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 题 3.2蜀相 课型 新授教 学 目 标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反复朗诵这首词,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基调。思维发展与提升 继续使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 审美鉴赏与创造 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 使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诗歌。教学难点 认识作者怀才不遇的不幸,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位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他就是——杜甫。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 ,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 ” 、“ ”。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 ”,明清文人推崇他为“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 》。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当时杜甫49岁,唐朝正处于 中。国家动荡,田园荒芜,唐肃宗却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逃出长安,投奔在凤翔(今陕西宝鸡)的 ,授官 。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司功参军。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辞去官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 。第二年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却报国无门,深感苦闷的杜甫游武侯祠,写下此诗。 (三)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 ,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出山,联吴败曹,成三国鼎足之势。公元221年,助刘备在成都建蜀汉政权,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刘禅继位,诸葛亮勤勉谨慎,政事必亲,赏罚严明;联东吴,和蛮夷;兴屯田,强战备。前后五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积劳成疾,于234年病逝 。诸葛亮一生“ , ”,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百姓的尊崇和敬仰,诸葛文化痕迹留存很多。下面是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的对联: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你知道这里面蕴含的典故吗? (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孔明所设军阵。 (四)律 诗 律诗是 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按字数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 。五律和七律,都是每首八句;排律一般每首在十句以上。《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必须一韵到底,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比较自由,一般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律诗要求对仗, 联(第三、四句)和 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首联(第一、二句)和尾联(第七、八句)可以不对仗。律诗每一句的平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一般可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来概括。律诗的平仄有“ ”的规则。如《蜀相》第一、二句,就看“相、堂、处”“官、外、森”这6个字。首联这6个字分别是仄平仄,平仄平。第三、四句,就看“阶、草、春”“叶、鹂、好”,分别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规律是,第一和第二句平仄相 ,第二和第三句平仄相 。以此类推,第三和第四句相反,第四和第五句相同,第五和第六句相反,第六和第七句相同,第七和第八句相反。 (五)咏史怀古诗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 或 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 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 。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六)文题解读 “蜀相”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封 。首先,题目向我们暗示了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写与蜀国丞相诸葛亮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陈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其次,突出了吟咏对象诸葛亮的 身份,表达了诗人的 之情和 之情。 (七)请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的含义。 1.寻 2.朝 3.济 (八)挖空练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成都的别名)外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徒然)好音。 三顾频烦(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天下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老臣心。 出师(出兵)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九)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十)理解性默写练习 1.(2022·新高考Ⅱ卷)杜甫《蜀相》中“ ? ”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诸葛武侯祠所在的位置。 2.杜甫《蜀相》中“ , ”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3.杜甫《蜀相》中“ , ”两句高度概括、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 4.杜甫《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诗句是“ , ”。 5.杜甫《蜀相》中“ ”一句写到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一句写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6.杜甫《蜀相》中“ , ”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7.杜甫《蜀相》中“ , ”两句,视听结合,静动相衬,表现出武侯祠虽春意盎然却寂寥冷清的环境特点。 8.杜甫《蜀相》中“ ”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和忠心报国。 9.杜甫《蜀相》的尾联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 ”,才令人扼腕叹息,才“ ”。 10.杜甫《蜀相》中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感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句是“ , ”。 11.杜甫《蜀相》中“ ? ”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怀情谊,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12.后代的爱国志士吟诵杜甫的《蜀相》时,会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 , ”二句时,不禁也会黯然泪下。 13.