年份 试题类型 考查考点
2023北京,江苏广东,辽宁,湖南,山东,浙江 2022江苏,辽宁,北京,湖北,广东,山东,浙江 选择题 主观题 矛盾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2023山东,广东 2022浙江,湖南,辽宁 选择题 主观题 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
2023湖南真题 2022江苏真题 主观题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最新考情分析
联系
发展
矛盾(对立统一规律)
构成、引起
根本 内容
根本 动力
总特征
(基本观点)
实质和核心(根本观点)
第三课 把握世界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
本课知识逻辑与体系
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原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矛盾是什么呢?
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矛盾的含义
矛盾的基本属性
同一性
两者关系
斗争性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
上——下
左——右
前——后
远——近
……
男——女
老——幼
长——晚
胖——瘦
高——矮
悲——喜
社会生活: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福与祸、正气与歪风、自由和纪律、先进与落后、战争与和平、文明与野蛮……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1、矛盾的含义
核心考点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注意:
不能把矛盾的一方叫对立,另一方叫统一。“对立”和“统一”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矛盾的双方本身。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与统一关系两者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关键词:
双赢、双刃剑、成就和困难;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利与弊、机遇和挑战、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等。
2.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的区别,
哲学矛盾≠逻辑矛盾;哲学矛盾≠生活矛盾
逻辑矛盾:“自相矛盾”
生活矛盾:“甲同学和乙同学吵架了”
哲学矛盾:对立和统一
比较角度 辨证矛盾 逻辑矛盾
含义不同
形成不同
断定不同
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
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客观存在的
主观造成的(可以避免)
两个方面都是真的
两个方面不可能同时是真的
2.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1)同一性(统一)(2)斗争性(对立)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矛盾的同一性
没有黑,就没有白;没有丑,就没有美;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唉;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失败是成功之母”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难点
思考:矛盾双方指的是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吗?
看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哲理?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
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开枪吧,如果你信得过自己的枪法!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看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哲理?
【知识延伸】关于矛盾的同一性
没有黑,就无所谓白;没有丑,也无所谓美
没有先进,就没有落后;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没有正确,就没有错误
物极必反、 乐极生悲 、置之死地而后生
失败是成功之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世界上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位置的资源
相互依赖
相互贯通、包含、转化
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B.积劳成疾
C. 量体裁衣 D.因材施教
《孙子兵法》“投之亡地而后存,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一观点表明( )
A.矛盾双方是相互依赖、互为前提的
B.矛盾双方是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D.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A
c
哲学所讲的“斗争性”
含义: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矛盾的斗争性
生活中所说的“斗争”
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
仅仅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具体形式
思考:哲学上讲的斗争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讲的斗争及政治斗争是一回事吗?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不同的事物结合才能生成万物,否则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君子和谐相处却不盲目苟同;小人盲目苟同却不和谐相处。
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强调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相反相成的事物才能形成统一体。
强调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
以下说法包含了什么哲学道理?
思考:打是亲,骂是爱。为什么?
打、骂——(斗争性)
亲、爱——(同一性)
如果没有任何关系(不亲、不爱),会无缘打你、骂你吗?
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生活中和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这是为什么?
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他们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从而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
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①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统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统一;
②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总结)
考点 内容
矛盾的基本属性 属性 同一性(统一属性) 斗争性(对立属性)
含义 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体现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特点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则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口诀法巧辨 相互依赖: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 相互贯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相互转化: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相互排斥:你离开我,我离开你; 相互对立:你不是我,我不是你
联系 ①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②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③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小结;2.矛盾的基本属性
核心考点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
总结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原理内容】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强调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强调同一性)。
③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方法论】
①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②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③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促使事物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该原理经常应用于:
用 对立统一原理/矛盾的基本属性 的知识分析/说明 A和B的关系;
答题模式: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同一性。
(2)A与B是对立统一关系。一方面, A与B存在对立性/斗争性,……
另一方面, A与B也具有统一性/同一性,……(侧重于区别)
(3)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侧重于联系)
(4)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既要……又要……,才能推动事物向前发展(或把……有机结合)
体现对立统一原理的关键词语:
既要....又要...,尽管....但是......,利与弊,机遇和挑战,优劣,环境保护和经济开发,批判继承,继承和发展.....
