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 数据与信息 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单纯的数字是没有意义的,需要经过解释才变得有意义B.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但无线通信技术可以使信息在传输时短暂的脱离载体C.微信中“发送位置”给朋友,主要体现了信息的共享性D.与数据和信息相比,知识更接近行动,它与决策相关2.将一幅未经压缩的1024*768像素、256色的BMP图像存储为512*384、颜色模式改成黑白图像的BMP图像,则处理前后的存储容量比约为( )A.16:1 B.32:1 C.48:1 D.96:13.下列关于编码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计算机中的汉字也是采用二进制进行编码的B.模拟信号是以离散的、不连续的物理量形式存在的C.将模拟声音数字化需要经过采样、量化、编码三个过程,该过程为数模转换D.对某段声音进行数字化,量化值的范围是0-256,则量化位数最少是8 位4.下列关于大数据与数据安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大数据更加注重事物的相关性 B.处理大数据时,要保证每个数据都要准确C.在大数据时代,需要人们牺牲个人隐私换取便利性 D.大数据数量量大,蕴含的信息价值密度高5.下列关于数据、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出土契刻文字的商代殷墟甲骨是数据 B.计算机只能处理数字化后的信息C.数字是数据的唯一表现形式 D.移动手机发明以后,信息不再需要载体6.下列选项中,不包含大数据应用技术的是( )A.公安部门利用智慧城市的监控系统,协助捕捉犯罪嫌疑人B.老师通过WPS表格对班级同学的期末成绩进行统计分析C.通过对道路上汽车的流量分析,对各路段的拥堵时间和拥堵情况进行预测D.通过手机导航软件实时了解路况,规划最佳出行路线7.王华同学报名参加了校园运动会,为了了解运动会期间的天气情况,他上网进行了查询,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查询结果中的数字、文字、图片都是信息B.知识是数据经过存储、分析及解释后所产生的意义C.预报18日下雨,实际上当天是晴天,这体现了信息的时效性D.由查询结果可知,18日当天的温差较大,要及时增减衣物8.声音通过麦克风、声卡等设备存储在计算机中,其数字化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将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一般需要经过采样、量化与编码B.由甲、乙图可知,模拟信号在取值上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信号C.由乙图可知,声音数字化中的采样其实就是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取值D.由乙、丙图可知,纵坐标划分得越细,量化就越精细,与实际数据也越接近9.李军同学在做研究性学习时,想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人们垃圾分类的情况,遇到了以下难题,请你帮他完成。请根据以上情境,完成此题。李军想更方便、快捷的发放、填写、回收问卷,以下哪个方式更适合( )A.纸质问卷 B.在线问卷 C.网络爬虫 D.百度10.某声音片段采样后用二进制数进行量化,如下图所示。假如这段音频时长512秒,采样频率为44.1KHz,双声道,保存为WAV格式。则该音频的量化位数至少为( )A.44.1 B.4 C.12 D.51211.计算机中未压缩的灰度位图文件,分辨率为32*20,每个像素点灰阶256,则其存储容量为多少字节( )A.32*20/8 B.32*20*256 C.32*20*8/8 D.32*20*256/812.一幅颜色深度为24位的BMP格式图像,若不改变图像的分辨率和格式,只将颜色深度改为8位,其存储容量为原图的( )A.1/3倍 B.7倍 C.32倍 D.64倍13.将一段时长为2分钟、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位数为16 bit的双声道Wave 格式音频文件压缩成MP3格式,已知压缩比为10:1,则压缩后的存储容量约为( )A.2MB B.16MB C.20MB D.160MB14.模拟声音信号通过采样、量化、编码等过程转换成数字信号,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音数字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甲图所示,模拟声音信号是以连续变化的物理量的形态存在的B.乙图所示,模拟信号的采集是按一定的间隔取样,间隔越大,取样的数量就越多C.丙图所示,采集的声音信号量化为数值的过程,纵坐标划分越细,量化值越接近于实际数据D.如图可知,模拟声音信号转换为声音数字信号的过程会引起失真15.从联网产生大数据的角度来看,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大数据特征的是( )A.数据体量巨大 B.数据类型繁多 C.价值密度高 D.变化速度快16.一幅未经压缩的1024×768像素的BMP图像文件,其位深度为16位,那么这张图片的存储空间( )MB。A.1536 B.1500 C.1.5 D.2.2517.下列关于“大数据”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大数据不仅指数据规模上的巨大,可能产生的价值密度也很大B.