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课件(共30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课件(共30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第一课:走进思维世界
逻辑与思维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单元
遵循逻辑思维规则
第四单元
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
第六课: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第三课:领会科学思维
第四课:准确把握概念
第五课:正确运用判断
第八课:把握辩证分合
第九课:理解质量互变
第三单元
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第七课: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第十课:推动认识发展
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
第十一课:创新思维要善于联想
第十二课:创新思维要多路探索
第十三课:创新思维要力求超前
方法
运用
总论
模块知识体系
规则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的含义
走进思维世界
领会科学思维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把握逻辑要义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思维的特征
思维的基本形态
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逻辑“的多种含义
”逻辑“的不同用法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素养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学习科学思维的思维政治意义
科学思维的含义
科学思维的特征
单元知识体系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高中思想政治一轮复习
请结合教材和一轮资料的自主学习内容开展课前预习。
前置预习、打牢基础
目标引领、备考点睛
课程标准 考什么 怎么考 怎么备考
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1.逻辑的含义 2.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选择题和主观题 命题常从生活逻辑的情境出发,考查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议学任务:
请你说说上述议论中的“逻辑”分别是什么意思
小明正在专心致志地读一本有关逻辑的书,几位同学纷纷点赞。
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呢。
创设情境、突破考点
议学提示
逻辑太重要了,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学逻辑也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毛主席曾号召大家都要学一点逻辑呢。
逻辑学这门学问
逻辑学这门学问
规律,即学习的规律
思维方法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规律与规则
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
①规律
②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
③认识问题的
某种思维方法
④逻辑学或
逻辑知识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逻辑学的
研究对象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违背了逻辑规律与规则)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1.“逻辑” 的不同用法
联系
1、逻辑学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当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
2、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核心考点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含义
构成
核心任务
重要性
2.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核心考点一:“逻辑”的多种含义
“逻辑”是我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常用语词,也是一个多义词。下列说法中的“逻辑”,从词义上看,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有( )
①学数学要合乎学习的逻辑,先易后难,不能揠苗助长
②冯老师在教学中很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③学校教授通识课的郑老师是逻辑学专业毕业的
④逻辑混乱的文章别人看不懂,不讲逻辑的人别人懒得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针对性限时训练
近年来,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出于霸权心态和冷战思维,利用台湾问题阻挠中国和平统一,破坏台海和平稳定,企图“以台制华”。早在1971年,美国就明确向中国声明,美方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方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支持任何“台独”运动;无意执行“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政策,但最近美国却又声称美方的“一中”政策与中方的“一中”原则不同,各国有权自行界定“一中”政策框架。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认识有没有逻辑问题?请谈谈你的理由。
创设情境、突破考点
议学提示
有问题!
“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核心都是指一个中国,而美国却认为“一中”政策与“一中”原则不同,偷换概念,混淆视听。
在统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如何认识同一律?
1.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1)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就是真;如果是假就是假。
(2)公式:A是A
(3)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
(4)常见的逻辑错误
偷换概念(混淆概念)或偷换论题(转移论题)
核心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经是律师了。
(2)长期以来,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①同一律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②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
(5)应用时注意
灵活变通:下列材料中的论断违反同一律的要求吗?
不违反
不违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甲与乙是隔壁邻居,甲喜欢深夜大声唱歌,影响了乙的睡眠。乙找到甲说:“你晚上唱歌扰民,影响我睡觉了。”甲辩解道:“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对乙的要求置之不理。乙因此长期失眠,经医疗机构鉴定为轻度抑郁症,住院治疗后才有所好转。乙因此要求甲承担责任,遭到甲的拒绝。后来乙上法院起诉甲,法院受理了此案。
(1)“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运用“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的知识,判断这句话有没有逻辑问题,并说明理由。(6分)
(2)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分析在此案中甲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并说明理由。(6分)
①这句话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②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③材料中乙说甲唱歌影响睡觉,是扰民的行为,而甲却说“我是在唱歌,不是在扰民。”前后说的不是一个方向,偷换论题,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
①应当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侵权责任。
②理由:根据民法典可知,公民行使权利时应注意界限,不得损害他人、社会、或国家的利益。
针对性限时训练
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支持“台独”,另一方面美国无视国际法律文件,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为“台独”分裂势力撑腰打气,给中国实现和平统一制造障碍,这充分暴露了他们搞“以台制华”、阻挠中国统一的政治图谋,必须予以彻底揭露和严正谴责。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美国一些反华势力在对待中国台湾问题的说法有没有逻辑问题?请谈谈你的理由。
创设情境、突破考点
议学提示
有问题!