1.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2.矛盾一方是对立,另一方是统一
× 对立统一是矛盾双方的关系,而不是矛盾双方。
易错易混
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 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4.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 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5.矛盾同一性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 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推动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
1.(2021高考真题)美学家朱光港说过,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件件事都尽善尽美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从哲学的角度看,这段话体现了( )
①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②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2.(2021高考真题)漫画《谈判的最好结果——让双方都感到自己是赢家》(作者郑辛遥)启示我们( )
①谈判双方的利益关系是矛盾关系
②谈判双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谈判双方的思维方式决定着谈判结果
④谈判双方对结果的感觉与实在是一致的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针对性限时训练
3.下面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①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②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③矛盾的对立统一可以相互转化
④矛盾双方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4.王毅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指出,真正的“和”是承认和尊重“不同”,中美之间的差异和不同不应成为阻挡双方交流的鸿沟,而应成为相互借鉴、彼此促进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②矛盾是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③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④中美双方把握机遇,促使斗争性向同一性转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D
佛山环境问题的频发既有企业方面为追求经济效益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也有政府部门为发展经济,取得所谓的“政绩”方面的原因。鉴于此,佛山市政府认为环保与发展面临着“两难选择”。有些专家提出,“两难选择”是一个伪命题,环境治理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仅仅是暂时的,有限的,随着环境治理工程的开展,环保不仅不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成为佛山市经济发展的又一推动力。
从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角度对佛山市政府的观点进行评析。
1.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统一,是包含着差别的统一。地方政府看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立性,是正确的。但没有看到两者的同一性,夸大了矛盾的斗争性。
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佛山市政府应在经济发展中治理环境,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
3.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在环保和发展中孕育着发展的机遇。
(2021·湖北·高考真题)铁路是国家战略性、先导性、关键性重大基础设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缩影。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交通运输非常落后,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七十多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铁路建设事业迎来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十三五”期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4.63万公里,其中高铁达3.79万公里。当今的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从“绿皮车”到“子弹头”,中国铁路的发展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
四通八达的铁路,不断满足着中国人民的出行需要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铁路系统智能化、数字化的转型升级,电子客票、移动支付等手段极大提升了人们的出行体验。铁路网不仅大大缩短了地区之间的时空距离,也极大带动了沿线的物流货运,为各行各业的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成为老少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发动机,在区域协调发展中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从“出行困难”到“说走就走”,中国铁路的发展也折射了中国经济社会“民生温度”。
(1)新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表明,中国经济社会既有“发展的速度”,又有“民生的温度”。结合材料并运用矛盾的同一性知识对此加以说明。(12分)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2分)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2分)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分)
中国经济社会内在包含“发展的速度”和“民生的温度”,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2分)中国大力发展铁路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2分)民生需要不断满足又产生新的需要,推动铁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2分)
(2023·浙江·高考真题)近年来,我国各大盐碱地集中区遵循“盐随水来,盐随水去”的水盐运动规律,从自身的水盐条件出发,进行分类改造,唤醒“沉睡”的耕地资源。松嫩平原因季节性降雨不均,土地盐碱化严重,故采用培育耕层、以稻治碱、连通河湖的方法,涵养生态,沃土好水种出了优质稻。内蒙古河套灌区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耕地出现次生盐碱化问题,但不同地块的盐碱化程度不同,故分别采用“留”“用”“改”方法,科学灌溉,解开了次生盐碱化症结。新疆地区盐碱地全年干旱少雨,于是推广有机肥还田,培育种植“吃盐植物”,收效同样明显。
运用“矛盾基本属性”的知识,分析我国盐碱地与可耕地相互转化的条件。
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在我国盐碱地集中区,盐碱地是“沉睡”的耕地资源,是潜在的可耕地,在遵循水盐运动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分类改造,可以转化为可耕地;可耕地是现实的耕地资源,但当水盐条件发生变化时,诸如发生不合理的灌溉时,在水盐运动规律的作用下,可耕地也会盐碱化,从现实的耕地资源变成潜在的耕地资源。