对大数据的快速处理分析,能够为实时洞察市场变化、迅速作出响应、把握市场先机提供决策支持C.大数据技术与传统数据的主要区别是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抽样处理,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D.因为收集者不负责任地“只问有什么,不问为什么”,有可能会导致“灾难性大数据”的出现18.下列有关信息的描述,正确的是( )A.只有文字的形式才能长期保存信息B.信息的传递渠道不一样,信息的内容也一定不同C.信息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D.信息是数据的符号表示,是对数据的解释19.国庆节期间,廖老师带着家人从海口自驾经过新建的海南中线高速公路到乐东旅行。为了能全程实时获取该线路的交通情况以便合理安排行程,他应该( )A.询问海口市内路面执勤的交警 B.出发前上网搜索C.使用手机“百度地图”APP进行实时导航 D.查阅家中备用的纸质地图20.当有车辆违章时,监控摄像头会拍摄违章车辆的照片,获取的违章照片属于( )A.直接数据 B.随机数据 C.间接数据 D.二手数据二、填空题21.连续的模拟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主要包括信号的采集、 、编码三个过程。22.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就可以用计算机对其进行编辑处理。“在取值上是离散的、不连续的信号”描述的是 信号的特征。23.模拟信号数字化的三个步骤依次为采样、 、编码。24.某校位于水果之乡,区域内有规模化的水果基地。为增进学生对家乡的认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决定结合地方区域优势,设立百果园。为研究种植哪些果树,学校成立了果树种植可行性研究性学习小组。果树的成长离不开土壤、气温、降水量、日照、风等自然条件,同学们根据需求分析。设立了方案,将分成3组分开进行研究。组1:利用网络调查本校所处的经纬度、温度带和气候带,调查适合种植哪些水果组2:利用传感器采集土壤的样本,了解百果园的种植条件。组3:实地调查,了解附近果农们种植了哪些水果,不同水果的生长条件以及管理方法。(1)按照获取数据的渠道,可以将数据分为两类:A直接数据和B间接数据。指出下列三个小组获得的数据分别属于哪一种,组1通过搜索引擎检索获得的数据属于( );组2通过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属于( );组3与果农交流获得的数据属于( )。(2)组1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资源丰富,覆盖面广,但是在搜集数据时我们也要考虑一些因素,下列选项中,不是本案例需要考虑的因素是: ( )A.时效性 B.合法性 C.权威性 D. 数据大小(3)组2要了解百果园的土壤的种植条件,需要借助传感器,现在请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土壤的温湿度( ),土壤的酸碱性( );土壤的光照度( );土壤的肥力状况( )A.光敏传感器 B.土壤氮磷钾传感器 C.PH值传感器 D.温湿度传感器土壤的温湿度(4)直接数据的搜集方法有很多,组3通过实地观察了解各种水果在本区域的生长情况,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A.调查法 B.访谈法 C. 观察法 D.实验法(5)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进行了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形成可行性报告,展示图文资料,下列不适合制作可行性报告的是( )。A. Word B.PPT C. 记事本 D.网页25.数据作为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经过处理后,就有可能转换为相应的 。人们对其进行提炼和归纳后,获得实践中解决问题的观点、经验和技能,可以内化为知识。三、判断题26.原始图像文件的大小仅仅与分辨率有关。( )27.采样定理是1948年由信息论创始人冯·诺依曼提出来的,在信息处理、数字通信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8.舞蹈《唐宫夜宴》由郑州歌舞剧院舞蹈编导陈琳创作,14名女舞蹈演员,用婀娜多姿、秀逸韵致的舞姿将大唐盛世的传统文化形象完美的呈现在舞台上,让观众在欣赏“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的别样丰腴身韵审美风姿的同时,感受中华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其精致诙谐的舞蹈编排、雍容大气的高科技特效,乃至于圆润讨喜的“唐宫少女”形象,均获得了文化学者、文博爱好者以及舞蹈观众们的好评。结合材料,完成判断。 河南卫视春晚首播之后,《唐宫夜宴》在当地引发盛赞,该视频在网络端、各个电视台被不断重播,这体现了数字化资源的扩展性。( )29.直接数据一般都已经过加工处理,使用起来比间接数据更方便。( )30.大数据环境下的隐私担忧主要表现为恶意广告推送。( )参考答案:1.B2.B3.A4.A5.B6.B7.D8.B9.B10.B11.C12.A13.A14.B15.C16.C17.A18.C19.C20.A21.量化22.数字23.量化24.B A B D D C A B C C25.信息26.错误27.错误28.错误29.错误30.错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