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福建省部分地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汇编:写作专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写作专题
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下,很多人认可超越的意义,也有不少人肯定回归的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践证明,幸福感直接决定了我们生活品质的高低。心理学家马丁 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方程式”:H=S+C+V。意思是,主观幸福感(H)(S)+生活环境(C)+个体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V)。
关于提升幸福感,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底之蛙”历来被用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的人。然而,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虽然见识浅薄,却因为自己能够“统辖”全井,所以生发出快乐与自豪来;可当它爬出洞口,发现天地的广阔、自我的渺小,它的内心也愈加惶惑,且不得不开始惧怕天敌的摧残了。
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②苏格拉底认为,种庄稼是除去田间杂草的最好办法。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福建省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专题
福建省五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
以上的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材料作文写作。本题立意的关键在于要理解这句话的深意。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而我们以为对事物已然熟悉会妨碍我们对熟悉事物深入了解,盲目的自信会阻碍我们深入探索事物的好奇心。贴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黏贴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门。
  所以我们要勇于跳出“舒适圈”,要勇敢地去探索未知的陌生事物,要敢于尝试。当下,各种思潮蜂拥,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欲迷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
【参考立意】
  (1)人生要敢于尝试,对事物要深入探索。
  (2)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
  (3)人生需要敢于尝试和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
【范文展示】
陌生与熟悉
  生活中的事物大致可以分为熟悉的和陌生的。奥地利作家霍夫曼斯塔尔在《风景中的少年》中说:“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事物。”人对于事物的认识理解过程,常因对其熟悉与陌生的简单分类而受到解构。
  对于未知的本能恐惧使人们不愿深入接触陌生的事物。确实,陌生的事物中蕴含大量未知,也意味着潜在的风险以及不知从何处入手进行认识的迷茫。客观上不明白如何认识,主观上不敢尝试各种认识途径,二者合力,使陌生阻止我们认识陌生的事物。如当改革开放大潮涌来,对陌生变革的心理排斥也使许多人重弹“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尾巴”的老调,把熟悉的标签贴上陌生的事物,拒绝理性地认识这场社会变革。如果我们畏于陌生,自然也将自己隔绝于深入认识陌生事物的途径之外。
  同时,对于自己充分掌握了熟悉事物的盲目自信也会消解我们深入探索熟悉事物的好奇心。米兰 昆德拉说:“现代人的傻不在于无知,而在于对既有思想的不思考。”卢梭也提出:“人之所以走入迷途,不是由于他的无知,而在于他自以为知。”当我们以“熟悉”一词归类某一事物时,实则建构了一层“已经理解该事物”的逻辑语境,在这一语境中我们用自己理解的事物模样代替事物本身,即使尝试新的探索也只是在自己已有认识中搭建新的逻辑闭环。对于熟悉事物的更深入、更全面理解也在这样的坐井观天中失去可能。