2023年“出圈”的科技新词非“ChatGPT”莫属。作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这一既能与人聊天,又能做题、翻译、敲代码、写论文的“六边形战士”再度引发大众的“生存危机”。传统工业时代通过反复学习训练获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再那么重要,反而有可能最先被取代。要想在未来社会不被机器淘汰,就必须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抱不确定性的胆识,以探索而非搜索、创造而非仿造,去开辟人迹罕至的疆界。一百年前陶行知先生的“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出了人之为人的其中一层意义:做一个靠谱的、理解他人、让人信任的人。人类独有的人文关怀、社会经验,道德观和责任感,是“ChatGPT们”远不能及的。
今天的ChatGPT,一定不会是机器的终极形态,技术还将以更快的速度向前奔驰。人与机器的关系,越来越像一场博弈。有人提出,只有当人们能够练就妙手,人工智能就不再是对手,而是人们的好朋友。
思考:根据材料,分析为什么说ChatGPT是人类的竞争对手?为什么说ChatGPT也是人类的好朋友?运用矛盾的基本属性,正确处理ChatGPT与人的关系。
时政热点,突破考点
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方法论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方法论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1. 矛盾的普遍性
吸引与排斥、正电与负电
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
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
......
自然界
知之与不知
正确与错误
高雅与通俗
......
思维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
人类社会
(1)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注意】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个事物都存在
矛盾,构成矛盾需要条件,
斗争双方要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才行。
②“时时有矛盾”并不意味矛盾永远
无法解决。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事物发展过程中不存在无矛盾状态。
③人们尚未认识,还不能对具体矛盾作出科学解释,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1、小结: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
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1.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重要论断。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党的自我革命史。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要在自我净化上下功夫,通过过滤杂质、清除毒素、割除毒瘤,不断纯洁党的队伍,保证党的肌体健康。材料表明( )
①坚持自我革命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③只有承认矛盾才能正确有效地解决矛盾
④坚持辩证否定有利于推动事物自我发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2.(2023深圳二模)从漫画中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承认矛盾、直面矛盾有助于正确解决矛盾
②要在试错与改错的对立统一中正确对待矛盾的转化
③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针对性限时训练
世界上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吗?
树叶尽管不同,但都是树叶(共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个性)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含义:
(2)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也可称“个性”或“个别”。
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
你能认出这些漫画中的人吗?
这是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是世界上事物之所以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发芽 幼苗 发育 开花 结果 死亡
植物
人类社会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
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
婆媳
矛盾
夫妻
矛盾
父子
矛盾
兄弟姐妹矛盾
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


原理内容:(1)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小结: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核心考点二: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3、矛盾特殊性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含义: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的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地位: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则,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意义:
A、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是人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注意: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体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
违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成语、俗语:
千篇一律、邯郸学步、一刀切、
张冠李戴、火上浇油、抱薪救火、
依葫芦画瓢、照猫画虎 …….
因人而异 因地制宜 因时制宜 看菜吃饭
量力而行 量入而出 随机应变 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抽薪止沸 入乡随俗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
1.(2021高考真题)漫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蛋得……》讽刺了一些人想问题、做事情(  )
①不敢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③不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不懂得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2. (高考全国卷Ⅰ)漫画主要讽刺了(  )
①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现象 ②脱离生活实际而拘泥于书本知识的现象 ③否认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的现象 ④书本知识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针对性限时训练
共性(矛盾普遍性) :含果酸,糖类,多汁,味甜等,都是水果
请找出下列水果的个性和共性:
个性(矛盾特殊性):有各自的颜色、大小、形状、生长习性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原理
思考:水果和苹果、梨、香蕉是什么关系?
◆ 抽象的水果存在吗?
思考
◆“抽象的水果是不存在的”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苹果
水蜜桃
菠萝
水果
共性
个性


寓于
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1)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不能离开个性谈共性。
我们能离开共性谈个性吗?
——白马非马论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
白马非马也!
马一律不得进城!
