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导[图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壹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朝代 主要史实战国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自主学习:根据预习结果,概括历代户籍制度演变的主要史实。一、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编排民户,“户籍相伍”分类登记制度专人主管,编户齐民豪强争民,户籍散乱黄籍、白籍、“土断”“大索貌阅”管理严格,三年一造主客分籍,主户增加按职定籍,世代相袭继承元朝,建立“黄册”相对松弛,永停编审南京玄武湖黄册库示意图里耶秦简户籍简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问题:为什么历代高度重视户籍的编制与管理?户籍是征发赋役的依据。古代政府掌握户籍的根本目的是掌握人口变动情况,以便征发赋役,维系统治。思朝代 主要史实战国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探究学习:结合学者专著的目录,探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发展趋势。一、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编排民户,“户籍相伍”分类登记制度专人主管,编户齐民豪强争民,户籍散乱黄籍、白籍、“土断”“大索貌阅”管理严格,三年一造主客分籍,主户增加按职定籍,世代相袭继承元朝,建立“黄册”相对松弛,永停编审目录第一部分 户籍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第二部分 户籍制度的发展与封建国家的鼎盛第三部分 户籍制度的变异与封建国家的成熟第四部分 户籍制度的松解与封建国家的衰落小组合作:上面是某学者研究中国户籍史的专著目录。根据小组分工,请各组阅读材料,并说明该部分对应的历史时期并阐明变化的原因。要求:明确结论;史论结合;表达清晰。议一、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第一部分:户籍制度的形成与中国封建统一国家的建立材料一: 战国时期,一家一户的自耕农阶层广泛出现,商鞅变法确立了包括户籍制度在内的各项国家制度。到秦代,中国社会迈入了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加强,通过设计周密的户籍制度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有效控制。这一阶段本应到秦代就结束了,但是由于秦朝的短命和汉代初期分封政治的回潮而延续至汉武帝时期。——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问题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户籍制度在战国秦汉时期形成的原因。政治上,建立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大一统封建国家形成并巩固;经济上,小农经济成为社会主流。展一、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第二部分:户籍制度的发展与封建国家的鼎盛材料二: 在魏晋南北朝的分裂和战乱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政权为了维持生存和强大的过程中,逐渐增强政治控制的能力,户籍制度逐渐得到完善。均田制增强了国家对土地的控制,户籍制度的基础更加稳固。隋朝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体制已经接近完备。大索貌阅后,丁口与户口增加很多。唐朝空前繁荣,户籍制度更加趋向完善细密。——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问题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户籍制度在魏晋隋唐时期发展的原因。政治上,从分裂走向统一,政治体制不断完善,隋唐封建国家出现鼎盛局面;经济上,北魏隋唐的均田制巩固了户籍制度的基础。一、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第三部分:户籍制度的变异与封建国家的成熟材料三: 宋代,租佃制充分发展,城市工商业空前繁盛,主、客户成为两大主要户口类别。户籍与赋税在一定程度上分离,显示出户籍制度已经出现了异变的趋向。……为了维护元王朝的统治,元朝实行了带有民族压迫色彩的户籍政策和世袭的军户、民户和匠户制度等等。这些与宋代相比是一种明显的逆转。——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宋昌斌《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史》等问题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户籍制度在宋元时期产生变异的原因。政治上,从政权并立走向统一;经济上,商品经济繁荣,社会流动增强,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民族上,元朝为了巩固本民族的统治,增强了对社会的控制。一、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第四部分:户籍制度的松解与封建国家的衰落材料四: 明代通过严刑峻法来实施黄册制度,有非常复杂与繁琐的规定。这表现出政府对户籍管理的重视,也表现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基本原则已经开始受到挑战。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兴起,“一条鞭法”推行,户籍制度与赋役制度基本脱离,黄册制度逐渐松弛。清代废止黄册制度后,确立了以单纯的人丁编审为核心的户籍管理制度。“摊丁入亩”后,户口不再作为征税的依据,户籍最终也永停编审。——摘编自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问题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户籍制度在明清时期逐渐松解的原因。政治上,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赋税制度变化,人身控制不断放松。一、基层治理的基石——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总结延伸:综合所学,户籍制度发展的总体趋势如何?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这种趋势背后主要的经济基础是什么?历代户籍制度的重要历史意义如何?时期 户籍制度发展趋势 封建国家演进 经济基础战国至秦汉 形成 巩固魏晋至隋唐 发展 鼎盛宋元时期 变异 成熟明清时期 松解 衰落从不断强化小农经济不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征发赋役社会治安宣传教化巩固统治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延续发展小农经济商品经济放松户籍管控社会流动加强户籍管控分散独立户籍制度发展变化到走向松解贰基层治理的纽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二、基层治理的纽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时期 基层组织 民众自我管理监督机制秦汉唐朝宋朝明朝清初清初以后邻保制度什伍组织保甲制十家牌法乡里制里甲制保甲制保甲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概括历代基层组织与民众自我管理监督机制的主要史实。里甲制明洪武河南卫辉府汲县迁民碑此碑碑文记述了一百一十户农民集体迁往卫辉府汲县双兰池村居住生产的史事,刻有一百一十户农民及里长、甲首的姓名。