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3.9中国有了共产党》第3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五年级下册3.9中国有了共产党》第3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9.《中国有了共产党》(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简介
教学中链接历史,采用具体的数据和事例引领学生走进历史,引起学生的思考。希望以新长征的视角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长征精神,激励学生用长征精神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目标
1.通过长征路线图了解红军长征的过程,并了解长征的原因。
2.通过了解“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一块银元”“七根火柴”等故事体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3.学习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战士不畏艰难、勇于献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
神,学习先烈们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中国有了共产党》的第三课时,成仙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长征精神”。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而长征精神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教材从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以及当时长征路上的故事来诠释这些信念和精神。
学情分析
80多年前的红军长征离现在的孩子非常遥远,却是中华儿女不能忘却的历史。学生对长征的了解往往仅限于祖辈的相传以及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希望通过对资料的整理对长征精神有更深刻的了解。
教学重点
体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理解长征的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资料袋的准备
教学过程
活动一:学法回顾,初知长征
1.学法回顾。同学们,在一次次的学习中,我们逐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小窍门:聚焦事件,关注人物,结合相关史实和故事感悟历史。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中国有了共产党》第3部分——红军不怕远征难。
2.你们知道这里的远征指的是什么吗?
3.是的,就是万里长征。那么,红军为什么还要进行长征呢?“红军不怕远征难”究竟有多难呢?红军战士又是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的?(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方法的回顾,在前面的学习基础上再学习,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扶手和方向。】
活动二:踏上征程,走进长征
一、自主学习,探究原因
1.请同学们自学书本63页,并结合老师提供的资料袋里的内容,说说红军长征的原因。
2.学生自主学习后汇报
预设1: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中国红军建立革命根据地,武装力量迅速壮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党想削弱共产党的力量,一次次“围剿”革命根据地。
预设2:通过资料袋的学习我发现红军战士不畏强敌,不怕牺牲,英勇反围剿,在前面4次均获得成功。
预设3:通过浏览教材内容我知道,1934年,红军第5次反围剿失败,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
二、合作探究“难”在哪里?
1.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为了保存有生的力量,实现北上抗日,陆续离开革命根据地,踏上了战略转移的漫漫长征路。
“红军不怕远征难”(呈现两个问题)这场远征到底有多难?红军又为什么“不怕”呢?让我们开展合作学习。
2.阅读书本63、64页,阅读“红军长征路线图”看看红军当年经过哪些地方,找找资料想想红军当时面临怎样的困难
3.翻阅老师提供的资料袋,想想红军为什么不怕“难”?(资料袋里面提供《四渡赤水》等故事。
三、反馈补充。
1.从路线感知“难”。
(1)刚才大家都进行了认真地探究,请你把这些事件填入到基本路线图中。
大会师 遵义会议 爬雪山 强渡大渡河
红军共经过14个省,跨越近百条江河,行程二万五千里。那到底有多长
1里=500米 25000里=( 12500000 )米
(2)观察路线图和右上角备注图,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预设1:我发现红军主力刚从瑞金出发,就遭到了国民党的四道封锁线
预设2:从右上角的备注图,我发现有红一军,红二军、红四军、红六军、红二十五军一齐向吴起镇汇集。
预设3:红军长征分四路进行转移,主力部队从瑞金到遵义到泸定桥,翻越大雪山,走过大草地最后到达吴起镇。
(3)补充资料:
老师还有一点补充,请看——1934年的11月,蒋介石调集30万大军企图将红军包围在湘江东岸地域歼灭,在生死存亡之际,红军在潇水与湘江之间方圆二百里的范围,浴血奋战七天七夜,最终以伤亡过半的代价突破了湘江的封锁线,粉碎了敌人全歼我军的企图,让革命的星火得以重燃。 经湘江一役,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3万余人。
【设计意图:链接历史,采用具体的数据和事例引领学生走进历史,通过看地图查找长征路线,初步感受长征的不易。】
四、征途中(遵义会议)
1.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召开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中国革命从此开始走上胜利之路。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遵义会议后,红军排除万难,挥师北上。
2.从自然环境感知“难”(以学生汇报的形式展开)
预设1:根据红军长征的路线,我们小组查找了解了所经区域的自然环境,(用图片展示各种地区的各种自然环境)翻越40余座高山险峰,跨过24条大河,走过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翻过20余座雪山。
预设2:我们小组通过观看纪律片,感受到红军战士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艰难前进;在敌人的围追堵截、狂轰乱炸中忘死拚搏。
预设3:我们小组去查阅相关当时的史实记载,其中一首《七律长征》,描述了那一段艰难的征程,成为许多人心里难以磨灭的记忆,请大家跟着我们一起再来欣赏一下。
3.补充资料:算一算:牺牲有多大
胜利有多辉煌,牺牲就有多壮烈。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有86000人,抵达陕北只剩6000多人。红一方面军一共牺牲了(80000 )战士。平均每走500米就有( 4)名红军战士倒下,每(14 )人中只有( 1 )人到达陕北。
长征中英勇献身的烈士,没有留下姓名的不计其数,他们没有看到革命的胜利,但他们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继续来听长征故事
4.补充阅读角《彝海结盟》,想一想刘伯承为什么要和彝族结盟?