讨论:
你怎样评价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
分析:虽然公孙龙看到了白马与马的差别,但是他夸大了白马的个性、特殊性,而否定了白马作为马的共性、普遍性。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1)地位: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关系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
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二)矛盾问题的精髓
3.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2)关系
②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在不同场合(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鸭梨

水果
植物
生物
个性 —— 共性
个性 —— 共性
个性 —— 共性
个性 —— 共性
【原理】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矛盾的普通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
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
①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②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体现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词语:
试点、示范、
抓好典型、解剖麻雀
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地方特色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
1.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
× 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关于矛盾问题的精髓。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与少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5.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前提;承认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解决矛盾的关键。
【易错易混】
1、公孙龙“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 )
①夸大了矛盾的特殊性 ②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 ③抹杀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区别 ④割裂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医生让一病人多吃水果,可病人拒绝吃苹果、桔子、香蕉,并且喊:“我要吃水果。”这一病人的错误在于( )
A.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
B.不明白个性寓于共性之中
C.夸大了共性与个性的联系
D.不懂得矛盾的共性不能离开个性而存在
D
D
1.(2022高考真题)花色各样的中国瓷器名扬四海,瓷器颜色主要由釉里所含的金属元素决定。青瓷的釉里含有铁元素,而白瓷的釉是单纯的石灰釉,铁的含量越少越好,青花瓷釉中则含有钴元素。由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每一件瓷器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②不同颜色瓷器的特殊性寓于其普遍性之中 ③具体分析瓷器的普遍性才能区别不同颜色的瓷器 ④把握金属元素的特殊性才能制造不同颜色的瓷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针对性限时训练
2.(2023惠州模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 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材料体现了(  )
①中国式现代化寓于现代化道路之中,并通过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表现出来
②中国式现代化为其他国家提供选择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③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指导下分析现代化共性,坚持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④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理解现代化的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针对性限时训练
[23年广东卷]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
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8分)
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8分)
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1分),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1分);社交化阅读以读者为核心、具有互动分享、获取信息便捷、作品共创等特点(1分);传统化阅读以作品为核心,具有不被打扰、阅读更系统、更深入的特点(1分)
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要求坚持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分)社交化阅读和传统化阅读二者各有特点和优势,为不同阅读习惯的人所喜爱。因此,社交化阅读不会取代传统化阅读,题目中的观点是错误的(2分)
(2023·山东·统考高考真题)
[精神灯塔]雷锋精神源于雷锋一人,又系于无数心怀山海的接棒者。60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持续深入开展,一个雷锋带动了一代又一代“雷锋”……
——摘编自《南方日报》
(2)“穿越60年,你和他的青春如此相似”,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的认识。
“穿越60年,你和他的青春如此相似”,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谈谈你的认识。
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体现了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一方面,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雷锋精神源于雷锋一人,雷锋所处的年代、他所做的事情与雷锋的接棒者所处的年代、所做的事情并不相同,每个人都是在自己的时代、领域里发光发热,雷锋是特别的先行者,是我们的榜样力量。
③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虽然雷锋与接棒者存在诸多不同,但是我们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精神内核是相似的,始终秉持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无论处于哪个历史时期、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变化,我们与雷锋永远是最熟悉的青春同行者。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存在只重文化学习、淡化劳动教育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孩子“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有背教育的初衷,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等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劳动课正式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走进中小学校,很多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劳动课教学。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知识,说明教育部发布劳动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1)结合材料,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知识,说明教育部发布劳动课程标准的合理性。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教育部直面我国教育领域存在的只重文化学习、淡化劳动教育的问题,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劳动课程标准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目标,坚持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课程标准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很多学校依据该标准开展了丰富的劳动课教学,坚持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次要
矛盾
主要
矛盾
复杂事物
主要矛盾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
生态
建设
卫生
事业
文化
建设
经济
建设
国家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局问题。从中国发展的实践来看,如果不能正确地确定“中心”,就不能真正掌握和推动全局;如果离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整个现代化事业的全局都会受到损害。”
原理:1.主次矛盾的含义
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
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主次矛盾的关系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
◆客观条件发生变化,产生了新的条件
◆主要矛盾已解决或基本解决,原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A.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判断主要矛盾关键词:中心、核心、关键、重点、突破口、首位、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根本(主要)任务
B.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重点论

两点论

一、主次矛盾的辨证关系原理
疫情防控VS经济发展
阶段 疫情状况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一 疫情恶化
二 初步控制
三 基本控制
疫情防控
疫情防控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
疫情防控


主次矛盾转化的两种情形
原来的主要矛盾没有解决,但由于出现了新条件,导致主次矛盾互变。
原先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变成主要矛盾。
第一组:
牵牛要牵牛鼻子;好钢用在刀刃上;
工作要做到点子上;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釜底抽薪;纲举目张; 打蛇打七寸
第三组:
眉毛胡子一把抓;   
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③反对不分主次、颠倒主次
第二组:
一个篱笆三个桩,
一个好汉三个帮;
荷花好看也要绿叶扶持;
②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小试牛刀:请判断以下三组分别体现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的哪些内容?