美国一方面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不会支持“台独”,另一方面却鼓吹“台湾地位未定”,宣称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联合国体系”,自相矛盾。
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完全自相矛盾的认识,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其中必有一假。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这就要遵循矛盾律。
如何认识矛盾律?
2.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1)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 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公式:A不是非A
(3)要求
保持思维的一致性,不能自相矛盾
(4)常见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
核心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①思维中的自相矛盾不同于辩证矛盾。任何科学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学 科又都要求认识 事物本身的辩证矛盾。
②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5)应用时注意问题
自相矛盾的诊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
辩证矛盾断定的是事物同时具有两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属性。
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犯罪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赵:“不是我杀的。”
钱:“李就是杀人犯。”
孙:“钱就是杀人犯。
李:“不是我杀的。
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假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钱是凶手。钱和李相互矛盾,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题意又告诉我们,只有一个人说假话,那么说假话者非钱即李。因此,赵和孙的话是真的,按照孙的话,钱是凶手。
针对性限时训练
在一次美国举办的世界贸易论坛上,关于西方国家要不要“与中国脱钩”的话题,出现了完全不同的声音。西方某政治经济势力伙同媒体极力矮化中国经济的全球地位,大肆鼓动西方企业“与中国脱钩”,也有西方人士认为不能“与中国脱钩”。对此,主办方发言人表态说:“我不认同第一种意见,也反对第二种意见。”
议学任务:合作、探究、分享
主办方发言人的表态是否符合逻辑?请说明理由。
创设情境、突破考点
议学提示
不符合!
主办方发言人的回答同时否定了“与中国脱钩”与“不与中国脱钩”,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违背了排中律。
如何认识排中律?
3.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含义: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是反证法的逻辑基础)
(2)公式:A或者非A
(3)要求: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保持思维的明确性,不能模棱两可、含糊不清
(4)逻辑错误:两不可
(5)应用时注意:排中律的作用只在于提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必有一真,以供人们选择,但它并没有指明两个判断中哪一个是真的。判断的真要靠实践确定。
核心考点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一起凶杀案,经过侦查得知,作案人可能是赵、钱、孙、李四人中的某一个。这四名犯罪嫌疑人都否认自己作案,大家说法不一。
赵:“不是我杀的。”
钱:“李就是杀人犯。”
孙:“钱就是杀人犯。
李:“不是我杀的。
如果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凶手是谁?为什么?
赵是凶手。钱和李相互矛盾,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题意告诉我们,只有一人说真话,那么赵和孙说的是假话,所以赵的话和孙的话是假话,故赵是凶手。
议学评估
规律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 (自身同一性)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不是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1.(2023·广东高考真题,16)校运会跳高决赛中,1号、5号两位选手激烈竞逐,吸引了全场师生的目光。
甲说:“5号肯定能打破学校跳高纪录。”
乙说:“如果1号能破学校纪录,那么5号也能破纪录。”
丙说:“我看好1号,但不觉得5号能破纪录。”
丁说:“我觉得他俩都能破纪录。”
结果证明,只有一人预测错误。由此推断( )
A.只有1号选手打破纪录 B.两位选手都没打破纪录
C.只有5号选手打破纪录 D.两位选手都打破了纪录
D
针对性限时训练
2.(2023·湖北高考真题,13)某校举办教职工健康长跑比赛,分男女两组记名次。赛后,赵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最后,但不是全校最后。”钱老师说:“我是女子组的第三。”孙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最后。”李老师说:“我是男子组的第一,全校第三。”四位老师所言属实,他们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序是( )
A.李、钱、赵、孙 B.钱、李、赵、孙
C.李、赵、钱、孙 D.李、钱、孙、赵
A
针对性限时训练
课堂小结、思维导图
作业布置、巩固提升
整理课堂笔记
完成配套训练题
熟记必背知识
预习下节课内容
感谢聆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