思二、基层治理的纽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材料五: 对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学者们围绕“皇权不下县”展开了争论。提出“皇权不下县”的温铁军指出:“自秦代建立郡县制以来,政权只设置到县一级,国家最低管理到县级”。县以下的农村基层长期维持着“乡村自治”,也就是“乡绅自治”,而乡绅是指地主阶级,他们“是农村实际上自然产生的、起管理作用的社区精英”。政府“不必要直接控制农民”。反对的学者则认为,王朝国家将各种“地方精英”纳入国家的权力系统中来,是国家权力不断渗透、强化控制的结果,是“皇权下县”的具体表现形式和结果。当时的统治理念是“以民治民”,通过设立里甲、保甲、乡约并利用村庄、宗族等基层组织,县级政府可以把权力延伸到乡村社会; 绅士在乡村社会中发挥的作用,是绅士与官府的“共治”。——摘编自高寿仙《“官不下县”还是“权不下县” ——对基层治理中“皇权不下县”的一点思考》等探究学习:你认为是“皇权不下县”还是“皇权下县”?请谈谈你的看法。议叁基层治理的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三、基层治理的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蔚县常平仓地下粮仓遗址史料1:东汉彩绘木鸠杖史料4: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明]《大明律·户律一》史料3:活动探究:为研究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请你分类上述史料并说明理由。史料5: 余当考义仓之设,始于隋开皇五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为差……以备凶年,可谓善矣。——[清]薛之佐《义仓小引》,《庐州府志》历史剧《雍正王朝》的赈灾片段截图史料2:按史料 性质 一手史料 二手史料史料1、3、4 史料2、5按史料 类型 文献史料 实物史料史料4、5 史料1、2、5展三、基层治理的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蔚县常平仓地下粮仓遗址史料1:东汉彩绘木鸠杖史料4: 凡鳏寡孤独及笃疾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明]《大明律·户律一》史料3:史料5: 余当考义仓之设,始于隋开皇五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下,贫富为差……以备凶年,可谓善矣。——[清]薛之佐《义仓小引》,《庐州府志》历史剧《雍正王朝》的赈灾片段截图史料2:点击此处进入下一页探究学习:选择史料,说明历代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的主要内容和实施主体。展探究学习:选择史料,说明历代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的主要内容和实施主体。中国古代社会救济与社会优抚主要内容实施主体宗族内部慈善组织其他力量宋朝以后,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社会救济社会优抚政府民间常平仓、社仓、义仓、义田……鸠杖、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义学……常平仓、鸠杖、唐朝养病坊、宋朝福田院、元朝众济院、明清养济院……义学、社仓、义仓、义田、义冢……三、基层治理的保障——中国古代的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主)(辅)点击此处返回上一页评材料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工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2021年4月28日)国家治理基层治理户籍制度基层组织社会救济制度基石组织纽带社会保障第七次人口普查宣传海报我们刚刚经历过“大国点名,没你不行”,也刚刚经历了疫情期间的社区封闭管理,基层治理的智慧,就在我们身边,或许,我们都是基层治理的践行者……朝代 户籍制度 基层组织 社会治理 社会救济 社会优抚秦朝 分类登记制度 乡里制度 什伍组织 鸩杖汉朝 编户齐民 常平仓制度隋朝 大索貌阅唐朝 户籍三年一造 百户为里 五里为乡 邻保制度 养病坊宋朝 主户与客户 保甲制 宗族内部的救助活动兴起 福田院元朝 诸色户计 众济院明朝 户帖、黄册 里甲制 土家牌法 慈善组织兴起清朝 永停编审 编制严格 保甲制 养济院【课堂小结】政府对百姓人身束缚逐渐减弱乡里制与保甲制逐步合一宗族、慈善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大壹贰叁救济与优抚制度①关爱弱势群体,保证民众基本生活需要②居安思危,做好应急物资储备③以政府为主,充分发挥社会群体的作用户籍制度①户籍制度需因时而进行改革创新②户籍改革应保障社会人员的合理流动基层管理①充分发挥广大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自主性和创造性②进一步加强乡村基层民主建设③尊重乡村文化传统,充分利用乡村社会治理资源中国古代社会基层治理的当代价值课堂小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逐渐发展出登录全户家口的“户籍”,户籍中详细编录家口与土地资料,是为“编户”;将人民编进户籍、纳入统治,身份大致平等整齐,称为“齐民”,合称为“编户齐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B.调度人力资源服务争霸和兼并战争C.建立中央集权政治坚实基础D.打击贵族势力消弭阶级差别B【详解】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连年的争霸战争,“编户齐民”的目的在于调度人力资源用来服务争霸和兼并战争的现实需要,B项符合题意,正确;春秋战国时期是不会消除人与人之间的身份差异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还没建立中央集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编户齐民”的目的不是消弭阶级差别,当时阶级差别仍然存在,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2023·广东卷)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 )A.邻保制度 B.保甲制度 C.十家牌法 D.里甲制度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以得出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论》”可知,题干涉及时间是宋朝,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实行保甲制度,B项正确;邻保制度是唐朝的,排除A项;十家牌法是明朝的,排除C项;里甲制度是清朝的,排除D项。故选B项。明朝乡村社仓制度规定,各村二三十家为一会,以户等的高下,分别捐粮收储于仓,而推有德者为社正,进行具体管理。若遇凶年,则计户给散,先中下户,后及上户,上户需偿还,中下户则免其偿还。这反映了明朝乡村救济 ( )A.救济方式体现了重农抑商政策 B.建立了完备的乡村备荒仓储体系C.保障了平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D.注意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明朝的乡村社仓制度是民间自我管理的,基本实现了民间自办,体现了明朝乡村救济注重发挥民间力量的作用,故选择D选项;材料中没有体现社会如何抵制商人、抑制商业的发展,故排除A;明朝的乡村救济制度中,政府并没有过多地参与,不算建立了完备的体系,故排除B;明朝乡村救济制度只能在凶年发挥作用,并不能保障平时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故排除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