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3—2024学年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阶段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2023—2024学年度五年级语文上学期阶段质量监测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阶段质量监测
五年级语文试题
一 、抄写句子,要求正确、规范、美观。(2分)
从梁家河到中南海,从躬耕基层到领航中国,读书始终是习近平总书记“最大的爱好”。
.
二 、选择题。(10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恳求(kěn) 胆怯(què) B.梭子(suō) 灰烬(jìn)
C.执拗 (niù) 酿造(niàng) D.瞌睡(kē) 拘束(shù)
2.下列书写中正确的一组是( )
A.商议 鬼计多端 B.珍宝 足智多谋
C.恩慧 兴高采烈 D.结婚 举世闻明
3.下列加点字的理解不合适的一组是( )
A.完璧归赵(全,完整) B.负别请罪(背)
C.理直气壮(笔直) D.同心协力(协同)
4.下面的四个句子,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1)王平不知道老师是在批评他。 (2)王平知道老师不是在批评他。
(3)老师不是在批评他,王平不是不知道。(4)老师是在批评他,王平是知道的。
A.(1)(2) B.(3)(4) C.(2)(3) D.(1)(4)
5. 给下列这段话的横线处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记忆力具有重大的意义。①人们没有记忆力,②不可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记忆力③生来就有的,⑨自然而然发展起来的,③在正常的教学影响下培养起来的。
A.①因为 ②所以 ③不是 ④也不是 ⑤而是
B.①因为 ②所以 ③不是 ④不是 ⑤而是
C.①如果 ②就 ③不管 ④还是 ⑤都
D.①如果 ②就 ③不是 ④也不是 ⑤而是
三、判断下面句子,对的打“√”,错的打“×”。(5分)
1.《少年中国说》的作者是梁启超写的。 ( )
2.处心积虑、强词夺理、直言不讳、畏首畏尾的感彩是一样的。 ( )
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诗人龚自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 )
4.《牛郎织女》《田螺姑娘》《孟姜女哭长城》都是民间故事。 ( )
5.“全年,整个校园都浸泡在桂花的香气里。”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四、按要求写句子。(10分)
1.把成语的意思用具体的情景表现出来。(2分)
呕心沥血: .
2.同样是表达高兴,但下面成语的情感色彩有所不同,请用下面词语各写一句话。(4分)
兴高米烈: .
得意忘形: .
3. 虞世南用诗句“ ”告诉我们,人的成功或成就并非取 决于外部环境,而是取决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实力。(2分)
4. 少年时代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有些同学不爱学习,整天浪费美好光阴,沉迷于玩游戏,我们可以用岳飞的词句“ ”来劝导他们。(2分)
五、快乐阅读。 (5分)
最近,爱阅读的你一定读了很多民间故事!请写出一个你最喜欢的民间故事名字,再写出你喜欢这个故事的理由。
.
.
六、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8分)
程门立雪
杨时见程颐①于②洛③,时盖④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⑤坐,时与游酢⑥侍立①不 去。颐既觉⑧,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选自《宋史·杨时传》
【注释】①程颐:人名。②于:往,去。③洛:洛阳。④盖:大约。⑤瞑:睡觉。⑥游酢(zuò): 人名。⑦侍立:陪立在旁。⑧觉:睡醒。
1. 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
2.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恰当的一项是 ( )(2分)
A.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B.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C.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D.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3.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表现其心理活动。
B.程颐骄傲自大,只顾自己睡觉,不愿开门迎接杨时。
C.杨时鲁莽无礼,不管不顾,与游酢闯入室内,叫醒程颐。
D.诚恳求教、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杨时仍继续求学,何况青少年的我们呢 下列古诗词与学习无关的一项是( )(2分)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C.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D.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七、阅读片段,完成练习。(11分)
人类古代文明成就huī huáng, 不同文明之间不是gū lì存在的,而是相互学习与借鉴的。古代文明的遗迹是我们了解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财富,需要我们去zhēn xī、lǐng wù和传承。在各种光亮、色彩相互映照的早期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一直yán xù至今,未曾中断,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我国的四大发明,就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1.读文段中的拼音,在田字格中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分)
2.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同”的笔顺规则是:从外到内。
B.“神、照、未、彩”四个字都是形声字。
C.“展”的偏旁部首是“尸”,第八笔的笔画名称是“竖钩”。
D.“煌、互、富、华”四个字用音序查字法,都应先查大写字母“H”。
3. 文段中“传承”的“承”,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托着,接着 B.客套话,承蒙
C.传授和继承 D.接受(命令或吩咐)
4. 将“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缩到最简的一项是 ( )(2分)
A.我国促进了进步和发展。
B.我国促进了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C.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
D.四大发明促进了进步和发展,影响了全世界。
八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9分)
一双筷子,意味着什么
①筷子的外形很普通。两根小木棍,一头粗、一头细,长约20厘米。筷子是中国人特殊的饮食工具,比西方人用的刀叉讲究得多,也好用得多。
②大部分筷子是用木头制作的,也有竹筷子、玉筷子、金属筷子、塑料筷子、金属和塑料组合筷子等。贵族的古时候,曾用象牙、犀牛角……等材料做筷子.不过,从现在看,这是非法的。所以,那样的筷子成了博物馆中的文物。
③筷子的颜色很多,黑的、白的、材质本色的,可以说是五颜六色,这成了桌子上的一道微观“风景”。而且,使用的方法也很丰富:央、挑、拌等,让这道风景成了“动画”.