  其实,导致陌生与熟悉妨碍我们认识理解事物的根本在于人们对已有认知体系的守成。我们不仅拒绝接触陌生事物,甚至拒绝接触熟悉事物中的陌生部分。我们安于思想的舒适圈,担忧、懈怠、恐惧共同交织,左右着我们停下对事物更进一步的新的理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个人知识体系的更新换代常落后于社会的演进,最终当我们不得不被动接受对事物的认识理解时早已落于人后。
  因此我们应当避免以“熟悉”与“陌生”这样简单化的标签草率地对事物加以分类,更不可囿于已有的认知框架中。对陌生的事物也可有熟悉的认识方案将之逐步拆解,对熟悉的事物也可从陌生的角度重新探索。况且时代总在发展,事物总在变化,今日所有对熟悉与陌生的划分最后都会归为旧知,因而真正重要的是不断尝试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一切事物。
  余秋雨说:“未知和无知并不是愚昧,真正的愚昧是对未知和无知的否认。”愿人们放下对事物“陌生”与“熟悉”的成见,在对新事物、新眼光的尝试中拓宽对世界的认识与理解。
福建省泉州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时下,很多人认可超越的意义,也有不少人肯定回归的价值。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四、写作(60分)
23. 【审题立意】
超越:词义为超过、胜过,可理解为进步、突破,体现的是一种奋发进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精神,人类社会的发展莫不是在不断更新迭代和创新突破中一步步变迁与超越的。唯有不断超越,人类的文明才会不断蜕变、进化,向更加高级的文明迈步。
超越,可以是在竞争中超过对手,也可以是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接续奋斗,超过曾经的自己。超越当然有重大的意义:个人完成了对别人的超越,可以彰显个体的生命存在价值;国家完成了对他国的超越,可以为本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个人实现对自我的超越,每天都能拥抱新生活,大大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和质量;民族实现了阶段性的超越,可以更好的凝聚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让人民更有信仰、国家更有力量、民族更有希望。超越的意义得到很多人的认可,说明我们的社会充满了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正能量。校园里,超越带来的是你追我赶共赴前程的好风气,祖国未来更有希望;社会上,超越促发了各行各业的良性竞争,进而为我们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更加贴心的服务;在超越精神的带动下,我们国家更是不断砥砺前行,完成了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惊天动地的历史壮举,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民族自信不断增强,处处生机勃勃、欣欣向荣。
回归:词义为回到原来地方,辨析概念要注意,此处的回归并非全然倒退,可以是暂时的休憩、短暂的停留、放缓节奏等,回归的不一定是物质层面,更多是精神文明、生命本真、淳朴初心等,唯有此解方能与超越构建逻辑关联,审题时候需要注意紧扣二者概念阐述。
回归,可以是走了很远之后回问出发的初心,也可以是历尽豪华、极尽繁复之后对真淳和宁静的拥抱。回归亦有重要的价值:很多人在奋斗多年之后,可能忘了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回归初心,可以让将来的奋斗更有动力和价值。终日在车水马龙的闹市穿梭来往、在油盐酱醋的琐屑中精打细算,片刻的宁静,更能让心沉淀下来,体会生活的本真。回归的价值得到不少人的肯定,更让我们看到社会对理性的推崇、对宁静的渴求。火热的积极固然可以创造、可以生产、可以积聚,但回归理性后的思考更加澄明、更具深度、更有内涵;繁华热闹、步履匆匆固然是生活的常态,但片刻的宁静更能让人体会到生命又真又淳的滋味。
超越和回归,生活状态虽有区别,其实都是在追求高质量生存、高质量生命。不断超越,可以为高质量生活提供物质保障,解决口腹之役、消除衣食之忧;适时回归,则可以思考来路,还可以获得喘息、收获宁静、沉淀心灵,为明天的超越助力。超越和回归并存于社会,就像一天有白天和黑夜,八卦有阴阳两极,共同构成完整的世界,对立又统一。同学们写作时候注意不要抛弃其一,仅谈一个;也不要割裂概念,各自论述;应当构建逻辑关联,思辨分析。比如:要取得超越之成就必须回归匠人之初心,回归真我才能实现人格之超越等。回归与超越皆可从精神、气质、品格等精神层面论述。
【阅卷标准】
评分标准:起评分42分
第一档(54—60):立意深刻且鲜明,对“超越”和“回归”有深刻的解读,对两者的关系有严密的分析,能提出符合材料语境的有效解决方法;文字晓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第二档(48—53):立意正确且鲜明,对“超越”和“回归”有较深刻的解读,对两者的关系有较