①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1.(2023·深圳模拟)地为粮之本,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针对一些省份耕地保有量已突破耕地红线,“非农化”“非粮化”突出的现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构筑起保障国家安全的牢固防线。由此可见(  )
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解决矛盾
②主次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③矛盾双方相互排斥,没有斗争性,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④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c
针对性限时训练
请用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分析乡土文化和互联网的关系。
2023年是我国乡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从“村晚”到“村超”再到“村BA”,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土文化活动应运而生,成为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
乡土文化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使“村超”再到“村BA”实现了破圈传播。接地气的文化内容使乡土文化重新焕发生命力,而这些乡土文化活动能在更大范围内被“看见”,还因为搭载了网络这一最时尚的媒介平台,才得以从现实中的“乡村一隅”走向网络里的“社会全域”,并从整体上推动了乡土文化建设。
创设情境、突破考点
携带手机
同学关系
学校管理
……
校园生活
学习
吃饭
学习成绩的好与坏
携带手机的利弊
管理是否科学
关系是否和谐
是否好吃


不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
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指在事物内部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双方)
①区别;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一方。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矛盾的次要方面:在某一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的一方。
②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双方)
思考:“是药三分毒”说明药既可以治病,也有危害身体健康的负作用。既然药有危害性,你生病了为什么还要吃药?
矛盾的双方
药可以治病
药危害身体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
1.你如何看待学生带手机进校园问题?
2. 谈谈手机进校园的利弊?
小结:1.矛盾主次方面原理
在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判断矛盾主要方面的关键词:“主流”、“方向”“性质”、“本质”、“实质”
分清主流和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是药三分毒
勿以恶小而为之
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
两利相权取其重,
两害相权取其轻;
白壁微瑕,瑕不掩瑜。
思考:下列说法启示我们应该怎么做?
区别 类别 主要矛盾 矛盾主要方面
外延 相对“许多矛盾”而言,主要矛盾只有一个。矛盾个数≥2 相对“同一矛盾”而言,矛盾的方面数是2
地位作用 复杂事物中,支配地位、决定作用 每一矛盾中,支配地位、主导作用
运用 注重处理问题强调办事情、解决问题、实践、做、行动 注重看问题、认识、分析问题、评价事物
判断 标志 重点、中心、关键、核心、根本、要害、首要、第一、症结突破口、重中之重、牵牛鼻子、 第一要务、首要任务” 主流、主体、性质、本质、实质、优势、方向、顾大局、谈认识、谈分析、谈评价、总体上等词语
联系 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而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区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区分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方法:“四看”
1
2
3
4
数量关系
问题角度
关键词
地位作用
是“多个中的一个”,还是“二者之一”
“办事情”还是“看问题
关键词
是促进事物发展,还是正确看待事物。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一国两制不会改变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村子富不富,关键在支 好钢用在刀刃上;
和平是时代主题,但局部战乱仍然存在。 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
主次矛盾
主次矛盾
主次矛盾
主次矛盾
主次方面
主次方面
主次方面
主次矛盾
易混易错:主次矛盾 vs 矛盾的主次方面
哪些是主要矛盾?哪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1.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我国的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
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高科技已经成为国家军事安全的核心技术力量和决胜关键。
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6.一国两制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
7.目前,党内出现了腐败现象,但是这不是主流,腐败是存在的,但大部分党员干部还是廉洁奉公的。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主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
近日,美国人工智能研究公司OpenAI推出的聊天机器人程序ChatGPT火爆全网。它能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进行自然语言对话,跟人类聊天时遇到敏感问题会“打太极”,还能替打工人生成颇具幽默感的辞职信。可以说,ChatGPT打开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商业化落地且成为消费端爆棚的大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是也面临一些伦理挑战:ChatGPT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生成错误信息的能力远超人类;它还会被人类不当使用,比如学生用它写作业,黑客用它写代码用于网络攻击,诈骗犯用它开设“杀猪盘”等。AI发展的三大要素是数据、算法、算力,中国在这三方面都有良好基础,且百度等多家公司已宣布进入此赛道。在开发和完善中国版ChatGPT的过程中,我们应清醒分析,以优补劣,推进我国AI技术的发展。
思考: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ChatGPT的发展?①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看问题要抓主流。ChatGPT代表科技发展新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②矛盾的主次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问题要全面,不能忽视支流。ChatGPT也面临一些伦理挑战等;
③矛盾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我们要看到ChatGPT展现出的优势,也要看到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创设情境、突破考点



复杂事物
既看主要矛盾
一种矛盾
既看主要方面
又看次要方面
两点论



复杂事物:把握主要矛盾
每一矛盾:把握主要方面
重点论


两点是
有重点的两点
重点是
两点中的重点
又看次要矛盾
(1)原理依据: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
(2)基本内容:
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 和“均衡论”
(3)反对的错误倾向: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理解两点论和重点论