杜甫《蜀相》中“ ,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14.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杜甫《蜀相》的首联亦是如此,“ ? ”两句,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15.杜甫在《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 16.杜甫《蜀相》中“ , ”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看眼前景,思祠中人,想到自己遭逢乱世,却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匡扶救国,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落寞与感伤! 17.杜甫《蜀相》中“ , ”两句,概括了诸葛亮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等英雄事迹。 18.杜甫《蜀相》中“ , ?”一句,表明到武侯祠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 , ”一句,记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两句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9.杜甫《蜀相》中“ , ”两句,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表达对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深深的惋惜和共鸣之情。 20.杜甫在《蜀相》中,写春景明媚却无人欣赏,借以抒发内心忧伤之情的诗句是 “ , ”。 21.杜甫《蜀相》中“ , ”两句,寓情于景,以乐衬哀,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22.杜甫《蜀相》中“ , ”两句,既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忠心和生平业绩,也表现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23. 《蜀相》中,“ , ”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4.《蜀相》中,“ , ”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5.《蜀相》中,“ , ”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三、合作学习 1.《蜀相》中丞相祠堂的景象是怎样的?有何作用? 2.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 3.尾联中的“英雄”是指怎样的英雄?其中是否包括杜甫自己? 4.“丞相祠堂何处寻”中的“寻”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5.颔联的诗眼是什么?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6.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7.(1)请比较分析这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 情感同异《蜀道难》①②《蜀相》③(2)从两首诗的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看,李杜诗风有什么差别? 四、教考融合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 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 。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杜甫有仁者情怀,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 。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 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杜甫是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B.杜甫是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D.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3.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诗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二)阅读下面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史 白居易 先生晦迹卧山林(1),三顾那逢圣主寻。 鱼到南阳方得水(2),龙飞天汉便为霖。 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 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注】(1)晦迹:隐居不求知名。(2)《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4.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蜀相》首联用设问的修辞表现了探寻丞相祠堂之意。 B.《咏史》首联化用典故表达了对贤臣得遇圣主的称赏。 C.《蜀相》颔联的“自”蕴含了对丞相已逝的追悼之情。 D.《咏史》颔联中的“鱼”比喻得到刘备赏识的诸葛亮。 5.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内容和情感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读杜诗(1) 陆游 城南杜五(2)少不羁,意轻造物呼作儿。 一门酣法(3)到孙子,熟视严武名挺之(4)。 看渠胸次隘宇宙,惜哉千万不一施。 空回英概入笔墨,《生民》《清庙》(5)非唐诗。 向令天开太宗业,马周(6)遇合非公谁?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 【注】(1)此诗作于陆游被罢官后闲居绍兴时,诗人已71岁。(2)杜五:指杜甫的祖父杜审言。(3)酣法:作风。(4)挺之:严武父亲的名字。(5)《生民》《清庙》:均为《诗经》篇名。(6)马周:起初怀才不遇,后受到唐太宗重用。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写杜氏祖孙的态度风貌,为塑造杜甫的非凡气度作铺垫。 B.两个“空”字,表达了诗人对杜甫生前遭际和身后名望的惋惜。 C.诗人用马周遇太宗的典故,意在说明与马周相比,杜甫更有才华。 D.诗人借读杜诗来抒己怀,抒发了徒有壮志而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感。 7.本诗中的杜甫形象与你阅读杜甫诗歌后认识到的杜甫一致吗?请对照《蜀相》,结合《读杜诗》的具体内容说明理由。 五、参考答案 二、自主学习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怀有远大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34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唱。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三吏” 、“三别”。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二)背景介绍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当时杜甫49岁,唐朝正处于安史之乱中。国家动荡,田园荒芜,唐肃宗却信任宦官,猜忌功臣。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逃出长安,投奔在凤翔(今陕西宝鸡)的唐肃宗,授官左拾遗。后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为华州(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司功参军。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辞去官职。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第二年春,胸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理想却报国无门,深感苦闷的杜甫游武侯祠,写下此诗。 (三)诸葛亮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刘备三顾茅庐,诸葛出山,联吴败曹,成三国鼎足之势。公元221年,助刘备在成都建蜀汉政权,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后刘禅继位,诸葛亮勤勉谨慎,政事必亲,赏罚严明;联东吴,和蛮夷;兴屯田,强战备。