严密的分析,能提出符合材料语境的有效解决方法;文字晓畅,逻辑清晰,层次分明。
第三档(42—47):立意正确,对“超越”和“回归”有一定的解读,写作涉及了两者关系的分析,能提出符合材料语境的解决方法;文字基本通畅,逻辑比较清晰,能自成其说。
第四档(36—41):立意片面,只写“超越”或只写“回归”,不提二者的关系,文字基本清楚,结构大致完整。
第五档(30—35):略微偏离题意,字数不足(但不低于600),结构不太完整,论述不够清晰。
第六档(30以下):跑题、套作;如字数严重不达标、结构残缺,则20以下。
福建省福州市闽江口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实践证明,幸福感直接决定了我们生活品质的高低。心理学家马丁 塞利格曼曾经提出过一个“幸福方程式”:H=S+C+V。意思是,主观幸福感(H)(S)+生活环境(C)+个体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V)。
关于提升幸福感,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8.【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首先阐明幸福感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然后由此引出心理学家马丁 塞利格曼提出的“幸福方程式”。从这个公式中可以看出,想要收获幸福、提升幸福感,先天的遗传、外在的环境以及一个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都必不可少。其中,先天的遗传与生俱来,并非我们能够轻易改变;而对于外在环境,虽然说有时候我们可以主动选择适合我们的环境,或不合适时就换另一个环境。但总得来说,想要改变环境本身,还是比较困难的。而最后一项,“个体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V)”,也即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却是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去实现的。由此可见,虽然我们不能摆脱遗传基因、环境等的束缚,但只要有行动、努力以及有效的技巧,我们仍然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幸福程度。
因此对于提升幸福感这一论题,写作时,可以先适当肯定遗传基因和外在环境的作用,说明在这两项上占据优势的人,或许天生就比大多数人更容易获得幸福感。然后说明,世界上大多数人并不占据这些优势,但对这些人而言,并非不能获得幸福。由此,可引出幸福需要努力奋斗的中心观点。拼搏奋斗为自己或他人获得幸福的例子非常多,比如:古今中外许多寒门学子拼搏奋斗亦能成为天之骄子;老一辈的革命者,他们的拼搏奋斗,让我们获得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在抗疫前线奋战的医护工作者,他们的努力奋斗,给我们带来幸福安康的生活。最后,可再照应一下开头,点扣观点。总的来说,从行文严谨性的角度考虑,写作时一定不能一味强调只要奋斗就能幸福,也要适当关照别的因素,如基因、环境等。
立意提示:
1.依靠个人努力,也能摆脱遗传和环境的束缚。
2.好心态是幸福的底色。
3.以奋斗改变环境,收获幸福。
4.以奋斗提升幸福感。
【解答】
以奋斗提升幸福感
有人说;也有人说。诚然,有些人仅凭遗传基因(S)和生活环境(C)就能充满幸福感。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似乎仅仅只有个体可以主动控制的因素(V),关于提升幸福感,最好的方式就是奋斗。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坐而论道不行。奋斗是提升幸福感的真谛、敢于坚持,所有奋斗都会点燃希望。幸福是人们的共同愿景。正是因为有了心之所向,不会无目的的奔走匆忙,每个人的向往是不同的。
珍惜拥有。幸福感是感知快乐的能力。“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从此归隐田园,他感知到了远离世俗的快乐,吟唱出“种豆南山下,他对舒适安逸的田园隐居生活的向往。正如芬兰谚语所说:“幸福是拥有自己的夏日小屋和一片马铃薯地,在奋斗中提升幸福感。
笑对人生。梅花要经受几番寒彻透骨才能雪中独放。高士其。因为一次实验意外,从此留下了身体致残的祸根,忍受着病毒的折磨进行创作。有人问他苦不苦!因为我每天都在斗争。”高士其他坦然接受人生道路上的苦难、奋斗与坚持,品味着人生的幸福,我要报之以歌。”
心之所向。鲁迅深感中国人精神的缺陷,于是弃医从文,为黑暗的中国带来一丝睿智和光明,为此努力着、拼搏着。幸福的内涵是坚守理想的家园。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以笑对人生的态度去追求心之所向。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青春的底色永远离不开“奋斗”二字,让我们用奋斗炼就幸福,答好幸福的考卷,不负韶华!
