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其四) 》同步练习(含答案)一、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拟行路难(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鲍照,字明远,东海人,有作品集《鲍参军集》十卷传世。B.《拟行路难(其四)》是古乐府诗,鲍照对七言诗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C.通过“酌酒”“吞”“踯躅”“不敢”等词,足见作者所忧的是些情感琐事。D.“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这是本诗的名句,写出了底层人士及千千万万不得志者的内心痛苦。2.诗歌第一二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践,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诗歌反映的是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情感的表达也更为真切。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晓畅,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高亢,中间平和,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波澜顿挫。由七言到五言,继以长句收束,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相呼应。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5.试分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拟行路难(其六)[南朝宋]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①几时?安能蹀躞②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③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①会:能。②蹀躞:小步行走的样子。③弄儿:逗小孩。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拟行路难(其四)》不同,本诗反映的是诗人仕途的失意与坎坷,且表现形式上纯用赋体,抒情更为真切。B.诗歌在遣词造句上讲究自然明白,不求艳丽而十分清新,不求堆砌而十分顺畅,不求冷僻而十分浅显。C.诗歌层次鲜明。起调高亢,中间平和,结语峭拔;有张有弛,抑扬顿挫。五言、七言变换,节奏的起伏跌宕与情感旋律的变化正相应。D.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不能报效国家的无奈;同时自宽自解,对门阀制度下“才秀人微”的现象发出不平之鸣。7.试析“安能蹀躞垂羽翼”的表达效果。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苏秀道中【注】[宋]曾几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注】苏秀道中:从苏州到秀州(今浙江嘉兴)的路上。诗人时为浙西提刑。这年夏秋间,久晴不雨,秋禾枯焦。自七月二十五日夜,大雨三日。(1)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语言简明洗练,轻巧明快,体现了诗人的喜雨之情和对民生的关注。B.首联从夜感霖雨突降写起,人们盼望已久的甘霖突然降下,仿佛将诗人的心田也滋润得复苏了。C.“不愁屋漏床床湿”引用杜甫《春夜喜雨》中的诗句“床头屋漏无干处”,“且喜溪流岸岸深”化用杜甫《春日江村五首》中的“春流岸岸深”。D.颈联突出了广大农民对这场甘霖的狂喜之情,进一步表现诗人与农民同喜之心。(2)这首诗通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大的特点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安公子柳永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拾翠汀洲①人寂静,立双双鸥鹭。望几点、渔灯隐映蒹葭浦。停画桡②、两两舟人语。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游宦成羁旅,短樯吟倚闲凝伫。万水千山迷远近,想乡关何处?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刚断肠、惹得离情苦。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注】①拾翠汀洲:古代妇女喜欢到河滩上拾翠乌尾羽做装饰品。一说拾翠是采摘香草。②画桡:装饰华美的船桨。9.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远岸收残雨,雨残稍觉江天暮”说明下了很长时间的雨,雨点逐渐稀疏,但已近傍晚,为全词营造了迷蒙冷清的气氛。B.“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鹭”以“双双”形容鸥鹭,衬托出抒情主人公的寂寞孤独,景中有情。C.“停画桡、两两舟人语”说明词人已到达目的地,听到身边人的谈话声,却不知自己该走向何方。D.“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追忆过往,慨叹今夕,词人离愁更浓,唱出了全词的最强音。E.词序颠倒是词的语言特点之一。本词中有多处词序颠倒,如“远岸收残雨”“道去程今夜,遥指前村烟树”“短樯吟倚闲凝伫”。10.这首词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其四)[南北朝]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行路难(其一)[唐]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1.下列选项中有关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鲍照以水流四方比喻因出身而贵贱不同,反映了当时门阀制度的黑暗。B.“行”“叹”“坐”,鲍诗用三个词描写诗人坐卧不宁、寝食难安的状态。C.李白面对清酒珍馐无心进食,因为挂念着跋山涉水,去实现心中远大的理想。D.李诗反复出现“行路难”,并提出路在何方的疑问,表现了诗人的彷徨和痛苦。12.李诗从情感到技巧都对鲍诗有所借鉴,也有所创新,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①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②且直!