前后五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积劳成疾,于234年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千百年来深受广大百姓的尊崇和敬仰,诸葛文化痕迹留存很多。下面是题陕西祁山五丈原诸葛庙的对联:一对二表三分鼎 六出七纵八阵图。你知道这里面蕴含的典故吗? (一对)《隆中对》;(二表)前、后《出师表》;(三分)分为魏、蜀、吴三国;(六出)六出祁山北伐;(七纵)七擒七纵孟获;(八阵)孔明所设军阵。 (四)律 诗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有严格的格律。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按字数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排律。五律和七律,都是每首八句;排律一般每首在十句以上。《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必须一韵到底,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第一句是否押韵比较自由,一般五律第一句不押韵的居多,七律第一句押韵的居多。律诗要求对仗,颔联(第三、四句)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对仗,首联(第一、二句)和尾联(第七、八句)可以不对仗。律诗每一句的平仄排列也有严格规定,一般可用“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两句口诀来概括。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如《蜀相》第一、二句,就看“相、堂、处”“官、外、森”这6个字。首联这6个字分别是仄平仄,平仄平。第三、四句,就看“阶、草、春”“叶、鹂、好”,分别是平仄平,仄平仄。平仄的规律是,第一和第二句平仄相反(对),第二和第三句平仄相同(粘)。以此类推,第三和第四句相反,第四和第五句相同,第五和第六句相反,第六和第七句相同,第七和第八句相反。 (五)咏史怀古诗 咏史诗就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或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怀古诗则是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作品内容与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诗人们对历史的处理往往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使诗作文短意长、含蓄蕴藉,令人回味再三。 (六)文题解读 “蜀相”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封武乡侯。首先,题目向我们暗示了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写与蜀国丞相诸葛亮相关的历史事件、历史陈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其次,突出了吟咏对象诸葛亮的政治身份,表达了诗人的仰慕之情和惋惜之情。 (八)挖空练习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成都的别名)外柏森森(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徒然)好音。 三顾频烦(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天下计,两朝开济(指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帝业,后又辅佐刘禅。两朝,刘备、刘禅父子两朝。开,开创。济,扶助)老臣心。 出师(出兵)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九)找出文本中对应部分,将图示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①写景 ②概述盖世勋业 (十)理解性默写练习答案 1.(2022·新高考Ⅱ卷)杜甫《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自问自答,点明了诸葛武侯祠所在的位置。 2.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3.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高度概括、评价了诸葛亮一生的伟大功业。 4.杜甫《蜀相》中借对祠堂庭宇景色的描写,抒发凭吊情怀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5.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写到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出师未捷身先死”一句写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6.杜甫《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起得很得势,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 7.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视听结合,静动相衬,表现出武侯祠虽春意盎然却寂寥冷清的环境特点。 8.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老臣心 ”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和忠心报国。 9.杜甫《蜀相》的尾联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10.杜甫《蜀相》中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感伤之情和忧国忧民之心的诗句是“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11.杜甫《蜀相》中“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把一种追思缅怀情谊,作了极为深微的表达。 12.后代的爱国志士吟诵杜甫的《蜀相》时,会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一读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句时,不禁也会黯然泪下。 13.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句写对诸葛武侯的评价。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 14.古典诗歌中常以问答起句,突出感情的起伏不平。杜甫《蜀相》的首联亦是如此,“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一问一答,一开始就形成浓重的感情氛围,笼罩全篇。 15.杜甫在《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6.杜甫《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两句,以乐景衬哀情,诗人看眼前景,思祠中人,想到自己遭逢乱世,却不能像诸葛亮那样匡扶救国,心中更是涌起无限的落寞与感伤! 17.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概括了诸葛亮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平定叛乱、六出祈山、九伐中原等英雄事迹。 19.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得实现的悲哀,表达对英雄壮志未酬、功业未就的深深的惋惜和共鸣之情。 20.杜甫在《蜀相》中,写春景明媚却无人欣赏,借以抒发内心忧伤之情的诗句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21.杜甫《蜀相》中“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寓情于景,以乐衬哀,表现了心中的落寞与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22.杜甫《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两句,既概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忠心和生平业绩,也表现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 23. 《蜀相》中,“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两句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从而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4.