3.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核心考点三: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两点论 重点论
含义 认识复杂 事物 既要看到主要矛盾, 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认识某一 矛盾 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反对 一点论 均衡论
联系 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理论依据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
普遍性
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承认揭露分析解决矛盾
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
主次矛盾
矛盾主次方面关系
抓住主流认清支流
抓住重点 统筹兼顾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坚持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含义
属性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矛盾观思维导图
矛盾观所有的原理整理(矛盾分析法)
1.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2.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敢于承认矛盾,勇于直面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5.主次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既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6.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要全面,着重抓住主流,又不忽视支流。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矛盾分析法: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矛盾观 易错点总结:
1.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_______
2.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_________
3.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是___________
4.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______
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_________
正确解决问题的关键是_________
5.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_________
6. _________ 规定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7.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
矛盾
矛盾观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
知识提炼
1个焦点和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个实质与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个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1个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个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和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个前提: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1个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2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个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种表现:矛盾特殊性的三种主要表现;
3个看问题: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1. 矛盾就是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
2.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
3. 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并为斗争性所制约。 (×)
4. 矛盾的同一性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相对的。 (×)
5. 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
6. 矛盾具有普遍性,任何两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 (×)
7. 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
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多数与少数的关系,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9.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
10. 承认矛盾的特殊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
11. 矛盾的个性表现共性并优于共性、矛盾的个性在事物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
12. 解决矛盾就是消除矛盾。 (×)
13. 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
14. 坚持一分为二就是坚持“两点论”。 (×)
15.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
16. 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17.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
易 错 点 辨 析
1.(2023·珠江月考)直播带货总的来说,优势突出,互动性、亲和力强,它绕过了经销商等传统中间渠道,往往能做到最低价;但“网红”带货也频频“翻车”,存在虚假宣传、质量低劣等隐患。由此可见(  )
①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③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既有好的一面,又有不好的一面
④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2.2023年9月8日,习近平在东北考察时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要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要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材料启示我们( )
①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相互联结又相互转化
③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④面对复杂事物既要重视主要矛盾,又要兼顾次要矛盾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B
针对性限时训练
3.中国未成年人通过手机接触网络的年龄不断降低,小学生拥有手机的占比达到64.2%,青少年微信使用率达84.6%。对此,有人认为,弊大于利。但也有人认为,只要正确使用,其实手机对青少年还是有利的。综合上述观点,我们正确看待手机的影响应该坚持
①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②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③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C
针对性限时训练
与漫画《措施更新》(作者:赵玉宝)所蕴含的哲理最符合的选项是( )