小结:“彝海结盟”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的第一次体现和重大胜利,给奇迹般的万里长征增添了最光彩的一笔。
小结:以上几个长征故事仅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一个缩影,课后同学们还可以搜集更多的长征故事分享给同学听。
5.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持续了两年,历经艰难险阻,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看一看毛泽东同志是怎么评价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PPT出示主席的话)
6.阅读角《回忆伟大征程》,畅谈阅读后的感想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我们一起来听听百岁红军老人的故事——(出示),说说你的感受。
7.小结:正因为有信念,有追求,我们的红军战士不畏险阻,不怕牺牲、铸就了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用直观、生动的历史,感受长征行程之长,路途之险,困难之巨。体会红军战士勇敢乐观的革命精神。】
活动三:完成长征,感受精神
1.今天,你在谁的身上也感受到了这一份“长征精神”呢?
疫情逆行者 公益志愿者 为梦想奋力拼搏者都在书写着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2.课堂总结:伟大的长征精神,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凝聚着中华民族不懈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品格。长征没有终点,长征依然在路上。在新的时代,希望每位同学能走好属于我们的长征路。
【设计意图:联系当下生活,结合身边的事例,明白虽然时代不同,表现的方式不同,但都是长征精神的诠释和写照,激发学生对自己生活中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四:方法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仅关注到具体的事件来了解这段战争历史,更关注到慢慢长征中的几个重要的会议和转折点,看来关注事件中的关键节点也是学习历史的好办法。课后,你可以利用这些方法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红军不怕远征难
踏上征程
慢慢征途:路途遥远 环境险恶 生活艰苦 敌人围堵
胜利完成
长征精神
(百折不挠 勇往直前)
资料袋一:
第一次反“围剿”斗争胜利(1930)
1930年12月上旬,国民党鄂豫皖三省“围剿”军共集结8个师3个旅近10万兵力,发动了对鄂豫皖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2月国民党对皖西苏区发动的第一次“围剿”被彻底粉碎。
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
1931年3月下旬,蒋介石限令5月下旬“完全肃清” 鄂豫皖区红军。围攻兵力达11个师,约13万人。至5月下旬红军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1931)
红四方面军成立后于1931年11月10日发起黄安战役,历时43天,歼敌15000余人;1932年1月19日发起商潢战役,历时10多天,歼敌5000余人。1932年3月21日,徐向前率部包围了六安苏家埠等敌据点,取得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
1931年7月~9月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在江西省南部地区,反击国民党军30万兵力对中央苏区"围剿"的战役。第三次反“围剿”取得重大胜利。
第四次反“围剿”斗争的险胜(1932)
1932年12月,国民党赣粤闽边区“剿匪”总司令部调集近40万兵力,准备对中央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1933年3月第四次反”围剿“胜利后,
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利(1933)
1933年7月17日,蒋介石调8个师10万余人,以刘镇华为司令,第五次进攻鄂豫皖根据地。9月10日,敌以7个师向皖西北根据地中心合围。鄂豫皖省委组织反击,因寡不敌众失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