【点评】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做法:
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立意的突破口。
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
③归纳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
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理清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福建省福州市八县(区市)协作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9.(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井底之蛙”历来被用以讽刺那些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的人。然而,生活在井底的青蛙虽然见识浅薄,却因为自己能够“统辖”全井,所以生发出快乐与自豪来;可当它爬出洞口,发现天地的广阔、自我的渺小,它的内心也愈加惶惑,且不得不开始惧怕天敌的摧残了。
阅读了这段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9.【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题。
材料对“井底之蛙”的故事作了新的解读,从向外的视野扩大化转入向内的新的精神困境。所谓“青蛙脱井后怎样”其实也借指“娜拉出走后怎样”或“人类被祛魅之后怎样”等话题,强调在这样一个被理性、科学、知识等力量解构的当下,人们所面对的一种精神困境和现实冲突,即在“祛魅”之后人们所面对的心灵危机。物质的丰富、眼界的扩大有时却恰恰不能够安抚并满足我们日益复杂的情感需求,反而置其于更为渺茫、空虚、绝望的境地。“青蛙”如此,“娜拉”如此,整个人类亦是如此。
从个体角度来看,在这种既荒诞又真实的世界之中,嬉皮士们、“孔乙己”们、“躺平一族”们应运而生,如何摆脱困局、如何面对更广阔的世界更具有某种深刻的社会意义。从宏大视角观之,这种变化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中国社会变迁——从“无知”地追逐理想到理想幻灭进而理想迁跃的精神图谱的一种投射。考生需要思考到“我们有千万重井需要逃脱,看似脱井,不过陷入另一重井”,并转入持续性“脱井”的进取和淡泊并存的心性。
材料意在引导考生深入思考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态度和观念问题,启示我们,在面对广阔世界和自身局限时,要保持谦逊的心态和积极进取的姿态。如果考生作文中有蜷缩于井中、消极度日等思想则作低分处理。
写作时,可采用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先结合材料内容提出中心论点——我们应心怀天地,保持谦逊,勇敢面对挑战,找到真正的快乐。然后结合材料论述坐井观天、“统辖”全井所生发出的快乐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接着进一步指出新时代的人们要勇于走出“井底”,走向外面世界,并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外面世界中积极进取、自洽和谐,考生可以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两大方面切入论证,使论证更深入。最后联系实际再次强调中心论点:心怀天地,走出井底,无尽深渊亦是万里前程!
参考立意:
1.跳出井底,拥抱世界。
2.不做“井底之蛙”,走向广阔天地。
3.跃出生命的弧度,寻找真正的快乐。
【解答】
心怀天地,步往井口
韩愈有言:“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似乎一直以来,人们都将井底之蛙视为见识短浅却盲目自大之人的象征,认为人应该看到天的广阔。不过,井底之蛙真的盲目自大吗?身处天地就能谦逊博识吗?未可知也。
依余之见,做井底之蛙无可厚非,但我们更应当瓦解其对天的赋魅,心怀天地,步往井口。
所谓“井底”,或只是环境的阻碍,现实的壁障,最坏不过那“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诚然,若身处井底,我们只能与青蛙一样看到无垠天空的一个侧面,也难以生发观澜天地的理想。但我们往往不会怨天尤人,而是欣喜于一片被自己完全统辖的天地,快乐自足。不过,这种人为的赋魅难免因浅薄的认知而近于自欺欺人,不该异化为骄傲自大,更不能让其无形中消解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于无知无能中沦为时代的弃子。可是毕竟“井蛙不可语海”,于环境背景、阶级圈层等深井中追求广阔的社会天地既然无稽,且为之奈何?