①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②牡丹虽好,终须绿叶扶持③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④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1.右面漫画《鹿失其角》体现的哲理是 ( )
①要未雨绸缪,提高对事物的预见性 
②要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防止片面性 
③要正确把握事物的联系,切忌主观性 
④割断那些不利联系,促使事物向好的方面转化
A. ①② B.①③ C.③④ D. ②③
课堂练习
D
课堂练习
2.右面漫画给我们的启示是 (   )
A. 要善于抓住重点
B. 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 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要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 又到浇水的时间了
C
课堂练习
D
3. “上班能拼车、在家能看病、一条微信登门洗衣……”近年来,与互联网有关的商业、服务业新业态高速发展,但“无序竞争,网络欺诈,隐私侵权”等问题也让人们对新业态产生疑惑。
这要求我们 (   )
①抓重点,但也要重视解决次要矛盾 
②密切关注实际,敢于破除成规陈说 
③分清主流和支流,但不忽视支流 
④对未来充满信心,但也要正视问题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23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现代化同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西方发达国家是一个‘串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顺序发展,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时间。我们要后来居上,把‘失去的二百年’找回来,决定了我国发展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叠加发展的。”现代化的“并联式”过程是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发展时空特征上的最显著区别。
(1)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结合材料,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知识加以说明。
答案:①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②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符合本国实际。中国的现代化起步晚,要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就要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并联式”叠加发展,而不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串联式”发展,这是符合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
3.《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只要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运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的知识,结合材料和所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阐释我们为什么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答案: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②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赋予了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使社会主义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
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中国不能背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
④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也能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3.(2023广东高考真题)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点开网络阅读平台上的一部小说,读者可以在每段后面写“段评”,每章后面写“章评”,还可以点赞、吐槽、纠错、编段子,妙趣横生。 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虽然社交化阅读日益流行,但传统阅读依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在图书馆、书店或农家书屋等实体场景里浸润书香仍是许多人的优先选择。在阅读中传承文明,关系到个人的素质提升与国家的兴旺发达。无论阅读的模式、场景等如何变化,开卷有益始终不变,阅读的意义始终不变。
有人认为,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必将取代传统阅读。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辨析。
答案:①阅读是矛盾的普遍性,社交化阅读和传统阅读是矛盾的特殊性。社交化阅读作为一种全新阅读模式,以线上分享、互动、传播为特征,正成为数字时代的阅读潮流;传统阅读以作品为核心,侧重个人品读,不易受干扰。
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社交化阅读则以读者为核心,凸显阅读的社交属性,能极大地激发阅读兴趣,使读者在便捷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帖、评论、弹幕等来帮助作者生成创作内容,获得与作者共创阅读内容的奇妙体验。与传统阅读相比,社交化阅读更容易分散注意力,产生浅阅读和泛娱乐化阅读等问题,体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总结)。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社交化阅读要与传统阅读相结合,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和长处。
6.逐梦浩瀚太空,难忘拓荒之艰。20世纪90年代初,面对西方国家处心积虑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妄图将中国人探索太空的梦想扼杀在摇篮中时,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并依据国情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2022年1月2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202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过去我们的航天活动主要以掌握技术和能力为核心,因为我们是一个“跟跑者”。而经过这5年的发展,我们的很多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并转向技术应用阶段。未来五年,中国航天将锚定航天强国建设目标,以航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的全面发展,持续提升科学认知、自由进出、高效利用、有效治理太空的全面能力。
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的相关知识,解锁中国航天成功的密码。
答案: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面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党中央高瞻远瞩作出重大战略决策解决问题,推进中国航天技术发展。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国航天发展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明确了不同的任务和目标。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需要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中国航天发展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未来5年,中国航天将以航天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推动各方面技术和能力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