④使用筷子要注意礼仪。如:举起筷子不要指着人;不要咬筷子头;不要用筷子敲击盘碗;不要随意挑拨饭菜等。
⑤筷子如同“中国结”,代表中华文化, 一直在传承
⑥女儿学不会用筷子,哭着说:“我不会,怎么办 ”妈妈告诉她:“我们是中国人,中国人都要用筷子。”在妈妈的鼓励和帮助下,女儿破涕为笑。 一双筷子,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家庭教养。
⑦大年三十,其乐融融。看到老王孤身一人,邻居拉着他一起吃饭,理由是“多一个人,多一双筷子”。面对邻居一家热情地招待,老王忍不住抹了抹眼角的泪水。邻里温情,在一双筷子中蔓延开去。
⑧丈夫送快递回到家,妻子端出热腾腾的饭菜。丈夫从口袋里拘出一双崭新的筷子递给妻子,妻子会心一笑。原来,再过两个月,他们的孩子就要出生了,家里又添一双筷子。筷子代表着对未来的希望。
⑨常年外出打工的男子风尘仆仆回到家,母亲喜极而泣,灶台弥漫着久违的香味,一家人举起筷子,心满意足。筷子中 藏着儿时的味道, 有母亲的关爱。
⑩一双筷子,有滋有味,承载着情感,书写着幸福。
1.从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4分)
(1)近义词:激励——( ) (2)反义词:陈旧——( )
2.在第⑨自然段的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关联词。(2分)
3.根据⑤~⑨自然段的内容填空。(4分)
筷子代表着中华文化,承载着人类情感。文段中女儿破涕为笑,是因为 .
老王眼角的泪水,是因为 ;妻子会心一笑,是因为 ;母亲喜极而泣,是因为 。
4.贵族的古时候,曾用象牙、犀牛角……等材料做筷子。(找出两处病因并修改病句。) (2分)
修改后的句子: .
5.“举起筷子不要指着人;不要咬筷子头;不要用筷子敲击盘碗;不要随意挑拨饭菜等。”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请结合生活,写一条你知道的文明礼仪; (3分)
6.第⑩自然段在全文中起( )作用。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
九、习作。(30分)
请以“生活给了我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写作文。 (横线上可填“爱”“信心”“快乐”……
也可自行填词。)
②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③内容具体, 语句通顺,有真情实感。
五年级语文质量监测参考答案
一、(2分)
二、(10分)1.A 2.B 3.C 4.C 5.D
三、(5分)1. × 2. × 3.× 4.√ 5.√
四、(10分) 1.略(2分) 2.略(4分) 3.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2分)
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2分)
五、(5分)略
六、(8分)1.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2.C 3.D 4.A
七、(11分)1.辉煌、孤立、珍惜、领悟、延续 (5分)
2. A 3.C 4.D (6分)
八、(19分)1. ①鼓励。 ② 崭新(4分)
2.不仅 还(2分)
3.妈妈的鼓励、邻居的热情招待、孩子就要出生、一家人团聚(意 思表达清楚就可以了)。(4分)
4.古时候的贵族,曾用象牙、犀牛角等材料做筷子。(2分)
5.排比 略。(3分)
6.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略(4分)
九、(30分) 1.题目合理。(5分)
2.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20分)
3.书写工整,标点正确。(5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