其实,虽被井口障了目,我们至少还有井壁可供攀援。井不是封闭的,相对青蛙也谈不上逼仄。身处“井底”的我们并没有囿于井底,至少尚有上升的空间,自然当不拘于时,不泥于物。而私以为向上攀登的开拓相比于无动于衷的躺平,不失为人生困境的更优解。方其到达了井口,突破了旧境,一个全新的世界便在眼前。然而,就此欣然投入新世界的怀抱,变得谦逊而博识则又显得太过理想,新的机遇亦表明危机四伏,认识到自我的渺小与无知又难免让人惶惑错愕。眼见着诸多“小镇做题家”式的茫然失措,“娜拉走后如何”又成了新的问题,我们似乎终将在重回井底或开拓天地的两难境地中进退维谷。
当然,立于风云变幻的时代浪潮,人们更容易高举开拓之命途,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同时成全个体价值。毕竟开拓的镇痛虽无可避免,却不应成为我们固步自封的借口,镇痛中的体悟恰使开拓之果弥足珍贵。但这也不构成对海德格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否定,我们应该对那些选择了“井底”,在社会倾轧下坚守自我之人表示理解与尊重。见识了天地后更应心怀天地以祛魅,由是方可使镇痛烟消云散,给新的开拓以底气,化井底为归宿,实现个体与世界的和解。
然而,心怀天地,步向井口,路漫漫其修远兮!井底之外有天地,天地之后还有宇宙,更遑论宇宙之外的未知……而相比于后者,前者永远只是“井底”,何其渺小。“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庄子曾怀此喟叹。不过,我们仍然可以毅然走在开拓的命途上,不断拓宽井口的同时无限接近永恒的真理。我们应当认识到人类难以触及虚无、理解永恒,但更应当承认“我最大的知道就是我不知道”,知其不可而勇毅为之。
“只要不失去你的崇高,整个世界都会向你敞开。”心怀天地,步向井口,于是乎无尽深渊亦是万里前程!
【点评】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练,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
福建省福州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寄语广大青年要勤掸“思想尘”,守住内心,正心明道,怀德自重。
②苏格拉底认为,种庄稼是除去田间杂草的最好办法。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带给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作文
(一)作文审题立意参考
材料一借用习总书记的话表明观点,青年人要勤掉“思想尘”,“思想尘”指的是人们心中滋生的一些不良思想,如自私自利、自暴自弃、贪欲、逃避责任……
材料二用苏格拉底的话,指出除田间杂草的办法是种庄稼,同样掸“思想尘”的办法应是守住内心,守住人性之美;守住思想关,守住生活关;培养健康情趣,崇尚简朴生活……
结合两则材料写作时,要阐明“思想尘”的具体内涵,再围绕这个话题,从多个方面来论证。如“思想尘”产生的根源,存在的危害,破除“思想尘”的方法等等。
(二)作文评分补充细则
(1)本次作文切入分45分、分四个评分等次:一类卷53—60分,二类卷45—52分,三类卷36―44分,四类卷35分以下。
(2)关于抄袭作文
抄袭作文的判定与处理要十分慎重,只是怀疑而没有实据的不能判为抄袭。抄现代文阅读材料,90%左右文字雷同的,给1-5分;70%左右的文字雷同,给5-10分;50%左右文字雷同的,
给10-15分;30%左右文字雷同的,扣除抄袭字数后,正常评分。
(3)关于未完卷作文
1.缺标题扣2分。
只有标题,且与命题有联系,给1分。有标题,写有一二行文字,且与命题有联系,给1-2分
2.字数达到600以上而不足800字的,按正常卷评分,每少50字扣1分,扣完4分为止。
不足200字的,得分不超过5分;不足400字的,得分不过超过10分;不足600字的,得分不过超过20分。
3.错别字3个扣1分,扣满3分为止,不重复计算。
4.套作或文体不明的,酌情扣分。
福建省晋江市五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3. (60分)
材料中三个主要人物:智瑶、智宣子、智果,任选一个角度切入或者几个角度结合均可成文。
从智瑶的角度看,他最大的问题就是有才智和力量,但不够宽仁,做事咄咄逼人,难以和别人和睦相处、共同发展,身死家灭。参考立意:宽以待人。此立意方向,易出现只论证“宽以待人”论点,而缺乏思辩分析的作文。
从智宣子的角度切入,可以选取“识人辩才”这个角度。智宣子择人失败的原因是弄错了“才德”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选人标准。此立意不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
从智果脱离智家得以保全的角度看,我们可以看到“未雨绸缪”的远见。这是材料的最核心立意,材料也以“智果一支得以保全”做为结语。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