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雨和小雨》课型:唱歌综合课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声音的感受力,并能用不同的声音进行模仿。2、在音乐学习中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3、逐步培养儿童听音乐的习惯和兴趣,通过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的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和协作能力。德育渗透目标:在音乐学习中养成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激发学生对创造的兴趣,并从中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要求学生在演唱中用自然的声音、正确的姿势歌唱。教学难点:组织好上课形式,使之生动、活泼、有趣,并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大方的表演。教学方法:欣赏法 教唱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钢琴学情分析:对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要多引导,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系统认识,要把课堂组织形式灵活化和多样化,注重学生的发音及演唱姿势、表情,课上多加入互动内容,培养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协作、合作意识。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礼仪,师生问好(音乐)。一、导入教学:雨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大雨也有小雨。下面我们来学唱一首关于雨的歌曲------《大雨和小雨》。二、教授新课:1、教师范唱歌曲:引导学生听时注意与以前所学过的歌曲有什么不同。2、歌曲介绍:歌曲《大雨和小雨》只有两个乐句,每个乐句只有四小节,第二乐句的音乐素材蕴涵第一乐句的部分材料。歌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流畅、节奏简单、富有儿童特点。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拉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乐形象鲜明,富有童趣。3、教唱歌曲旋律:用听唱进行旋律教学。4、讲解读谱知识:在学生学唱旋律之后,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情况下,讲解读谱知识这样会很容易,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的运用音乐记号。5、引导学生在唱会歌曲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音乐和歌词,用绘画的方法将自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表达出来。合作探究(一):小组合作读歌词合作探究(二):小组合作认音符当堂达标设计:通过合作学习加深对音符的认识,学会演唱歌曲。教后反思:《大雨和小雨》是一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的一首唱歌课,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歌曲。歌词模仿了大雨哗啦啦和小雨淅沥沥的声音,并用拟人的手法,通过“小草笑嘻嘻”隐喻了雨水对生态平衡的重要作用。歌曲音域只有六度,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乐形象鲜明,富有儿童特点。本单元的主题是有趣的声音世界。声音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感受到的一种自然现象。课的开始,我先启发学生“倾听”、“观察”课堂中发出的各种声音,并模仿这些声音。然后让学生聆听一种自然现象——雨,引导学生听出雨声力度的不同——大雨(f)和小雨(p),以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歌曲《大雨和小雨》。在朗读歌词环节中,我先按照歌曲的节奏型进行示范朗读,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再让学生分句跟我进行模读,这一环节领学生练习的较少,所以出现了一点点地错误,就是在第三句和第四句的衔接有一点点的节奏的不准确,经多次聆听歌曲旋律后,学生能准确掌握歌曲的旋律了,这一问题以后我会注意的。在歌曲处理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强(f)和弱(p)的对比,来表现出大雨和小雨在音响效果中的区别,并带领学生创编了歌表演,运用肢体语言进行辅助教学,如一种形式是:当唱到大雨时,让学生们扬起手,唱到小雨时,让学生们放下手。另一种形式是:表现大雨时,让学生们站起来,当表现小雨时,让学生们坐下来。还有一种形式是,请男同学表演时,女同学伴唱,请女同学表演时,男同学伴唱,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形式,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错,得到了全体同学的积极响应,也极大的调动了学生们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音乐是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通过音乐艺术的感染,能起到教育、审美、愉悦的功能。音乐教学要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美感,感觉美,欣赏美。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对于小学阶段低年级的儿童,要重视听觉能力的培养。音乐是流动的艺术,要结合肢体语言进行教学,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边唱边表演,随着音乐做各种律动,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进行音乐美的熏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