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教案(表格式)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四课 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 教案(表格式)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法律与生活

资源简介

民事权利与义务
课型 复习课 课时 4课时 授课对象 高三上学期学生
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名称 民事权利与义务
1.单元教学设计说明(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简述本单元学习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简要说明教学设计与实践的理论基础)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聚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阐述生活中的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认识人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理解以诚信为本,订立合同以及在生活中的违约和侵权责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养成学生尊法、守法、学法、懂法、用法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旨在以“以案说法”为活动主线,通过对对生活中的真实案例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科学分析民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了解案件背后的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以及应当承担的义务。在本单元复习中,通过对教材知识的深入学习,构建单元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在案情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公共参与和法治意识等学科核心素养,提升学生对我国法律体系的政治认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法治国家建设贡献青年学生智慧,树立做一名守法公民的意识。
2.单元目标与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核心素养的落实,设计单元学习目标,明确重点和难点) 单元目标: 通过了解我国的《民法典》,认识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识别我国公民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 通过列举物权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类型,结合生活中学生熟知的土地、宅基地,引导学生懂得维护物权的途径。 通过网上热门的劳动仲裁案件,引导学生了解合同的意义,理解合同订立的程序、主要内容和违约责任,熟悉解决合同纠纷的方法,培养学生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识和行为。。 通过“以案说法”活动,在真实案例的解读和分析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侵权责任的内容,树立依法承担责任的责任与担当。 教学重点:民法的基本原则;人身权和财产权;合同的订立和违约责任;侵权责任的归责和承担。 教学难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内容;抵押和质押的区分;著作权的保护;专利权的保护;合同的订立;要约和承诺;违约责任的承担;侵权责任的承担;一般侵权责任和特殊侵权责任。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侵权责任与权力界限
1.教学内容分析(分析本课时教学内容在单元中的位置,学习内容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功能价值,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等) 本框题分为两目“权利保障 于法有据”、“权利行使 注意界限”。其逻辑顺序和结构分别是:侵权责任的承担——诉讼时效的把握——侵权责任的归责——法定侵权责任的意义——民事权利的限制界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本单元复习的最后一课,主要内容包括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归责方式以及民事权利行使的界限。这一内容的学习将整合第一课中的人身权、第二课的财产权,在本节课的复习中结合生活案例分析侵犯民事主体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侵权责任归责和承担,加深学生对于维护自身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权利意识,在复习行使权利注意界限时,加深对于权利界限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义务意识,在行使自身权利时,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义务意识,增强学生们在学习中解决实际纠纷的解题能力和在生活中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的法治意识。
2.学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发展需求、发展路径等)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三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权利、侵权和维权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纠纷靠法,让每一位学生能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学习障碍:学生对于现象背后的理论缺乏深入的学习和思考,缺乏理性认识,相关知识也是碎片化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本框学习需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迁移和运用能力,将重难点融入教学活动以实现知识点整合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同时部分案件使用到的法律常识较为复杂,需要教师加以引导。
教学整体设计思路
4.目标确定(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指向学科核心内容、学科思想方法,描述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后应达成的目标) 通过合作探究完成“模仿明星出道,是否构成侵权”的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侵犯人身权的表现和侵权责任及其承担方式。 以“高空抛物没砸中也要负责吗?”为议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侵权责任的归责,正确区分一般侵权责、过错推定与无过错侵权责任。 通过探究“网购差评是否构成对商家的侵权?”的议题,引导学生理解民法为不同民事权利设定了界限,结合案例分析人身权的权利界限。 通过“360度无死角监控引发的邻里纠纷”的议题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并运用民法典妥善处理相邻关系。
