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猫》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概括猫的特点,感知课文内容。2.品读关键词句,体会情感变化。3.分析悲剧原因,理解课文主题。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感变化,理解课文主题。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方法朗读法、圈点勾画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趣味导入师:你有过养动物的经历吗?如有,养小动物带给你什么感受?(生分享)师:一个爱猫的家庭最终“永不养猫”,为什么呢?期间发生什么事?让我们来走进课文。概括品读,体会情感二、任务一:如果你是三妹,你会怎么向大家介绍家里的猫?(提示:外形+来历+……)预设:大猫:花白的大猫是一只从隔壁家抱来的活泼的猫,它会“滚来滚去”、“扑”……。二猫:浑身黄色的二猫是一只从舅舅家带回的更有趣、更活泼的猫,会爬树、捉老鼠……三猫:花白的三猫是一只被收养的忧郁、懒惰的猫……分析“活泼”和“更活泼”任务二:结合“我”对三只猫的称呼,联系上下文分析“我”对三只猫的情感态度。三分析原因,理解主题任务三:我不喜欢三猫,它亡失后我却更难过。此处是否矛盾?请结合全文分析。预设生答:我冤枉三猫吃了鸟,并打了它。1.“我”根据什么判断三猫吃了鸟?2.哪句话是“我”对三猫的直接定罪?除了我还有谁?3.如果是二猫,“我”会同样对待它吗?4.发现冤枉三猫后,我的感受如何?明确:整理思考:不矛盾,因为我的主观臆断和个人偏见而冤枉三猫,并且情绪激动之下棒打了它,间接导致它死亡,“我”感到痛心、自责、后悔,并且永无机会改正,所以内心更难过了。思考:从“我”身上,你得到什么启示?主题思想:我们要冷静思考,勇于反思,关爱弱小,平等对待生命。思想不改变,行动也不会改变,作者受什么思想写下这篇作品,我们了解写作背景。四猫是与人类关系亲密的一种动物,人们常通过写猫,表达丰富的人生体验。课外阅读夏丏尊的《猫》、靳以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与课文比较,体会这些文章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