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4.5 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教学目标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倒正、大小、虚实、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教学重难点了解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摄像机 数码摄像机 显微镜 双筒望远镜 眼镜片上的透镜天文望远镜 投影机上的透镜透镜的种类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ABD)凹透镜:中央薄,边缘厚(CEF)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因此凸透镜又叫会聚透镜。二、新课讲解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器材:知识准备物距:物体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像距:光屏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如何保证蜡烛的像始终能成在光屏中央?调节蜡烛、透镜、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在同一高度上,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交流合作实验思考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随着物距的减 少,像距是怎样变化的?像怎样变化?2、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同侧?什么情况下像和物体在凸透镜异侧?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猜想假设:1.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从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看,凸透镜的成像可能与物体到透镜的距离有关。2.可能与焦距有关。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 f 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一)设计实验1.实验方案:我们可以把物体放在距凸透镜较远的地方,然后逐渐移近,观察成像的情况.观察物距大于、等于、小于一倍焦距、二倍焦距……时物体成像的情况.2.测量的量:(1)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简称为物距,用符号u表示。(如上图所示)(2)像距:指像到透镜的距离,用符号v表示。3.实验器材: 光具座、光屏、凸透镜、蜡烛、火柴。在光具座上放置蜡烛、凸透镜、光屏时,透镜放在光具座标尺中央。将蜡烛点燃作为物体,研究烛焰所成的像。(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1、实验步骤:(1)调整凸透镜、蜡烛(烛焰的中心)、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为了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凸透镜的焦距:f=10cm)(2)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中间某刻度处,把蜡烛放在较远处,使物距u>2f,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并记录像的大小和正倒。同时测出此时的物距u和像距v。(3)把蜡烛向透镜移近,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二倍焦距,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和大小测出物距u和像距v,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4)把蜡烛继续向透镜移近,使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出现明亮、清晰的烛焰的像,观察像的正倒和大小,测出物距u和像距v,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5)用不透明的纸板将凸透镜的上半部分遮住,观察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否 “完整” ,像的亮度有什么变化?凸透镜成像动态变化规律总结1.实像总是倒立的,且像物异侧;虚像是正立的,且像物同侧。2.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也变大.物距变大,像距变小,像也变小.3.无论是实像还是虚像,物体越靠近焦点,像越大。当透镜被遮拦一半和大半部分是图像会怎么样?图像形状没有改变,但光的强度随遮拦的部分增多而变暗思考:如果投影仪的镜头上面落了一只昆虫,则在屏幕上面会不会出现一只昆虫的像?不会此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的原因是: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小于或等于焦距f(U≤f)。得到残缺的像的原因是: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不在同一高度。此实验要改变物距,重做几次的目的是:寻找普遍规律三、课堂小结透镜1.种类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2.作用: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凸透镜的焦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将会聚于一个点,这个点就是焦点4.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是焦距5.焦距的测量方法:太阳光聚焦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