5.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侵权责任和权利界限的思维导图构建;学生用法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培养。 难点:熟悉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侵权责任归责方式的区别;民事权利的界限。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导入新课 课表素养预测教师活动:课件展示课程标准要求、核心素养目标和考情预测。学生活动 熟悉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高考考向。 设计意图:课前导入环节向学生呈现整节课的流程和学习目标以及高考考向考情预测,能较好地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带着目标和任务走进课堂,提高复习的效率。 环节二:思维导图构建教师活动 教师结合本单元的整体知识结构设计思维导图,空余本节课的考点部分,给学生一定时间进行本节内容的思维导图的构建。学生活动 在导学案中完成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教师单元思维导图中构建课题思维导图,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握本节课的内容,加强学生联系前后文知识思考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环节三:核心知识探究——以案说法议题一:模仿明星出道,是否构成侵权?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模仿鹿晗走红后月入500万! 近日,网红凌达乐(鹿哈)直播时自曝“月赚500万,带货7个月挣了3500万”引发大量网友热议。在直播中,凌达乐还透露其已购置1100万的豪宅、277万的豪车、600多万的写字楼。数据显示,凌达乐目前在抖音拥有683万粉丝,过去30天里他直播了16场,销售额约1000-2500万元。其直播人气峰值几乎场场10万加,近期场观较高的一场是在9月14号——凌达乐自爆收入后数日,有20.7万人同时在线看其直播带货。 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 运用《法律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诸如此类利用和明星相仿名字的出道行为,是否构成侵权?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侵犯人身权的侵权责任和承担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分析生活中真实案例的能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志,学会守法用法,维护自身人身权的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人身权。议题二: 高空抛物没砸中也要负责吗?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庭前准备】2022年4月4日,原告张某在位于邢台市B区的某小区,被7号楼(共11层)从天而降的一包腻子粉砸中受伤。事故导致张某身体多处骨折及其他损伤,花费了约1万元的医疗费、护理费。同时医生建议其卧床休息3个月,并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不能干重活,最终损失了1万元。小区内调取的监控只能拍到1-5楼的情况,从监控视频中可以看到,这包腻子粉是从更高的楼层被扔下的。大家又都纷纷否认腻子粉是从自己家里扔出的。无法确定“罪魁祸首”的情况下,张某欲将该号楼6-11楼的业主以及小区物业一起告上法庭。 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张某将该号楼6-11楼的业主以及小区物业告上法庭是否合情合法?法院是否会支持其诉讼请求?理由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认识侵犯人身权的侵权责任和承担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分析生活中真实案例的能力,在探究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过错推定和无过错侵权责任,培养学生的法治意志,学会守法用法,维护自身人身权的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人身权。议题三:网购差评是否构成对商家的侵权?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 2021年2月,王女士在某网购平台店铺购买了一盒坚果,之后留言评价,其中有“坚果上的坑好像是老鼠嗑出来的"、“蔓越莓干看着很差劲"、“记得之前有曝光是假冒的,慎拍"等描述。商家认为王女士的夸张描述属于造谣,其行为已侵犯店铺名誉权,严重影响其正常经营,便诉至法院要求王女士删除差评,在网络平台上公开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5万元。 学生活动 小组商议: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法院是否支持商家的诉讼请求 请说明理由。学生活动 合作探究:结合材料,谈谈人们进行火星探测的意义?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民事权利中有关人身权中的名誉权的权利界限、侵权责任和承担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分析生活中真实案例的能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志,学会守法用法,维护自身名誉权的同时也避免侵犯他人名誉权。议题四:360度无死角监控引发的邻里纠纷教师活动 情境创设: 王某、李某系相同单元的对门邻居,该单元为一梯两户。王某因自身防盗及安全需要,在自家门口上方墙角处安装360度摄像头,拍摄范围为电梯口、楼梯口及两家共用的空间,且能够完整覆盖李某大门位置。李某不同意王某安装使用该摄像头,认为王某24小时全天候监控,严重侵犯了自己及其家人的人身权利和隐私权。王某则称:“装摄像头是自己的权利,任何人无权干涉。”双方协商未果,李某诉至法院,法院审理后依法判决:被告王某应拆除摄像头。 学生活动 小组商议: (1)运用《法律与生活》的知识,简要说明法院这样判决的理由。 (2)结合本案,谈谈如何妥善处理相邻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认识民事权利中有关相邻关系界限、侵权责任和承担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来分析生活中真实案例的能力,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法治意志,学会守法用法,运用法律的手段,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原则,正确处理相邻关系。环节四:典型试题透析 根据本节课的考点内容和重难点,适当选择高考真题进行检测。 1.(2023 辽宁 消费者权益 隐私权和个人信息保护 侵权责任 举证责任)14. 网络平台利用其收集的消费者偏好、消费金额、消费次数等信息进行差异定价的情况频频发生。最近,某平台对钻石会员销售的高档宾馆住宿费定价高于线下一倍多,给消费者利益造成损害。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①平台根据不同消费者的信息进行差异定价,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②消费能力、特殊消费偏好属于个人信息,但均不属于个人隐私 ③消费者若想向平台主张损害赔偿,要承担损害事实 举证责任 ④消费者若主张平台侵犯其个人信息权益,要证明平台存在过错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2022年山东卷18】 【缘起】在现实生活中因噪声而引起的矛盾纠纷时有发生,A市居民甲无视其居住小区的管理规约经常在小区的楼间空地上组织活动播放音乐,导致周围许多住户无法正常作息。 【过程】邻居乙向当地公安机关投诉。经专业测量,甲所播音乐音量昼间略低于60分贝、夜间略低于50分贝。(以居住为主的区域的噪音标准为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 邻居丙在个人微博上发帖公布了自己与甲交涉全过程的录音,“曝光”了甲所在单位网站上公布的其姓名、照片和联系电话,并在照片中甲的额头上加了贬损性文字:帖子发出后,大量网友拔打甲的电话对其进行指斥。甲遂起诉丙,称:丙公布录音,侵害了自己的名誉权;丑化并公布自己的照片,侵害了自己的肖像权;公布白己的姓名和联系电话,侵害了自己的隐私权。丙回应称,甲无视小区规约,制造噪声干扰邻居生活的行为才构成侵权。 结合材料,运用法律与生活知识,对甲丙互称对方构成侵权的各项说法逐一评析。(2)结合材料,说明该小区居民解决噪声纠纷的做法给我们哪些启示。
第五环节:课后对点训练 (2023 湖北 侵权责任 民法基本原则 全民守法)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7年,方某在电梯内劝阻一位老人吸烟,两人发生争执,老人因为情绪激动诱发心脏病,倒地死亡。视频记录显示,两人并未发生肢体冲突,老人也一直没有熄灭手里的烟。事后老人家属与方某在派出所就赔偿金额未能达成协议,于是到法院起诉方某,索赔40万元。一审法院认为,方某的行为与老人死亡并无必然因果关系,但考虑“公平原则”,判决方某补偿老人家属1.5万元。 一审判决后,当地媒体对案件进行了报道,随后事件发酵,扩散到全国,引起热议。网民甲说:“人死比天大,家属应该直接找当事人闹的,肯定赔的比法院判的多。”法科生乙说:“就我所学的民法知识,我觉得一分钱都不应该赔。”控烟专家丙对记者说:“这个判决让我很担心,将对热心劝阻吸烟者造成巨大冲击,会严重阻碍中国控烟的进程。” 老人家属认为一审法院判赔金额太少,依法提起上诉。二审法院最终撤销了一审判决,改判方某不承担侵权责任。事后方某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后遇到在公共场所的抽烟者,我还是会理性劝阻的。” 运用《法律与生活》《政治与法治》知识,评析甲乙丙的说法。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