《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春景图。 25.《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三、合作学习 1.①“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出诗人凭吊的是成都郊外的武侯祠。这里柏树成荫,高大茂密,呈现出一派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生命长久,常年不凋,高大挺拔,有象征意义,被用作祠堂中的观赏树木。诗人抓住武侯祠的这一景物,展现出柏树那伟岸、葱郁、苍劲、朴质的形象特征,使人联想到诸葛亮的精神,不禁肃然起敬。②“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所描绘的这些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恬淡自然,无限美妙地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春色虽好,鸟音虽美,但诗人却无心赏玩,因为所景仰的人已经见不到了,加倍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寂寥之情。 2.准确。这两句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三足鼎立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为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就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3.尾联中的“英雄”是指失败的英雄,这两句诗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这英雄也包括杜甫自己。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怀着“致君尧舜上”(让帝王成为像尧、舜一样圣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机会,远大的理想无可奈何地落空了。他在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但即便如此,他依然忧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为此,我们可以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两句诗,寄托了“致君尧舜上”的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是用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情熔铸而成的千古名句。 4.“寻”字表明杜甫此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而是专程拜访;“寻”字为下面的诗句张本,引出下面对蜀相祠堂的描写,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强烈的敬仰之情和对自己报国之志的感慨。 5.诗眼是“自”“空”,颔联表现的是幽静的春景衬托出的庄严肃穆的气氛。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一用“自”“空”两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为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由此便使人自然生出“感悟怀人”之意。 6.一方面表现了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7.(1)①精神追求是济苍生、怀家国 ②警告当世 ③怀古伤今,赞颂英雄 (2)李白写蜀道,运用大胆而恰切的夸张,融入丰富、奇特的想象,抒情豪放、奔放,具有突发性、灵感性。杜甫借事抒情、借景抒情(以乐衬哀),情感沉郁(悲戚)、深沉含蓄,具有沉稳性、深思性。 四、教考融合 1、C 【解析】不可胜数:数也数不过来,形容数量极多。屈指可数:形容数目很少,弯着手指头就能数过来。此处指杜甫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很少,故选“屈指可数”,排除A、B两项。设身处地: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指替别人着想。将心比心:拿自己的心去比照别人的心,指遇事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利害相关:指有密切的利害关系。此处指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故选“息息相关”,排除D项。杳无音信:没有一点消息。遥遥无期:形容离达到目的的时间还很远。此处指得不到亲人的音信,故选“杳无音信”。 2、D 【解析】 “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语序不当,应为“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排除A、B两项;C项“所以”关联词错误,前后分句是转折关系,应该是“却”,排除C项。 3、A 【解析】 根据语境及后句“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括号内的语句与上句应是转折关系,排除B、C两项;D项“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与后句矛盾,不衔接,排除D项。 4、D.“‘鱼’比喻得到刘备赏识的诸葛亮”错。结合注释“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可知,这里的“鱼”比喻的是刘备。 5、(1)内容相同点:都写了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辅佐蜀汉两代人的功业。不同点:《蜀相》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叙写诸葛亮的功业;《咏史》则主要概括诸葛亮的一生,叙写其辅佐蜀汉的功业。(2)感情相同点:都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不同点:《蜀相》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与对国家能够出现这样的人才的期盼,饱含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而《咏史》则主要歌颂了诸葛亮的忠义。 【解析】内容上:《蜀相》分两部分,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叙写诸葛亮的功业。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咏史》则全部写史,这首诗将诸葛亮一生分为两个阶段。前一阶段写诸葛亮躬逢明主,君臣相契,大展宏志;后一阶段写诸葛亮肩负托孤之重,竭尽忠诚,至死方休。简括地凝缩了诸葛亮的一生。情感上:《蜀相》前四句凭吊丞相祠堂,从景物描写中感怀现实,透露出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后四句咏叹丞相才德,从历史追忆中缅怀先贤,又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命运的许多期盼与憧憬。“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上句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隆中对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诗的最后一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表达了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咏史》前两联写诸葛亮被刘备请出山林,“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写明君贤相相遇合,这是诸葛亮蜀汉事业的起点。接着写“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说刘备托孤,后句说诸葛亮一生的忠义之心。作为臣子的诸葛亮“忠义心”须倾,倾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诸葛亮为开创蜀汉的基业,殚精竭智,运筹帷幄,历经百战。尤其是刘备托孤以后的十一年,诸葛亮受命于危难之中,独挡风雨,力挽狂澜。六次北伐,饱尝艰辛,无时不在为光复汉室而“报国还倾忠义心”。可以说,诸葛亮的一生始自“隆中对”,终至“出师表”,他的忠心令人动容。而“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也同时表达了对诸葛亮事业未竟的遗憾。 6、C 7、一致。在陆游的《读杜诗》中,诗人运用典故,将马周和杜甫二人相对比,点明了杜甫有着如马周一样的才能,但是却没有遇到明主。从这里可以感受到这首诗中杜甫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在《蜀相》中,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