【注】①蹀躞:小步走路或裹足不前的样子。②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路难》为古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困难和离情别意。本诗仿照《行路难》而作。B.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C.诗的第三、四句运用反问表现作者辞官前的生存状态和感受。D.这首诗内容有张有弛,波澜顿挫,写法上较《拟行路难》(其四)直露。14.对比本诗与《拟行路难(其四)》情感、手法上的不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行路难(其一) 李 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15.“泻水”四句作者言不当愁,接着写借酒浇愁。结合前几句和作者身世经历,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谈谈是什么样的愁 16.此诗与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在思想内容上有何异同?17.两首诗在语言风格上有何不同?二、情景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拟行路难(其四)》中,“ , ”两句运用比兴手法,写出了人因门第不同而命运不同的可悲现实。(2)《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没有直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而是以“ , ?”来安慰自己,期望从苦闷中求得解脱。(3)鲍照在《拟行路难(其四)》中写备感压抑、满腹痛苦不能言的名句是:“ ? 。”三、选择题1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四、句子默写2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心非木石岂无感?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2) ,隔叶黄鹂空好音。(3) ,两朝开济老臣心。(4) 出师未捷身先死, 。 (杜甫《蜀相》)(5) ,铁马秋风大散关。(6)出师一表真名世, !(陆游《书愤》)(7)白日沦西河,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8) 宫女如花满春殿, 。(李白《越中览古》)(9) 花自飘零水自流, , 。(10)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参考答案:1.C 2.运用了借物起兴的表现手法。 3.诗中有对不平等现象的愤慨,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传达了寒门志士有志难申的慷慨不平的呼声。诗歌不仅是言愁,而且抒写心中愁愤不平之气。4.A 5.首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来表明诗人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其次,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感彩,强化了诗人不甘寂寞、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6.A 7.首先运用比喻修辞,以“垂羽翼”的形象化比喻,来表明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其次,使用反问句式,加强了语言的感彩,强化了不甘寂寞、怀才不遇(门阀制度下寒门难仕)的激愤之情。8.(1)C(2)①诗人半夜感到“凉冷”,看到“屋漏床床湿”,表现雨大;②通过屋漏床湿,溪流岸深表现雨大。9.CD 10.①对前路的迷茫感。“游宦成羁旅”“万水千山迷远近”说明作者不知前路在何方。②漂泊江湖的孤独感。“自别后、风亭月榭孤欢聚”说明作者感到孤独。③对故乡的思念。“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说明作者思念家乡。④离别的痛苦感。“刚断肠、惹得离情苦”说明作者对离别感到痛苦。11.C 12.①情感方面:李诗和鲍诗一样都借“行路难”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但李诗最后一句“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的是积极追求、乐观的精神,而鲍诗则一以贯之,都是无奈、悲愤的情感。②技巧方面:李诗和鲍诗一样都有直接抒发内心无奈、抑郁、悲愤之情的语句,而且都通过比兴(比喻)手法如“泻水置平地”“冰塞川”“雪满山”言说仕途不易;但李诗还借吕尚、伊尹的典故来抒情,“直挂云帆济沧海”则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这些都是李诗的创新。13.B 14.①情感:拟行路难(其六)表达的是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控诉时世不公,表达出了作者满腔的愁怨与愤懑。拟行路难(其四)表达的情感是哀叹贵贱穷达不同;宽慰自己人生有命、不必哀叹;表达了深切的悲愤。②手法:拟行路难(其六)直抒胸臆地表达了内心的愤懑不平。拟行路难(其四)运用比兴手法,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15.(1)“泻水”四句言不当愁,接下去写借酒消愁,但满怀的悲愁岂是区区几杯酒能驱散的 “吞声踯躅不敢言”,是说将已经爆发出来的巨大的悲慨吞咽下去。(2)“不敢言”三字蕴藏着无穷的含义,表明诗人所悲、所感、所激愤不平的并非一般小事,而是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内容;愈是不敢言说,愈见出感愤的深切。 16.两首诗都是抒发怀才不遇、备受压抑的思想感情, 鲍照虽感愤不平但无可奈何,李白则以乐观自信的高唱结尾。 17.李诗语言上充满了豪迈气派,俊逸之气,鲍诗语言上过于沉郁伤感。18. 泻水置平地 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 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19.B20.(1)吞声踯躅不敢言(2)映阶碧草自春色(3)三顾频烦天下计(4)长使英雄泪满襟(5)楼船夜雪瓜洲渡(6)千载谁堪伯仲间(7)素月出东岭(8)只今惟有鹧鸪飞(9)一种相思,两处闲愁(10)此情无计可消除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